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行业发展;科技创新;研究
一、区位优势分析
区位商(LQ)=某地区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比较地区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当LQ>I,表明某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比较地区平均水平,具有区位优势,LQ>1.5时,优势明显,LQ=1时,表明该地区某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比较地区相当,LQ
二、贡献优势分析
运用行业贡献率计算公式为G=LQxF,式中:G为行业贡献率,LQ,F分别为该行业的区位商和产值构成百分比。
根据2011年延平制造业数据对大类行业G值进行测算。结果显示:
贡献率:G>10的行业有6个,按位次由高到低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竹制品业,贡献率:1
三、集聚优势分析
运用行业集聚指数理论构造的模型为:A=s,0,其中,s为考察期内某行业产值(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Q为比较区域对应产业产值(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集聚指数:A>1,表明该行业的发展超过考察区域的水平,A=I,表明该行业的发展与考察区域的水平相当,A
根据2012年制造业数据对大类行业A值进行测算,结果显示:
A>1的行业有5个,依次是: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
四、带动优势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可得到计算公式为:DJ=∑bijXYJ,式中,DJ表示第j个工业行业对其他工业行业的总带动力,∑bij表示第j个工业行业对其他工业行业的消耗系数,YJ表示第j个工业行业当年的总产出。
根据2012年延平制造业产值数据对大类行业DJ值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带动力列前十位的大类行业其生产规模也同处在行业的前十位,这十大行业中属于传统产业的有五大行业,如:木材加工及竹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因此,从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看,目前延平传统工业的强势特征比较突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等对其他工业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明显。
五、整体优势行业选择
经过综合分析,延平区制造业有六大行业整体优势明显(见表1)。
1.以上12大制造业中,有的区位优势、影响带动力优势和社会贡献优势比较明显,有的在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因此可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延平工业的优势行业。
2.这些行业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传统加工业。这类行业有五个,即木材加工及竹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第二类是以矿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这类行业有三个,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第三类是基础原料和基础产品加工业。即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第四类是装备制造业,即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六、做强延平工业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
传统行业,如木竹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行业在延平有着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优势,多年来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传统行业之所以能稳定发展到现在规模,说明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从分析中看到:这些传统行业大部分行业的区位商在1以上,集聚指数在0.6以上,贡献率在10%以上,带动值在20亿元以上,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因此对传统行业地位要有足够认识,要努力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传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传统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三)推进工业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我区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商=0.38)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区位商=0.23)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要紧紧抓住国家海西发展战略的实施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信息产业的优先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将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作为推动工业经济新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实现各优势行业的持续发展。
食品工业固有的特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着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十分必要。
3.应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的重要时期,社会有效需求不断释放,居民食品消费需求进入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表现为农村食品的多样化、城市食品的丰富化、家庭膳食的社会化、食物结构的健康化。发达国家加工食品已占到食品消费总量的70%~80%,我国目前只占到20%[4],相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加工食品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食品工业作为居民消费的基础行业,作为最典型的消费品产业,将从这些变化中直接受益。当然,这需要食品工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及时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作为食品工业大省,河南省必须根据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其食品工业发展质量。
4.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目前,河南省正在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这三大战略既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又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其原因在于:一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通过多种战略举措实现农业现代化,以使粮食产量稳定、质量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二是中原经济区“两不三新”建设目标需要食品工业通过提升发展质量来引领新型工业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之一是把河南省建成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实现这一功能定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三是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定位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高地与现代产业中心,这一定位有助于吸引聚集更多高端生产要素,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反过来,河南省食品工业也只有更快地提升其发展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港区的发展定位。
二、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在产业规模、企业集聚、产值贡献、环境营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从效率改进、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潜力挖掘等方面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规模与效率可以反映产业发展的综合实效,是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的基础性指标。以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来度量食品工业产业规模,河南省食品工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2。据计算,2011年,在全国31个省市中,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2,饮料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3,烟草制品业排名第6[5]。同时,苏静[6]的研究也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因子排名全国第2位,仅落后于山东省。但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效率并不高,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年均从业人员)、资本产出率(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三个指标来度量发展效率,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资产利润率位于全国第15名,其中烟草制品业的效率更是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位居第20名。同时,苏静[6]的研究还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效率因子排名全国第15位。可见,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虽较大但效率不高。
三、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建议措施
尽管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集聚、产业贡献、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仍存在效益不高、结构不优、开放不够、创新不足等问题,未来提升河南省食品工业质量必须在产业链、品牌、开放、创新等方面采取大战略、大举措。
一、行业增长的分化局面开始形成
从近年来我国20多个工业增长景气的变化格局看,行业增长景气水平的明显分化局面正在形成。下图为近年来我国工业行业增长景气图:
图1重点工业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分布图
目前,我国产业增长已形成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新格局。下表显示了2002年底18个主要工业行业增长景气的平均水平和收入水平变化的详细情况。
表1主要工业行业景气变化与增长贡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除了电子、机械等传统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之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当然,从近两年行业增长格局的变化判断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理由并不充分,还需要对促使行业增长景气分化的动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判断其可持续性。只有确定高增长行业的增长动力具有可持续性和中长期特点,才能做出经济增长进入新的阶段的判断。
二、行业增长驱动力量的持久性分析
下图是过去5年所有工业行业增长景气指数的标准差图形,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增长状况的总体差别程度。
图2近年来各产业增长景气指数离差图
