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宋词的花园里,茶是一朵琪花瑶草,茶香与茶韵温暖世人一千年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9.06甘肃

袅袅诗香伴茶香。

本文一万三千八百余字,以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为脉,以馥郁芬芳的茶诗词为律,以唐宋茶人为驿站,以鉴赏茶诗词为筋骨,以品读茶文化为肌理,构建茶人、茶诗、茶韵三部曲,领略袅袅诗香伴茶香的无穷魅力。

公元一二六七年,蒸青绿茶东渡日本贞观十五年,红茶经茶马古道传往西域十七世纪,中国乌龙风行英伦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发现这种树叶可以用来冲泡,并且具有饮用的功能后,茶叶作为饮品便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汉代的文献资料中已经有对茶树种植的记载。

自唐代起,饮茶风气就已遍及全国,上层士大夫饮茶时,讲究茶品、茶具、用水、程式,饮茶从茶艺上升到精神层面,在这样历史文化背景下,茶圣陆羽的专著《茶经》横空出世。

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集大成者陆羽在前人对茶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整套烹茶技法、饮茶习俗以及品茶方法的专著,成为人们的案头工具书。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是一部与茶叶有关的内容丰厚详实的案头字典。

《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可见,人们将茶作为饮品有着多么悠久的历史。在《茶经》“茶之煮”一章中就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并将其归纳为“三沸”。

何为三沸?其实就是指煮茶时要用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成粉末,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口感上乘的是头三碗,饮茶趁热,及时洁器。

唐代文人很讲究烹茶时的火候,如王庭圭在《次韵罗世英》一诗中的“云子新粳抄饭白,石泉击火试茶香”。

诗人王挺圭认为,用文火缓慢升温,能使茶叶在水中充分的均匀的受热,茶叶的香气才能完全被激发出来。

唐代的饮茶方式以煎茶为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将茶末倾入沸水之中以制成茶汤的品饮方法。其中水的沸腾状态与倾入茶末的时机是检验煎茶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一言以蔽之,唐代的中国茶道以煎茶为主,白居易《游宝称寺》诗中的“酒嫩倾金液,茶新碾玉尘”,就是极好的例证。

《峡中尝茶》是唐代诗人郑谷写的一首有关茶的诗歌,诗作叙写了他品茶的具体经过,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关于茶道的唐茶诗歌。原诗如下: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开篇两句说的是,趁着晨露,将新鲜的嫩芽采摘下来,制成“小江园”茶,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煮上一杯茶。当然,唇齿上肯定会留下茶的清香,香味回味隽永,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这里要普及一点常识,唐代人饮茶的习惯和现在直接用开水冲泡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小贴士:唐代人饮茶,十分讲究冲泡过程,先是将茶饼碾碎成末,然后再用开水冲泡。

前文说过,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在《游宝称寺》一诗中就形象地记述了冲泡的过程:“酒嫩倾金液,茶新碾玉尘”,说的就是将茶叶碾碎后,再进行冲泡的过程。

白居易的这首诗可以作为郑谷诗句“小江园里火煎尝”的注解。

后面几句诗歌大意是说:吴地的僧人夸说鸦山茶好,川蜀一带的人也不要夸鸟嘴茶了。

但自从诗人尝过“小江园”这种名茶,觉得这种味道很不错,可以与鸦山茶、鸟嘴茶相媲美。

诗人郑谷喝了“小江园”茶,就被这种茶的氤氲勾住了味蕾,尤其是酒后饮茶,更觉得味美清香。

在郑谷的这首茶诗中,出现了三种茶叶的名字:小江园、鸦山、鸟觜。

小江园,唐代峡州出产的一种名茶,五代文人毛文锡《茶谱》中记载:“峡州小江园……皆茶之极品。”

鸦山本来是一座山的名字,将鸦山与茶相联系,最早见于梅尧臣的两首诗。

而鸦山名茶在晚唐、五代时就有了记载。鸦山也写作“丫山”“雅山”。

据五代时蜀国文人毛文锡《茶谱》记载:“宣城县有丫山,小方饼横铺茗芽装面。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

鸟嘴茶是产于四川的唐代名茶。《茶谱》中说:“蜀州晋原、洞口、味江、青城。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

郑谷《峡中尝茶》中还有两句形容茶的颜色的名句:“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轻泛绿,是形容茶汤呈浅绿色;浅含黄,是形容茶饼外形呈浅黄色。

在唐茶诗的审美创造中,茶的美不是虚无缥缈的,人们通过对茶的色、香、味、形等直观外在状态的认识发现美、感受美。

因为有了极具味蕾欢迎的色泽,茶的美才变得具体生动,贴切感人。

清幽的芳香,多姿的外形,通过味蕾,将茶与情感结合在一起,再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身心浸润在氤氲的茶香里。

