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教学目标和定位,做好教学启蒙和文化传承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教条式和填鸭式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非常反感,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茶艺课程中牵涉很多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包括茶艺表演中的演说词也需要背诵,所以在教学初期首先要做好课程引导和概述,使学生对于今后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茶艺课程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在茶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发展是教学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肯动手动脑,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组合穿插式教学
茶艺课是为了拓展各个专业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而开设的,作为一门创新的拓展型的选修课程,茶艺课完全可以摒弃固定知识和教学模式的限制,为不同专业的人才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首先,不应拘泥于一本教材进行授课。教师应博览群书,结合多本书籍挑选最精炼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编写出最适用的教案,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更适合所教专业的学生。
最后,茶艺课注重一个“艺”字,在课堂中要营造一种氛围和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可以穿插音乐、舞蹈、朗诵、书画等艺术元素,而礼仪、化妆、服装、设计等教学项目可以作为茶文化的辅助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
4.将多元化的理论教学形式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
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其次,茶艺教学应贴近生活,并学以致用,如如何选购和保存茶叶、茶具,茶叶的营养价值等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或集体小报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最后,教学中不能仅限于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考核评价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除了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同样重要。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技能考试方法,即学生初学时的技能考试只要求操作流畅,而后逐步要求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并慢慢增加讲解的内容和难度,到最后还能回答老师提出的专业知识的有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融合起来,以适应社会所需的礼仪、审美及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总之,作为拓展学生专业素质的选修课,茶艺教学应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从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模块化、考评体系多元化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进一步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茗香渗公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许多人能造就的令人瞩目之成绩,往往离不开其最初的兴趣。十多年前,林雅诗女士进入茶艺行业,其实只把这个爱好当成丰富业N生活的活动之一,K没有想她今日的服务工作能因茶艺而增添光彩。
“以前我曾在女童军等团体中服务过,但没有想到将品茶引入其中。”多年前,由於在茶艺方面经验尚浅,林雅诗女士拜师叶惠民教授学艺,与同门师兄师姐随老师学习茶艺,也慢慢深入探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直到某天,师傅提议要组织一个茶文化团队,“将茶文化引入服务”的概念也慢慢浮出了水面,且渐渐地付诸实际。同时,林雅诗女士凭借其曾服务社会的经验,自然而然地被大家推举成为该会的负责人之一。
他们常常到老人中心、盲人中心、康复中心、社区团体进行义务讲座,教会听众如何体会品茶的乐趣。通过现场亲身示例,他们引导大家如何在品茶的时候达到身心放,不仅推广了茶的文化,也让大众了解到,日常饮茶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红茶消脂养胃、绿茶清热防癌、乌龙提神消食、白茶抗氧排毒……若根据人体的情况和季节的差加以适用,不同的茶在养生方面能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品茶多年,林雅诗女士了解各种茶的功效,因而在不同的服务工作中发挥茶的功效。
如面向长者,她会推荐一些温和、利於心脑的茶,然後一边认真冲泡,一边详细地把茶的功效推荐给长者,把现场营造成轻自在的茶话会,让大家畅所欲言、谈笑风生:“长者群体受身体情况所限,往往不能进行运动量较大的爱好活动。我们把品茶的爱好带给他们,就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因为泡茶品茶,其实也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
每每看到活动现场的长者品茶f聊,待情致高涨时人人眉飞色舞、脸色红润,现场成了一片和睦欢乐的海洋。林雅诗女士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借品茶之趣共享他人之乐。
若是受邀给孩子们讲解茶文化,林雅诗女士会想到孩子们好奇猎奇的心智,也考虑浓茶不宜睡眠等因素,进而选择一些口感丰富、又有益健康的茶。而且,她更注重把茶文化带给孩子们,让正在成长的一代人从小受到茶文化的熏陶。
诚然,要年纪较小的孩子理解品茶时宁静致远的境界,未免过於勉强。因此林雅诗女士在教导孩子们品茶时,着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小朋友学习茶艺,我希望他们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尊重等。”当孩子们有模有样地模仿自己品茶的过程,了解其中的礼仪和规范,林雅诗女士内心也感到了由衷的快乐和欣慰。
借助服务的平台,林雅诗女士希望教会越来越多的孩子懂得敬茶谢茶的礼数,继续继承和发扬这种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礼仪文化。同时,她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品茶的方式,让自己沉淀性情、修养心智。
伴随着茗茶的芳馥,林雅诗女士开展了更多的社会工作,她在付出贡献的同时,也享受着以茶为媒、与人交好、共享生活美妙的乐趣。这种不能言语的愉快,正渗入一杯杯茶中,一点一滴地润泽了心田。
多彩生活
林雅诗女士的工作,除了大力推行品茶之乐、以此将茶文化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在青年工作、婚庆、宠物美容等领域颇有建树。为此,她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尽己所能胜任工作。有时候,多才多艺的她可能因此而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往往其收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不过,想到那些自己早年教导过的童军队员,现在大多成为家庭栋牛不少身为人母,准备继续延续爱与荣耀。林雅诗女士不禁喜由心生,似乎一位慈祥的长者,悄然关怀着新一代的成长。这种爱,仿佛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另外,林雅诗女士退休前曾在调解中心工作过,以前常常竭思尽虑化解各种矛盾纠葛,也曾目睹了不少悲欢离合、看过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因此,她更加体会到为人处世以善为本的道理:“如果上天给人一双手,人们就应该用这双手进行付出。因为我们在付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享受着过程。因此人需要把握自己,知道自己能把什麽工作做好,K且有机会的时候,多去想想如何帮助别人,宽心待人又乐於助人,自己也会变得漂亮一点。”