如图所示,2002年的增长分化局面,其实早在2000年和2001年就出现过“躁动”。这种“躁动”至少从图形表现看,是影响行业增长态势的短期因素的作用结果,影响工业增长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中长期力量并没有发挥作用。对实际情况考察也证实了这种推断。如1999年上半年,煤炭工业总体增长景气明显回升,主要原因是煤炭企业为了达到减亏目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短期财务调整。这种短期措施没有真正解决制约行业增长的根本问题,注定是短暂的。另如石油及石油化工行业在2000年到2001年上半年,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增长景气一度攀升到历史
最高水平,但由于增长驱动力量的短期特征明显,并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再如2002年初的烟草工业受国家烟草行业税收政策改革和行业管理体制变革的影响,出现良好景气,但其影响仅仅持续了3个月,随后行业增长景气重新回落到不景气区间,等等。
进入2001年下半年,特别是2002年以后,行业增长景气的标准差曲线明显提升到一个新的“增长通道”,这是短期因素和随机波动不能解释的,是一种“系统变化”,一定程度上说明影响行业增长格局的驱动因素开始出现长期化特征。
如汽车工业,2001年初曾经出现一次比较明显的景气波峰。表面看,这次景气波动是汽车市场“价格战”等短期因素刺激的结果,实际上,汽车使用环境的改善和居民收入增长使“轿车进入家庭”步伐加快等具有中长期特点的因素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2001年下半年,受中国“入世”后汽车降价预期的影响,行业景气大幅回落,进入2002年以后,消费结构升级驱动下的需求增长重新战胜短期预期的不利影响,成为决定行业增长动向的主要力量。可以说,新一轮汽车工业景气回升的主要驱动力量是中长期的,作用的力度将比较稳定和持久。
煤炭行业2001年底以来的景气局面,表面看是国家“关井限产”政策和国际油价走高,中国煤炭出口快速增长的结果,但从煤炭消费结构看,出口增长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真正拉动煤炭的还是煤炭内需的持续稳步增长,特别是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的煤炭需求稳步快速增长。另外,多年以来,受煤炭市场恶性竞争影响,煤炭价格长期低于“均衡”市场价格,煤炭价格回复到目前的水平,是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我国能源结构合理化的一个必然要求,这种趋势是长期的、稳定的,是驱动煤炭行业出现持续高水平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食品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看,行业的总体增长是乳制品业、水产品加工业和其他食品制造业如方便食品和半加工食品的快速增长带动的结果,而制糖工业、食盐加工业和糕点等传统的食品加工业的增长景气一直处于稳步回落状态。这种变化格局充分显示了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向高水平进步的趋势,而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又起因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方面的增长驱动力量也是中长期的,是稳定和可持续的。在纺织服装业和饮料制造业等消费品制造业,类似的结构变化特征同样存在。
机械工业的快速增长也是可持续的,一是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装备工业有着巨大的需求增长空间;二是国际资本转移的重点也在机械工业;三是中国制造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也将为机械工业的发展从中长期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行业增长的“群体特征”明显
如果单个行业增长驱动力量的持久性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显示,新一轮产业增长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联动增长”特征和基于基本相同的需求拉动力量形成的“群体增长”特征十分突出,这些特征可以提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证据。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具有典型特征的高增长产业群。
图5“房地产族”高增长产业群增长景气指数变化
第三是“机械制造族”高增长产业群。近两年,我国机械工业的快速增长是多数机械制造门类大面积景气回升共同推动的结果。特别是沉寂多年的普通机械制造业所包含的类子行业中,有7个子行业增长景气同步快速回升。这些子行业包括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用零部件制造业和其他普通机械制造业,其下游行业几乎覆盖了制造业的方方面面,所以是工业增长景气整体回升促使企业投资景气回升的综合表现。同个别机械行业的增长景气回升相比,其增长驱动力量要强得多,持久性也要好得多。
前三季度,在世界经济复苏疲软和全国经济增幅回落的宏观环境下,四川经济增势放缓、增幅回落,但在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等稳增长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536.5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1.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9313.7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5670.9亿元,增长11.3%。经济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追赶跨越的较快发展势头。
从生产看,农业生产稳定,工业增长较快,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支撑作用较强
农业方面: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2551.9亿元,同比增长4.5%。小春粮食增产1.8%,大春粮食作物再获丰收,产量有望继续保持增产。油菜籽产量增长3.1%,连续11年增产。蔬菜、水果、茶叶、水产品、畜产品等均保持稳定增长。
工业方面: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全省工业增速继续放缓,但在新建企业及重点支柱行业的拉动作用下,规上工业在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15.4%,连续五个月保持小幅回升。
主要特点:
新建企业拉动作用较强。前三季度,全省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7户,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
重点支柱行业增长较快。41个行业大类中38个行业增加值增长,14个行业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0.5%,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8.4%,两个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0.6%,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等5个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20.8%,同比增长17.4%,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5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制造、家具制造等3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增加值增长21.6%,矿石采选业增加值增长16.1%,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较好。前三季度,重点监测的130种重点产品有80种产量增长,其中原煤产量增长3.5%,发电量增长7.6%,铁矿石增长22.8%,磷矿石增长32.1%,白酒增长18.1%,化学原料药增长22.5%,汽车增长133.8%,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9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1354.1亿元,同比增长38.7%;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9%,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服务业方面:在交通、旅游、金融等行业增幅回升的带动下,服务业发展继续加快。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加值761.9亿元,增长22.6%。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前三季度实现旅游总收入2521.8亿元,增长33.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从质量看,财政增收,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工业效益良好,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财政继续增收。前三季度,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66.3亿元,同比增长16.0%。地方公共财政支出3520.8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民生支出增长较快,教育支出增长39.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7.6%。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9元,增长14.0%,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受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上涨以及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的共同影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216元,增长16.3%,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9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良好。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1%的大环境下,四川规上工业利润继续保持增长。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突破千亿元,达1065.6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行业利润实现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
从运行环境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规模继续扩大,物价涨幅继续回落,金融平稳运行,运行环境稳中较好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规模继续扩大。受新增企业增多、生产发展较快等因素影响,全省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加。截止9月末,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同比增长20.4%,失业人员再就业2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截止9月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623.9万人,比去年末增加83.4万人。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79.9万人,比去年末增加865.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38.1万人,比去年末增加83.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61.3万人,比去年末增加16.7万人。
物价涨幅继续回落。今年以来,受食品类价格涨幅回落、翘尾影响逐步减弱等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继续回落。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3.1个百分点。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六涨二跌”,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6%,衣着类价格上涨10.9%。