比如唐代诗人李德裕描写茶香的句子“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轻”字形象地表达如兰花般的极为清雅的茶香,随着茶的烹煮而逐渐散发出来的过程。

再如李群玉写茶的名句“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诗人用“璧”字来形容饼茶,让人对唐代茶叶形制有了如同实物一样的文字印证。

而诗人郑谷的名句“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用极富色彩感染力的词汇将茶叶的清香描绘出来,茶叶的清香似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尽管至今已历经千年,但仍能让读者感知作者在欣赏茶的外形时,产生畅快之情,并轻松地把握到饼茶的形色之美。

诗人对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外在状态的审美到人格精神化的抽象审美过程,最终将其孕育成高雅、不染凡尘的审美意象。

茶为诗人所饮,咏茶诗佳作频出,两者如同表里,相辅相成。

唐代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话、茶歌等代表茶文化的篇章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诗有茶更清新,茶有诗更高雅,二者相得益彰,茶和诗就此产生了初步的结合,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发轫。

其实在郑谷的诗歌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在饮茶中体悟到的人生哲理。郑谷在诗歌最后两句中提到的“鹿门山”,是襄阳名胜,也是隐居胜地。

盛唐诗人孟浩然曾隐居鹿门山,晚唐诗人皮日修早年也曾隐居在鹿门山,并自号“鹿门子”,而诗歌中的并不是指诗人皮日修,而是诗人的自称。

很明显,郑谷是借前人来抒发自己的闲情逸致。并通过茶诗来表现隐逸情怀,在茶诗的写作体会中使自己得到暂时的休憩和满足。

歌以咏志,在文艺创作中习惯将人类社会道德标准附加在他们所吟咏的事物身上。

生于深山幽谷中的茶通常被人们认为具有宁静、悠远、清冷、飘逸的品格。

而“茶禅一味”的人生哲理更使茶被视为清雅、脱俗之物,茶也因他们的吟咏而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色彩和文化性格。

茶叶,这片源自中国的神奇树叶,就像它氤氲的水汽一样早已浸染到每一个国人的心头,成为一种独特的、魅力十足的文化符号。

唐代文人以嗜茶出名,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得志还是失意,都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以其独有的高层次文化素养,使得他们对唐茶诗的传播推动作用影响深远。可以说,郑谷的这首茶诗就很有代表性。

(一)分宁茶客黄庭坚的茶诗与茶词

宋代饮茶风气不减,宋真宗初年出现团饼茶,享誉京华。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为诗,以茶取乐。

茶叶与宋代人的生活、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宋代大诗人苏轼、黄庭坚、陆游写过不少咏茶的诗词。

其中黄庭坚是一位特别喜欢饮茶的人,他不仅善于品茶,而且爱写茶,他写了不少的咏茶诗词,光是流传下来的有五十首之多。

有一次,黄庭坚在收到家乡分宁寄来的双井茶后,马上给苏轼送去一份,与茶叶一同送去的还有黄庭坚写的一首诗《双井茶送子瞻》。原诗如下:

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原来,元祐年间,黄庭坚在汴梁任职,而此时苏轼也在汴梁任职,“苏门四学士”齐聚京城。

从诗题不难看出,黄庭坚给苏轼送去的这种茶叶名叫双井云腴茶。

双井茶,是出产于黄庭坚的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的一种茶叶。双井茶本来就是上等的茶叶,加之黄庭坚的推广、代言、宣传,使得双井茶成为当时的一种名茶。

黄庭坚诗中说到的饮茶方法,可跟现在的不一样,那时的饮茶是先将茶叶碾碎,再用开水冲泡。

泡茶时,先用石磨将茶饼研磨成细末,在黄庭坚眼中,连雪花也没有这样的细腻感。

加工精细,成色纯净的茶叶碾成细末,用好水冲泡,茶水激起的泡沫如松涛的声音,冲泡好的茶,清香袭人,品饮之前,茶叶的清香就已经令人神清气爽了。

小贴士:宋代文人喝茶主打一个品味与追求。

宋代人喝茶、点茶时,对茶色白净有着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白茶,被认为是精品中的精品。

由宋徽宗担任主编的《大观茶论》中就说:“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还有一则故事,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宋代时人们对茶色白净的品味与追求。话说有一次司马光问苏轼:“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爱此二物?”苏轼答曰:“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茶可于口,墨可于目。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一也。”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宋代文人追求茶色的白净,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白茶产量少,制作工序繁复,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宋代文人清雅简淡的审美追求,茶色尚白也是清雅的审美态度的体现。

普及完了宋代人们对茶的品味与追求,再回到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之所以把茶叶形容得像雪一样美、像雪一样白,不仅显示了家乡双井茶的品质,还显示自己送茶的一番诚意,其中更寄寓真挚的、浓厚的友情。

