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文化和法律失衡:家暴的历史根源

父权文化和法律失衡:家暴的历史根源

阅读提示

■焦杰

据统计,因家暴而导致的离异占全部离婚案件的25%左右,涉嫌犯罪的妇女遭受过家暴的比率为35.7%。在世界范围内,针对妇女的暴力也不鲜见。全世界大约1/3的妇女曾遭受过身体或性暴力,其中大多数发生在亲密关系中,高达38%的谋杀妇女的案件是男性亲密伴侣所为。在中国,亲密关系暴力也很严重,家暴发生率约为30%,90%的受害者是女性。为推动性别平等,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值此“打击暴力侵害妇女行为16日行动”期间,笔者将以史为鉴梳理家暴产生的历史根源。

家庭暴力源于夫妻权力关系不对等

法国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西蒙娜·德·波伏娃说过:“两种类别的人在一起时,每一种类别都想把他的主权强加给对方……如果其中一个类别的人以某种方式取得了特权,那么这一类别将压倒另一类别,让他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两性关系也是如此。家暴可以说是父权社会的产物,源于丈夫控制妻子身体的需要,以保证妻子生下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后代。

受母系文化影响,先秦时代两性关系壁垒并不森严。未婚而合、私奔和私通现象非常普遍,为了防止乱族的事件发生,上古时期曾经流行过“三月庙见”之礼,即行过共牢之礼的夫妻并不同房,她需要在婆家考察三个月,确认没有珠胎暗结才能到祖庙拜见男方祖先,正式确立媳妇的地位。如果没有通过考察,她将会被退回娘家。为达到控制女性的目的,周公制礼作乐,严格内外之分,将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也规划在内,一方面通过成年礼和婚礼将男女两性分隔到不同的区域之内,确立了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男子不但成为家庭的领导者,也成为妇女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又通过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丧服制度,确立了重父党轻母党、尊父轻母、嫡庶有别和男女有别,尤其是“妇人不二斩”的原则,赋予丈夫在夫妻关系中的至尊地位。

战国以后个体家庭的普遍建立,夫妻关系超越宗法关系而受到思想家的普遍重视。不论是儒、墨、道、法,还是杂家等,他们的妇女思想都惊人的一致。《庄子》曰:“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韩非子》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易传》则是这一时期妇女思想的集大成者。《文言传》和《系辞传》将乾坤两卦与君臣、父子、夫妻联系起来,确立了男为乾为尊,女为坤为卑,男阳女阴、男主女从的性别观念。汉代的董仲舒巧妙地将儒家的正名思想与《周易》的阴阳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确定了夫尊妻卑、男主女从的礼教。“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服丧原则,变成了针对女性的道德规范,夫妻关系由先秦时期的“夫义妻和”变成了“夫御妻事”,这意味着丈夫有权力管教妻子,而妻子有义务对丈夫服从。在整个中古社会,礼法所认可的夫妻关系完全由夫对妻所享有的权利与妻对夫应尽的义务所构成。

古代法律凡事涉夫妻冲突皆偏袒男子

在以礼治国的原则下,古代的法律也深深打上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凡事涉夫妻冲突,不论秦汉律法,还是唐宋明清的法律都毫无例外地偏袒男子。《秦律》规定,对强悍的妻子,丈夫可以用打的方式来管教她,如果有明显的肢体折伤,才是犯法的行为,处以“耐”刑,即是削去胡须。汉律的处罚更轻,即便打伤了妻子,但如果不是用兵刃伤的,“毋罪。”然而“妻殴夫,耐为隶妾。”

明律更为丈夫打死妻子的严重后果脱罪。明律规定,如果妻子殴骂丈夫的祖父母、父母,丈夫擅自将她杀死,处杖刑一百。但是,如果妻子因不堪忍受丈夫殴骂而自尽身死,则不论罪。因为这条法律的存在,明代男子擅杀妻子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大清律例》稍做改变,在后面加上了“祖父母、父母亲告乃坐。若已亡,止科骂夫。或妻有他罪不至而夫擅杀,仍绞。”显然,清代法律的制定者认为明律有很大的漏洞,增补条文进行弥补,但增补后的条文还是有很大的漏洞。试想,有几个祖父母、父母能够为了媳妇而大义灭亲的。