受能源、纺织等商品价格持续回落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连续5个月下跌,且降幅继续扩大。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8%,降幅比1~8月扩大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平稳。9月末,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9919.9亿元,同比增长19.4%,增速比6月末提高2.7个百分。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987.0亿元,增长20.6%。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932.5亿元,同比增长17.0%,比6月末提高0.6个百分。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压力加大。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工业品市场需求持续减弱,前三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跌1.5%,31个省(市、区)中绝大多数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均呈现不同程度同比回落。四川PPI自5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同比下跌,其中5月下跌0.6%、6月下跌1.6%、7月下跌2.5%、8月下跌3.5%、9月下跌3.9%。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生产增幅回落,亏损企业增多,经济效益下滑。同时,作为工业生产先行指标的工业投资增速放缓,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增长17.4%,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2.9个百分点。
部分行业效益大幅下降。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全省工业利润保持增长态势,但前八个月利润增速逐月回落,1~8月利润增速比1~2月回落了21.6个百分点,回落趋势明显。1~8月,全省规上工业亏损企业1385户,亏损总额185.9亿元,同比增长124.7%。41个行业大类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总额达23.6亿元,另有16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同比下降22.2%,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下降24.3%,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下降18.6%。
关键词:优势产业竞争优势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六大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通过联合渗透与相互促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此,本文通过指标计算对河南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
一、河南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河南制造业的39个大类中,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4个行业;有色金属工业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个行业;化学工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4个行业;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包括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2个行业;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包括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7个行业;纺织服装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3个行业,表1的资料反映了河南优势产业的企业及增加值情况。
由表1的资料可以看出,河南六大优势产业2008年底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合计9154个,占河南工业企业的1.35%,工业增加值3726.77亿元,占河南工业增加值的39.04%,也就是说,河南优势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用全省1%的企业生产了全省1/3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这说明河南的优势产业在河南工业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河南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1.多数行业区位优势明显。反映产业区位优势的比较直观的指标是市场占有率,但考虑到区域内市场需求,直接的市场占有率并不能完全显示产业的区位优势,我们另外选择区位商指标来进行分析。
市场占有率是从市场的实际占有情况来测度一个国家或区域在该产业领域相对于其他区域的相对优势。其表达式为:
一般来说,某地区某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该产业在全国的区位优势越明显,竞争力越强。就市场占有率来看,河南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8个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在5%以上,说明这些行业在全国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有色金属采矿业市场占有率高达26.52%,占全国市场1/4强。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产业的产值在全国该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比值。区位商在衡量某个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时,可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能够大致上表现出一地区某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一般来讲,当区位商大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区市场之外还能占领区外市场,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竞争力。当区位商等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当区位商小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竞争力较弱。从河南省优势产业各行业的区位商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8个行业区位商大于1。
2.有一定的动态竞争优势。将行业省内工业增加值及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与全国同行业比较可反映出河南优势产业的动态竞争优势。在18个行业中,河南省优势产业增加值比例有8个行业超过了全国同行业的比例,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而18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全国同行业的增长率,综合以上两项指标,在18个行业中,至少有一项指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河南优势产业有较强的动态竞争优势,同时也说明河南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优势产业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产品销售率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某行业产品销售率越高,说明该行业实现销售程度越高。在河南优势产业的18个行业中,产品销售率除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行业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外,其余均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说明这些行业实现销售程度较高,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区域显示性比较指数是我们根据对外贸易常用的分析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引申出来的。在对外贸易中,常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阐释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的。某一国内某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就是指该商品占该国家的出口比重与该种商品占世界出口比重之间的比值。我们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作进一步调整,把世界的范围缩小到一国的范围会更有利于比较国内各区域某种商品的比较优势。用公式表示为:
RRCAiR=(XiR/XR)/(Xic/Xc)
其中,XiR表示区域R内商品i的出口值,XR表示区域R内的出口总值;Xic表示国家C内商品i的出口值,Xc表示国家C的总出口值。运用这一指标能测算出某地区在某商品出口方面的比重,可以从贸易(价值实现)方面反映出某地区某产业的比较优势情况。如果RRCAiR>1,则表示R地区的第i种商品在对外贸易中与其它出口商品相比具有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从表3的资料可以看出,河南区域显示性比较指数较高的有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交通动输工业四大产业,说明这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河南优势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综合竞争优势,但我们不难发现,多数行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河南的资源禀赋条件,如食品、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石油、化工产业等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河南工业发展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特点。但是,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低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经济,必然导致产业选择范围狭窄,产业技术升级缓慢。在目前资源约束日渐增强的情况下,这些以基础资源、原材料支撑的产业发展,又面临着资源约束的巨大压力,一旦资源枯竭,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从我们前面对河南优势产业各行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某些行业如仪器仪表及文化、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不高,说明这些产业的区位优势与竞争力并不明显。因此,今后河南在优势产业的发展方面,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不能囿于资源优势。河南优势产业大多是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发挥资源优势不仅是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必须遵循的最主要的原则,也是欠发达地区产业成长期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产业尤其是优势产业的发展绝不能囿于资源优势。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则有可能陷入“资源依赖”的陷阱之中,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发展趋势看,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规模经济、外部性及产品的差异性,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因此河南优势产业的发展与优化,需要发挥资源优势,但是发挥资源优势并不是河南优势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唯一原则。这也说明,河南要致力于创造一种有利于高等要素不断生成、发展、提高和升级换代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河南的产业竞争优势,因为高等要素是极其稀缺和难以仿效的,只有经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来。