茶叶在水中沉浮,饮茶之人甘苦自知。黄庭坚给苏轼送去茶叶并以诗相赠,字里行间寄寓的浓浓的茶味,与他们人生之路的荣辱不惊、荣辱与共、甚至甘苦自怡是如此的相似。

一杯茶、一首诗、一份情,黄庭坚寄寓在诗歌中的坦然面对得失荣辱,不忧不喜的人生态度,体现出了他们圆融超旷的达观襟怀与独立自持的人格操守。

说的更准确一点,黄庭坚的茶诗在无形之中寄寓了他的艺术追求与人生态度,这种通达的人生态度与一杯茶中氤氲的烟气和苦涩的味道又是何其的相似。

黄庭坚喜好品茗,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因为这样的雅趣,他还得到“分宁一茶客”的雅号,黄庭坚还会将生活中品茶的点滴记录到文学作品中。

有一次,他喝到一种叫做“北苑”的名茶,这一杯茶给他带来的视觉、味觉的享受,品茶之后带来的身心愉悦。

黄庭坚品茶之后的无限美好的想象,都融进了这首《满庭芳·北苑春风》中,原词如下: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该词先从茶的“物以稀为贵”说起:“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北苑是一个地名,在宋代属于建州,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瓯,建瓯在宋代是贡茶的主要产地。

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开始,建州所产的龙凤团茶就以闻名遐迩,成为贡品,而在建州茗茶中,又以北苑所产的茶叶品质最为优良、口感最为醇美,北苑茶至此得名。

当时人对北苑茶就有这样的评价:“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由于是贡品,不仅冲泡十分讲究,就连茶叶的采摘过程都十分讲究。

黄庭坚同时代的名人蔡襄在《北苑焙新茶诗》序中就写道:“北苑茶发早而味尤佳,社前五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即入贡。”

蔡襄还记载到,这种茶是用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要将茶叶压制之后,制成圆饼的形状,叫做“团茶”,而且北苑茶一年也就能制作出来一百多块团茶。

物以稀为贵,北苑茶产量如此少,制作如此过程繁复,难怪会成为享誉一方的名茶,甚至享誉京城,成为贡品也就很好理解了。

黄庭坚《满庭芳》词作首句中的“春风”二字,指的就是社日前采摘的茶叶。

社日,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

宋代北苑茶的采摘大抵相当于现在的清明节前采摘的新鲜的、上等的茶叶。

茶园

词中的“圭方璧圆”四字,说的就是北苑茶的形状。这些细小的茶,价值不菲,而且是贡品,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一品滋味,简直就像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朝廷勋爵一样了。

北苑茶的地位简直可以与唐太宗时期那些在凌烟阁中有画像的、流芳百世的将相功臣并驾齐驱了。

这当然是黄庭坚在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他对北苑茶的高度赞誉。

品茶的人大都有这样的雅趣,好茶叶还要有好水来冲泡,好茶叶还需要上好的茶具,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当然了,好的茶叶还需要一位专业的泡茶人,这样喝起茶来,才会真正享受到一杯茶所带来的各种享受。

福建建州不光有闻名遐迩的北苑茶,更有中外驰名的建盏。自宋代,建盏就已成为高端的茶具。

不管是北宋蔡襄的“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还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其实说的都是福建建州所产的高端茶具——建盏。

黄庭坚喜欢的是一款色泽如同鹧鸪纹样的建盏茶盏,其实就是就是茶盏色泽花点似鹧鸪的纹样,南宋大诗人范成大也很喜欢这种纹样的茶具,他说这种茶盏“色褐黑而有白斑点点,如鹧鸪肊上毛”。

宋代有行茶令的风俗,南宋诗人王十朋在《梅溪文集》中记载:“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

词人为了用文字将这次品茶时行茶令的热闹场面展现出来,一连用了四个典故,这四个典故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第一个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这看似与行茶令毫无关联,其实是为了突出品茶论道的热闹,因为司马相如文采风流,喜欢与朋友聚会,品酒谈论文学。

黄庭坚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其实正是为了烘托他与朋友们聚会品茶,谈论诗词的雅兴。

接下来,词人继续描写了这次宾客云集的品茶大会,品茶会还是以行茶令为中心。

“一觞一咏”两句,引用的典故是东晋的王羲之,王羲之在流芳百世的《兰亭集序》中写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由此可以想象出,黄庭坚与来宾们品茶的具体过程了,他们喝一杯新茶,就要赋诗作词一首。

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这首茶词是黄庭坚在黔州所作,他在这首词中生动地描写了黔州的地方风土人情。

