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候鸟飞临七里海湿地迁徙进入高峰期
而当镜头拉开我们能够看到,像东方白鹳、白枕鹤一类的大型涉禽和一些体型较小的候鸟在同一空间内互不干扰、和谐相处。而当一只或几只候鸟腾空而起时,总能引得众多候鸟振翅响应,显得蔚为壮观。
湿地内候鸟分布差异明显
此时七里海内候鸟的分布是什么样的呢?来看这两天湿地内的候鸟分布热力图。以中间黄线为界,左图是七里海的西海、右图是东海。可以看到,无论是数量还是分布状态,大量候鸟都集中在东海范围内。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差异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迁徙季候鸟的行进特点。
适应候鸟习性动态调整湿地水位
科技加持助力候鸟保护与环境监测
要完成广阔物理空间内大量候鸟的监测和保护,不得不借助科技的力量。
湿地内还上线了全新的无人机巡检系统。操作人员只需在控制室一键启动,无人机即可起飞,利用搭载的设备对保护区进行全域、高效、精准的智能巡检,极大提高巡检效率和覆盖范围,更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据了解,由于无人机巡检飞的高度很高,就算到有候鸟的区域也是距离它们很远,所以不会干扰到这些鸟类。
根据统计,从今年10月中旬第一批东方白鹳的先头部队到达算起,截至目前,已有上千只东方白鹳、近千只白琵鹭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陆续到达,而像反嘴鹬及其他雁、鸭类候鸟更是以千为单位飞抵湿地,目前日均鸟类观测量上万只。
不仅如此,随着湿地自然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候鸟选择来此长住。今年就有200多只白琵鹭留在七里海繁殖。而随着天气的进一步转凉,相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候鸟将光顾这里,共同谱写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数”说东方白鹳“天天”长成记
自2022年7月“天天”佩戴追踪器至今,它已经顺利完成了两次南北迁徙,并且它的迁徙路线也是东方白鹳迁徙的一条经典路线。虽然两年间线路看似吻合,但是通过对详细数据的分析研究,科研团队也发现了一些变化。
而从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上,这两年也有明显不同。
天津师范大学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研究团队负责人赵大鹏:如果我们把飞行高度定为1000米,2023年它超过1000米的天数比2024年少了不少。以40公里/小时作为一个标准参考,在2024年超过40公里/小时的天数占比不小,而在2023年超过40公里/小时的相对少了很多。综合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体现了“天天”个体的一个健康生长的趋势。
近年来,科研团队陆续为不同类型特点的东方白鹳佩戴了定位追踪系统,对于东方白鹳的个体与种群,都起到了监测保护的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研究团队负责人赵大鹏:其实佩戴卫星追踪器还有另外一个水平就是从物种水平,因为我们不可能为所有的东方白鹳个体佩戴追踪器,那么以它们作为代表,我们可以了解这个物种不同的种群,在生活迁徙中的迁徙特点,通过迁徙特点来获得一些更大的基础数据量,从而对物种进行更有效的科学保护。
科普小课堂: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濒危物种。你知道它身上有多少种颜色?它的发声系统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通过一个动画短片了解一下。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又到了迁徙季,大家对我们有很多疑问,不如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你们身体上是不是只有黑色和白色?
回答:我们的体羽主要是白色,两翼上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都是黑色。但是我们还有其他的颜色,比如虹膜是黄白色,眼周裸露的皮肤是红色,跗跖也就是腿以下到脚趾之间没有羽毛的部分是红色,所以我身体上大体是四种颜色。
你们是如何发声的?
回答:我们东方白鹳的鸣管肌不发达,不能通过鸣管鸣叫,所以我们是通过击喙发声,上下喙快速敲击发出声响,一般在繁殖期、求偶、警戒等情况下都能听到我们响亮的声音。
为什么大家都管你们叫“大器晚成”鸟?
回答:我们鸟类分为早成鸟和晚成鸟,而我们就属于晚成鸟。我们刚破壳时,眼睛不能立即睁开,身上的绒羽也比较少。腿、足都无力,所以更需要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大概两个月等我们羽翼丰满,就可以真正融入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