2.既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更要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一方面,优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地区来说,其优势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推进,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会发生变化,区域的优势和劣势也会相应转换,这就决定了优势产业也必然是相对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新的产业不断出现,原有优势产业的地位稳如泰山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在中原崛起的过程中,河南首先要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进一步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的需要,也是积累工业化所需知识和经验的需要。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优势产业并不可能实现中原崛起,因而河南需要培育更多的优势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要从河南的实际出发,目前看,可从两个方面率先着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一是旅游产业。因为发展壮大河南省高科技产业,可以促进新型制造业快速发展。而做强旅游产业,可以实现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3.既要利用好河南本地的资源,也要利用好外部的资源。在河南优势产业发展优化的过程中,我们强调河南必须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发展河南优势产业不仅要利用好河南本地的资源和市场,还要利用好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在提升河南优势产业竞争力的进程中,要注意采取措施弥补弱势,发挥优势。政府要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东中西合作与国际合作,以最大限度地争取到资金和技术,加快河南优势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把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同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引导国际国内资源的投向,提高引进质量,切忌盲目引进。
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区域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单元在这一潮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得到政府部门、实业界和学者等各界人士的重视。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三大区域之一,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大经济增长极之后的第三大增长极,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时期,国家出台了一些支持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比如将天津滨海新区定位为与上海浦东、深圳开发区并列的国家级开发区,从而将滨海新区的开发与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次国家发改委2006年编制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标志着国家对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的口号。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是打造我国经济增长极、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还是协调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手段。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是区域产业一体化(叶堂林,2011),也就是区域内的产业实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状态。区域内产业形成分工合理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区域内产业竞争力,乃至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区域产业发展过程,是一个新旧更替的过程,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最先从不合理的状态转变成为分工与布局合理的状态,势必要伴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即某个地区落后的或者被淘汰的产业需要转移到其他适合的地区发展。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祝尔娟(2009)从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分析得出京津冀地区产业合作、整合与升级存在良好的现实基础。邢子政等(2009)也认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并不严重,从三次产业这种比较大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相似度比较大,但是从工业行业内部或者更细分的工业内部的优势产业来看,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并不大。可见京津冀区域具备良好的产业合作的条件并且产业一体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那么,经过这些年国家政策的调控和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产业一体化实现到什么程度了呢?京津冀地区产业一体化的分工现状如何呢?京津冀地区是否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该地区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的特点如何?上述问题成为学术界乃至各级政府普遍关心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京津冀地区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产业份额的结构变化来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与演变过程,并且分析产业在区域内的转移情况,以期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为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实证研究
1.地区间专业化指数。本文借鉴大多数学者(Krugman,1991;梁琦,2004)用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构建方法,计算公式为:
Zij=■|xki/xi-xkj/xj|(1)
其中,k表示产业,i,j分别表示地区,xki和xkj分别表示地区i和j的k产业产值,xi和xj分别表示地区i和j的总的工业产值。如果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那么这个指数为0,反之,这个指数为2。指数越大,说明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差异越大。
2.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北京与天津之间的专业化指数在2003年~2011年呈不断上升趋势,说明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该区域的两个最重要城市间的分工和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同时也可以看到,北京与天津之间的专业化指数在三个城市之间的专业化指数里是最低的,众所周知,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区域的两个超大城市,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比较接近,导致北京和天津的工业结构也比较类似。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指数在2003年~2008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为0.83,到2008年达到0.94的高水平,说明北京与天津的分工水平一开始就比较高,并且随着一体化进程分工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2008年~2011年,专业化指数在0.90~0.94之间,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原因可能是北京与河北的专业化分工在2008年达到0.94的高水平之后,难以进一步提高。天津与河北的专业化指数在2003年~2006年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不断下降趋势,说明近些年来,天津与河北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原因可能是天津自身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还有吸纳产业发展的空间,导致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天津和河北省竞争从北京市或者其他地方转移过来的产业。
3.京津冀各地区工业产值份额演变情况.本部分通过分行业的工业产值比重份额来进一步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情况,试图找出哪些行业已经转移,哪些行业正在转移。表2是京津冀内部各地区分行业的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可以看到,2003年,北京市有优势的产业有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可见北京市的工业中优势行业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天津市产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可见天津市优势行业除了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之外,还有资源型行业;河北省有优势的产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疗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可见河北省的优势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行业。
到2007年,北京市除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其他绝大多数行业的比重都下降。天津市行业产值比重上升的行业有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绝大多数行业产值比重下降。河北省行业产值比重上升的行业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可见,从2003年~2007年之间,北京市一些行业在逐渐退出或转移出来,转移到河北、天津或者其他地区。
到2011年,北京市除了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之外,其他产业均有所下降,说明北京市的工业行业再继续退出和转移出来。天津市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河北省产业比重上升的行业有非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可见,2007年~2011年之间,北京市绝大多数行业进一步转移出去;天津市转移出去的行业不多,而且有许多行业在转移进来;河北省的产业正在承接北京市和其他地方转移出去的产业从而得到快速发展。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产业份额的结构变化方法来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得出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从2003年~2007年之间,北京市一些行业在逐渐退出或转移出来,转移到河北、天津或者其他地区。2007年~2011年之间,北京市绝大多数行业进一步转移出去;天津市转移出去的行业不多,而且有许多行业正在转移进来;河北省的产业正在承接北京市和其他地方转移出去的产业从而得到快速发展。总的来看,北京是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而天津产业转移得很少,因为天津市自身的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还没有达到像北京一样的饱和状态,还是扮演承接产业转移的角色。
基于此,京津冀地区应该更加注重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进一步引导北京的产业很好的转移出来,同时为天津和河北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与此同时,天津和河北之间应该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分工与合作,天津不能盲目的追求短期利益而将北京转移出的产业都承接过来,不要与河北争抢从北京转移出来的产业,而是有选择性的承接。
参考文献:
1.Krugman,Paul,GeographyandTrade,MITPress,Cambridge,1991.