伴随着隆隆的画鼓声响,春日的晴光拂过大地,又到了农忙采茶之时,人们唱着欢快的民歌,在田野间辛勤的劳作。

他们要在清明节之前将茶叶采摘完毕,因为这时正是采摘的最佳时节。词中所使用的意象清新自然,带有深厚的乡土风味。

黄庭坚擅长通过巧妙的联想、形象的比喻,来对整个烹泉煮茗的过程进行生动的刻画。如《看花回·茶词》:

夜永兰堂醺饮,半倚颓玉。烂熳坠钿堕履,是醉时风景,花暗烛残,欢意未阑,舞燕歌珠成断续。催茗饮、旋煮寒泉,露井瓶窦响飞瀑。纤指缓、连环动触。渐泛起、满瓯银粟。香引春风在手,似粤岭闽溪,初采盈掬。暗想当时,探春连云寻篁竹。怎归得,鬓将老,付与杯中绿。

茶汤从壶具中倾泻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流水冲撞杯壁,词人以飞瀑作比,使得茶汤圆润而不乏力度的流动轨迹如在目前,飞湍瀑流般的声响如在耳畔。

“飞瀑”一词,同时着眼于视觉与听觉,可谓曲尽其妙,将煎茶时的瞬间的动态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也可以说,“飞瀑”一词直接写出了煎茶的灵魂。

黄庭坚绘像

烹泉煮茗时,茶汤的表面往往有白沫漂浮,称之为茶乳。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

由于这些浮沫是由一个一个的细小气泡聚集而成,所以黄庭坚匠心独运地将它比喻为“银粟”,如此一来,茶乳晶莹剔透的质感也就跃然纸上了。

在这首词中,黄庭坚还以“春风”喻茶,茶是迎着春天的和风细雨长成的,当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自然使人唤起那番融融春日的记忆。

宋代传世名画·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这正像黄庭坚的另一句名言“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展现的那样,茶对于饮茶之人来说具有了如沐春风的感觉。

只有真正爱茶的人,只有爱茶爱得真切,才能想象出如此贴切的比喻来,才能凝练出如此美妙绝伦的词句来。

形象的比喻是黄庭坚茶词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不仅展现了词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别开生面的联想力,更显示出词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可以说,黄庭坚是历史上真正大力创作茶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中既包括介绍茶的生产和煎煮过程的咏茶词,又包括由茶元素装点起来的体现宋代文人生活的茶文化全景图,可以称得上是宋代文人中以词对茶进行描摹的最成功的实践者了。

诗词因茶而诗兴更浓,茶因诗词而茶名愈远。文人爱茶多是被茶“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风骨深深吸引。

中国文人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们眼中,茶不是媚俗的香茗,而是饮中君子的茶、沁人心脾的茶、暗香浮动的茶、润物无声的茶。

(二)苏轼的“且将新火试新茶”

宋人饮茶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更讲究“茶道”,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是演变出诸如朴素、廉洁、宁静、清雅、淡泊、无欲、无争等意义来。

宋代文人追求的素雅清韵的风尚,使茶的这种特定的精神内涵得以约定俗成。在宋代茶文化的演变过程中,苏轼可以说是主要的推波助澜者。

苏轼一生仕宦沉浮,但却一生嗜茶,他的一生就像水中沉浮的茶叶一样。

苏轼写诗作文要喝茶,睡前睡起要喝茶,夜晚办事要喝茶,还热心于采茶、制茶、烹茶、点茶的钻研,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特有研究。

对茶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品其味,而是升华至品其理,这是苏轼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他对茶文化的突出贡献。

苏轼因为既爱饮茶,又擅书法,所以有一天司马光便问他说:“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茶越重越好,墨却是越轻越好:茶越新越好,墨则是越陈越好。人们对这两者的追求恰恰相反,而您为什么却会同时喜好这两样东西?”

说实话,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但苏轼并没有被这种有意的“刁难”所难住,只见他淡淡一笑说: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它们所共有的一种品德。两者都很坚实,这可以说是它们的一种节操。打个比方,贤人和君子可能一个长得皮肤黝黑,一个长得白皙一个漂亮,一个貌丑,但是他们的品德和节操却是一致的。

短短一席语,让司马光钦佩不已。在苏轼眼里,茶和墨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内涵,品茶与读书最终是对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就茶而言,这就是“茶道”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苏轼煮茶图

苏轼在黄州期间,甚至亲自种过茶。

他在东坡这块土地上亲自耕种,还在这块地上种上了茶。虽然长出的茶叶很少,但少胜于无,苏轼凭借自己种出来的茶叶聊以自慰,怡然自得,于是写下了《种茶》一诗: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能忘流转苦,戢戢出鸟咮。未任供臼磨,且可资摘嗅。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

诗中有“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的句子,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已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沉醉在品尝自己种出来的新茶的喜悦中。

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在海南儋州时期,苏轼以煎茶品饮的方式,寻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用饮茶的方式来滋润饱受创伤的心灵。

