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

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贵州烤烟种植和

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以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加大对旱改水的扶持力度,把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末,全县水稻种植发展到50万亩以上,全部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种植模式,打造出具有饶河特色的水稻品牌。通过预算,50万亩水稻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约6.5亿元;同等面积玉米总产量为20万吨,总产值约为3.2亿元。同等面积水稻总产值是玉米的两倍,由此可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我县农业的项目投资,做到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以项目资金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完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机制,统筹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2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大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工程作用,提升实施水平,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东北黑蜂基地、特色养殖基地等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完善标准,提高效益。依托我县生态、口岸优势,以最优的政策、最佳的环境、最强有力的措施,培育壮大具有饶河特色的对俄果蔬出口产业发展,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征地审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加快黑蜂产业园区建设,改善环境,完善功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3建立完善补贴政策

坚持“多予不取”原则不动摇。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深入推进农村家电、农机补贴政策,开展新的补贴种类,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工作步伐,加大对土地流转扶持力度,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末,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要达到70万亩以上。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主导农产品科技投入,重点增加农业节本增效、产品加工增值、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加快场县共建步伐,充分发挥地方和周边农场在农机装备、农业科技、动物防检疫、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县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5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

6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网上招商、网络销售、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知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经纪人。发挥干部信息灵、联系广、门路多的优势,积极为农民抓定单、找销路,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上好价格。四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应继续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一、山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及建设重点

(一)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根据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战略的部署,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立足本省实际,山西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走“特色、高效、生态”的路子,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为抓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以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整体上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

一是实施玉米丰产增粮计划,确保粮食稳定增产。重点抓好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41个县的玉米生产,采取建设玉米丰产示范方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正常年景全省玉米总产由70亿公斤增加到80亿公斤。

围绕“四项计划”的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构建农工商紧密联结、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多元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力求在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一是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在重点抓好33个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的同时,按区域布局规划,继续扶持一批优势农产品重点县。每年新建玉米丰产方40万亩、标准化示范果园10万亩、标准化蔬菜10万亩、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1000个。

二是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高标准旱作农田、节水灌溉高产农田和盐碱化耕地治理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建成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工程田2000万亩。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工程。围绕农业发展目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力度,组织新品种、新技术攻关,主推20项农业技术。在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每县建立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每年新发展3万个科技示范户,培训新型农民100万人。积极组织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大力推广免耕作业,加快实现小麦、玉米和薯类三大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稳步提高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力争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四是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工程。按照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加快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鼓励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上一批扩建、技改项目,抓好“两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落实,引导资源型企业上一批农业龙头项目。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力求在区域主导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上有较大突破。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增长要达到10%以上。

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帮生、帮长、帮发展”行动,力求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取得重大突破。“帮生”就是要加强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入社或创办合作社。2008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0个,全省总数达到7000个以上。“帮长”就是要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加大人员培训、财政支持和金融、流通、科技、信息的服务力度,积极推进信用社、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联动”,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宽松环境。“帮发展”就是要做好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拓展合作社的服务领域。

六是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综

22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7期合执法体系、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重点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区域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金农”工程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农业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农民科技培训等主要工作环节上狠下功夫。

二、促进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要重点抓好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及服务网络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方阵建设,着力引导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继续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大举措来抓,形成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学习榆社“两社”联动和浙江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三社”联动的经验,集聚资源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同建设丰产方、果菜园区、养殖小区和发展“一村一品”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发展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相互促进。依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起规模较大的融信息提供、技术支持、要素流通于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合作组织,力求在全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用现代科技改造铸统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综合利用投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支持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和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有效整合各种信息网络服务资源,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一、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现状与成效

1、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

20__年,全县有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如,__县绿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资产已达3543万元,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066万元,实现利润89万元,较上年增加27万元,增长43.4%。公司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苜蓿示范种植基地9000亩,现有苜蓿草块、草颗粒和新型牛羊复合生化成型饲草产品加工设备三套,年设计能力4万吨。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作为全区第一家以纯羊肉为原料生产的清真肉食品加工企业,始终将公司的发展与县委政府的产业化政策丰结合,历经3年多的发展,在产品开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以优补优”的自我发展模式,即以优势资源滩鸡产业补资源优势滩羊产业的发展模式。20__年企业资产达到了922万元,销售收入1620万元,实现利润83.1万元,带动农户数由20__年的113户增加到20__年的243户,户均纯收入1420元。宁夏原野蜂蜜有限公司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507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上缴税金48万元,出口创汇8万美元,直接安排就业40人。

2、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__年,种植业结构调整也明显加速,全县蔬菜面积5万亩、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7.1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万亩和1.5万亩;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4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幅达到60%。全县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滩羊饲养量达138万只(其中存栏数71万只,出栏数67万只),比上年增加了17万只,增副达到14%。特别是优质牧草发展迅速,20__年种植面积达83.36万亩,比上年增加26.31万亩,增幅达到46%。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同比增加386元,增长17.2%,其中,龙头企业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1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

