从污染治理到绿色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

摘要: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70年,是从长期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经济粗放发展、污染加剧,到创造性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过程。当前,面对环境治理“局部改善,总体形势严峻”的复杂局面,应加快绿色创新,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扩大绿色投资,加大优质生态资源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走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永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长期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几经曲折,期间走过一些弯路。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粗放型发展方式给我国经济带来“增长奇迹”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成本。随着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我国开始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加快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

新中国环境保护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为应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国家号召各行各业自力更生、厉行节约、勤俭建国,节约资源能源蔚然成风。其后,在“人定胜天”思想的主导下,计划经济时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粮为纲、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虽然在特定历史阶段对于构建新中国工业体系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却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等冒进作法对全国矿产资源和森林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总体来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意义,也没有形成环境保护的重要理论成果。由于长期忽视环境保护,到20世纪70年代,土壤退化、林地减少、水质恶化及工矿企业无序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广大农村地区不仅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且基本卫生条件无从保障。

1.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进入重要转折期

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期,大规模工业生产、快速城市化和超前消费行为使发达国家物质财富急剧膨胀的同时,也引发环境公害泛滥。不断爆发的抗议活动倒逼发达国家加快环境治理立法进程。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在这一时期建立了环境政策法律体系,设置了环境执法机构,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和制度创新体系得到逐步完善[1]。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我国参加了此次会议。会后,由周恩来总理部署,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份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立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保32字方针,标志着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步入制度建设轨道[2][3]。

2.改革开放后,环保事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坚持改善环境质量不能重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从源头防控污染。“六五”到“八五”时期,国家强化人口规模管控,促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区域和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并尝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工业污染。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对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我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4]。

尽管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以GDP为核心的考核导向下,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采取粗放发展方式,加之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沿用“末端治理”的理念处置工业污染,不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期为经济增长让步,企业普遍未将环境成本纳入核算体系。21世纪初,加速重工业化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有限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加剧。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国家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并于“十一五”时期开始设立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环境治理投入和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在环境税试点、重点区域和流域治理、环评制度、“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及在线监测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3.新时代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消费总量尚未达峰,主要污染物排放高企不下,污染源趋于多样化,加之生态环境欠账较多,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总体形势严峻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居民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甚至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写入五年计划。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为“千年大计”。这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走向新时代。在打响污染治理攻坚战、保持环保执法高压的同时,我国以“绿色发展”的全新理念为统领,技术和制度创新协同推进,不断朝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迈出坚实步伐。

主要成就与重大进展

1.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效

表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亿吨)

2.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3.能源转型稳步推进

图1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变化单位:10亿吨标煤

4.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加大

配合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落实,“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加大(见图2),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印染与造纸等高污染行业成为治理投入的重点领域。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完善环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据生态环境部统计,2018年生态保护投资额是2000年的5.4倍,同比增幅高达43.0%。“十三五”时期,随着环保执法趋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大规模环境治理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带动环保产业迅速扩张,结构逐步优化,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从“三废治理”发展成为辐射环保产品制造、绿色技术研发、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与环境服务、绿色金融等众多细分领域,跨行业、跨地区、门类基本齐全的新兴产业。

图2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变化

5.环境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在管理体制和执法层面,197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2年在原建设部下设立环境保护局,1984年更名为国家环保局,1988年国家环保局从建设部中独立出来[6]。此后经过数轮机构调整,于2018年成立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职责。为优化环保管理体制,增强执法能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省级以下环境监测监察实行垂直管理。中央将2016-2017年确立为环保督查年,对生态环境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得以固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生态红线不可触碰,环境约束不可逆转,加快自主绿色转型、主动践行环境责任的意愿明显增强。

6.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成果丰硕

7.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必须要有理论创新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做支撑。如何在汲取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借鉴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用于指导美丽中国建设,既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实现大国崛起进程中担负的历史使命。早在2005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为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金钥匙”。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6]。从污染治理到绿色发展,不仅是环境保护理念变化和治理方式调整,更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绿色发展拓展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引领我国经济社会走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推动面向新时代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1.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社会对生态保护低碳发展等议题已有共识

2.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不仅要有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和不断优化的战略框架,也需要动态调整、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1)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推动智能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产业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2)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工艺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绿色发展的服务体系。

(3)加大绿色投资力度,扩大优质生态资源供给,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创新激励机制和执法手段,加快环境与经济脱钩,从而使我国以相对较低的人均GDP水平越过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

(4)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引导企业践行环境责任,普及规范绿色营销。

(5)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理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城乡居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启动政府绿色采购,制定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清单,设立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带动绿色消费。积极推广绿色物流、绿色仓储、绿色包装和绿色回收,减少消费过程的能耗和排放,拓展绿色消费内涵。

(6)深化国际合作,以绿色技术、环境标准及新一代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领域,搭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和多元合作平台。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成果经验的国际共享,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样板。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4).