诗人不惧身体年迈,偏要到清深江水中取活水,并亲自生火烹茶。看那白乳茶汤翻滚,犹如听到松风和鸣,再饮上三碗茶汤,诗情横逸,久久不能入睡,于是他写下了《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魄,充分体现了作者浪漫之思,豪放之情,瑰丽之想。

大瓢能贮月,小勺可分江,如此横溢的才思,竟从一位屡遭贬谪的诗人心中流泻而出,那诗意是何等的超凡脱俗。难怪南宋的胡仔会惊叹道:“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妙。”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苏轼煮茶之余,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望江南·超然台作》,词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更是被誉为千古名句: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苏轼此时却是公务在身,欲归而归不得,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却以茶聊以慰藉之情跃然纸上。

(三)袅袅诗香伴茶香

南宋诗人陆游不仅懂茶,也爱饮茶,更爱写茶,他曾经担任过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陆游对茶的喜好程度不亚于前人,他将对茶的独特感悟写进诗中,陆游的大量有感而发的咏茶诗作也为宋代茶文化进行了文学性的记录与保存工作,并融入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审美追求。

满纸珠玑的陆游茶诗,将茶艺的细致精妙、茶道内蕴诠释得非常透彻。陆游在日常起居的自传性书写中烹茗煮茶,其咏茶诗释放出浓厚的文人情趣。

陆游的茶诗主要体现在他对煎茶、点茶、分茶等茶艺活动的描绘,并采用琴、棋、书、画等文化意象装饰点缀饮茶环境,陆游的茶诗为我们再现了茶文化发展至南宋时期的整体概况。

陆游咏茶诗中涉及煎茶、点茶、分茶等茶艺描写的吟咏俯拾即是,这些常态化、世俗化的描写正是陆游“茶痴精神”的外在体现,反映了他对茶艺的熟悉和喜爱,同时也展现了宋代士大夫优越从容的社会处境和休闲怡然的生活美学特征。

宋初饮茶方式沿用的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煎茶法。

煎茶法提倡除盐外不添加其他佐料的烹煮饮用方式,至宋代渐渐发展出单纯以茶为原料、摈弃任何配料的茶艺。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宋代的茶艺完美地契合了这一要领,这种不从物外寻求滋味审美趣味又契合宋人以平淡冲和为美的文化精髓。

陆游笔下煎茶法也用得最多。

如《西斋雨后》诗中的“香碗灰深微炷火,茶铛声细缓煎汤”;

如《雪后煎茶》诗中的“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

再如《寒雨中夜坐》一诗中的“炉爇松肪如蜡爨,鼎煎茶浪起滩声”。

点茶亦别称试茶、泼茶,蔡襄《茶录》中记载其要领为“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

点茶也就是将茶叶研末、熁盏后再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然后以汤瓶冲点,边冲煮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茶盏中回环搅动。

点茶是古代沏茶法之一。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

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自一人享受煎茶过程、自点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给饮茶的人来无穷的回味。

分茶,则是要在注水的过程中,用茶匙搅拌拨弄,使激发在茶汤表面的茶沫幻化成各种文字的形状,以及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等各种图案。

打个比方,分茶类似于现代的咖啡拉花,但不需添加其他配料。由于分茶技艺的偶然性使其成为高难度的文娱活动,因此深受宋代士人的推崇。

陆游的点茶诗形色俱美,读来浸润人心:如《秋日郊居》一诗中对饮茶的精彩描绘:

秋日留连野老家,朱槃鲊脔粲如花。

已炊藟散真珠米,更点丁坑白雪茶。

读这样的诗句,白茶的香气似乎迎面扑来。

再如《起晚戏作》一诗中的饮茶场景:

睡到僧廊响木鱼,庄周蝴蝶两蘧蘧。数声林下华亭鹤,一卷床头笠泽书。云子甑香炊熟後,露芽瓯浅点尝初。若论身逸心无事,台省诸公恐不如。

建瓯茶盏烹出来的露芽茶,让陆游心旷神怡。读这样的诗歌,也直接唤起了人们对宋代茶艺的兴趣。

陆游不仅善于品茶,更深谙茶道,如《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就如是写道: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的一生,可谓与茶有着不解之缘,他几次为官都与茶有联系。第一次是在三十四岁时,陆游被任命为福建宁德县主簿。

如今,中国白茶的主产区福鼎,就在路由当年工作过的宁德一带。

到了五十四岁时,陆游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办公就在既出建茶也出建盏的建安。

次年,陆游又调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后来朝廷又拟定他做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但最终在一些臣僚的反对下作罢了。

也就在这一年,朱熹做了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陆游很高兴,还写了一首《寄朱元晦提举》,鼓励朱熹当好茶官。