3、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并壮大。

通过对龙头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的扶持,龙头企业逐步把原料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第一车间来抓,主动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农户按合同进行生产,企业按合同组织收购,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稳定了产销关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全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在建立原料基地的同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签订了订单。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公司先后成立了100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并成立了”__县神蜂养殖合作社”,与当地300多户蜂农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蜜蜂养殖方面的技术和信息以及国内外蜂产品市场的发展的动态。通过以上两种举措,一方面保证了公司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激发了蜂农养蜂致富的极大热情。__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4个乡镇500个农户签定了绿色荞麦原料基地供货协议,保证了我县荞麦绿色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质量。

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整体

,参与竞争。据统计,20__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共成立了5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专业协会,有12955个农户参加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实现了部分产品的组织化生产,不少农民依托协会走上了致富之路。二、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以2家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11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航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__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__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较松散现象,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相对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很好“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县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并且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我县的龙头企业,缺乏品牌产品,知名度较低,出口量极少。

4.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全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十七大精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为指针,结合__县农村工作实际,为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规划引导,实现规模经营上的跨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2.进一步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进一步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保障,实现工作力度上的跨越。当前应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科技等方面加大对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实现我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发展。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前景

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必然趋势,是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创造的产物。对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能够找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才能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也就有助于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将市场发展作为导向,以期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可持续额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就目前来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大部分农业地区还是继续实行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还缺乏集约化与规模化。[1]受到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此就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三点:首先,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企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面积不断增多,大大减少了耕地使用面积,随着耕地的流失,导致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市场适应能力不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耗费了较高的成本,而产品质量却不高,因而就致使在销售农产品上存在着许多困难。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追求短期效益为主,造成我国农业用地的质量不断下降,这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十分不利。

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将产业化的经营与合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适应。在产业模式上,绿色农业经济能够发挥出带头的模范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形成一条产业链,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增强。[2]在技术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环保型、科技型的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队伍的技术含量来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在总体规划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设置布局时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使各个区域的优势与特色能够体现出来,对可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做到充分利用,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不断生产健康、环保、有机的绿色食品,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绿色农业经济的生态环保发展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采取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系统,将农业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充分利用。

(二)做到科学布局与统筹规划,将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时,不仅要由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技术来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还要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在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作用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从政策、观念、技术布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关于绿色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08:17.

[2]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189-6191+6194.

[关键词]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的发展,我国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如戚其军的《关于威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发现其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规避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等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促进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了解其目前发展现状,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内容单一,条件有限,覆盖面较小。目前寿光市大部分合作社形式和内容单一,主营单一品种,并且相互独立。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部分处于低层次,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有的没有办公场所。如圣城街办为例,共有合作社61家,没有场所的合作社是2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9%。同时对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缺少产品的附加值,市场竞争力较弱,并且缺少产品销售渠道和网络。

(3)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弱,内部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缺乏管理人才,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在工商部门注册,没有规范,制度不健全,一些根本就没有运行。比如台头镇,共有合作社40家,未正式运转的是13家,占33%;羊口镇,共有合作社17家,未运转的是9家,占52%等等。同时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很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约束力。如有些合作社根本就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在财务上存在混乱性。通过调查来看,全市954家合作社,有正规会计人员的占不到5%

二、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为了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需要让你们对其进行了解让农民看到好处,然后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参与进来。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招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最终促进合作社总体水平的提高。

(2)提高合作社成员素质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各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将其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要鼓励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并提高他们的相应待遇水平。

二是加大与高校的联系和合作,获取更多优秀才才人。不仅能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合作社的竞争力,而且还能得到高校中各种人才的技术支持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不足的缺点。

三是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基本素质,提高普通农民社员的学习能力,同时定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进行培训,请专家对其进行技术、生产方面的指导,提高社员的专业技术技能。

关键词:黄淮农区;荷兰现代农业;借鉴与启示

ReferenceandInspirationoftheSuccessfulExperienceofModernAgricultureinHollandtoHuanghuaiAgriculture

WUXin-sheng

(DepartmentofEconomy&Management,ZhoukouNormalUniversity,Zhoukou466001,Henan,China)

Abstract:Hollandisamajorexporterofagriculturalproductsandamodelofmodern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theworld.FourcitiesinHuanghuairegionofHenanProvinceisinthekeystagefromtraditionalagriculturetomodernagriculture.CombiningthesuccessfulexperienceofagricultureinHollandwiththeconsiderationoftheresources,regionandeconomicconditionsofthefourcities,inspirationwhichhadreferencemeaningtothemodernagriculturedevelopmentofthefourcitieswasobtained;andcountermeasuresforthemodernagriculturedevelopmentwereprovided.

