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侘”“侘茶”与“侘寂”的美学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一直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对“侘”字的“人在宅中”的意义缺乏理解,甚至将“侘”字误写为“佗”字,妨碍了对其美学内涵的有效阐释。日本固有名词“わび”(wabi)本来是指一种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后来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启发影响,用“侘”这个汉字来标记,并从“侘”字的“人在宅中”的会意性,而引申出“屋人”“侘人”“侘住”等词,指的是在离群素居中体味和享受自由孤寂。在日本茶道“侘茶”中,“侘”不仅指独处时消受孤寂,也指在人际交往中仍能感受并且享受孤寂。“侘茶”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以茶会友、参禅悟道、修心养性的美学仪式和审美过程,“侘茶”的“和、敬、清、寂”四字经,最终是要由“侘”而达于“寂”,故而我们可以将“侘”与“寂”合璧,称为“侘寂”,使其超越社会伦理学的范畴而成为一个茶道美学概念。
[关键词]侘;侘茶;侘数奇;侘寂;和敬清寂;茶道美学
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16.07.0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古代文论范畴关联考论”(课题编号:13BWW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向远(1962-),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841
一、“わび”(wabi):孤独凄凉的心态与生态
“侘”是日本的固有词汇,在14-15世纪之前,一直没有使用“侘”这个汉字来标记,《万叶集》时代使用的是“和備”这两个“万叶假名”(用汉字作为符号来标记日语发音),假名文字发明使用后,才逐渐被整理替换为假名,常用作动词(写作“わぶ”,音wabu)、名词(写作“わび”,音wabi)或形容词(写作“わびし”,音wabisi)。《万叶集》有十几首和歌使用了该词,《古今集》《新古今集》等历代和歌集及其它文学作品使用更多。
例如,《万叶集》卷四第618首:“静静的黑夜,千鸟啼啼唤友朋,正是侘之时,更有哀之鸣”。“正是侘之时”(わびをる時に)的“わび”是一种寂寞无助的状态。
《万叶集》卷十二第3026首:“思君而不得,只有海浪一波波,岂不更侘么?”。“岂不更侘么”的“侘”原文是“わびし”,做形容词,表达寂寞孤独之意。
《万叶集》卷十五第3732首:“身不如泥土,想起妹妹来,可怜心口堵。”用了“思侘”(思ひわぶ)这个词,作为合成动词,指的是心口堵得慌、苦恼的意思。
《古今集》卷一第8首文屋康秀的歌:“春日照山崖,山巅白雪似白发,观之倍感侘。”这里的“侘”是形容词“わびしき”,表达感伤寂寥之意。
《古今集》卷十八第937首小野贞树的歌:“若有宫人问我:日子过得如何?请如此回答:侘居山里在云雾中。”其中最后一句原文是“雲居にわぶと答えよ”,用“云居”来形容自己离群索居的“侘”(わぶ)的状态。
《古今集》卷十八第938首小野小町的歌:“吾身如此侘,像根无根的浮草,随水漂去吧!”其中“我身如此侘”的“侘”原文是“わびぬれば”,指的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无依无靠的败落状。
《古今集》卷十八在原业平:“有人如询问,答曰住须磨海边,像漂浮的海草一样侘”。这里的侘(わぶ)是动词,指的是一种落魄寂寥的生活境况。
《后拾遗集》卷八有:“从前曾奢华,如今零落沦为侘,只穿下人衣服啦。”这里的“侘”(わびぬれば)也用作动词,描述一种穷困潦倒的状态。
要之,在日本古代文学文献中,“わび”指的都是一种被人疏远、离群索居的寂寥与凄凉,所描述的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负面的、消极的生活与心理状态。
到了室町时代,上述的“わび”仍被使用,但其含义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室町时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成熟时期,传统的宫廷贵族文化、新兴的武家文化及庶民文化三者融为一体,同时完成了对大陆的唐、宋、元文化的吸收。由于连年不断的武士争战所造成的社会动荡的常态化,以及佛教思想的深入,也使人在无可奈何中形成了一种化苦为乐、乱中求静、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超越心理,逐渐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超功利、超是非的观照、观想的态度,于是形成了以佛教禅宗为统领、以审美文化、感性文化为核心的、与中国的政治文化与伦理文化有所不同的独特的日本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集中体现在连歌、能乐、茶道等几个方面。而在美学趣味上,则是追求宁静、简朴、枯淡、孤寂,这些大都集中体现在“さび”(寂)与“わび”(侘)这个重要概念上。
在“わび”的使用中,虽然基本意义与以前没有根本变化,但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主要描述和形容负面意义的词,而向正面意义转化;或者说,由表示消极的价值,转换为表现积极的价值。例如,相国寺鹿苑轩主的《阴凉轩日录》,在文正元年(公元1466年)闰二月七日有这样一条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