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陶洞前,那一缕袅袅的茶烟杜德堂的作品集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初中课文对于山西晋祠的描述,让我至今记忆犹深。因而,我的山西之旅首选之地便是晋祠。

在游览晋祠之前,我对晋祠的历史还是有所了解的。

山西的简称为“晋”,究其根源还要从晋祠说起。西周时周成王剪桐封弟,将其弟姬虞封为唐国国君,封国位于今山西翼城,远古时期这里曾是陶唐氏帝尧建国的地方。姬虞兴修水利使人民安居乐业,后其子继位,将都城迁至晋阳(即今太原),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并在悬瓮山麓晋水的发源地建起了宗祠,后人称为唐叔虞祠,这便是晋祠的最初起源。

晋国的国力逐渐强盛,不断开疆拓土,到晋文公时便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雄视诸侯百年。因而,“晋”字代表着山西历史上曾经的强盛,而晋祠作为晋文化的发祥地,后来被历代王朝不断扩建。

曾经作为春秋霸主的晋国在战国时期逐渐衰落了,后来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然而,晋水长流不息,隋朝末年三晋大地再次崛起,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了唐王朝,进而统一中国,由此开创了大唐盛世。

走向晋祠,我是怀着一种对晋文化和大唐龙兴之地的崇敬心情来的,有寻根之意,然而当我走进晋祠之时,却意外地与明清时期一位隐居晋祠的侠者不期而遇,撞个满怀。

沿着圣母殿旁的石阶而上,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怪石上刻有“云陶”二字,高古奇迈,乃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学者傅山所书,此洞便是云陶洞。站在洞前,居高临下,晋祠景色尽收眼底。清朝初年,历经几次反清复明失败后的傅山隐居于云陶洞,他经常在洞前煮茶会客,因而茶烟袅袅。

在晋祠,傅山的墨迹到处可见。圣母殿北侧的周柏,虽饱经沧桑而四季苍翠,傅山为其题字“晋源之柏第一章”,行楷间揉魏碑,练达通脱。难老泉亭内的“难老”匾、圣母殿廊下的“永锡难老”匾均为傅山所题。嵌于文昌宫墙壁上的《文昌帝阴骘文》也出自他的手笔,全篇小楷写成。此外,晋祠的多处地方还有傅山书写的楹联。

当我走到云陶洞前时,石洞的茶烟早已散去,然而,傅山的形象在我脑海里却格外清晰:他不是书画家、学者,而是一位三绺长须、儒冠儒服的老年剑侠,在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里,他博学多才、富有智谋、医术高超,而且怀有绝世武功,他作为剑侠的名字叫傅青主。

在梁羽生的笔下,傅青主乃无极派宗师,手持宝剑名唤“莫问”,因天山晦明大师为其修复断剑而得名。梁羽生之所以能塑造傅山反清复明的侠客形象,其实是有依据的。

以晋阳为中心的古并州地区,处于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冲突的前沿地带,自古崇尚勇义、民风劲悍,“并州儿”便是侠客和勇士的代名词。傅山本就出生于文武兼备的官宦之家,在古并州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傅山崇勇尚武便是很自然的事了,而傅山本身就有侠义的性格,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曾说傅山“性任侠”,傅山也曾自述“每耽读刺客游侠传,便喜动颜色”。明朝末年,傅山因为恩师袁继咸冤案,组织山西诸生赴京“伏阙讼冤”,便是其侠义性格的体现。

傅山作为道家龙门派第六代传人的身份,也为他的侠客形象增添了佐证。明朝灭亡后,傅山拜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他遍览佛家和道家养生健体之书,又嗜学岐黄医典,结合道家吐纳导引之功和人体的经络走向,与古代流传下来的八段锦、易筋经等融会贯通,因而对武术有着深入的理解,据称山西绵山的太极拳即为傅山所创。