Keywords:Huanghuaiagriculturalareas;Dutchmodernagriculture;referenceandinspiration

荷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欧洲小国,其人口密度和黄淮四市(指位于黄河以南、淮河流域的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接近,农业自然条件甚至不及黄淮四市,但是荷兰农业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荷兰的农产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二[1]。分析和总结荷兰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黄淮四市探索建立农业综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荷兰农业与黄淮四市农业的比较

1.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

荷兰与黄淮四市都是人多地少的地区,人口密度非常接近(2005年荷兰为482人/km2,黄淮四市为630人/km2)。荷兰人均耕地0.056hm2,低于黄淮四市的0.089hm2。由于人多地少,黄淮四市与荷兰都有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农业传统。荷兰的农业生产率居世界首位;黄淮四市则是全国及河南的粮食生产核心地区,不少农产品的总产量和单产居于全国前列。

荷兰地处莱茵河等欧洲大河的入海口,而黄淮四市则处于黄河和淮河流域之间。同时,黄淮四市的气候与荷兰一样温和湿润,光热水土条件还优于荷兰,有利于多种农业生产的发展。

1.2农业生产的现实基础比较

1.2.1农业特征的差异2007年黄淮四市粮食总产量为2393.6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3.6%,棉花总产量为40.29万t,占全省棉花总产量的53.7%,油料总产量为201.63万t,占全省油料总产量的41.7%,牛肉、猪肉、禽肉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0.0%、40.9%、38.0%。黄淮四市已经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大粮仓”。黄淮四市2007年的三产业结构比为28.7∶41.5∶29.8,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2007年黄淮四市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业结构比为68.3∶3.8∶25.3∶2.6,大田种植业比重将近70%,畜牧业比重有所增加。而荷兰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约占55%,园艺业约占35%,种植业约占10%。与荷兰发达的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四市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潜能挖掘不足,传统农业特征明显。

1.2.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差距2007年黄淮四市耕地旱涝保收率达到60%,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机总动力达到3271.5万kW,粮食机收率达到83.9%。黄淮四市的设施农业已成为新的亮点,2007年农膜用量达到22490t,占全省总用量的37.8%,土地产出率和劳动产出率不断提高,平均每公顷耕地产值达到了19515元。荷兰农村存在成片的牧场和大型的连栋玻璃温室,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高度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自动化。2005年荷兰基于温室的水果、蔬菜、花卉和植物出口总值达126亿欧元,荷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农业技术输出国,其温室建造占世界市场的80%。

1.2.3农业科技水平的比较黄淮四市在农业发展中高度重视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和推广,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都达到了90%以上,其中小麦与玉米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8%。黄淮四市认真组织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形成了农作制度、技术推广制度、农业经营制度的互为促进和良性循环局面。荷兰全国从事农业科研和教育的人员高达8000多人,在其农业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2荷兰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荷兰农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又得益于荷兰政府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概括起来,荷兰现代农业成功的经验主要有4个方面。

2.1高效集约的农业科学技术运用

荷兰在农业生产中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荷兰农业的集约化具体表现在高效益的农业结构、高科技投入、高生产力水平和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上。20世纪70年代,荷兰开始实施温室革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利用温室进行农业工厂化生产。该国的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产品都采用温室无土栽培,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虫害防治等都用计算机控制,作物产量很高,单位土地效益大。现在,荷兰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112人。荷兰农业部门特别注重遗传工程投资,采用优选本国或适合本国环境的世界各地的农作物良种、家畜家禽良种,依靠遗传工程进行改良,生物防病与遗传防病并举,替代了对人体有害的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效保护了自然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高度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高度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是荷兰农业发展的基础。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和研究经费占政府总预算的1/5,三者协调发展形成了“OVO三位一体”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荷兰农业发展部负责。荷兰的涉农企业、实验站与国家农业高等学校共同构成了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与开发的主体。荷兰农业科研的推广体系由四部分力量构成:国家推广组织、企业推广人员、农业合作社推广人员以及社会推广人员。荷兰大农业的服务推广体系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的特点。以农民为核心,以农场为载体,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与网络,是荷兰现代农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

2.3互惠共赢的农业合作模式

在荷兰,农民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自发组织起适合市场功能的最经济的农户合作组织。荷兰农业合作社涵盖了农业生产、销售、农机、加工、保险与金融等领域,专业性的合作社在保护农民利益,促