将来,为了进行更多的服务工作,林雅诗女士还会继续付出,K且好学的她还会保持着积极的求知欲,把更多自己的所学,转化成实际的工作。让爱与希望,在她不断扩宽的服务之路上,闪闪发亮、熠熠生辉。
但是,饮茶、嗜茶,却是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喜好,是炎黄子孙绵延千载的雅趣。在我中华大地,茶被誉为“国饮”。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道与六艺相通,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茶还被人们视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药,提神之佳品,友谊之纽带,文明之象征。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赋予了饮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层次,日益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茶道内涵
所谓茶道,是以通过饮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终证道的一种生活艺术,是饮茶健体与修身证道的统一。无茶,道则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而无道,用茶则不啻蛙吞牛饮,了无情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日茶艺、茶礼、茶境、修道。所谓茶艺是指各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整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
“道”源于道家,其概念飘忽不定,语焉不详,可意会,而难以确言之。后又衍生出儒家之道、佛教之道等等。因理念不同,信条各异,致使各家之道又不尽一致。随着近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展,道这一古老的概念又获得了新生,最终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的同义语,所指可阐释为“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万物本质”、“世界本源”、“运动规律”等诸多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儒道互补”,唐宋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佛法、道藏,而道士、比丘也大都旁通儒典。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禅宗一派,便是在对孔孟老庄的诸多理念加以改造并吸收融合而形成。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曾有“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之名言。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标,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尽精微而致广大”,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不生”。
茶道形式
回顾国人饮茶历史,饮茶之法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来逐渐摸索出煎、点、泡等3种方法。而茶艺便是依煎、点、泡三法而成,中国茶道也就先后出现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等3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饮茶的普及为前提。唐代以前虽已有饮茶习俗,但普及程度尚低。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茶之风渐盛,已有茶艺的雏型,然而远未完善。由晋至唐,属于中国茶道的萌芽时期。
中唐以后,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比屋之饮”,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估著《大观茶论》,形成“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
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者。煎茶道的代表人物除陆羽外,还有常伯熊、皎然、卢同、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由于唐代茶人对茶艺茶道的痴迷,使之得以逐步完善,饮茶修道的思想正式确立。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至南宋末而式微,历时约500年。
点茶道形成于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赵佶、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点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朝初期,至明朝末期而淡出,历时约600年。
泡茶道形成于明朝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功夫茶等3种形式,并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
茶道外传
值得一提者,自唐宋经元明而至清代,在千余年的漫长过程中,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至宋代时,日本开始种植茶树,造制茶叶,明代时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乃千利休,他提出“和、敬、清、寂”,成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理念。茶道在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地位突兀,既是日本文化的结晶和典型代表,同时又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和心灵的寄托;且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茶道中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哲学思想,简朴、素淡、枯高的审美情趣,平等、互敬、恬淡的道德观念,独坐自省的文化理念,共同构成了日本茶道的精神大厦。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茶文化;茶道
茶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华民族这一片文化繁茂的土地上,茶文化结合了中国传统佛、道、儒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涵养,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茶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它的内涵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规、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它是中国人传统的饮品,也是人们所追求精神高度的和谐统一。高校培养的是先进的学生群体,学生需要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以及引领高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就目前来说,人文茶道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受到的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1茶与茶道