在傅山的诗词中,也常有关于习剑的描述,他有时以“雄剑耻未举,碧霄知有文”来表达他心中对反清复明的希望,有时直抒“盘根砺吾剑,金铁满山鸣”的壮怀,有时以“快心须一剑,斫却看平夷”来表达他的愤懑,有时发出“剑术惜其疏,举杯饮欲忘”的喟叹,而从他的诗句“剑术一人敌,杯中万虑冥”大体上可猜度他的剑术之高。

也许,正是傅山诗词里这个“剑”字启发了梁羽生,将其塑造为剑侠。

但武侠小说毕竟是虚构的,与小说里傅青主儒冠儒服的剑侠形象不同,晋祠云陶洞里的傅山其实是一副红衣道人的打扮。

明崇祯十年(1637年),赴京请愿使傅山名振士林,但甲申之年(1644年)明王朝灭亡,李自成败走,清王朝定都北京后不久占领太原。河山剧变,让傅山的内心极度痛苦,他在诗里写道: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年?因为崇尚老庄哲学,同时也出于对清廷剃发的反抗,傅山在寿阳五峰山出家为道了。因身着红色道袍,他自号“朱衣道人”。朱衣暗含着对亡明的怀念。

清顺治三年(1646年)初,傅山身披朱衣从盂县回到太原,他离开盂县不久,那里就爆发了反清农民起义,这是他点的一把火。回到太原的傅山变卖了所有家产,以行医为名在晋祠云陶洞隐居,但他实际暗地里同三立书院的薛宗周、王如金等人秘密策划武装抗清,待机起义。

在晋祠隐居期间,傅山收到恩师袁继咸拒不降清被杀的消息,曾经秘密潜入京城收集恩师遗稿。对于这次密潜入京的行动,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但足见傅山的侠客风采。

清顺治六年(1649年),原明朝将领姜骧反清,派兵包围太原。薛宗周、王如金等人率汾阳农民积极响应,与清兵在晋祠以北赤桥附近激战五日,双双阵亡。事后,傅山满含悲愤为两人作《汾二子传》。

此后的傅山离开晋祠寓居祁县。祁县戴廷栻曾是傅山在太原三立书院时的同窗,清顺治九年(1652年),戴廷栻因梦而建丹枫阁,阁体重彩朱红大漆,寄托了戴廷栻反清复明的宏图大志。傅山亲笔为其书写匾额和《丹枫阁记》,丹枫阁因而名声大振,与江苏如皋冒襄的"水绘园"遥相呼应,成为大江南北反清斗争的营垒。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南明总兵宋谦在晋豫边界反清事败,傅山受牵连被捕入太原府狱,这就是“红衣道人案”。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他坚贞不屈,后来经多方营救获释。出狱后的傅山悲愤地写下了“有头朝老母,无面对神州”的诗句。

十年抗清斗争的失败,使傅山痛切地感受到理性总结的必要,他隐居在晋祠等地开始了学术研究,他试图从思想角度去探究明亡的原因,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此时的傅山,已经不再是剑侠傅青主了。

因为各地反清复明斗争已相继失败,清朝统治者逐步改变了原来的高压政策,开始以怀柔手段稳定社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傅山所隐居的晋祠成为了名人汇集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顾炎武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客寓晋祠,与傅山和考据学大师阎若璩进行学术交流,浙江学者朱彝尊也曾先后五次来游晋祠,参加学术研究。

其实,刚出狱时的傅山对反清复明仍抱有幻想,但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反攻江淮失败,傅山赶往南京接应未成后,他便彻底失望了。

在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的开篇,傅青主携冒襄之女冒浣莲在山西五台山出场,并在混战中与清康熙皇帝相遇。其实,傅山登五台山时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那年康熙皇帝即位不久刚满8岁,不可能出现在五台山,而傅山则是在登北岳恒山之后路过五台山。此时的傅山已56岁,处在母亲去世、各地反清斗争相继失败的极度悲愤心情中,他的《五台八首》诗里充满了浓厚的时代凄凉之感。