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民通过采购合作社订购种子、肥料、饲料等,占了饲料供应的56%和肥料供应的61%。荷兰85%的蔬菜水果,95%的鲜花是通过41个水果蔬菜拍卖市场、12个鲜花拍卖市场成交的。荷兰935个信用合作社与3000多家分支机构,对荷兰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支持,农民贷款的90%来自这些组织。比如,荷兰的皇家养牛协会投入资金参与农业研究,并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为全国的养牛农户服务。实践证明,荷兰农业合作社保护和提高了荷兰农民的利益,并构成了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2.4及时调整的农业发展政策与发展战略

荷兰农业发展政策与战略主要包括:提高农场主素质的人才战略、保持农业活力的结构政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荷兰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

荷兰政府为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采取了适合国家气候条件与实际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例如,为了降低谷物自给率(现在不到1%),鼓励农民放弃缺乏比较优势的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充分利用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与园艺花卉业。荷兰充分发挥了其地理位置优势,重视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大大促进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大进大出。同时,荷兰政府还通过政策引导、农业补贴、扶植私人企业从事农业咨询、农业资料供应、农业科学技术支持等服务。

3荷兰农业对黄淮四市的启示及黄淮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3.1加快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

同荷兰现代农业相比,从事农业劳动者数量偏多,进而农业劳动率低,是黄淮四市农业落后的重要原因。要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发展二、三产业,推进传统农区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是基本途径。由于黄淮农区垦殖历史长,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建议在宏观决策上,黄淮四市必须立足基本区情,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发展与农业关联度高的工业,创新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将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鼓励农村能人创业带动广大农民转产转业,不断减少农民数量。

3.2因地制宜,寻求多种形式农业规模经营

黄淮四市农业资源的特点是: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人均耕地资源稀缺,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一致。总体上看,黄淮四市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走以土地与水资源节约为主,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专用性为目标的综合型道路。考虑到不同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建议在国家规划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以粮食专用性为目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在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地区积极引导农民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如信阳山区,应当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

3.3构建全方位农民服务体系

在荷兰,政府为农民更多是提供制度与政策服务,农民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得到从产前到产后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服务。荷兰通过发展合作社和合作银行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一经验值得黄淮四市借鉴。

建议黄淮四市完善政府支持农业的制度安排。建立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和中介服务支持体系,为农民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贷服务、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考虑到黄淮四市是黄淮水患的多发地区,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政府应给予一定救济与补贴,积极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降低农民投资风险。建议加快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机化服务、互助保险合作、农产品拍卖等领域的合作社建设,鼓励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民资本入股,降低成本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获利机会。

3.4发挥地域优势,扶持特色农业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方面,荷兰为黄淮四市提供了很好的例子与经验。重点发展具有本地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减少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植,这种边际退出策略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黄淮四市农业发展一定要处理好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的关系,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又要充分发挥黄淮四市农业资源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剩余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的原料供给、食品保障、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功能。建议根据黄淮四市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农业资源禀赋,分区域发挥农业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

3.5改善农业基础,重视农业环境保护

3.6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巨大、复杂、开发的系统工程,其综合竞争力由系统的各个环节决定。其中,科技创新尤为重要。一是要学习荷兰,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二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建议在黄淮四市实施“传统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包括退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技术创新;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新;农业减灾、抗灾技术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三要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

3.7重视农村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民

高素质农民是荷兰农业竞争力的基础,荷兰实行完全免费的12年基础教育和务农前的职业教育,规定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没有资格经营农场,在这方面,黄淮四市差距很大。黄淮四市要把造就新一代高素质农民作为长期战略。当前,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之外,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民绿色证书工程,要在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从事农业经营的基本门槛制度。

3.8利用外部资源,拓展农业对外贸易

荷兰走外向型农业之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使资源小国变成了农产品出口大国。黄淮四市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加快实施农发基金大别山农业综合开发、亚行北方旱作农业、日元贷款造林项目和世行资源培育、洼地治理、畜牧养殖等项目。认真实施“4+2”经济合作计划,积极利用省外资源,实现农业资源与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和配置。建议黄淮四市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培育农产品出口知名品牌,进一步拓展农业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喻新安.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实证分析――以河南黄淮四市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6):41-49.

[2]厉为民.荷兰的农业奇迹――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眼中的荷兰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道欧L,鲍雅朴J.荷兰农业的勃兴――农业发展的背景和前景[M].厉为民,译.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倪景涛,李建军.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0):74-79.

[5]金莲,王永平,刘良灿,等.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5):31-34.