2.Krugman,P,andA.J.Venables,Globali-zationandtheInequalityofNations,Quar-te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857-880.
3.Puga,D.andA.J.Venables,TheSpreadofIndustry:SpatialAgglomerationinEconomicsDevelopment,JournaloftheJapaneseand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6,(10):440-454.
4.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世界经济,2004,(12):32-40.
5.叶堂林.“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与整合研究.开发研究,2011,(1):23-26.
6.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经济地理,2009,(6):881-886.
7.邢子政,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现代财经,2009,(9):50-5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1&ZD049)。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低劳动力成本是构成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工资持续上升,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总体影响越来越大。但这种影响又因不同行业劳动密集程度不同、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建立了相对劳动生产率定基指数,对30个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与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进行比较,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不同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
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劳动力成本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本质上是影响行业平均成本或价格。具体来看,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企业有两种效应:一种是成本增加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上涨会增加产品的单位成本;另一个是技术进步效应,企业为应对成本上涨,往往会加大设备和技术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又会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劳动力成本上涨对行业成本或价格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大小。如果成本增加效应大,即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上涨速度,行业成本(产品价格)就会上涨;如果技术进步效应大,即劳动生产率上涨速度快于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行业成本(产品价格)不会上涨,甚至可能下降。
因此,劳动力成本对行业成本(价格)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和劳动生产率上涨速度谁更快。为反映这种影响关系,本文构建了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数,其计算公式为: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生产率定基指数*100/劳动力成本定基指数。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数值高,说明行业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快于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行业成本(价格)的影响小;反之,则较大。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变动情况
2001~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以下简称年平均工资)从10834元提高到36539元,年均名义增速为14.6%,年均实际增速为12.4%。这反映出,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劳动力成本整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其中,制造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2001年的9891元提高到2010年的30916元,年均实际增速为11.1%,但不同行业的差异较大。综合考虑行业平均工资年均增速水平差距,以及2005年前后两个阶段增速变化情况,可将30个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情况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的行业,是指2005~2010年平均工资年均实际增速大于11%,且2005年后工资上涨有加快趋势的行业,共有7个,分别是: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
第二类是劳动力成本中速上涨的行业,是指2005—2010年平均工资年均实际增速小于11%大于10%,或者年均实际增速小于10%但2005年后工资上涨有加速趋势的行业,共有18个,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第三类是劳动力成本低速上涨的行业,是指2005~2010年平均工资年均实际增速小于10%,且2005年后工资上涨有减速趋势的行业,共有5个,分别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各行业平均成本的影响
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数能很好地衡量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各行业平均成本的影响,指数值越高,说明行业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快于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行业成本(价格)的影响越小。根据前述分析框架,计算了各行业2005~2010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具体分为两步:先计算制造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然后再计算相对劳动生产率并做比较。
(一)制造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
以2005年为基期,计算了2005—2010年劳动生产率定基指数,并按照2010年定基指数大于180、小于180大于150、小于150进行分类。
1.劳动生产率快速上升行业(2010年定基指数大于180)
共有11个,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烟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2.劳动生产率中速上升行业(2010年定基指数小于180大于150)
共有9个,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制品业。
3.劳动生产率低速上升行业(2010年定基指数小于150)
共有10个,分别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制造业各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
2005~2010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制造业各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数值的变动趋势,按照2010年定基指数值大于115、小于115大于100、小于100这三个范围,将制造业30个行业分为三类:
1.相对劳动生产率快速上升行业(2010年定基指数大于115)
共有7个,分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7个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上升最快,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上述7个行业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更快,说明这三个行业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消化吸收能力更强。
2.相对劳动生产率较快上升行业(2010年定基指数小于115大于100)
共有11个,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这11个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上升较快,具有一定的成本消化吸收能力。
3.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行业(2010年定基指数小于100)
共有12个,分别是: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饮料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这12个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缺乏竞争力。在这12个行业中,食品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农副食品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四个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提升较慢,说明这四个行业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
综合分析,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选择出口竞争力较强的行业:第一,出口具有一定规模,而且出口增长率较高,2006—2010年出口年均增速在5%以上;第二,相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即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劳动力成本增长更快),2010年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数大于100;第三,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即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导致的,而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增长慢),2010年劳动生产率定基指数大于150。
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行业共有10个,分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可以认为,这10个行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能力较强,在未来仍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劳动力绝对成本已经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竞争程度较高的东南亚国家。例如菲利宾的每小时劳动力成本为1.33欧元,仅为中国的60%,其他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度、印尼等大致如此。但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较高,在一些行业仍然存在竞争优势。与日、美相比较,我国制造业的投入产出能力已经超过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约为10年,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则有更大的领先水平。而且,我国劳动力素质高,特别勤劳,许多工人长期加班加点工作,这是劳动力工资以外的竞争优势。
