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位居世界第二。
B2B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招商加盟服务为主的行业电子商务模式,比如:中国医药网、鹤麒医药网;另一种是以供应链交易为主的行业电子商务模式,比如:金利达药品交易网、珍诚医药在线、商康网。
医药B2B:政府非营利性平台为主
政府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有量无市场
按照卫计委规定,各地都建立有非营利性的药品集中采购的平台,全省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品供应商在平台上完成药品采购。由于此类平台属于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平台,尽管交易额占到整体药品市场规模(10000亿元)的80%以上,但是并没有衍生出足够大的商业市场规模,企业主要介入模式是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市场规模较小。
企业类医药B2B平台:参与主体少,规模较小
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服务:衍生行业,规模较小
政府平台的介入,限制B2B的发展
2006-2008年的探索期,该阶段电子商务处于探索发展中,在此期间,各地都有小范围的药品招标,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平台。
2009-2010新医改后第一轮招标期。大部分省份药品统一招标平台是在2009年新一轮医改后才建立起来的,前期主要通过营利性的平台进行招标,为保障招标延续性,部分省份在原有平台上完成了第一轮统一招标,由此也使得B2B业务在2009和2010年达到顶峰,2009年医药B2B整体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
各省招标平台建成后。2009年1月卫计委等部门制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实行政府主导、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立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非营利性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导致药品B2B业务“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链条被切断,B2B业务市场空间被压缩为非主流药品市场(小型零售药店、非公立医疗机构)。
2013年B2B业务预计整体市场规模约200亿元左右,在政府平台的介入下,医药B2B业务因商业模式存在缺环,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医药B2C:高速成长中,行业整体亏损
2013年网上药店整体规模42亿元,健一网的销售额最高为3.8亿元。前十位网上药店销售额差距较小,暂无行业龙头产生,属于多方并进的格局。
医药B2C尚处探索初期
2013年医药B2C业务平均毛利率为19.3%,而费用率为20.6%,平均净利率为-1.3%,大部分网上药店均处于微亏状态,少数盈利的药店,净利率也不超过2%,以康爱多为例,其2013年收入为1.61亿元,净利润304万元,净利率为1.88%。
医药B2C:药品还不是主角
按照监管要求,网上药店获得互联网交易证书之后,可销售的产品范围是药品(OTC)和医疗器械。实际的销售收入构成是药品只占37.71%,器械等其它产品占比超过60%。药品销售份额占比较低,主要受制于以下四大因素:
处方药销售限制。目前处方药不能在网上销售,导致医药B2C的潜在市场空间只能约束在不到2000亿元的OTC市场,而不是超过万亿元的药品市场,而OTC市场竞争激烈,仅线下零售药店数量就多达44万家,此外随着OTC品种进入到基本药物目录(新版520基药中有超过150种OTC品种),医院OTC市场所占份额也在逐步提升。
物流配送限制。尽管网上的客户群是全国性的,但目前网上销售的药品,政策上要求企业自行配送,不能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配送,在物流配送政策限制下,企业更多的将竞争集中于本地市场,使得潜在市场空间再次被压缩。受限于物流,大部分企业只能将医疗器械或者保健品作为主打品种。
目前医保管理体制较为复杂,形式上包括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大病医保、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商业医疗等,在管理权限上,有省、市、县三级,不同地区报销标准和管理流程不尽相同,要在网上大范围的实现医保报销对接难度较大。
医药B2C:1000亿元市场空间,平台寡头+特色细分或是趋势
在市场空间上,医药B2C潜在市场包括原有零售药店2500亿元市场+医药分开形成的约2500亿元门诊药品市场。尽管处方药销售和物流配送限制随着互联网药品交易新规的出台而消失,但B2C市场仍会受到处方转换、医保报销、配送及时性等约束。B2C药品市场空间测算假设:
在2500亿元零售市场中,约有20%的非药品,实际药品市场约2000亿元,由于非药品销售没有政策和技术上的限制,故只计算药品的市场
2013年底全国共有16.8万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约占全部药店的40%),医保收入占药店整体收入比例也为40%左右,假设受医保报销影响的产品约30%。
2013年零售药店前20大品类中,对及时性要求较高的感冒、胃肠道品种占比超过45%,考虑家庭备药因素,假设有30%的药品因及时性的原因无法转换到网上。
