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鲜明特色

法律援助法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的“国家法时代”。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积极适应新时代“建设完备法律服务体系”的法治需要,法律援助法通过进一步拓宽法律援助方式、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加强质量管理、提供便捷化措施等,“努力实现两个目的:让符合条件的更多力量有更多渠道和形式参与法律援助,更有积极性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更便利地享受更有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

法律援助法通过将经实践检验已经较为成熟的制度规定及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立法,从国家法律制度层面为我国法律援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从“形式平等”转向“实质平等”,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能够共享现代法治发展成果、感受法治的力量和温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意。与西方法律制度相比,我国法律援助法的突出特色在于,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以人民中心,通过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法律援助质量、简化法律援助申请程序、降低法律援助申请门槛等措施,从制度上确保法律援助服务的可持续、高质量、稳定均衡发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法律援助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援助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据此,立法明确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定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根”与“魂”。在我国,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为了从制度上保证我国公民不论经济条件好坏、社会地位高低、行为能力如何,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都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法律援助服务是我国一项“弱有所扶”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在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

二、在刑事诉讼领域,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1.明确刑事法律援助的司法保障原则。法律援助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保障当事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为法律援助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据此,在程序和实施部分,法律援助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具体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承担有关法律援助权利的告知义务、及时通知义务、转交义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法律援助法第三十五条不仅适用于刑事案件,而且也适用于民事、行政案件。因此,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诉讼案件或非诉讼案件,法院依法应当及时告知有关当事人依法有权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2.适度扩大刑事法律援助范围。比如,法律援助法第二十五条扩大了残疾人的法律援助保障范围。对于“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不要求必须达到盲聋哑的重度残疾程度,以及在智力上或因精神疾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均属于强制辩护的法定情形,公安司法机关应当依职责主动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此外,确立死刑复核案件的法律援助制度、吸收刑事辩护全覆盖的试点经验,也是此次立法的亮点。

3.确立委托辩护优先原则。法律援助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担任辩护人时,不得限制或者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权利。

5.强化值班律师履职的制度保障。法律援助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保障值班律师依法提供法律帮助,告知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约见值班律师,并依法为值班律师了解案件有关情况、阅卷、会见等提供便利。据此,值班律师依法有权了解案件有关情况、阅卷、会见等,公安司法机关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便利。

三、在民事、行政诉讼领域,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3.着力提高法律援助质量,切实增强法律援助获得感。服务质量是法律援助制度的生命线,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感”。为了推动法律援助服务“从有到优”,法律援助法重点完善了法律援助质量保障体系。与2003年《法律援助条例》相比,法律援助法新增第五章保障和监督,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援助质量保障体系。如第五十四条有关专业培训的规定,旨在提高法律援助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九条有关制定服务质量标准、鼓励第三方评估、庭审旁听等过程监督的规定,旨在从制度上强化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保障。此外,第五十六条关于投诉查处制度的规定、第五十八条关于信息公开制度的规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的提高。

原标题:《【法学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鲜明特色》

THE END
1.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开始于哪一年法律援助是国家对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免收法律服务费用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我国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保障公民享受平等公正的法律保护、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健全人权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始建于l994年。l996年《刑事诉讼法》、《律师法》等法律https://m.110ask.com/wenda/v-9945636769574730123.html
2.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刑事法律援助基本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整个刑事辩护制度功能的实现,甚至有学者将刑事法律援助视作“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瓶颈”。[1]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已经成为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刑事法律援助现存诸多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更需要引起重视与完善:1、获得律师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5/08/id/173231.shtml
3.下列关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行之有效的( )工作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面不是引起玻璃体混浊的病因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列中不属于环境卫生“四定”制度的选项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关于https://www.shuashuati.com/ti/358e769bfd244e82a60380c97dfdac90.html
4.法律援助的管理体制法信法律援助机构 法律援助管理体制 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的管理体制 吴宏耀 赵常成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摘要:我国法律援助管理体制在二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建立期、规范期、改革期三个阶段。目前法律援助管理体制在法律援助机构职能定位、法律援助机构性质以及法律援助管理职能配置三个方面仍存在理论http://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674034
5.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研究本书分析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法律援助人员的愿望,针对法律援助界定、制度定位、公民权利、国家责任、律师义务、供给、机构设置、经费保障、承办补贴、质量标准等基本问题系统研究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特别是研究了法律援助专项制度、京津冀法律援助协同和社会组织法律援助,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加强和改进法https://www.ilawpress.com/book/detail?id=309721786910507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