长沙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37万hm2,其中稻谷播种面积约33万hm2,常年出栏肉猪约800万头。丰富的农业资源,为长沙市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在长沙各地区方兴未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一定的不足。

1.1常见循环农业模式得到有效应用

长沙县星沙镇和浏阳市沙市镇早在2000年时就开展了“稻-鸭”共生模式的试验示范,实现了稻谷增产和鸭子增值的双赢效果;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的养猪户从2005年开始应用“猪-沼-粮”循环模式,陆续建设了户用沼气池,进行了改圈、改厨和改厕。利用猪粪便生产沼气,沼气作为家用燃料,沼液和沼渣随沟渠进入农田作为有机肥料,其中以沼气利用率最高。截至2013年底,长沙4县市拥有户用沼气池约35万个。

1.2产业结构单一,种养结合度不高

区内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比例不高,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外,多数农户都是单一的发展果树种植、苗木种植、水产养殖、生猪养殖,少数农户同时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如长沙县跳马乡农户主要发展苗木种植,黄花镇的农户主要发展蔬菜种植,极少同时发展生猪养殖;长沙县白沙镇农户主要发展生猪养殖,极少同时发展果树、苗木、蔬菜种植。因同一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种养结合度不高,一方面种植的苗木、蔬菜基地不能近距离、有效的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另一方面畜禽粪便的沼液沼渣不能近距离运输到果树苗木、蔬菜基地,严重制约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性循环。

1.3资源再循环利用链条较短,循环模式单一

因同一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种养结合度不高,导致循环方式单一,资源再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短。各县市只是简单的运用了“猪-沼-粮(果、蔬菜)”循环模式和“稻-鸭”共生模式,没有充分利用“养殖业-沼气-种植业”这个链条原理,结合发展其他产业,进而主动构建“猪-沼-果木-鸡(林下养鸡)-蚯蚓-菌-沼”、“稻草秸秆-养牛-牛粪-沼气-粮食”等循环农业模式。

1.4基础设施欠缺,技术瓶颈制约明显

长沙市各县市的农民追求发家致富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强,但因基础设施欠缺和技术瓶颈制约,难以自主构建科学的循环模式,资源再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条比较短,没有完全充分地利用当地资源,农业废弃物只是经过简单粗加工和低层次利用,除沼气技术较为成熟外,其余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如稻草秸秆未能得到有效收集和利用。稻草秸秆的收集是一项费时费劳动力的农活,因缺乏科学、有效的秸秆利用方式而导致秸秆丢弃于田间地头,或者就地焚烧,秸秆利用率不高。另外,沼液和沼渣因输送管道设施不到位,且受区内种植作物面积、位置影响,只能随沟渠排放至附近的农田,随意性较大,不能有效贮存或远距离管道输送,限制了沼液和沼渣的利用。

2长沙市循环农业模式构建

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延伸和资源节约。长沙市各县市主要发展的产业有水稻、蔬菜、食用菌、茶叶、果树、苗木、生猪、山羊、水产和禽类,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结合区内产业,构进长沙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如下。

2.1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的模式

主要是充分利用畜牧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秸秆。根据刘朝晖等统计估算,长沙市2010年畜禽粪尿产生量为1713.07万t,其中,粪尿产生量最大的是肉猪及繁殖母猪,产量为1100.34万t;2010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299.84万t,其中以稻谷秸秆产生量最大,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82.67%。可见,解决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问题,对保护环境和发展循环农业有重要的作用。

2.1.1畜禽粪便充分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畜禽粪便通过一定的技术加工处理可资源化,即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如通过干清粪工艺,将粪便加工成颗粒肥料和颗粒饲料,也可以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目前,长沙各县市有农户散户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议农户继续推行户用沼气利用方式,沼气用于家庭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用于灌溉自家蔬菜地和水稻田;规模化养殖场因畜禽粪便、尿液产生量大,建议采取干清粪工艺,将粪便加工成颗粒肥料和颗粒饲料。因加工颗粒饲料的技术和饲喂技术较高,以加工颗粒肥料为推荐利用方式。建议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应配套建设专业化有机肥料生产加工厂,将畜禽粪便通过“干湿分离”、除臭、发酵、烘干、造粒加工成便于运输和储存的有机肥料;分离的污水进入沼气池,通过发酵处理后,用于灌溉农作物,实现废水再利用。

2.1.2秸秆充分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2产业链循环利用的模式

2.2.1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型产业链循环利用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种植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动植物利用”的循环链,长沙市各县市主要发展的产业有水稻、蔬菜、食用菌、茶叶、果树、苗木、生猪、山羊、水产和禽类。建议在粮食、蔬菜、茶叶、果树和苗木种植基地发展“猪-沼-粮(果、蔬、茶、苗木)”、“猪-沼-果木-鸡(林下养鸡)-蚯蚓-菌-沼”、“稻草秸秆-养牛-牛粪-沼气-粮食”等循环模式;在水产养殖基地发展“猪-沼-鱼-鸭”、“猪-沼-鱼、湘莲、藕”等循环模式。总之,遵循“畜禽养殖-沼气-沼肥-种植业”的原则,构建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型循环产业链模式,带动区内农户走“以养定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多业发展”的致富之路,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2.2.2立体种养结合的产业链循环利用模式

