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夏天,19岁的杨怡为了供妹妹上学,一天打了三份工。杨怡来自重庆,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长女,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母到浙江打工。彼时,她的小妹妹即将上高中,但父母却不希望妹妹继续上学,“因为女孩没必要读书”。
“既然父母不愿供妹妹读书,那就我来供吧”,杨怡想。为了筹学费,她每晚先推销酒水,再去夜宵摊打杂到凌晨2点,白天就在浙江温岭大溪镇上新开没多久的奶茶店里做店员,奶茶店叫“古茗”。
杨怡从未想过,这家奶茶店会改变自己的未来。
“王云安是古茗的老板,这位‘80后’年轻、简单、真诚,跟我以前的老板不一样。”杨怡说。
在古茗打工没多久,妹妹就要开学了,但杨怡依然没凑足学费。面对这个还不熟悉的老板,杨怡提出预支4000元工资。“工资应该按规定发,但钱我可以先借你。”王云安把自己的口袋掏干净,让难以支撑的杨怡有了短暂的喘息。
“我后来才知道,他自己也没钱了,都给我了。”杨怡说。自此,杨怡没离开过古茗,到2023年,她开了13家古茗加盟店,从奶茶店兼职店员成长为“杨老板”。
古茗已经成为茶饮行业中的头部品牌之一,截至2023年12月,它在全国已有9000多家加盟店,一年卖出大约十亿杯。王云安和古茗一路走来,经历过挫折与彷徨,简单真诚的做事风格却始终没有变过。
厚道精明的“老娘舅”:带着大伙赚钱
王云安祖籍浙江台州,1986年出生在云南,父母在位于中缅边境的德宏州盈江县做小百货生意,他从小耳濡目染一些“生意经”。高中毕业后,王云安进入浙江理工大学学化学。当时杭州的大学里生意氛围浓厚,一个班三十多名同学里就有至少七八个人做生意,王云安也和几个踢球的朋友一起捣鼓起了校园创业。
在大学同学的回忆里,王云安会做生意、会算账,他遇事不放弃,总能想出解决方案把事做成。那时,学校有新生入学英语摸底考试,而考试要求每人配备一台收音机。王云安从中发现了商机。学校指定的供货商,不仅有专门的门店,其售卖的收音机也以头戴式耳机为主,比王云安手上的台式收音机时髦得多。王云安便在设摊点位和产品差异化上动足了脑筋。
他判断,新生到了学校肯定又热又累,基本都会先去宿舍放行李,再去学校的小超市买洗脸盆、晾衣架,于是,王云安给了小超市一笔场地费,在超市里设摊卖收音机。当时学校规定大一新生不能带电脑,王云安便以此为切入点,宣传自己的台式收音机可以公放听电台,作为全宿舍的娱乐活动。结果,王云安的收音机比学校指定供货商卖得好得多。靠着在校园里的各种创业项目,王云安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也让他的生意天赋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大学快毕业时,老师对他说:“我们的工厂里有很多技术专家,但真正能做经营的人很少,你就是那个比较适合做经营的人。你没必要上班,直接创业就好了。”于是,王云安在4S店担任了两周的销售员,然后辞职回到老家,与高中好友阮修迪一起开始了创业之旅。
2010年4月1日,在台州温岭大溪镇,王云安的首家古茗奶茶店开业了。开奶茶店投入成本低,且大城市的茶饮品牌尚未下沉至乡镇市场,这里蕴藏着机会。然而,刚开始的营业额却给了王云安和阮修迪当头一棒。第一个月,他们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11点,营业额平均一天才400元,扣掉房租和其他开销还亏钱。生意最惨淡的时候,奶茶店一天的收入才98元,阮修迪自己掏了5元钱买了杯奶茶,这才把营业额拉到了三位数。这个状况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次年春节生意才算好起来。
回顾创业早期的生意经,王云安坦言:“当时并没有什么商业逻辑,就是很用心地在做这件事。”