茶被称之为国饮,是国人馈赠亲友的良品。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包含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结合,由此生出的便是茶道。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礼仪,一种生活方式。饮茶之人多注重于养生,注重于提升自我的精神高度。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体验茶道,品味人生百态。
1.1茶的概念
1.2茶文化的意义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更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人们通过将赏茶、品茶、饮茶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和中华民族的礼仪、哲学文化等相结合,创造出了茶的特色精神内涵,从而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活动。因此,茶文化对人的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1.3茶道的内涵
2人文茶道概述
3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在经历了几年高校教育后,必将步入社会,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光有技术知识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我的素质,要学会与人交往,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当代的许多高校学生只注重于知识的获取,并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注重于礼仪。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浮躁,忙忙碌碌不知所谓。许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高校学生要想未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可以引领时代的人,就应当从提升自我修养开始。高校学生只有提升了自我修养,才不至于误入歧途,从而让自己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独来独往。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也不懂得诉说和寻求帮助。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作为高校生,走出学校就会进入社会。任何人都逃不开与人交际。哪怕是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之间都存在一种礼尚往来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会礼仪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然而,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素质教育需要一种更有力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其质量的提高。
4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5结语
人文茶道在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人文茶道的教育提上日程。人文茶道只是茶文化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有所接触,必定会被茶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所吸引。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让人文茶道更广泛地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中,从而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接触到它。
参考文献
[1]付昌辉.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高职科研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36-37.
[2]吴诗池.试论中国的茶文化———兼谈中日茶文化关系[J].农业考古,2004(02):13-26.
[3]刘悦.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培养素质奠基人生[J].陕西教育(教学),2016(4):15-16.
[4]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泰山出版社.2010.
[关键词]仿真教学法旅游专业教学应用
随着我国旅游企业分工体系的进一步调整,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改变等重大变革,旅游人才的培养也从单一型逐渐向复合型过渡。如何提高旅游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为旅游企业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学生成为旅游类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惠州旅游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就仿真教学法在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效果进行分析,为旅游职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仿真教学法实施的理论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按岗位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实施仿真教学法,可以解决旅游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使旅游职业教育真正发挥为旅游企业服务的功能。我们实施仿真教学法,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成功的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依据之一――项目教学法
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对项目教学法的描述为:它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项目,就是将某门课程按任务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以每个任务为一个相应的单元,在引导学生完成该项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按照岗位设置专业课程,对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确定项目教学的单元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设定模拟的工作情景,引导学生完成岗位任务。项目教学实质就是师生为了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开展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以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实际工作过程,从而自主构建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实现知识和技能向实际迁移。同时,项目教学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2.依据之二――行动导向理论
行动导向理论,最初是在德国提出,其起源是德国的学徒制。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就是按照这种理念实施双元制教育的。行动导向理论的内容:国家按照工作岗位群设定职业专业,对岗位工作活动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并以此为教学目标;学校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根据岗位任务,创设与职业环境接近的学习情景,按照工作流程、以完成岗位任务为目的,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教育。