[2]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环境保护,2013,(10).

[3]郑石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研究,2018,(6).

[4]任建兰,王亚平,程钰.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5]王海芹,高世楫.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若干阶段性特征观察.改革,2016,(3).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06.

[7]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求是,2013,(24).

杨丹辉.从污染治理到绿色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J].中国国情国力,2019(10):53-61.

THE END
1.民法典与古籍律典纠缠于时空的法律变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法律始终是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早的原始部落法规到现代国家立法体系,每一代人都在不断地为自己时代的需求而创造新的法律制度。在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其法律体系也经历了无数次改革和完善。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ong-he/403771.html
2.第二章法的产生,发展与历史类型(法理学)①第一,社会主义法是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普遍的平等和自由为历史目标的法律制度。 ②第二,社会主义法是以人民性为本质特征的法律制度。 ③第三,社会主义法是继承和发展的历史上一切人类法律文明优秀成果的法律制度。 (三)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优越性如何体现?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7564825
3.学术朱勇:中华法系的形成与特征其一,商品经济萌芽,经济交往加速,促使与所有权、财产交易、契约合同、违约责任等相关联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其二,农民对于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使人口流动性增加。在理学家的倡导下,国家统治者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家族组织、家法族规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ODUzNTIxMA==&mid=2247504453&idx=5&sn=3b3f926acd9994c0084654501b7bdd6b&chksm=eb571f00dc209616f86bd18259cad386fc791c9f9c7df703ceb73f431ab4be31a9b67fa843ee&scene=27
4.基层法律服务所运作问题及解决措施—来自清镇的调研1.中国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历程 1980年底,在广东、福建、辽宁等地,出现了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开展调解生产经营性纠纷、代书、解答法律咨询等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的基层法律服务所。1984年8月,司法部召开全国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印发了辽宁海城的经验材料,充分肯定了这一新生事物。1986年1月,司法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https://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46028.html
5.2024年中国新媒体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二、互联网电视发展概况 1、互联网电视服务发展历程 2、互联网电视机市场规模 3、互联网电视服务运营平台 三、互联网电视产业链的创新架构及特点 1、互联网电视产业链的基本结构 2、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创新架构 3、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的创新架构 4、互联网电视经营模式的创新 四、互联网电视行业产业价值 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39/XinMeiTiHangYeQianJingFenXi.html
6.广东海丰经济开发区2021年度环境管理状况评估报告2.1开发区发展历程31 2.2规划概述32 2.3规划环评开展情况31 2.4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31 2.5开发区内企业调查分析41 2.6开发区污染治理及重点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46 3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清单48 3.1开发区内现状主要企业污染物统计情况48 4开发区环境质量状况52 http://www.gdhf.gov.cn/swhfkfq/gkmlpt/content/0/789/mpost_789753.html
7.中国海洋环境法治四十年:发展历程实践困境与法律完善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海洋生态及环境问题就已显现,为大力保护海洋环境与海洋生态,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提上日程。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来,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治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绩,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逐渐发展完善,不断维护着我国的海洋环境及生态发展。我国http://aoc.ouc.edu.cn/2019/0725/c9824a254235/pagem.htm
8.什么时候开始有法律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然而,就现代法律体系而言,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古代法律的起源 在古代,各个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留下了丰富的法律文献和记录。这些法律体系主要基于习惯法、宗教法和王室法令等,用于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04b1d17c9358d1000708
9.业内新闻四.法律政策是城市更新项目基本保障 五.规划是城市更新项目关键支持 六.融资是城市更新项目成败的核心 03城市更新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章 城市更新概念及在国内的发展 一.城市更新基本概念 城市更新是指由特定主体对特定区域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完善和优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及公建配套设施的完善、历史风貌区保护http://www.zjypxzx.com/c/2021-08-19/490210.shtml
10.数据闭环研究:自动驾驶发展从技术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来源:百度 二、自动驾驶高效开发需构建数据闭环系统 自动驾驶发展从技术驱动转向了数据驱动,但是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面临诸多困难。 海量数据处理难:高等级自动驾驶测试车每天采集的数据量是TB级别的,开发团队需要PB级的存储空间,但这些数据中,可用于训练的价值数据约只占不到5%。且对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高精定位等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129701388426281512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新闻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第二阶段:全面展开阶段,时间是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四大前。特点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制定了一批适应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要法律;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立法机构不断健全。这些重要进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打http://news.cntv.cn/china/20110221/106082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