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纪委监委:“多维机制”推动信访举报工作走深走实
群众利益无小事,快速响应解民忧。区纪委监委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履职当好“消防员”,实行工作日轮班接访制度,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等“上火”问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行“日清、周结、月访”,确保件件有跟踪可溯源。截至目前,已接待群众信访举报17批20人次,均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信访件办理质量是关键。区纪委监委建立信访举报“月分析季研判”制度,对于上级转办的重点信访举报件,由分管班子成员会同信访、案管、审理等部门负责人召开分析研判会,查找问题不足,提出对策建议。围绕“事实是否查清、证据是否充足、处理是否恰当、程序是否规范”等重要事项,每季度筛选出进展缓慢的信访举报件,实行班子成员重点包案制,“一对一”化解信访积案,提升信访举报件办理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信访举报系统操作能力,区纪委监委依托纪检监察系统检举举报平台,对信访举报件数据录入工作做到及时、全面、精准,有效实现信访举报件“零暂存”“零积压”。同时,区纪委监委探索推动信访件“流转可查询、处置可监督、结果可追溯”闭环管理,过筛检视近一年来处理检举控告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确保检举控告件“来有影”“去有踪”。
“全区纪检监察组织下沉遍访28场,接待群众28批,调研村(社区)22个、企业15家,推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3个……”这是前不久荆州区纪委监委晒出的一张成绩单。
★马山镇蔡桥村:“三色”画笔绘就清廉和美村居新画卷
近年来,蔡桥村着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与清廉村居建设互融共建,以“红”促“绿”、以“绿”生“金”,点墨“党建引领、文化传承、阵地建设、产村融合、共建共享”,绘就了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三色蔡桥”新画卷。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传承弘扬红廉精神
位于马山镇西北角的蔡桥村,是湘鄂西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廉文化,蔡桥村将文化传承发展与清廉村居创建结合,整理蔡桥红色故事,深入挖掘红廉元素,形成了独特红色文化和廉政故事体系,并将特色文化融入主题活动,举办猜趣味廉政灯谜、“孝廉家庭”讲红廉故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动员党员干部参加“我对烈士宣誓”“重温入党申请书”“清廉我来谈”等活动;连续两年组织召开“传承清廉之风,我为家乡建言献策”茶话会,邀请村内乡贤、成功人士共议清廉。同时,利用好蔡桥群众、党员、烈士后代等群体,成立红色故事宣讲、清廉故事讲解等5支“红色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宣传宣讲,让红色文化和清廉之风吹拂万家。
以绿色生态为依托,打造多元廉政阵地
走进菱角湖国家湿地公园,廉洁元素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蔡桥村依托国家级湿地公园水湖和区域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整治小微水体,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环境,将古代先贤、革命人物、红色故事、廉词警句、家风家训融入湿地公园、北湖等生态景观,持续用“绿”色扮靓清廉文化阵地,利用荷花盛开季节组织开展“赏莲学廉”“醉美蔡桥·与廉同行”等系列廉政教育活动,参与人次达3000余人。同时,串点成线,点亮陵园、公园、广场、村庄等公共场地,让墙“说话”,让廊、亭、灯“发声”,把屋、路、巷变成“廉政课堂”,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色”廉政景观带。
以金色产业为支撑,激发村居发展活力
立足水优势资源,蔡桥村大力发展“金色”产业,采取“绿色+”模式,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先后建设荷叶加工厂、接待中心,推广绿色“虾稻连作”模式1070亩,北湖大水面天然增殖12386亩,2024年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80万元。此外,蔡桥村建立完善党员联系群众、村民代表联系户、决策事项评估等制度机制,实现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大事项共商共议,让重大决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运用好“金豆工程”,以数字化赋能“三务”公开,全面落实村账镇管,以科学决策、民主公开、共建共享,促进产业事业齐发展,让清廉底色与金色产业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