门诊药品能外流的品种主要是口服制剂等非注射类品种,大约新增1000亿元潜在零售市场空间,预计可以转换形成的药品B2C市场规模约400亿元。整体医药B2C潜在市场空间约1000亿元。
B2C未来市场格局:传统B2C市场的启发
2013年中国全部商品B2C市场规模达到1.8万亿元,增速53%。目前市场格局是几大综合类电商寡头+若干家特色细分类电商,综合类电商如天猫商城和京东,细分领域电商如聚美优品。类比医药领域,由于天猫医药馆、京东医药城等已经吸引大量药店入驻,预计未来再形成一家平台型B2C电商的可能性不大,未来医药B2C将以自营品牌类B2C和特色细分类B2C为主。
自营品牌类B2C电商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垂直型B2C电商:外延并购好标的
医药O2O:商业模式探索中
药品购买相比于常规的打车、餐饮等服务在频次上较低,因此医药电商的O2O并不能完全照搬一般O2O业务的商业模式,目前市场也没有成熟的医药O2O模式,在基础架构和业务探索走得较快的是近期阿里健康在河北石家庄的试点。
O2O未来可能是巨头和龙头并存格局
医药电商的O2O仍处于模式探索中,面对种种政策和产业链瓶颈,目前难以确定谁/能否成功,但对未来的市场格局,我们预计可能会形成巨头和龙头共存的格局。
出于对政策放开的谨慎性以及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目前区域性连锁龙头对大规模开展O2O业务大多持谨慎乐观态度,但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获得了处方药网上销售的牌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的放开,区域性连锁龙头将快速切入O2O市场。凭借门店和品牌的优势(包括门店覆盖范围的优势、医保支付对接的优势、药事服务的优势、药品质量控制的优势),区域性连锁龙头无论是自身单独开设平台,还是与阿里健康等巨头合作,都有较强话语权,连锁药店类企业有望获得价值重估。
·“互联网+”医药:“成长”的良方:
与医院电子处方联通并流转的O2O模式
试点电子处方平台
根据阿里公开的信息,阿里健康也在石家庄试点了电子处方平台,原理与打车类APP相似——患者可在智能手机上下载阿里健康APP。在医院看病后,医生开具的处方将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进入阿里巴巴的电子处方平台内,患者如果想在院外购药,就可以通过APP发布购药请求,APP将购药请求分发给附近药店,药店可抢单。
以优势物流做到快人一步
未来人们网购处方药的模式大概分两类,一是在医院获得处方后拍照上传,而打造网络医院或许是获得处方的另一种途径,蒋志涛介绍,好药师也正致力于通过打造互联网医师多点执业平台,使用户可在网站平台向专业医生提问并同时获得电子处方,进而完成购药,从而实现这一过程的线上解决。蒋志涛表示,网售处方药放开后的开放性市场态势也将使这块蛋糕成为电商必争之地,而物流是他们的一大优势,“借助九州通在全国各地的分仓可实现就近发货,能够做到快人一步。”
·“互联网+”医药:“2.0时代”的模范:
中国医药网:“互联网+”医药先行者
中国医药网集专业医药信息服务、医药企业网站建设与产品推广商务服务、企业应用服务三大服务功能于一体,每日有40万多专业访问量并保持30%季增长率,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中国医药网有六大经验优势值得“互联网+”医药行业参考和借鉴。
遴选和打造优势项目。全方位、一站式的专业战略规划、品牌策划和营销咨询服务,为企业和投资人打造可以快速、持续盈利的优势项目。
汇聚和影响优质投资。拥有最具影响力的代理加盟门户,汇聚和影响了中国最有价值的优质投资人群。
保姆式招商推广和代理。按行业划分的专业招商服务团队,既了解品牌企业,又了解项目投资人,迅速为项目双方匹配组合,可以为品牌企业在2~3年内完成中国市场的渠道布局。
Pharmnet.com.cn域名。域名好记,体现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加盟对于企业方和投资方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都一致,宣传推广事半功倍,这样便于流量长期积累。
珍诚医药在线:“互联网+”医药探路者
(珍诚医药在线服务流程)
2007年以来,珍诚医药依靠“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管理”的模式,特别是与国家物流平台合作后优化了物流供应链管理,公司的业务快速增长,销售额从2007年的2亿元快速增长至2013年的22亿元。
据网经社(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148153.53万元,实现净利润3173.76万元。
(珍诚医药在线“e路融”操作流程)
2014年12月3日,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斥资2.71亿元受让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30.81%的股权,珍诚医药在线在发展“互联网+”医药方面更充足的资金。
2014年12月3日,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联合海宁老百姓大药房网上药店,首次尝试推出医保在线支付试点,并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医保卡身份认证,突破了网上购药医保支付的瓶颈制约。
本文作者为网经社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孙璐倩
网经社“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二部震撼上市
——国内第一部系统性、全景式解读“互联网+产业”实践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