奶茶卖得不好,是因为口味不好,那他就不停地喝,不停地做改进。他还用三轮车支起流动摊,邀请邻居和路人试饮自研的奶茶。随着口味的变好,渐渐地,有意加盟的人也来了。王云安用心地去服务加盟商,从店面选址、租门面到装修开业,手把手地带着加盟商去办。
有个加盟商是个刚毕业的小姑娘,一点社会经验都没有。王云安光是开车陪她选店址就花了三个月。小姑娘觉得熬不住了,想赶紧找个门面把店开起来,王云安对她说:“你相信我,店就不能开在这里,你要耐心等到一个好位置,生意才会好。”
大学同学王明成把王云安比作一个“老娘舅”。他记得王云安曾说:“人家相信我一个20来岁的小孩,到处借钱,跟着我们一起做生意,那我肯定不能把他带到坑里去了,要带他赚钱。”
“王云安的快乐不在于他自己有多少钱,而在于大家一起赚到多少钱。”另一位大学时的创业伙伴戚侠说,王云安身上有舍己为人的精神。戚侠和王明成于2014年先后加入古茗的创业团队,现分别负责江西分公司和智能设备业务。“王云安叫我去的时候,我有一种‘这一天终于来了’的感觉。”
随着加盟商赚到了钱,古茗的口碑也渐渐打响,门店从温岭开到浙江各地。2013年,杨怡的第一家加盟店在浙江黄岩开了起来。部分启动资金是王云安借的,开店的门面是王云安帮她谈的。杨怡记得特别清楚,王云安帮自己挑门面时,特别强调路边没有大树挡住门头。因为奶茶店多为门面小的档口店,很容易被路人忽视。王云安说:“这个门面一定很亮堂,别人一眼就能看到。”
开店初期,杨怡月月亏钱。王云安把自己从亏钱到赚钱的经验倾囊相授,教她做老板应该有的逻辑和思路。“他会简单地跟你讲一些东西,让你看到光。我很迷茫、有问题想不通的时候,跟他聊下天,就发现一下子想通了。”杨怡说。
她至今记得,王云安教她要用心地做服务——不管再晚,只要有客人进店,都要高高兴兴地服务,把这杯饮料卖出去。
正是这一杯饮料的口碑,让杨怡也帮古茗赢得了顾客和市场。以浙江为起点,古茗的门店逐渐向周边省市辐射,现已遍布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四川等18省的190个城市。2017年,杨怡把店开到了福建厦门。如今的她有13家古茗加盟店。
打造口味的“护城河”:一杯奶茶的快乐从何而来?
你为什么想喝奶茶?古茗调品研发负责人郝晗彤的回答是“想让自己快乐一下”。奶茶里的糖和咖啡因会让人分泌多巴胺,从而感觉快乐,而根据艾媒咨询《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尝试新饮品”“缓解压力”和“口味好”是让消费者增加购买意愿的前三个因素。
郝晗彤和研发团队的任务就是满足消费者对口味和心灵的双重需求。这支超百人的研发团队,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每成功研发一款产品,研发团队都要调试、试饮成百上千杯,一位研发人员一天能用掉十来斤的水果,仅一杯葡萄茶饮,配方就要迭代11次。
对产品的专注赢得了消费者和市场,成绩的背后,是王云安和古茗多年来不断的反思和迭代。
公司最重要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那时,古茗的加盟商门店已达70家,有的加盟商年收入高达70万元,但王云安靠卖原材料和收加盟费却基本没有赚到钱。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手把手帮加盟商把店开起来,有的加盟商却为了每包货5毛钱的差价,转身就去别的渠道进货。
但最后他想通了。归根结底,古茗没有核心技术,原材料没有独创性,换作自己也会捡便宜的买。自那之后,王云安没再动摇过,他想办一家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深耕行业,一方面把货品的价格打到最低,最大程度地让利加盟商,先让加盟商赚到更多的钱,把加盟规模做起来。另一方面,他开始潜心打造产品“护城河”。