回到晋祠的傅山,与其子傅眉以行医和卖字画为生,他在诗里写道:烧香捣药浑无见,画纸围棋细有闻。卖药方才遗有价,还能沽酒醉山宾。

晋祠少有游人,偶有好友来访,傅山便用难老泉水煮茶以待,茶烟袅袅升腾而上,为深秋叶落倍显寂寥的晋祠平添一缕烟火气,此时的傅山已彻底摆脱剑侠的影子,而成为归隐的世外高人了。顾炎武特别推崇傅山,在其临终前曾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傅山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同时他在先秦诸子、佛道文化、诗书画以及医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世人有“字不如其诗,诗不如其画,画不如其医,医不如其人”的说法,可见其各方面的成就。梁启超曾将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并称为"清初六大师"。

虽然世人说傅山字不如其诗,其实他的书法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四宁四毋”理论对后世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傅山的书法是从颜体起家的,因为他尊崇唐代颜真卿的骨气,但他在青年时期也曾学习过元代赵孟頫的书法,然而明亡以后,傅山的国破之恨无法释怀,转而变得对出仕元朝、成为贰臣的赵孟頫极为鄙视,进而鄙视其书法。他曾经告诫子孙:“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

然而,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巩固,目睹社会的逐步稳定和繁荣,傅山开始了重新思考。他在诗里写到: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在诗里,他表达了对赵孟頫夫妇艺术成就的认可,这时的傅山开始理性地看待赵孟頫,并从精神层次上理解了他为汉文化薪火相传所忍受的心灵痛苦。

傅山对赵孟頫看法的转变,很可能是源于其因为宋谦案被捕入狱后的经历。

傅山在狱中经秘密关系得知宋谦已死的信息后,便咬定自己从未参加宋谦的反清活动,任凭严刑拷打,始终拒不认罪。在降清官员龚鼎孳等人的多方营救下,清廷最终将其释放。

出狱后的傅山曾言:“死之有余恨,不死有羞愧”。想到跟他同时被捕的还有很多抗清志士,他们要么被判以极刑,要么被流放边地,如果没有好友鼎力营救,自己不可能苟活人世,他的心里充满了羞愧。

作为前朝遗民的傅山可能没有意识到,因为他在文坛和宗教界的影响力,清廷其实对他是有所忌惮的,而大批降清的前朝官员在失节后,更不愿再失义于朋友,因而也不遗余力地营救他。

龚鼎孳,明崇祯七年进士,先降李自成后降清,在他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朱衣道人案”上报朝廷,龚鼎孳极力为傅山开脱,案平狱解。后来,傅山曾派傅眉专程赴京拜谢。

对于降清的前朝官员,傅山早年多有鄙夷之色,但在出狱后,他逐渐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语言由刻薄变得和缓,甚至临死前还写信给几位关系较好的清朝官员安排后事,但他仍然坚守着他的遗民气节。

为消除前朝遗老的反清意识,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颁诏开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固辞,被阳曲知县戴梦熊强行连床抬往京城。至京后,傅山称病卧床不起,宰相冯溥带众多官员多次拜望诱劝,傅山卧床处之淡然,康熙皇帝只得恩准免试,授封其“内阁中书”的虚衔,傅山拒不叩谢。

从京城返回山西后,傅山多在崛围山青羊庵潜心著述,但他在晋祠留下的身影,却为晋祠增添了除晋文化起源和大唐龙兴之地外独特的文化内涵,正如他的诗句: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