五、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成因和趋势
(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成因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三个层次: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已不到3000万人,根据农民工的需求、新增农民工数量综合预测,这30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2017年左右转移完毕。2010~2017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年均将下降6.4%左右。按照剩余劳动力下降速度与农民工工资实际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推算,这一期间农民工工资年均实际增速将达到10.8%。如果再考虑物价水平上涨因素,并假定这一期间CPl年均涨幅为3%,则这一期间农民工名义工资年均将增长14%左右。
另外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由于农民工工资主要由最低工资和加班补偿构成,因此从政策层面来看,未来农民工工资实际增速不会低于13%。
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增加行业成本,对行业竞争力和产品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增加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改变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因此,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并积极培育和发挥新的竞争优势。
(一)更加重视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
一是鼓励设备和技术投资,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用设备替代劳动,各级政府应适时适度地支持企业的这种替代行为。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税收支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另一方面,要制定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设备和技术投资活动的融资。注重发展设备融资租赁行业,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
二是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在继续做好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两后生”①的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从源头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适应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积极培育和发挥新的竞争优势
普通劳动力成本上升,使我国一些行业、一些地区的传统竞争优势趋于弱化。但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扩招,高职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以高级技工、工程师、设计师、高级服务人才为载体的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我国在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成本优势日趋明显,应积极培育和发挥这些新的竞争优势。
一是鼓励外资企业研发设计活动向我国转移。深入研究不同产业活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政策,把对外资企业研发创新等鼓励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发挥特殊功能区的独特作用,针对全球供应链的高端价值环节设立专门的功能区,打造吸引高端价值活动的新平台。
一、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特点
(一)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比重提高,原料工业比重下降
2003—2010年间,工业从业人数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占工业从业人数比重,2003年为42.1%,2010年下降到40%,下降了2.1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从业人数比重,2003年为57.9%,2010年上升到60%,上升了2.1个百分点。从年平均增长速度看,各行业之间的差别较大。
一是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从业人数增速较快。2004—2010年间,通信及电子设备、电子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6%、12.49%、9.1%和8.65%,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8%)7.96、4.44、1.06、0.61个百分点。
二是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增速低于平均水平。2004—2010年间,金属及非金属制品、石油炼焦、化学、黑色金属四个行业分别增长6.63%、6.41%、6.19%和4.39%,低于全行业平均增速1.41、1.63、1.85和3.65个百分点。但是,有色金属行业保持较高增速,增长8.74%,高于全行业增速0.7个百分点。
三是轻工业增长呈现分化特点。2004—2010年间,纺织服装业增长5.32%,低于全行业平均增速2.72个百分点,但食品饮料、木材造纸两个行业均增长8.51%,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0.47个百分点。
2010年与2003年比较,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占制造业从业人数比重上升。电气机械、通信及电子设备、通用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4个行业分别提高了1.77、3.61、0.4、0.45个百分点。4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7.42%提高到33.66%。
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的比重下降。黑色金属、石油炼焦、化学、金属及非金属制品4个行业分别下降了1.12、0.12、0.73、1.02个百分点,但有色金属业的比重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上述5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6.64%下降到23.65%。
轻工业的比重变化呈现分化态势。纺织服装业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但食品饮料、木材造纸两个行业分别上升了0.25、0.18个百分点。3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从33.33%下降到31.44%。
总体上看,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行业的从业人数比重上升,具有高能耗特点的原料工业以及轻工业的比重下降。
(二)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增幅大于平均水平
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和产业技术提高,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大幅度增长。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2003—2009年,包括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内的技能劳动者增加了1930万人,年均增加386万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人数比重,分别提高了4.37、2.73、0.54、0.11个百分点,而初级工占技能劳动者总人数比重减少了7.74个百分点。
然而,相对于技能、技术劳动者需求的快速增长,技能、技术劳动者供给增长缓慢。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在全国部分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收集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表明,2002年以后,各等级技能、技术劳动者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求人倍率)均超过了1,技术、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速高于求职人数的增长,技术、技能劳动者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且总体上越是较高等级,供不应求的程度就越大,如2011年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达到了1.88、1.76和2.29。然而,劳动者整体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值在多数年份未超过1。这说明中国同时存在着技术、技能劳动者数量不足和劳动者总量过剩的现象。
(三)制造业对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仍然旺盛
制造业所使用的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主。2009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0.8%,高中文化程度者占20.6%,大专及以上者占8.6%。据2010年12月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制造业中使用的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在纺织、服装、鞋帽业中,男性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比重接近80%,女性农民工的该比重超过了87%。2002—2009年间,制造业的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的学历构成,几乎未有大的变化。
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效率是指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宏观经济增长角度看,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效率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投入产出效率角度看,生产效率等同于总产出和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的比值。生产效率的高低在企业中是指在既定生产要素投入情况下,企业现有产出与最优产出的比较,其差值越大说明企业的现有生产效率越低。生产效率水平测量的研究最早是由Farrel③和Afrait④提出的,在这一研究中若想要测定生产效率的水平,就要用到前沿生产函数(FrontierProductionFunction)。在前沿生产函数中,将目标企业的各项投入与最优产出量之间建立函数关系,以各项投入作为变量,研究不同变量组合对产出量的影响,通过这种不断变化的组合方式最终测算出企业的最优产出量,而这一系列测算得到的结果就被称为一个前沿面。
二、产权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1.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生产效率测算
