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绥宁,呼吸的是乡风民俗,沉醉的是巫傩传说。
绥宁古称苗疆要区,地当湘桂黔三省,历史上曾经是梅山蛮和飞山蛮的分布之地,也是苗族、侗族、瑶族等南方土著民族世代居住之地。绥宁还是古楚文化向大西南退移过程中的遗存地,更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遗存地。多民族多文化长期的交织融合,使绥宁的民族民俗文化既有蛮人的血性,也有楚人的浪漫,苗人的豪气,侗人的温婉,更有巫傩的神秘。
傩文化
傩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湘西傩文化根源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保存至今的鬼神崇拜,经过长期的傩坛仪式、口头传论,文字记录,把人们想象和幻想加以整理,以表现少数民族的善良、正直、勤劳、勇敢。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内容不断丰富,在单纯的驱疫鬼基础上,逐步渗进了辟邪、消灾、纳吉等内容。
中国最早的农耕定居点及傩文化艺术的发祥地,都集中在过去被人称为蛮荒之地的湖南西部的古黔中地。
侗族以好客而闻名。吃“合拢宴”是侗族好客的具体表现,是侗族人民招待客人的独特宴请方式。
侗族是一个民风古朴、热情好客的民族,一直以来就流传着“抢客”的习俗。所谓“抢客”,据当地人介绍就是在节庆日,一个寨子的侗民到另一个寨子做客,客人入寨,作为主人的寨民就会蜂拥而至,尽其所能哄抢客人,场面热闹非凡。当然,也有抢不到的,那么就只好到客人多的家里去商量,要求分客人,客人多的家里不同意,则提出建议:没有客人或客人很少的家里可将自家的食物搬过来一起吃,桌子不够就架板子拼起来,这就是后来的合拢宴。
湖南省绥宁县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之地,自古为苗疆要区,巫傩文化源远流长。在绥宁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风俗音乐形式多样化,如“祭狗”、“唱土地”、“钹舞”、“逗春牛”等等。其中以“唱土地”最具地方特色。
每年从正月初三开始,直至正月十三,这里的苗胞人家,每天都专门准备有糍粑、甜酒、香烟、花茶、香纸等物,专候“土地神”的到来。
这“土地神”一般由本村或外寨那些能歌善舞的民族歌手扮演。正月里,一般是一个“土地公”和两个“土地婆”结伴踏歌而行。他们逢村进村,遇寨进寨,挨家挨户登门演唱。唱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就事论事,见物唱物的;有你问我答,相互和应的。
打铜钱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舞蹈。道具简单,一根红布条,牵以数枚铜钱,或系于腿上,或扎在手腕,也有缠在头部和围于腰间的。动作粗犷而豪放,在阳光或篝火的照耀下,铜钱闪闪发光,叮叮噹噹,节奏分明。
农历四月八日,相传宋代杨家将的后人杨文广在战斗中被敌军俘虏,关在牢房里吃不上饭。妹妹杨金花心生一计,到山上采摘黑饭叶榨汁,拌在糯米饭里,农历四月八日这天给哥哥送过去。狱卒看到黑米饭,不敢抢食。杨文广吃了黑米饭以后,力大无穷,砸破牢笼,冲出了困境,杨金花却在救援中牺牲。从此,苗族人就专门把四月八日定作纪念杨金花的姑娘节。过节这一天,苗族人把出了嫁的姑娘接回娘家后,在全家人吃黑米饭之前,先要举行庄重的祭拜祖先的仪式。
“四八”姑娘节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唱山歌,吹木叶,听苗笛,都是多情的苗族儿女表达火热爱情的方式。
苗族插绣是湖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
插绣是苗族妇女聪明才智的表现,审美情趣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充满神秘和灵气。它所蕴含的技艺特点和原真性,是苗族文化的瑰宝。
万花茶是绥宁苗乡饮料中的一种传统佳品,它是用半成熟的冬瓜皮、袖子皮、白糖、蜂糖、桂花等原料制成的。先将冬瓜、袖子皮切成手指大小、形状不同的条条片片,再在上面雕刻各种花草鸟兽,组成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
万花茶即因雕刻形态逼真、花色繁多、清晰传神而得名。苗胞用万花茶招待尊贵的客人,也用它来表示男女之间的爱情。
万花茶不仅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食品,而且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它曾在省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过奖。心灵手巧的苗家姑娘把她们对生活真挚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全部雕进了美丽的万花茶。
每年立春以后,乐安铺等苗族侗族乡的苗侗山寨便开展逗春牛活动。牛头用竹片和皮纸扎制,牛身和牛脚用黑布缝制,由两个小伙子扮成春牛,一个舞牛头,一人舞牛身。牛的后面跟着执牛鞭的牧童、提饭篮的乞丐(小丑)、拿算盘的先生、扛犁荷锄的农夫、担粪桶的农妇、采桑叶的村姑。乐队吹着唢呐,敲着锣鼓,走村串户。春牛来了,各家各户摆香案放鞭炮迎接。
每到一处,选一空地表演逗春牛活动。村人纷纷围观,欣赏春牛在锣鼓声中有节奏地做出“吃水”、“过坎”、“斗角”、“洗角”、“搓蹄”、“洗澡”等动作,围观者吆喝喧天,拍手助阵。参加表演的各类人物也尽显其能,其中最为活跃逗人发笑的是乞丐小丑。他脸抹黑锅灰,插科打浑,怪相百出,专找围观的村姑抹锅灰,被抹黑的姑娘不能生气骂人。不愿被抹黑者,只能尽量躲避,有时乞丐会穷追不舍,惹得围观者哈哈大笑。
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一种习俗。旧俗龙舞是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每逢盛世,人们都喜欢舞龙。
草龙用稻草、竹、木片、剑麻丝、树杈等扎制。稻草为“五谷之王”,以之扎草龙,祈求五谷丰登。
在湘西素有“二十七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农历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打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越4寸许,3至8分厚不等。”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一种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钹舞是侗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湖南省绥宁县侗族聚居地及周边地区。它是一种极具特色模仿动物鸟兽和人物动作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舞者身着长青衣,头扎大布帕,赤足,形象原始、古朴。钹舞蕴含着艺术、文化、宗教、民俗、历史等广泛的文化价值,是积淀深厚的侗族传统文化宝库。
闹元宵是古老的汉族节日民俗活动。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贺地脉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
在绥宁的古镇里,一家家老店,让你找回昔日的回忆。杨志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