陆游当了几任茶盐公事的官职后,陆游被给事中赵汝愚参了一本。没办法,他于淳熙八年(1181)卸职回家,投闲置散一呆又是五年。直到淳熙十三年(1186),朝廷才又起用陆游做严州知州。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此时的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这样的任命,对一个老人来说还有多大意义呢?但不论如何,赴任之前,按照惯例他仍需在受命后赶到杭州觐见谢恩。

陆游到达临安时,正是春季,小雨初晴,春光骀荡。他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陆游煮起茶来,并写下了这首蜚声诗坛、蜚声茶坛的千古名作。

诗人陆游用艺术家的眼光放大分茶场景的每一处细节,以敏锐健朗的诗思淋漓尽致地传达审美主体在分茶的趣味性中所领略到的视觉盛宴,绽放出他热爱生活的翛然。

陆游的诗中出现了煎茶、点茶、分茶等茶饮技艺,这些茶艺在宋代很流行,在不同的活动场合并行不悖。

这充分表明陆游爱茶之情建立在真切微妙的生命体验和生动具体的茶道实践之上,佐证了咏茶诗的学术价值。

如果说陆游通过点茶、分茶等茶艺寄寓内在主体精神体验的审美诉求,那么他渲染饮茶环境之优美洁雅,则从外部世界烘托了他注重情韵审美与感受的主体人格。

在饮茶环境的写实中摅发胸中意气和张扬个性是陆游写作茶诗的重要原因之一。陆游全心全意打造饮茶环境的清雅——烹茶、焚香、听琴、试墨、弈棋。

这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传达出对高洁人格和风雅情怀的向往,与琴棋书画为伴侣,提升并完善主体人格的道德境界。如这首《秋懹》诗:

心常凝不动,形要小劳之。活火闲煎茗,残枰静拾棋。晒书朝日出,丸药昼阴移。意适还休去,悠然到睡时。

聆听琴曲、赏玩文物、体验小资生活,这样充满文人雅趣的饮茶情景,在陆游的诗中不胜枚举:

如《秋霁》一诗:

驱除云雾极知难,敢意天公不作悭。汛扫中庭待明月,攀跻危榭望青山。取琴理曲茶烟畔,看鹤梳翎竹影间。不为新晴宜著句,拟将幽事破除闲。

诗中的“取琴理曲茶烟畔,看鹤梳翎竹影间”,诗人近听琴曲,远赏鹤嬉,袅袅茶烟升腾起平淡萧散的光阴。

再如《幽事》一诗:

萧然四壁野人家,幽事还堪对客夸。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桐凋无复吟风叶,苹老犹残泣露花。万里封侯真已矣,只将高枕作生涯。

诗中的“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描写了烹茶试墨的情景,诗人对这些小巧而精致的文物的赏玩体现了宋代文人浓郁的生活美学情致。

饮茶时构思诗句、寻找灵感、练习书法,这样充满文人意趣的饮茶情景,在陆游的诗中也是俯仰皆是。

如《登北榭》一诗中的“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炼句成”,焚香煎茶,调息凝神,在静谧雅致的书斋中作诗的灵感也纷至沓来。

再如《山居戏题》一诗中的“嫩白半瓯尝日铸,硬黄一卷学兰亭”,诗人品茶参禅,把饮茶视为解脱现实烦扰的方式,在缕缕茶香和玄妙禅理的启发下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

陆游极力采用琴、棋、书、画等人文意象塑造优美秾丽的饮茶环境以烘托审美主体的志趣,以错彩镂金的高雅语境与园林池岸、游宴娱乐等饮茶场所作对比,体现了他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品茶,在宋时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能够修身养性,可以与三五好友品茶聊天,过滤心中的焦虑。

所以,陆游喜欢茶,不但喜欢制茶,也喜欢品茶,斗茶,而且从品茶的过程中悟出了不少的人生哲理,这也正是茶道的精妙之处。

陆游是非常喜欢煮茶和品茶的,每天午睡醒来,他的第一件事几乎就是要煮上一壶茶,《雨中睡起》一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磔磔寒禽无定栖,纤纤小雨欲成泥。

松呜汤鼎茶初熟,雪积炉灰火渐低。

《眉州驿舍睡起》一诗中也是如此:“煎茶傥已熟,一笑问童子。”

从上述的诗句中可以得知,煮茶品茶已经成了陆游生活的一部分,其无论身处何处,都不忘煮一壶茶,边品味茶香边品味人生,茶无疑成了陆游赋闲时的生活情趣的一大部分。

陆游作诗不事雕琢,注重诗歌的自然天成。他的诗歌大都语言简单,通畅平易,读来亲切动人,有着独特的韵味。

陆游追求诗歌的自然质朴,这正符合当时宋代文人以平淡为美的审美理想。而这也恰好契合了茶虽清淡但味道醇香的特点,因此他的茶诗最能体现这种平淡古朴的艺术风格。

陆游的茶诗有很大一部分作于隐居故乡山阴时期,故乡秀丽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对其诗风产生了重要影响。