THE END
1.茶韵幽情茶烟袅袅,似轻纱薄雾,萦绕茶韵幽情 茶烟袅袅,似轻纱薄雾,萦绕于梁间。沸水冲入茶盏,叶芽舒展,如绿衣仙子翩翩起舞。茶汤初绽,色若琥珀,澄澈清明。轻嗅茶香,幽韵四溢,仿若置身于春日山林,晨露润芳草,兰芷伴清风。 浅啜一口,滋味先苦后甘,恰如人生之旅,历经磨难,终得回甘。茶在舌尖打转,甘醇在口腔蔓延,思绪亦随之飘远,或念及古之雅士,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6162051?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2.《茶烟袅袅》幸有之晋江文学城首页>茶烟袅袅 本文作者建议18岁以上读者观看。 作者:幸有之 类型:原创-言情-近代现代-爱情-女主视角 标签:励志 甜文 治愈 日常 现实 群像 主角:汪耀儿、沈彬 配角:袁文芳、谭苗苗、卢勇、陆涛、董妮 一句话简介:人生不必轰轰烈烈平凡最抚凡人心 立意:即使深陷泥潭也要向着光开出一朵狗尾巴花 状态:未https://wap.jjwxc.net/book2/8489811
3.茶味润心田,茶烟袅袅起,茶韵入梦来。我正在参与对对联飞花令#对对联飞花令#写一首诗中含“茶”的五言诗:茶香飘四溢,茶味润心田,茶烟袅袅起,茶韵入梦来。我正在参与【对对联 飞花令】活动,戳这里:和我一起参与,分50000元现金。https://www.toutiao.com/w/1817737257135168/
4.回望自芬芳而我独对茶烟感爱好,便问老人有何绝招,能将茶水冲泡得茶烟袅袅。老人停住,厥后才明确我的意思。老人哈哈大笑,“那里有什么绝招呀,一小我私家独居山中也寥寂,每次沏茶时,喜好听水在壶中沸腾着,似乎在唱歌,然后再冲泡。茶水入杯时,也喜好高低垂起,茶杯上方便烟雾腾腾,你说的茶烟我不太懂,但是陈茶冲泡时,烟雾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31900.html
5.茶烟素材茶烟图片茶烟素材图片下载水彩古风围炉煮茶烟雾袅袅暖意浓浓插画氛围感 冬日冬天雪景温暖小屋暖阳炊烟袅袅烟火气息温馨 足浴按摩美容店招牌门头 中式茶文化禅茶屏风挂画壁画装饰画设计 饮料 特写 咖啡 杯子 咖啡 喝 咖啡 杯子 颜色 杯子 杯子 属于 咖啡 喝花 集中 花园 好的 早晨 hd 壁纸 热的 早晨 杯子 在户外 公园 茶托 烟 夏天 茶三 https://www.51miz.com/so-sucai/2889230.html
6.“茶烟袅袅笼禅榻”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茶烟袅袅笼禅榻 出自汉朝牟融的《游报本寺》 原文赏析:山房寂寂荜门开,此日相期社友来。雅兴共寻方外乐,新诗争羡郢中才。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了然尘事不相关,锡杖时时独看山。白发任教双鬓改,黄金难买一生闲。不留活计存囊底,赢得诗名满世间。自笑微躯长https://www.gushiwenwang.cn/juzi/436969.html
7."袅袅茶烟心绪乱。"拼音和出处及意思小提示:"袅袅茶烟心绪乱。"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袅袅:(形)①形容烟缭绕上升:炊烟~。②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或女子体态轻盈:垂柳~|~婷婷。③形容声音婉转,悠扬不绝:余音~。 心绪: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说):~不宁。~乱如麻。 https://www.gushiciqu.com/ju/zi45b3e9c0.html
8.090厨房突袭凤华天下其他小说茶烟袅袅,林若惜轻声道:“许久没有给门主泡茶了呢。” 萧子凉啜了一口,不吝赞赏了句:“好。” 她红扑扑着脸,眉眼之间尽都跳跃着喜悦。 若是杨眉儿在,一定会说:几月不见,如隔三秋。 幸好没有这个随时会笑话她的人在,林若惜起的早,先出了门坐在园中花草当中开始吐纳清心**。第四重心法名为静中至静http://www.zmccx.com/41_41344/731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