他和搭档阮修迪一头扎进研发,3年“疯狂且用心”地喝了两万杯奶茶,不断改进和迭代。到了2015年,王云安又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的趋势,先用好茶叶取代香精茶,接着他又着力布局新水果茶,完善供应链,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清爽口感的追求。
古茗的采购团队深入上游农业,寻找风味最合适的茶叶及水果,还在云南景洪拥有自己的香水柠檬种植园。此外,古茗大力布局冷链物流,在业内率先实现了原材料的“两天一配”,部分区域甚至能做到“一天一配”,也就是门店下订单后一到两天内就能收到货品,最大程度地保证原材料的新鲜。
杨怡表示,近几年茶饮行业越来越“卷”,新品牌和新口味越来越多。但古茗的口味和供应链保证了它的市场竞争力。新鲜的水果和牛奶送到门店,消费者看得见,也喝得出。
简单真诚的企业文化让所有人共享红利
2018年初,杨孝川只用15分钟就做出了加入古茗负责物流的决定。打动他的是两句话,一是给予他工作上充分的自由度;二是公司简单,老板人也简单。
来自湖南长沙的杨孝川是物流行业的老兵,他性情直率,直言自己是个在复杂环境下“活不到第二集”的人。但在古茗做事,没那么多高深的概念和弯弯绕绕,而那个“不像老板”的老板,特别会算账,待人也很真诚。
杨孝川记得有次王云安问他,古茗为什么要提高物流的配送频次?杨孝川站在公司的角度,讲了一堆“高大上”的理由。王云安却说:“我们真真正正的核心目标是如何让加盟商更好地赚钱。只有让他们赚了钱,我们才能赚到钱。”
王云安一条条给杨孝川分析。首先,很多加盟店的店员是小姑娘,她们根本搬不动重物,而古茗自有的物流可以送到加盟商指定的地点,而不是往门口一丢就走。其次,很多加盟商文化程度并不高,一次进货太多,容易盘点不清。原材料一旦过期,就会被大量浪费,影响加盟商的利润。增加配送频次,虽然增加了古茗的成本,但减少了加盟商的库存,他们更容易把货盘清楚。第三,门面的租金成本很高,提高配送频次,加盟商用来放货的地方就少了,他就可以用更多的地方来营业赚钱。
杨孝川说,“王云安是发自内心地站在加盟商的角度去考虑,替他们解决问题。”
王云安算了一笔账,一家夫妻档奶茶店前期投入了三四十万元的启动资金,还要付出更大的工作强度、很用心地工作。王云安希望他们一年能挣到三四十万元,那才是对他们负责。
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大,加盟商变多,王云安不再像创业初期那样亲自服务每位加盟商。但这种简单真诚、对加盟商负责的态度,早已变成企业文化。餐饮经验不足、资金实力不厚的加盟商不容易拿到商场里的门面,古茗鼓励他们去竞争没那么激烈、成本相对低的乡镇或社区开店,以积累经验和资本。古茗加盟商负责人林黛希介绍,一些新加盟商对此颇有微词,但古茗考虑的是,先尽可能保证加盟商能回本。
对很多加盟商来说,古茗提供的服务时常超出他们的预期。例如古茗的配送员身兼多重角色,他们会帮忙不过来的店员去仓库码货。门店里的小设备,如制冰机的水管坏了,配送员也能帮忙修,费用由公司出。
36岁的周勇来自浙江温州,先后做过垃圾废料回收和大众服装生意。但电商的崛起对线下服装生意的冲击很大。2018年,周勇东拼西凑了48万元,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古茗加盟店,如今,他已在江苏拥有18家门店。
而随着商业版图的扩张,古茗也在让更多人共享公司的红利。物流负责人杨孝川表示,如果公司的冷链配送员表现出色,就可以成为古茗的外包商,承运公司的冷链车。承包车辆的资金由古茗提供无息贷款,员工需要每月偿还贷款。公司种植园的农民如果业绩出色,也可以承包公司的一块地,成为古茗的原料供应商。这都能让他们的收入大幅提高。
有一年开战略会,王云安被问及公司的使命。他说:“有情有义的一群人,做一些让人生有意义的事情。”
2022年疫情之后,古茗给了每个门店3万元的无息贷款,加盟商可以等春节生意好了、货卖完了再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