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经营有难度,好的店生鲜毛利有20%,差的是赔钱的。*终看管理。
先不分析店的成功率,做生鲜,要自己半夜去进货,首先做好这个准备没有;其次白天店里也需要一直有人,及时整理商品,处理尾货,店里有没有*用心的人?
生鲜店的成功有两点,一是面积,二是竞争对手,一般起步做到150平米,要带食品,因为生鲜毛利不可控,有7-80平米,做蔬菜水果肉,可以把品项做丰富,量做大,周转也会快一点。一般150平米的店现在*能做饭8000-10000左右的销售。二是竞争对手,假如背靠小区及周边有1000户,可以养活你这个店了但有竞争了后,生鲜是价格*敏感的,两家竞争,亏钱,*后肯定有一个撑不下去。为什么店做成150平米以上,*是因为品项全,顾客选择性多,目的也是可以把竞争对手打倒。
开店还有很多要素,小区目前生鲜在哪里购买,以每个家庭*消费15元生鲜,你把店开在这里了,能分到其中的几块钱。第二老小区消费能力差,新小区消费好但租金高,150平的店租金上限是一个月1万,有7-8000*好,周边有没有早市,菜市场,这都会分流你。除过生鲜,食品也是门店重点,生鲜超市,每天食品和生鲜的毛利差*一样,会好一点,因为生鲜毛利波动大,到了夏季,很多店蔬菜销售下降,损耗大,食品可以平衡。
以上讲的是想做个像样的生鲜超市,现实中也有很多,找个小门脸,*卖1000多块蔬菜水果的,*毛利大概在200块左右。
【灵兽山】观点:生鲜超市商品品类构成为果蔬、鲜肉、烘焙、水产、面点和熟食,另外也会组合粮油类商品,本质上生鲜超市还是通过商品差价来盈利,其中有部分类别会通过租赁和联营经营方式获利。开生鲜超市是十分考验运营功底的,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能力和品控能力上,而营销引流能力反倒次之。
提到生鲜很多人想到的是农贸市场,想到的是生鲜不是很简单很底层吗?事实恰恰相反,从商超细分领域来说,生鲜是比食品和非食品运营更加复杂的类种,一般做过生鲜的人往往比其他类别的人能力更强。而所谓的简单和底层,只不过是农贸市场的低成本、体验差和标准低的一种误解。
一般而言,生鲜只有在自营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毛利*大化,比如果蔬和鲜肉类,只有如此才能管控成本和营销落地。但生鲜还包括开篇提到的其他类别,很多都是技术类很专业的,比如烘焙和熟食面点。因此在生鲜超市要想盈利,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别做不同和经营模式的组合。
看本质,蔬菜水果对技术要求*低,对控损要求*高,这两个类别可以做自营,也*是赚差价盈利。其他类别自己做不了,*需要招商引进,做租赁或者联营合作,实现租金或扣点盈利。
全面的自营做不了,全部租赁和联营恐怕赚不了多少钱,重点是短视很难做*,因此盈利模式的组合更为重要。而果蔬是比*敏感的商品,做促销或者引流都是很好的载体,有利于生鲜超市整体经营
生鲜是基础的民生消费品,价格十分敏感并且要有*高的周转率,这两点同时具备才能*生鲜商品的品质,也因为好品质才有更多的消费者。
从这点来讲,生鲜商品获取*低的进价,拥有*好的进货渠道十分重要。但大部分的生鲜超市都是单店运营,很难具有供应链议价能力,这对生鲜超市盈利是个门槛,需要组合资源或联盟来解决。
租赁或联营的品类虽然不参与具体运维,但还是需要统一管理和营销的,这样才能够*生鲜超市的整体经营效果。对自营的果蔬来说,除了供应链渠道,重点在于损耗控制,损耗不仅吃掉了毛利也消耗掉了成本,这也是很多生鲜超市不盈利的原因。
看本质,进货便宜和降低损耗是生鲜超市自营盈利的两面,做好租赁和联营类别的统一运维,是*经营的基础,也是持续盈利并提高供应链能力的必备。而在粮油类的组合上,采用的多是商超经营模式来赚取差价,粮油类也是十分敏感需求很大的,生鲜和粮油的组合对消费体验很有好处。
1、供应链进货:开生鲜超市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供应链进货能力,找到渠道容易,拿到质优价廉的商品不容易,这与货量有关,单店需要考虑联合进货的可能。如果小打小闹也可以从批发点小规模进货,但这种方式如果没有很好的选址,*会缺乏竞争力。