3发展长沙市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循环农业不仅需要生产者农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引导者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还需要各部门、各层面的协调配合,才能从上到下,全方位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3.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氛围

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循环农业的理念、模式、效益和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宣传,形成发展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普及循环农业知识与技术,提高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技能,增强他们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促进政府职能部门转变工作观念,以发展循环农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好发展循环农业的发展规划,引导和激励区内农民发展循环农业。同时还可以引导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领域方向,引导科研人员侧重对循环农业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增强循环农业的科技理论和应用水平。

3.2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

3.3宣传典型示范,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培育并宣传典型示范,引导区内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农业,重点发展农村沼气,使沼气建设与发展循环农业相结合、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农业示范发展模式,辐射带动长沙市乃至湖南省循环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长沙市各县市紧邻长沙城区,社会经济水平相对其他地区较发达,近年来,长沙市各类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休闲农庄等现代农业发展有一定的规模和成效。建议根据园区特色经营项目构建新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如“农业+加工业”循环模式、“农业+餐饮服务业”循环模式、“农业+休闲观光业”循环模式,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

3.4编制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5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循环农业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必要性;问题;建议;辽宁朝阳

设施农业保险是对大棚棚体设施、棚内作物物化成本及农户收益给予风险保障的保险。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是政府牵头引导、财政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动作、农户受益的一种特殊保险,是政府支持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规避农业生产风险、增强减灾抗灾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大力推进设施农业保险,确保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1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朝阳市的设施农业生产建设是从1992年开始的,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年递增。截至2009年底,全市设施农业已发展到5.67万hm2,年产量271.41万t,产值65亿元,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特别是2009年朝阳市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在大田作物几乎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设施农业异花独放,充分发挥了设施农业的避灾、节水、高效的作用。

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夏秋季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把大田损失从设施农业的生产建设中夺回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棚秋季投产,春节产品上市,农民喜获丰收,在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社会稳定。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朝阳的设施农业建设,决定投入10亿建设资金,推动朝阳再增6.67万hm2设施农业,彻底解决朝阳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特别是新增6.67万hm2,以大户和企业为主,集中连片,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12.33万hm2,总产量495万t,同比增长20.7%,实现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33.6%,农民人均设施农业增收4520元,首次突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设施农业占朝阳市农业的半壁江山。朝阳市的设施产品以北票市的蕃茄;凌源市的黄瓜、花卉;朝阳县的香瓜、茄子;喀左县的椒类、黄瓜、花卉;建平县的角瓜、葡萄、棚桃等为主。

2012年12月初,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朝阳市人民政府、辽宁省农委承办,沈阳农业大学协办,在朝阳市成功举办了“中国·朝阳设施农业发展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朝阳市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建设以及保险保障的方式、方法等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2设施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具有一次性投入高、使用期限长、容易遭受火灾、暴灾、风灾、洪水、冰雹等灾害的侵蚀的特点,因灾破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加强设施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等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的独特功能,对于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各种风险也接踵而来,如暴风、冰雹、暴雨、雪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火灾,灾害具有波及面积广、损失金额大的特点,这些灾害是人力不能预防或不可预测的,只能通过灾后补偿的方式来解决,这就是保险,因此大力推进设施农业保险势在必行。2011年2月20日凌源三十家子镇姜杖子村韩某家的大棚被人点燃,直接经济损失达11万元,虽已破案,但嫌疑人没有赔付能力,棚户又没有投保设施农业保险,恢复生产难度很大;2012年2月13日,白山乡村民陈某承包的建平县某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30座蔬菜大棚被烧毁,损失价值150余万元。因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农委的积极努力下,搁置1年多的设施农业保险在2011年11月1日又重新启动,为此,人保财险建平县支公司及时赔付30万元,使农户及时恢复了生产,确保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3设施农业近年灾情情况及保险情况

据统计,2011年7月,全市因降水造成棚室受灾10955栋,其中不同程度受损8005栋,完全倒塌2950栋,直接经济损失近1亿元以上,由于不在保险期内,所以对于有些农户来说,恢复生产非常困难。

2012年11月10日朝阳境内普降大到暴雪,造成1219栋棚倒塌,损失11604万元,损坏1623栋,损失2845万元。在总量逾70万栋的大棚中,仅有2.7万栋投保,受灾的846栋得到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款。

2008—2012年,除2010年停办1年,总共投保了1110万m,保费1849万元,支付赔款1866万元。其中,在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承保期内,有271万m投保,保费451万元,赔款1100万元。

4设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

一是设施农业保险面大,点多,地形复杂;承保、查堪理赔工作量大。二是人力资源、机构设置缺乏,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承保机构方面,都需要补充人员、设置机构。三是设施农业保险风险不稳定,难以预测,这也是制约其进一步推广的主要原因,同时缺少大灾风险准备和再保险作保障机制。四是由于没有长效机制,农户和保险机构都是短期行为。五是个别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困难,也制约着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的发展。