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以制造业数据为样本,选用工业总产值为产出、固定资产原值为资本投入、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劳动投入,对(1)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行估计。为了研究不同产权形式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我们通过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这两种形式的比较进行分析。根据测算结果发现,平均TE,我国制造业是0.9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是0.95,私营工业企业是0.83,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是0.77。TE作为一个测量企业生产无效率程度的指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高14.5%,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高23.3%,私营工业企业、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均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更有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比较是制造业整体水平上的,而在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间生产要素的贡献还会有些差异。
2.产权结构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2005—2012年制造业产权主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国有资产比重不断下降,民营资产比重有所上升,但在产权结构这一变化过程中,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为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本文建立了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私营工业企业比重、外资及港澳台工业比重为自变量,以制造业TE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其中GY、SY、WZ分别代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私营工业企业比重、外资及港澳台工业比重,通过资本存量的多少来衡量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多元回归方程的结果显示:私营工业企业比重(SY)增加1个百分点,整个制造业行业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3.1个百分点;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比重(WZ)增加1个百分点,整个制造业行业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4.0个百分点;此外若P值在5%的显著水平以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比重(GY)对整个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3.产权对制造业技术水平影响的比较
三、结论与启示
1.民营企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具有正的外部性
实证研究发现,民营工业企业不仅在生产效率方面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高,而且民营工业企业的TE值都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当外资及港澳台工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提高时,制造业整体的生产效率都会得到相应提高,因此私营工业企业和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对整体制造业具有显著正的外部性。
2.多数民营轻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较高
根据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相比,在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中,高技术行业和大部分轻工业的技术水平较高;在私营工业企业中,传统轻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较高。综合以上结果,民营工业企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正的外部性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水平这一因素。
3.国有及国有控股重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较高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演进态势
一、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为促进产业在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间进行转移,进一步深化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试图以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关于战略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存在一定争议,部分研究认为实际产业转移态势与政策预期并不一致,产业转移并未显著发生[1-3];另外也有研究认为已经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产业转移[4-5]。因此,沿海地区的产业是否如预期一样,大规模转移到资源供给相对充足的中西部地区以及沿海欠发达地区,仍需进一步验证。而合理有效地定量测度产业转移将更为客观地认识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以及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政策偏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产业转移测度方法
产业转移指在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空间分布变化的过程,根据产业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进行转移的空间方向,将产业转移分为集聚式转移和扩散式转移。具体而言,集聚式转移是指产业由低水平区域向高水平区域集聚的过程,扩散式转移是指产业由高水平区域向低水平区域扩散的过程[17]。
产业转移规模具体测度方法:若在第t年和第T年(t
λ=IAVTqp/IAVTq-IAVtqp/IAVtq(1)
若λ>0,则说明第t年至第T年期间,地区p中产业q的增加值份额提高,即地区p中产业q存在产业转入,转入产业的相对规模棣耍蝗籀
(二)区域划分
(三)数据说明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文构建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计算出各地区制造业各行业产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值,各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相对变化状况如表1所示。
(一)东中西三大地区制造业转移的特征
1.东、中、西部地区间制造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2001―2006年,东部地区发生明显扩散式转移的有食品制造业(-9.9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5.68%)、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08%)、专用设备制造业(-2.91%)等4个产业,占样本总数的1/5。与此同时,东部地区有农副食品加工业(0.6%)、烟草制品业(10.98%)、纺织业(6.43%)等15个产业增加值比重在增长,占样本总数的3/4,多数产业转入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这些产业的增加值份额在下降,且东部地区产业增加值比重增长幅度与中西部地区对应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幅度之和相等。这说明,2001―2006年,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还处于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集聚式转移的状态,东部地区多数产业尚未出现大规模的扩散式转移。
2007―2010年,东部地区发生明显扩散式转移的有农副食品加工业(-7.65%)、食品制造业(-5.5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8.06%)等17个产业,占样本总数的6/7。其中,东部地区产业增加值比重降幅超过5%的产业,即发生大规模扩散式转移的产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9.92%)、通用设备制造业(-9.13%)、金属制品业(-8.18%)等11个产业,约占转移产业总量的2/3。总的来看,从2007年起东部地区大部分制造业已经向外扩散式转移,转移产业的类型和数量剧增,转移规模大幅度扩张,已经出现了制造业大规模扩散式转移的现象。另外,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承接的产业数量为17个、15个,在承接产业的数量上,中部地区占有一定优势;在承接产业的规模上,中部地区承接产业的规模也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在这一时期,中部地区对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的吸引力要明显大于西部地区,说明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一定成效。
2011―2014年,东部地区有农副食品加工业(-5.30%)、食品制造业(-3.1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6.49%)等17个产业发生扩散式转移,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降幅只有0.84%,所以,在此期间东部地区有16个产业发生明显扩散式转移,约占到样本总数的4/5。产业增加值份额降幅超过5%的产业,即发生大规模扩散式转移的产业仅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5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22%)、金属制品业(-7.10%)等8个,占转移产业总量的1/2。总的来看,在转移产业的数量上,2011―2014年较上一时期变化不大,转移产业的数量基本保持在较高水平,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持续保持较大范围。在转移产业的规模上,2011―2014年大部分转移产业的规模以及发生大规模转移的产业数量与上一时期相比均有所缩小。新时期的制造业转移不再具有转移产业数量剧增、规模大幅度扩张的迅速发展态势,而是持续保持在较大的转移范围和较高转移水平稳定不变,但转移规模较高峰时期略有s小。
2.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制造业转移的次序特征。首先,在转移产业的次序方面。2001―2006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0.6%)、烟草制品业(10.98%)、纺织业(6.43%)、造纸和纸制品业(5.02%)等产业不仅未发生转移反而实现产业增加值比重增长,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医药制造业(-0.14%)、专用设备制造业(-2.91%)则先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转移。这说明我国沿海区域的产业转移并未完全按照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规律顺次进行,而是出现了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区域转移的状况。
