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

事业单位|法理学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常识判断

法律常识

法理学

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以下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与其所蕴含的法治思想,对应准确的有()。

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公正

德主刑辅、明德慎罚——慎刑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民本

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恤刑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项:在中国古代一直秉持以和为贵、亲仁善邻的价值取向。宗法等级社会中,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官府还是民间,上至明堂天子、朝廷大员,下至斗米小官、亲族邻里,中国社会一直强调严律己、明教化、知进退、息讼端、促和谐。在处理民间的纠纷时,更强调调处息讼,以此来稳定统治秩序;同时诉讼的繁简也是地方官吏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州县官吏处理民间细故时都注意贯彻“调处息讼”的原则,调处为先,合理、合情、合法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并未体现公正。A项错误。

B项:在西周时,我国就已经确立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统治阶级强调要宽省刑罚、谨慎用刑,不能草菅人命。慎用死刑,防止滥杀,提倡慎杀、少杀,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宽仁慎刑、爱惜民命的法律传统。如在法律中逐步废除肉刑,限制刑讯,控制死刑的决定权,司法实践中实施三复奏、五复奏的死刑复核制度,践行“则天行刑、顺天行赦”的赦免制度,保障定期录囚的会官审录制度,完善处理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与审判制度,明晰告诉程序、确定审级制度、明确证据适用、强调死刑复奏、纠正冤假错案等等,无不是这一法律传统内核的体现。故德主刑辅、明德慎罚体现的是慎刑思想。B项正确。

C项:早在夏朝时期就有了“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刑法原则,认为罪疑惟轻,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罪刑法定原则的滥觞;秦朝时也倡导“皆有法式”,用法律规范行为;在唐朝时,审理案件更强调要依律令做出判决;清朝时,确立了有限的罪刑法定原则,也就是限制官吏在审理案件时比附的权限。从中国法律发展的传统来看,援法断罪历史悠久,展现出对公平、正义、平等的向往,但是在封建王权专制压抑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皇帝擅权和比附断案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法制的发展。故援法断罪、罚当其罪体现的是平等观念。C项错误。

D项:西周时,就已经确立了“三赦”制度,即对幼弱、老旄、蠢愚三类人的犯罪行为,可以从轻处罚甚至赦免;西汉时期,将“矜老恤幼”原则正式纳入律典,对于妇女、老人和孩童,监禁时免于佩戴刑具,除特殊的犯罪和诬告及杀伤罪外,符合年龄规定的老幼犯一般都可以免刑;南北朝时期又规定,对于家中老者无人赡养的罪犯,暂缓执行刑罚,允许存留养亲;唐律规定对于废疾、笃疾者一律可以收赎等等。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于老弱妇孺的优待是一以贯之的,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慎恤悲悯、怜惜老幼的恻隐之心,展现了国家治理的仁德和刑法中的人道主义原则。这些精神蕴藉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千年不绝。故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体现的是恤刑原则。D项正确。

THE END
1.法律学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重要阶段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维护的一种手段,不断地演变和完善。从古代的原始法规到现代复杂的立法体系,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法律遗产。在探讨法律学的起源与发展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我想学法律”背后的深层含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想学法律”意味着追求正义、尊重规则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充满https://www.5i4b5wvnu7.cn/jun-lei-cai-pu/484714.html
2.法则编织百条守护之律一、法则之源:法律的起源与发展 法律,作为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原始部落的习俗到现代国家的立法体系,法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百条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特点。 二、守护之律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yang-sheng/462186.html
3.民法典与古籍律典纠缠于时空的法律变迁首先,从时间角度看,民法典是现代化国家立法的一种形式,而古籍律典则属于远古时期或封建社会下的法律规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同一种行为或者关系的处理方式会完全不同。例如,在封建时代,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而现代则更多依赖于私有产权保护;再比如,当代婚姻自由多样化,与传统以家庭联姻为主体的情况相比显得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ong-he/403771.html
4.法律知识:法律的起源和演变现代法律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古代法律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法律日臻完善。在法律的形成过程中,各国家和民族的法律得到了相互影响和借鉴,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 二、法律的演变 1.古代法律的演变 古代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在古代社会,法律主要是通过君https://wenku.baidu.com/view/e100a496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e.html
5.当法律成为信仰三、法律神圣属性的历史渊源 人类社会先有宗教。宗教的信仰、仪式和内容成为日后人类社会法律的渊源。现代法律制度中“人格权”的概念即来源于圣经,王泽鉴教授指出:“人格从宗教神学发端,人格权的创设乃在实践人的尊严(人性尊严)及人格自由发展。” 法律与宗教的渊源使两者间存在诸多共同要素。首先是仪式,法庭仪式借鉴http://yz.jsjc.gov.cn/tslm/wenhua/201804/t20180409_346403.shtml
6.法学考研法制史高频考点:中国法的起源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夏王朝时,中国的国家和法律制度即正式形成。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夏朝的建立,其主要依据在于: 1.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专制帝王。 2.夏已开始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这是国家产生依据 https://m.gaodun.com/kaoyan/1496145.html
7.纵深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巴黎如何“视旧如命”四部法律构成了保护历史建筑的基本框架:景观地、历史建筑周围500米的区域也在被保护的范围之列;除国家级历史建筑、景观地、保护区的管理权归中央政府外,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权下放到地方政府;设立“保护区国家委员会”,国家建筑与规划师拥有在保护区中审批建设的权利。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8801
8.2024年土地纠纷中如何界定历史遗留问题范畴?图片新闻导读:在土地纠纷中,历史遗留问题通常是指由于历史原因(如政策变更、权属登记不全或错误等)导致的土地权益争议。界定其范畴需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土地权属来源的历史变迁、相关法律法规的沿革以及国家政策对土地权属的影响等。 土地纠纷中如何界定历史遗留问题范畴? https://www.maxlaw.cn/n/20240308/11015440963117.shtml
9.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中国法制史之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定1.2(2)至于《礼记?郊特性》中说的“取于异 性,所以附远厚别也”,则是西周统治者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提出的。西周以宗法制度统治天下,统治者希望 利用婚姻关系的纽带,达到联合异姓贵族增强统治力量的目的。西周同姓不婚的法律原则在中国历史上演化为 一种古老的习俗,长期受到人们的重视。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89554_2.html
10.刘灿姣等:关于古城古镇古村立法保护的几点建议当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古城古镇古村及其文化保护的系统性、权威性的法律,只能选择性、参照性执行现行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与古城古镇古村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https://www.zgxcfx.com/zhubiantuijian/10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