2、选址*找到需求:选址的重要性做实体店都很清楚。这里简单说下,原则围绕人流和消费力选址,这也是定位定品的重点,在*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小区,在中老年居住区和商业区,周边有农贸市场竞争等,其经营结果都不同。
3、店铺规划投资合理:生鲜超市面积从一二百平到几百平不等,一般都需要品类齐全,这样消费者才能*性购齐所需,黏性更强。这需要布局规划合理,首先是布局规划,其次是确定哪些品类需要租赁或联营,不同经营方式投资额不同,有的自己拿有的合作方出钱。从体验角度看,干净整洁灯光舒适是基本要求,这关系着商品品质和视觉冲击。
4、系统性和标准化管理:普通社区超市按照商超逻辑经营即可,比如进销存和周转、陈列和促销、销售分析和管理、服务和售卖技巧等。生鲜超市除了这些基本能力,还要有对生鲜商品的标准化管理能力。这个标准化包括进货、仓储、冷藏、包装、销售、损耗处理,周转标准、道具使用等等方面,这些环节做到位,商品销售中的损耗*会下降,利润得到提高,周转*会加快,品质*会更加新鲜,形成良性循环的闭环。
看本质,由于工作接触过20余家生鲜超市,有单店也有*。有一些供应链和店铺体验都不错的店,品类组合也可以,但*后关店了。问题*终都出现在标准化和系统性运营上,而这恰恰是生鲜超市十分重要的,这个做不好再好的资源也无法支撑。
生鲜超市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业态,看起来门槛也不高,但做好甚*比原教旨便利店(日系)还要复杂,究其原因*是其商品属性造成的,另外也有很强的专业性,有几点建议可以参考:
(1)供应渠道把握:寻求更多的进货渠道和联盟,实现大供应链采购中的分销环节,降低进货成本打造竞争力。
(2)专业能力获取:掌握核心专业能力,比如水果的等级、价格体系、产地优劣等,尤其不同等级的定价策略。如果自营鲜肉,更需要专业的分割高手来操做,实现利润*大。
(3)人员能力:自营人员的销售和服务能力必须要*,卖菜卖肉不代表人的素质*要低,现在很多生鲜超市这方面的确令人无语,时代已进入社交化、体验化和个性化阶段,服务做不好专业又不行迟早被淘汰。
*后,生鲜超市要获得竞争优势,*化是一条路。要获得更多的流量,社交化营销也是必备的能力。基于社区深耕用户,扎实做好服务是永远不变的,只要基础有了其他的营销工具和方法的赋能,才可以有的放矢,良性循环。
据数据统计,2018年,全*上线便利店数量*达12.2万家,规模大、品牌效益好的便利店更是备受资本追逐。便利店受欢迎的原因也很简单,主要为3,方便、路途近、24小时营业。
经常去便利店的人不难看出,便利店的主要售卖物品为低温鲜奶与半成品食物。在流量红利被瓜分后,所要面对的问题则是,高额的店铺租金、人力成本与运营费用。
30分钟的到家业务发展,是把便利店逼到一个更加尴尬的位置,而作为全*便利店里的top1中石化易捷处境更不乐观。全*便利店单店日均收入为4936,而中石化的单店日均为3372元,规模虽大,但收益却拖了行业后退。
生鲜作为高频刚需商品,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下成品食材餐饮门店与餐饮原料农贸市场流量向线上转移,到家业务备受欢迎,便利店在此时开展门店、网上双渠道买菜也算是顺势而为。同时高毛利,新增品类能与周边店铺产生差异化,增加获客,提升用户粘性。
做食材生意,品质与安全也是基础,生鲜食材保质期*短,不适合*性进货太多,囤货售卖。
且便利店不同于生鲜店,生鲜店开店范围会选择在以家庭为单位,人群聚集的社区,而便利店的开店范围以人流量为标准,学校、小区、商区等等。
面对不同地区,用户自然不同,在运营模式上也要有所区分,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做生鲜销售。所以在运营上要请教专业人士,不要闭门造车,盲目跟从。
内容标签:(小区生鲜超市前景如何)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蜀西路52号(中国西部黄金珠宝中心)2栋A座1703、17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