5建议

一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补贴比例,促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设施农业保险涉及到千家万户,在政府积极地推动下,业务部门协同努力就能做好这项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成立专业队伍,提高农户对设施农业保险的认识。三是成立农业保险联合体,建议以人保为主体,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多家保险企业共同参与,成立朝阳市农业保险联合体,共同承担社会职责,共担风险。这样既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分散了风险。四是探索更多的设施农业保险险种,目前的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只是针对棚体设施成本保险,棚内作物物化成本保险还只是在试点阶段。同时,使承保期延长到全年承保[1-2]。

6结语

7参考文献

[1]黎已铭.农业保险性质与农业风险的可保性分析[J].保险研究,2005(11):22-25.

[2]庹国柱,朱俊生.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5(6):46-52.

关键词:新疆;设施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

新疆的设施农业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与创新,设施农业从最初的小范围已发展成一定的规模,能够将新疆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有效转型,构建一个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有效模式。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技术与资金的集约统一,是农业现代化的象征。

1新疆设施农业当前发展状况

11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新疆设施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步入90年代后,我国开始实行“菜篮子工程”,各地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特征性为代表,进行示范引路,使得设施农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09年底,新疆地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87万hm2,与上年相比扩增了333多万hm2;生产出的反季节瓜果、蔬菜与食用菌等多达60几个品种,总产量达到了290万t,与上年比增多了172万t,其中辣椒、番茄与黄瓜等果蔬类占其60%。为新疆带来农产品总收入6688亿元,其中纯收入为4297亿元,农民依靠农产品所得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元左右,占据农民总纯收入的105%。新疆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离不开设施农业,它是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由于新疆自治区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地不断提高与创新,设施农业的技术发展从低水平迈向了中级水平,农产业带来的效益在与日俱增。设施农业已同“粮、棉、畜牧、林果”一样成为新疆自治区的重要产业,是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12新疆设施农业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21设施农业部分建设不合理

122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标准不完善

由于新疆各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同,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高低不等;现有的设施农业技术标准不够完善,较为分散;涵括设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符合新疆设施农业特征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够系统,专业技术的普及范围小,当地农民很难掌握设施生产技术,抑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由于设施农业对栽培技术与设施条件有一定要求,而整个新疆的设施农业生产水平显示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特别是南疆喀什等地,本地农民占据了主要的劳动力,再加上设施条件差、栽培管理技术与种植习惯落后等原因,造成温室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相当一部分温室的产值在45000元/hm2以下。

2基于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建议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高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现已得到迅速发展。设施农业通过以现代化工业技术成效为基础,以工程建设为措施,让农业产品的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能够受人为的调控,保证水土资源与光热资源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此达到农业产品的周年生产与工业化生产。设施农业能将新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对防治农业自然灾害,节约农村农业用水,促进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21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疆设施农产业技术体系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是新疆设施农业发展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须加强对新疆设施农业的科技资金支撑力度,建设适应新疆各地区不同生态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工程,开展特色作物的生产,提高对栽培技术的效益探究,构建一个完善的新疆设施农产业技术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安全与高效的目标。注重设施结构的创优化与老旧温室的标准化,对建设温室的专用新型材料、设施控制技术、设施农业特用品种的选育、设施水肥结合的调节技术、集中育苗的高效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后加工技术、可再生能源沼气与太阳能等各技术的综合研究,以此逐渐完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创建一个拥有新疆地域色彩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实验室,组成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区域色彩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与研发平台,提升新疆设施农业技术水平,有效促进新疆设施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收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2扩大新疆高效设施农业的示范规模

新疆自治区对于设施农业主产区要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的示范基地,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实现各具代表性的规模化,集中示范高效设施农业工程与栽培技术的效果,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示范的推广范围,增强设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组织机构,打造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全面实行优质、可靠、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让新疆各地区逐渐向节能环保型、利益高效型与绿色生态型的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施农业能够促进新疆各地区农村的农产业经济发展,改善新疆生态环境,有效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有效发展新疆的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马彩雯,王晓冬,吴乐天等.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10).