因为有法律支持,明清时代的家暴现象极为严重,生活琐事是导致夫殴妻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日常口角,家务不及时,服侍丈夫不够好,不慎摔坏了东西,劝丈夫不要打架等,都是引发丈夫暴打妻子的理由。起因虽然不同,但忤逆了丈夫的面子,违反了夫妻伦理是共同的。清代发生过一个著名的案例,有个叫裴秉若的人,在十年间,用鞭棍殴打、火叉烫烙、小刀划割等暴力手段残害妻妾,前三任妻子自杀而亡,第四任妻子重伤病故,被打死的妾有四人,打跑一人。因为妇女不堪忍受家暴而自杀的现象太严重,所以清律又增加了一条“若殴有重伤缢死者,其夫杖八十”。

当今社会发生的家暴原因很多,家暴难以得到处罚的原因也不少,但传统观念和制裁太轻是最重要的原因。每一个家暴的实施者肯定是父权社会夫妻伦理的忠实信徒。当代社会虽然提倡男女平等,妇女的法律地位与男子相同,但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家庭暴力和亲密关系的暴力总被视为私人事务,公共权力不愿也难以介入。虽然反家暴法已经出台,使得公权力有法可依,但对施暴者产生威慑作用仍需时日。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观念的更新和法律制裁力度的加大,皆是必要的手段。

THE END
1.法律学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重要阶段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维护的一种手段,不断地演变和完善。从古代的原始法规到现代复杂的立法体系,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法律遗产。在探讨法律学的起源与发展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我想学法律”背后的深层含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想学法律”意味着追求正义、尊重规则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充满https://www.5i4b5wvnu7.cn/jun-lei-cai-pu/484714.html
2.法则编织百条守护之律一、法则之源:法律的起源与发展 法律,作为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原始部落的习俗到现代国家的立法体系,法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百条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特点。 二、守护之律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yang-sheng/462186.html
3.民法典与古籍律典纠缠于时空的法律变迁首先,从时间角度看,民法典是现代化国家立法的一种形式,而古籍律典则属于远古时期或封建社会下的法律规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同一种行为或者关系的处理方式会完全不同。例如,在封建时代,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而现代则更多依赖于私有产权保护;再比如,当代婚姻自由多样化,与传统以家庭联姻为主体的情况相比显得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ong-he/403771.html
4.法律知识:法律的起源和演变现代法律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古代法律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法律日臻完善。在法律的形成过程中,各国家和民族的法律得到了相互影响和借鉴,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 二、法律的演变 1.古代法律的演变 古代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在古代社会,法律主要是通过君https://wenku.baidu.com/view/e100a496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e.html
5.当法律成为信仰三、法律神圣属性的历史渊源 人类社会先有宗教。宗教的信仰、仪式和内容成为日后人类社会法律的渊源。现代法律制度中“人格权”的概念即来源于圣经,王泽鉴教授指出:“人格从宗教神学发端,人格权的创设乃在实践人的尊严(人性尊严)及人格自由发展。” 法律与宗教的渊源使两者间存在诸多共同要素。首先是仪式,法庭仪式借鉴http://yz.jsjc.gov.cn/tslm/wenhua/201804/t20180409_346403.shtml
6.法学考研法制史高频考点:中国法的起源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夏王朝时,中国的国家和法律制度即正式形成。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夏朝的建立,其主要依据在于: 1.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专制帝王。 2.夏已开始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这是国家产生依据 https://m.gaodun.com/kaoyan/1496145.html
7.纵深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巴黎如何“视旧如命”四部法律构成了保护历史建筑的基本框架:景观地、历史建筑周围500米的区域也在被保护的范围之列;除国家级历史建筑、景观地、保护区的管理权归中央政府外,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权下放到地方政府;设立“保护区国家委员会”,国家建筑与规划师拥有在保护区中审批建设的权利。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8801
8.2024年土地纠纷中如何界定历史遗留问题范畴?图片新闻导读:在土地纠纷中,历史遗留问题通常是指由于历史原因(如政策变更、权属登记不全或错误等)导致的土地权益争议。界定其范畴需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土地权属来源的历史变迁、相关法律法规的沿革以及国家政策对土地权属的影响等。 土地纠纷中如何界定历史遗留问题范畴? https://www.maxlaw.cn/n/20240308/11015440963117.shtml
9.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中国法制史之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定1.2(2)至于《礼记?郊特性》中说的“取于异 性,所以附远厚别也”,则是西周统治者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提出的。西周以宗法制度统治天下,统治者希望 利用婚姻关系的纽带,达到联合异姓贵族增强统治力量的目的。西周同姓不婚的法律原则在中国历史上演化为 一种古老的习俗,长期受到人们的重视。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89554_2.html
10.刘灿姣等:关于古城古镇古村立法保护的几点建议当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古城古镇古村及其文化保护的系统性、权威性的法律,只能选择性、参照性执行现行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与古城古镇古村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https://www.zgxcfx.com/zhubiantuijian/10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