陆游的茶诗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这种返璞归真之美是脱离精雕细琢的珍贵产物,因此给人意味无穷、余韵悠长的感受。

如《雨中作》一诗中的“茅屋松明照,茶铛雪水煎”,《闲咏》一诗中的“茶分正焙新开箬,水挹中澪自候汤”等。

在这些茶诗中,诗人用白描的笔法、清新平实的语言,描写了自己闲来无事、独自煎茶作乐的情景,呈现出陆游对田园生活的享受与喜爱,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意味悠长,使读者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种恬淡的诗境之中,回味无穷。

茶的物质实体和精神文化这双重属性在陆游咏茶诗中得到如盐入水般的化学效应,意味着宋代审美趣味实现了化俗为雅、雅俗共赏的历史性转变。

陆游品茶绝不单单是为了唇齿留香,其更重要的因素是因为茶所表现出来的沉静、内敛、朴素、淡泊等一些精神内涵。

在陆游的心目中,茶成了这些品质的象征,其品茶其实向往的是在茶与自身精神境界的契合。如《幽居即事》一诗

小磑落雪花,修绠汲牛乳。幽人作茶供,爽气生眉宇。年来不把酒,杯榼委尘土。卧石听松风,萧然老桑苎。

再如《睡起》一诗:

深闭重门谢簿书,日长添得睡工夫。水纹竹簟凉如洗,云碧纱幮薄欲无。半吐山榴看著子,新来梁燕见将雏。梦回茗碗聊须把,自扫桐阴置瓦炉。

“卧石听松风,萧然老桑苎”,“梦回茗碗聊须把,自扫桐阴置瓦炉”,这些诗句都描绘出了诗人饮茶的情趣和淡泊宁静的情怀。

即使处于逆境,即使生活陷入困顿,精神也极度孤独,陆游仍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安稳。

如《初春感事》一诗:“活火静看茶鼎熟,清泉自注研池宽。人生乐处君知否?万事当从心所安。”就是诗人面对生活逆境依然悠然自得的证明。

陆游通过茶来寻求心灵慰藉的事实通过其闲居山阴的诗作能够得到最有力的证明,这些茶描绘了多种多样的情形,细致地刻画了陆游煮茶、品茶的状态。

虽然我们不能从这些诗中直接看出陆游的心灵得到了何种程度的慰藉,但是,从他诗歌中的一字一句,我们都能够想象他作此诗之时的心情如何,感受到茶对其心灵的慰藉。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奔波各地为官,饱尝人世艰辛。一生的宦海沉浮也让他学会释然,转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闲适。

陆游六十四岁退休,八十五岁去世,这二十余年的时光大部分都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在这期间,陆游沉醉于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经常自斟自饮,创作了许多茶诗,并在其中流露出旷达洒脱、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

如《北岩采新茶用忘怀录中法煎饮欣然忘病之未去也》诗中写的那样:槐火初钻燧,松风自候汤。携篮苔径远,落爪雪芽长。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

这首诗记录了陆游外出游玩时在林间煎茶饮茶的全过程。诗人把这些具体步骤写得诗意盎然,富有情趣。

在这首诗中,陆游仿佛是一名真正的隐士,所有的宦海风云、人生起伏、波谲云诡都在这茶香缕缕中烟消云散,于是乎,陆游在饮茶中得到内心的安宁,看淡世事,旷达洒脱。

但是,面对这种生活,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转而面向了自己的生活,就像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既然自己报国无门,那么就寄情于日常生活情趣。

在陆游的晚年生活中,这种洒脱自在、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表现得十分明显。这种良好的心态使他在经历过种种磨难后,还能保持内心的自适与安宁。

陆游在人生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经历,这使他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他创作出的茶诗也各不相同,诗中表达的感情更是千差万别。

陆游的茶诗丰富多彩,从文学角度来看,其一字一句都显得精深美妙,而从哲学、美学的视角出发,其又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

在品茶经过升华,成了文人思考人生的一种仪式时,诗人在品茶的过程之中实现了悟道。因为诗人一生的独特经历,其茶诗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审美意蕴值得后人深入地思考。

茶可以让人保持沉静,能够体验对生活有所节制的趣味,让人以思辨的视角看待人生,在飘飘浮浮的茶水中,体现出的是陆游智慧的人生。

品读陆游的茶诗,可以让人体会人生的甘苦,从而引导对世界本质及人生意义的思考,在品茶的境界中寻得心灵的安慰和人生的满足,这或许正是陆游茶诗的重要的意义。

品读陆游的茶诗,不难发现大多都是以茶为意象,营造了一个超然世外的自足自洽的茶人合一的境界,用茶意象来寄托情思的陆游,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对美好人生的眷恋,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高远追求,以及个体之于天下的责任感。

