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
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御封贡茶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
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
于是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6.水金龟的传说据传该茶树原长在天心岩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倾盆,峰顶有棵茶树被大水冲至牛栏坑半岩石凹处,兰谷岩主就势砌石培土以蓄之。
这棵茶树与众不同,枝条纵横交错,形似龟背上的花纹,且绿叶浓密,油光发亮,像只大金龟,故命名为水金龟。
而现在大红袍母树,已经被保护起来了。
大红袍属青茶(乌龙茶)的一种,是半发酵茶类,也是武夷岩茶当中的佼佼者。我们都知道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一片片小而滋味浓醇的茶叶在水中翻滚起伏,一个精致小巧的品茗杯在人们的手中拿起放下,茶的一生也似人的一生。茶是茶文化的载体,它体现着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实践和向往。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大红袍就是一款承载着报恩精神的茶。
相传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秀才丁显进京赶考,途径武夷山时忽然腹痛难忍,病倒在路旁。所幸被天心永乐禅寺的老方丈发现,把他救回寺中,并给他泡了一碗茶喝。秀才喝了茶,出了一身汗,病痛渐消,不久病就完全好了。丁显病好了之后继续赶往京城,参加科考。考试结果公布,丁显喜中状元,身着红袍,又被招为东床驸马。
丁显跻身富贵,但不敢忘恩,前往天心永乐禅寺看望老方丈,报答当年相救之恩。两人路过九龙窠时看见了3棵茶树,老方丈说起当时丁显犯鼓胀病时,正是喝了这三棵树上采制的茶叶,才茶到病除的。丁状元对如此小的茶叶有这么大的功效感到惊奇,他临回京时老方丈又送了他一些相同的茶叶。
丁显回到京城,正遇上皇后腹痛难忍,皇上正一筹莫展。丁显见皇后症状与自己犯鼓胀病时相似,赶忙泡了一碗自己带回来的茶叶给皇后喝下,不一会儿皇后的病果然好了。皇上龙颜大悦,丁显向他说明了茶叶的由来。皇上非常赞许丁显知恩图报的精神,又感念丁显带回的茶叶治好了皇后的病,决定加封九龙窠的3棵茶树为状元,命丁显去给茶树披上状元红袍。从此九龙窠的3棵茶树就有了大红袍的称号,所产的茶叶称为大红袍茶,也称状元茶。
这个传说也从侧面印证了大红袍有利消化的功效,大红袍独特的焙火工艺,使它养胃健脾的功效在所有茶类中出类拔萃。遍布烂石砾壤的茶树生长环境使大红袍矿物质含量丰富,可以更好的保护视力和提高人体免疫力。大红袍中的咖啡碱、叶酸、泛酸、肌醇和芳香物质含量较多,可以对蛋白质和脂肪进行很好的分解,并加速排出体外,起到健身减脂的目的。此外大红袍在消炎抗菌、敌烟醒酒、抑制动脉硬化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功效。
“大红袍”自古是武夷岩茶至尊,现在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张名片.但因为历史久远,战乱频仍,文献流失,“大红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招引着人们去苦苦探寻和考证.但大都没有结果,仍然停留在民间说法和神话传奇的层面.关于武夷山大红袍名字的来历我整理了一下几点,仅供参考。
“武夷山大红袍传说县丞祭茶说”也十分牵强.武夷山虽然自古有喊山祭茶的习俗,但县丞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严格的着装礼制.
投保一亿人民币的“大红袍母树”虽然生长在岩壁上,但不至于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们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何况那区区的几十米岩壁.无疑流行于广东地区的“猴子采茶说”低估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那么大红袍的真相到底怎样呢
“大红袍”因何得名
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也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文中“赤”、“绯”都是指大红色.因此,明以后红袍渐渐成为清廉高官的代名词.如成书于清代的《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
可见,“大红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么为什么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树呢可以推测:“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并与当时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联系.
这一推测与“状元报恩说”比较接近.说来巧合,武夷岩茶(wuyirocktea)的产生和朱元璋的“罢龙团,改制散茶”的诏令有很大的关系
“大红袍”身世大揭秘
如果按“县长命名说”,虽然有“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的摩崖石刻,从而有人推测“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武夷山茶与风景》一书出版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书中却清楚地交代大红袍“成名虽然出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假使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在命名不到一年,又值战乱年代,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宣传功效.而且,在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蒋希召著)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1839年)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常以“旗”、“枪”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大红袍”在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这段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清朝“大红袍”文字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经过茶叶科学部门检测,现存母树大红袍的树龄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现在“大红袍母树”仅剩一处,不排除天游、北斗等他处的已故“大红袍”母树的树龄超过360年的可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大红袍”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
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佛教文化和寺院历史的深入挖掘,为“状元报恩说”、“大红袍”始于明代增添了诸多佐证.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工地挖出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受明代朝廷敕封.那么,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受封呢
《明史·胡潆传》记载: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潆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潆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这段文字说的是:明成祖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有人说建文帝流落海外了,有人说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为了赶尽杀绝,免除后患,明成祖派礼部官员胡潆(1375—1463)与宦官郑和分别以寻访张邋遢(张三丰)与“下西洋”为幌子,在国内与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文中“遣潆颁御制诸书”之句,其实是指明成祖为了掩人耳目,收买人心,忏悔恶业,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至今在全国许多省市仍有许多以“永乐”年号命名的寺院.天心永乐禅寺于此际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
上文虽然只交代了胡潆“十七年(公元1419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并没有明确说明他来过武夷山.但在《武夷山志》(清·董天工著)专门记载来过武夷山的历代名贤的篇章《名贤下·遗补》中有“胡潆,字源洁,武进人,明建文庚辰进士,官礼部尚书”的记载.说明胡潆确实来过武夷山.《武夷山志》还收录了他的《题画武夷图》、《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胜感慨》诗两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著)中有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胡潆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经冠上了“大红袍”之名.这些事实与“状元报恩说”几乎吻合.
圣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文书,颁发给寺院的圣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圣旨碑,一般是作为门坊等建筑的构件,或单独立在显眼的地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受过皇帝的敕封或嘉奖.但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有两个几乎一样的圣旨碑呢另一个是否是“状元报恩说”所指的朝廷对“大红袍”的敕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