行动导向的优势在于,首先,它明确了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从何而教。它打破了我国职教原来按学科设置的课程体系,改变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的状态。它使具体的实际职业任务和工作在教学中得到描述,教育与实践成为一体。其次,它明确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学生在做中学,为做而学,学生感受到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应用是紧密结合的。学习是在自觉、主动、积极的实践中进行的,杜绝了学生因为学习内容枯燥、空洞而产生的厌学情绪。第三,它明确了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开发、设定与工作岗位对应的学习情景或任务,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做中学,学就是做,达到了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
以上两个成功的教学理论,都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学习规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深入分析现状,紧密联系实际,率先实施仿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是指在一个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指定参加的学生进入某个岗位,扮演某种职业角色,以规范的职业道德,自主的工作姿态,积极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现在主要应用于旅游专业的礼仪训练、茶艺接待、导游讲解、餐饮服务、前厅接待等教学与训练之中。
二、仿真教学法的案例分析
仿真教学法的创新与运用,是一项体现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学做一致的教法改革。由于教学模块的差异,教育对象的不同,每实施这种方法,都要作出精心的设计。现就模拟旅行社组织学生开展带团活动为课例,略作介绍。
1.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实际带团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带团技巧及景点讲解的技能,学会处理带团中发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2)教学重点、难点:旅游专业学生对小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不熟悉。
(3)教学过程:①出团前请惠之旅的老导游来分析小学生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经常出现的突发事件,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规范的操作技术,并教会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常用方法;对准备出团的学生进行分组,教会学生唱小学生喜欢听的歌曲和喜欢做的游戏,分发带团时必需品(外伤药、口哨、小红旗等)。
②出团时,由指导老师带队,现场跟踪学生的带团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不能正确处理外伤、对小学生在野外活动乱跑的现象不能控制等情况并进行辅导纠正。
③学生回校后,要求交一份带团总结,从职业道德的养成、带团知识的运用、导游技能的提高等方面分析自己在这次带团过程中的心得;指导老师回来后,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及学生的个人总结材料进行书面教学评估。由指导老师将教学总结提交导游教研组供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分析与综合评价。
(4)教学反思:这次仿真教学结束后,老师们发现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差距,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进一步了解;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及职业技能中的不足,明确将来学习的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仿真教学法的作用与效果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还处于未成熟期,这个时期的职校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学习主动性较差,而且职业学校的教育方式与初中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区别,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为了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快速掌握服务技能,顺应企业需求,几年前,我校旅游专业开始实施仿真教学。几年来实施仿真教学法的事实充分证明这是一种破解职业教学难题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1.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
为了实施仿真教学,我校旅游管理系创建了模拟旅行社、模拟酒店前厅,茶艺接待室等,在仿真教学中,让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进入预先设定的角色,体验职业生活,在职业角色模拟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仿真教学无论是“从角色到理论”还是“从理论到角色”,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更形象地理解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和旅游服务中必须掌握的各种技能。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仿真教学与现阶段提倡的“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相对应,能够区别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它把静态的课堂教学变为动态的情景教学,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主动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我校为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带团能力,成立了模拟旅行社(悠游旅行社),该旅行社除了不具备对外经营的职能外,旅行社的其他职能岗位都完备。学生在旅行社中进入各岗位进行实训学习,学校和老师为模拟旅行社联系一些较简单的业务,如与惠州市惠之旅、金山、西湖青旅等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当这些旅行社需要临时导游时,可借用我们的学生。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导游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大量的带团机会,并通过到景点带团和讲解来发现所学的导游带团技巧的不足,提高实际带团能力。
4.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仿真教学法在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已实施了几年,随着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完善,我们的教学效果显著:2007年和2008年我校组织导游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通过率都超过了50%,远远高于全国及惠州市的通过率。学生的带团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各大型旅行社(国旅、青旅等)纷纷到我校预定毕业生。茶艺专业的学生实习和毕业时到广东省政府及惠州市政府接待处及中信集团、金融街等大型企业接待处工作且因接待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惠州康帝国际酒店、喜来登度假酒店等五星级酒店因对我校饭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倍感满意,从而与我校进一步合作办学,开办工学结合康帝班及喜来登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