其次,在转移区位的次序方面。2001―2006年,西部地区是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不仅在承接产业的数量与规模上,西部地区明显优于中部地区,而且部分产业如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转移至西部地区,研究发现与冯根福等(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15],本文不再赘述。2007―2010年,中部地区对东部转移产业的吸引力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此时期,中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数量为17个,西部地区为15个。在承接产业的规模上,中部地区超过西部地区的产业有16个,而西部地区超过中部地区的仅为2个。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日渐成为东部转移产业的主要承接地。2011―2014年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的数量与规模上继续保持绝对优势,而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数量与规模有所减少,劣势越发明显。总的来看,在转移区位的次序选择方面,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并未完全按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顺序转移,而是出现了部分产业优先转移到西部地区的梯度背离现象。
(二)区域之间制造业转移的特征
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制造业转移与承接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各具特色,为了具体研究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区域差异与特征,现依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区域划分,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区域,计算出区域制造业各行业产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值,其产业转移相对变化状况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
1.四个沿海区域(京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区域,转出的制造业类型、数量众多,规模较大。2007―2010年主要转出的产业,即四个区域均有转出的产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7个产业,占样本产业数量的35%;在其中三个区域向外转出的制造业有食品制造业(京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京津、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医药制造业(京津、南部沿海、东部沿海)、仪器仪表制造业(京津、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等4个,占样本产业数量的20%。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三个区域向外转出的产业在另一个沿海区域的增加值份额却是上升的,这表明在沿海区域内部之间产业转移也在发生,即向产业更具实力与优势的其他沿海区域转移。2011―2014年,四个沿海区域制造业转移状况基本延续了前一时期的状况,产业转移持续保持较大范围,但大部分产业的转移规模相比上一时期有所缩小。
2.东北区域产业发展缓慢,转出产业数量日渐增多。东北区域在2001―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4年,转出产业数目分别为12个、7个和17个,转出产业规模不大但数量较多。结合实际情况,该状况表明东北区域产业发展增速缓慢,大量产业在该区域无明显发展优势,甚至劣势更加突出,致使大量产业转出该区域。尽管2007―2010年我国重点推行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而使东北区域在该时期内转入产业增多且转出产业明显减少,但在新时期,转出产业急剧增多至17个,说明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4.西部两个区域(西北区域、西南区域)在承接产业的数量与规模上,均低于中部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2007―2010年,两个区域均有承接的产业有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10个,占样本产业总数的50%;而2011―2014年,两个区域均有承接的产业数量降至5个,仅占样本产业总数的25%。西部地区的产业增加值份额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部分产业出现负增长,如2007―2010年,医药制造业在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分别下降了0.64%、0.44%,表明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利地位,这一不利地位在2011―2014年并未得到改善,甚至产业增加值比重出现负增长的产业数量增多了,说明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劣势更加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2001―2006年,我国制造业转移的数量与规模水平均较低,制造业整体呈现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集聚的态势。该时期|部产业的主要承接区为西部地区,说明我国2000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一定成效。2007―2010年,为制造业转移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转移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已经出现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的大规模扩散式转移。这一时期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远超西部地区并较上一时期有了突破式增长,这和我国“十一五”期间正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着直接关联。2011―2014年,基本保持了上一时期产业转移的较大范围,但是转移规模比上一时期略有缩小,在转移产业承接地区的选择上,中部地区仍然具有绝对优势。
2.2001―2006年,出现了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并未按照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逐级转移;并且该时期在转移区位的选择上也并没有完全遵循梯度规律顺次转移,即按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顺序转移,部分产业优先向西部地区转移而出现了梯度背离现象。
3.区域的制造业转移状况有着各自的特点。四个沿海区域为我国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区域,转移产业的数量和规模水平均较高;东北区域产业转移态势持续走低,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中部区域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承接优势愈发明显;西部两个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与中部区域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新时期,不利地位并未得到改善。
(二)建议
为有效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结合我国制造业转移的演进态势与不同区域的实际状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2.沿海区域应当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将传统制造业向外转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沿海区域自身的产业创新与升级创造空间,同时中西部区域以及部分沿海欠发达区域不能对转入的制造业全盘接受,应当选择本区域具有承接优势的产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与金融支持体系,实现优势产业的承接。
3.对于东北区域,应将发展新兴工业与淘汰传统落后工业相结合,改造升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挖掘老工业区自身的发展潜力,加快技术的运用转化与创新,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创造更多的优势和空间。
[1]李娅,伏润民.为什么东部业不向西部移: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解释[J].世界经济,2010(8):59-71.
[2]赵伟.市场一体化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变化趋势研究[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9(2):18-32.
[3]陈秀山,许瑛.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10):104-116.
[4]胡安俊,孙久文.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J].经济学,2014(4):1533-1556.
[5]黄顺魁,王裕瑾,张可云.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J].经济地理,2013(12):90-96.
[6]MARIAS,ROBERTOS.Internationalrelocationofproductionandthegrowthofservices:thecaseofmadeinItalyindustries[J].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2004,13(2):112-139.
[7]JANSENK.Themacroeconomiceffects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thecaseofThailand[J].WorldDevelopment,1995,23(2):193-210.
[8]SUNH.Directforeigninvestmentandlinkageeffects:theexperienceofChina[J].AsianEconomics,1996,25(1):5-28.
[9]张公嵬.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与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0(10):1670-1674.
[11]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6):79-88.
[12]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6):64-74.
[13]桑瑞聪,刘志彪.中国产业转移趋势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研究,2014(6):53-60.
[14]范τ.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77-84.
[15]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2):1-10.
[16]龚晓菊,刘祥东.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2(4):89-94.
[17]覃成林,熊雪如.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动态演变及特征分析――基于相对净流量指标的测度[J].产业经济研究,2013(1):12-21.
[18]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