诗词因茶而韵味更浓,茶因诗词而茶名愈远。

文人爱茶多是被茶“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风骨深深吸引。

我是小话诗词,让我们携手走进唐诗宋词中,寻味那以一首首氤氲这茶香的诗词,品味中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并一起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THE END
1.茶韵幽情茶烟袅袅,似轻纱薄雾,萦绕茶韵幽情 茶烟袅袅,似轻纱薄雾,萦绕于梁间。沸水冲入茶盏,叶芽舒展,如绿衣仙子翩翩起舞。茶汤初绽,色若琥珀,澄澈清明。轻嗅茶香,幽韵四溢,仿若置身于春日山林,晨露润芳草,兰芷伴清风。 浅啜一口,滋味先苦后甘,恰如人生之旅,历经磨难,终得回甘。茶在舌尖打转,甘醇在口腔蔓延,思绪亦随之飘远,或念及古之雅士,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6162051?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2.《茶烟袅袅》幸有之晋江文学城首页>茶烟袅袅 本文作者建议18岁以上读者观看。 作者:幸有之 类型:原创-言情-近代现代-爱情-女主视角 标签:励志 甜文 治愈 日常 现实 群像 主角:汪耀儿、沈彬 配角:袁文芳、谭苗苗、卢勇、陆涛、董妮 一句话简介:人生不必轰轰烈烈平凡最抚凡人心 立意:即使深陷泥潭也要向着光开出一朵狗尾巴花 状态:未https://wap.jjwxc.net/book2/8489811
3.茶味润心田,茶烟袅袅起,茶韵入梦来。我正在参与对对联飞花令#对对联飞花令#写一首诗中含“茶”的五言诗:茶香飘四溢,茶味润心田,茶烟袅袅起,茶韵入梦来。我正在参与【对对联 飞花令】活动,戳这里:和我一起参与,分50000元现金。https://www.toutiao.com/w/1817737257135168/
4.回望自芬芳而我独对茶烟感爱好,便问老人有何绝招,能将茶水冲泡得茶烟袅袅。老人停住,厥后才明确我的意思。老人哈哈大笑,“那里有什么绝招呀,一小我私家独居山中也寥寂,每次沏茶时,喜好听水在壶中沸腾着,似乎在唱歌,然后再冲泡。茶水入杯时,也喜好高低垂起,茶杯上方便烟雾腾腾,你说的茶烟我不太懂,但是陈茶冲泡时,烟雾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31900.html
5.茶烟素材茶烟图片茶烟素材图片下载水彩古风围炉煮茶烟雾袅袅暖意浓浓插画氛围感 冬日冬天雪景温暖小屋暖阳炊烟袅袅烟火气息温馨 足浴按摩美容店招牌门头 中式茶文化禅茶屏风挂画壁画装饰画设计 饮料 特写 咖啡 杯子 咖啡 喝 咖啡 杯子 颜色 杯子 杯子 属于 咖啡 喝花 集中 花园 好的 早晨 hd 壁纸 热的 早晨 杯子 在户外 公园 茶托 烟 夏天 茶三 https://www.51miz.com/so-sucai/2889230.html
6.“茶烟袅袅笼禅榻”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茶烟袅袅笼禅榻 出自汉朝牟融的《游报本寺》 原文赏析:山房寂寂荜门开,此日相期社友来。雅兴共寻方外乐,新诗争羡郢中才。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了然尘事不相关,锡杖时时独看山。白发任教双鬓改,黄金难买一生闲。不留活计存囊底,赢得诗名满世间。自笑微躯长https://www.gushiwenwang.cn/juzi/436969.html
7."袅袅茶烟心绪乱。"拼音和出处及意思小提示:"袅袅茶烟心绪乱。"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袅袅:(形)①形容烟缭绕上升:炊烟~。②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或女子体态轻盈:垂柳~|~婷婷。③形容声音婉转,悠扬不绝:余音~。 心绪: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说):~不宁。~乱如麻。 https://www.gushiciqu.com/ju/zi45b3e9c0.html
8.090厨房突袭凤华天下其他小说茶烟袅袅,林若惜轻声道:“许久没有给门主泡茶了呢。” 萧子凉啜了一口,不吝赞赏了句:“好。” 她红扑扑着脸,眉眼之间尽都跳跃着喜悦。 若是杨眉儿在,一定会说:几月不见,如隔三秋。 幸好没有这个随时会笑话她的人在,林若惜起的早,先出了门坐在园中花草当中开始吐纳清心**。第四重心法名为静中至静http://www.zmccx.com/41_41344/731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