THE END
1.不推广白酒地不懂得饮用之道白酒地推活动源于独特的魅力所在这看似简单的两种曲实际上,在小曲的制备中加入了百草药,使得酿出的葡萄汁中融入百草药的香气。大曲制作的 酒醅则保留了酱香型白酒的基本特征,同时具备柔绵、回甜等特性,因此,董酒既有酱香又带有百草茶叶般清新淡雅,是令人难忘的一款高品质白 酒。 对于那些习惯于饮用清香型白 酒的人来说,尝试一种口味更重、https://www.ndspwjgi.cn/bai-jiu-wen-da/261343.html
2.白酒的销售模式方案白酒酱香型浓香型和兼香型区别解析如果把中国白酒的产地一一点出来,画成根须的样子,那么白酒一定是一棵参天大树,根须触及神州大地每个角落。从一开始的同名不同味,到如今的十余种香型,成长发展精细化是整个行业的始终目标。今天咱要聊的是和香型有关的话题,就是酱香型、浓香型和兼香型白酒有什么区别?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下我们的目的。谈https://www.gccthdxv.cn/bai-jiu-jia-ge/296459.html
3.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答案(全文)缺乏时间上前后呼应的营销活动链的市场营销策划不会有肯定的效果。同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总是多种营销要素的立体组合。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或称平面销售模式,与策划时代的营销要求是不适应的。通过这种组合才能形成综合推进力,去推动产品或劳务的销售。可见,市场营销策划是关于企业市场营销的系统工程。https://www.99xueshu.com/w/uncmkwfk94bw.html
4.贵州董酒加盟贵州董酒怎么加盟贵州董酒主营产品: 其他酒水 贵州董酒招商地区: 全国 贵州董酒经营模式: 特许、直营、合作、经销、其他 贵州董酒品牌源地: 暂无信息 贵州董酒成立时间: 暂无信息 14.8 万起 贵州董酒加盟费用 (含租金和人力成本) 加盟费: 1.2-2万 首批原料费: 1.5-2.5万 保证金: 0万 设备费: 1.5-2.5万 品牌使用费: 0https://jiameng.baidu.com/project/21717334042?from=search
5.2023年白酒网络营销新模式但在被贵州省评为十大名酒之一,与老牌名酒董酒等齐驱并驾,同时成为在茅台镇初茅台酒厂之外的第二大白酒企业,,市场销售仅3000万元;,突破1亿元;,则以5亿元报收;20销售突破10亿元,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其他三线品牌,都没有完成的发展,其快速成名的秘密就是营销模式的创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ln8lu7e.html
6.下列有关Word2010样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目前,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有( )。 A. 互联网借贷 B. 互联网支付 C. 互联网保险 D. 股权众筹融资 E. 互联网消费金融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家庭访视一般包括新生儿出院回家后___天的初访、生后___天的周访、生后___天的半月访和生后___天的满月访。 查看完整题目https://www.shuashuati.com/ti/18df5578dc1141589a9d970475cdd40a.html
7.商品学基础模块三商品检验与商品质量监督.ppt大质量体系认证 (1)质量体系认证的概念 质量体系认证,又称质量体系评价与注册,是指由权威的、公正的、具有独立第三方法人资格的认证机构(由国家管理机构认可并授权的)派出合格审核员组成的检查组,对申请方质量体系的质量保证能力依据三种质量保证模式标准进行检查和评价,对符合标准要求者授予合格证书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3/1204/5133781.shtm
8.慕圣妃轻医美模式开发系统11月8日,“越来越董·走进中原暨董酒健康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中guojiu类流通协会副会长熊玉亮,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主任医生、教授余建中,贵州董酒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成,国家白酒评委、国家一级品酒师、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酿造工程师徐海燕,酒水行业代表等齐聚论坛,共话中国传统白酒健康文化魅力。https://95877324.b2b.11467.com/news/5285379.asp
9.东北证券五粮液000858锐意变革成果显著,开启经营正循环57.表4:OEM模式与大商制利弊分析OEM模式大商制利快速消化浓香工艺导致的过剩中低端酒产能提升市场占有率,快速扩张新产品众多,成为营收新增长点大商拥有渠道资源优势,有利于快速扩张渠道铺设成本低,资金投入五粮液-000858-锐意变革成果显著少弊贴牌产品过多,影响品牌高端化形象缺乏完善的品牌体系,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商把控渠http://www.cy-mmm.com/doc-bdeda7ae6232694d7f532116cd443868.html
10.关于山西汾酒的全面分析(完整版)白酒行业变化较慢,有历史故事、品质背书和知名度的国家级名酒是不可复制的品牌资产,对销售规模、全国化、定价权有明显加成。 近年名酒回归趋势已现,汾酒、舍得(沱牌的高端品牌)、武陵酒等在改革后实现了超行业的加速增长,西凤酒、黄鹤楼、全兴、董酒都曾遭遇困难,但在近年表现也相对较优。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87125813_1087125813.html
11.酒业要闻郎酒庄园“传奇年代1984”明日限量首发;富邑集团12月7日,贵州国威酒业集团、贵州迎宾酒集团销售公司召开2024年终营销线上工作会。根据2025年国威战略规划,公司将根据实际经营情况,深化推进精细化运营,进一步优化调整组织架构,实现降本增效,同时建设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稳生产、促销售、保质量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提高销售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666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