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2月4日报道:一、行业背景:
我们习惯性的将2012年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元年,整个商业模式的转变不再由纯粹的线上互联网或者线下传统零售店支配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化的商品销售远远没有达到中国整个零售消费市场的水平。除了消费习惯的养成,更多需要是便捷性和个性化的商品作为行业竞争的壁垒。
二、项目背景
线上商品展示和支付方式在今天有跨时代的意义、线下的场景化消费和社交性商品交易是线上无法比拟的新消费模式。建立场景化的消费模式是唯一可以同线上电商抗衡的有力法宝。未来谁离用户越近,谁就能掌控用户心理,同用户发生关系,维系这种强有力关系的过程就是金钱不断涌入的过程。
物流配送的本质就是解决两大块:一块是“配”一块是“送”。针对配、送整理出一套可以落地实现的方法。
配送的意义;减少配送成本、满足时效性、管控物流企业仓储配送能力、优化地域物品分配机制、增强客户对商品服务体验程度。
电商企业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多半采取如下合作关系:
操作方式
优点
缺点
可操作指数
同物业关系
物业方解决最后一公里仓储问题、商品保存有安全背书
客户体验不好,没有送货上门、与客户发生面对面的机会少
★★★
同物业方合作开展便利体验店,建在小区里面或周边将指定产品投放到相应便利店
产品可形成差异化销售,解决仓储和配送的问题,商品购买有时效性和参与感
同物业合作的模式和分层比例,以及后期利润分配及管理成本提高
同物业合作为智慧社区做配套服务,将智能快递柜设立在物业指定区域,免费铺设、线下收入分层、按年交租金,通过APP和智能柜线上、线下都可以下单,智能柜自提商品。通过反向快递将退换货或维修商品放置快递柜APP通知快递员取拿
减少人员开支和商品仓储。满足退换货便捷需求,形成线上下单,线下立刻取货。也可以直接通过快递柜操作取货
智能柜本身成本过高、切入物业合作会有一定难度、用户购买和操作习惯不容易养成
★★★★
同社区店关系
快速配送、满足懒人效应。可以选择即得商品种类。
盈利模式不清楚,地推成本过高,C端获取用户不明确,靠产品本身的电商和社交服务粘不住用户。挡互联网巨头的路,正面竞争。
可实现商品、服务两块的产品利润。可建立自营性品牌,对账期和商品采购有管控能力
面对传统店面的围攻,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供应链整合能力和人员成本较大,库存商品的种类要加大才能满足用户需求,同质化商品竞争大,形成不了差异化
整合供应链后端,集中采购商品增加库存商品控制价格优势,采取B2B的方式对便利店进行供货,由便利店解决配送服务问题。
模式足够轻,轻资本运作,降低边际成本,可实现数据化和交易量
对采购能力和压货能力要有一定限制。仓储问题需要解决。
★★★★★
自营中央库房
招募“众包员”利用闲散人员,如大妈大叔为解决最后一公里服务。也可以采用人人都是快递员模式:滴滴顺风车,从A地顺便携带物品到B地。
人员服务标准化难以养成,诚信和运输安全问题需要得到保证
智能家居机器人单品切入最后一公里配送
无竞争、提高行业竞争壁垒,省去人工成本
三、商业模式
1、物理体验店建立;
场地设立:
传统生意讲究地域人流的因素,绝对的商业区或居民区无疑对店铺的设立有至关决定性作用,他是获取流量的天然利器,选址要放在周边写字楼和居民楼附近位置,交通便利,好是换乘车站,年轻家庭和白领工作集聚地段,周边商业配套完善,同行业竞争相对较少。体验店要求60-100平米,经营面积和体验休闲区域各占50%。
服务人群:
用户需求:
1、从地理位置这个层面上看;用户需要解决两个刚需,第一是需要在他活动范围的最近距离产生同等商品的优惠价格来驱动其购买行为,第二个需求是地理位置优越性和配送及时响应速度是用户考虑的重点。
3、从配送速度时效性上看;现在便利店都是通过“满送”活动来贯穿配送标准条件的,通过配送的时效性来解决用户对于懒和便利的理解,用速度衡量一个便利店给用户带来体验的好坏。传统便利店不单单从商品种类的优质性和差异化来满足用户,更多是提供更高效的配送服务来增加用户的粘性。
竞争风险:
我们再来看看传统便利店中面对的商业竞争。
首先,夫妻便利店;开店距离逐渐小范围化,店与店的距离越来越近商品同质化严重,作为商业写字楼或小区周边很容易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几百米处就会有便利店的存在,这些小店依仗天然的人流和地理位置来开展自己的业务,销售的商品都是从当地的批发市场直接采购过来,靠赚取差额来获得商品利润,房租和人员是他们重要的组成成本。
其次,品牌连锁便利店;这些便利店多数来自日本或国内,(7-11、永辉、快客)他们不单单占据不错的地理位置而且店面平米数要大于夫妻便利店。商品的采购是由供应链后端直接供应,在采购成本和账期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善的选品、物流、退换货机制使得这些品牌连锁店能够有效的控制住边际成本,在商品组成上有30%是自营商品,也就是自己的品牌,传统便利店的单品利润在20%-30%之间,自营品牌的利润可达40%-50%。统一的流程化管理和服务更是夫妻便利店所不具备的条件。
解决方案:
第一,从店面上改造;装修风格上要跟传统便利店区别开,如装修用暖色系装修风格和轻音乐来营造购物氛围。建立体验专区,体验专区专门是给用户休闲娱乐的地方可以进食、可以交流,店内布设无线网络供用户上网所需,体验区内要陈列商家促销商品免费供用户品尝,反馈产品意见,能进行现场买卖的一定要立刻产生付费行为。
第二,从商品本身角度来衡量;便利店的商品组成有两大块,一块是标品、一块是非标品。标品就是无论是从网络上还是线下竞品中都能买到的商品,这类商品品牌化已经形成,大家对商品本身品质和价格有了解,唯一促使购买的动机就是价格优惠送货方便。往往这样的商品本身没有太多的利润,在购物频次中算高频次商品。非标品就是没有标准化的个性自营商品,这类商品本身品牌性不强,走量模式不适合这类商品,这类商品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过硬而且需要店内运营人员的推广和销售。
第三,增加高利润即时配送商品;如生鲜、果蔬食品这类商品本身受到保鲜程度的影响,可以和这样的电商企业合作做线下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自提点,提供冷藏和保存服务,不但可以收一部分来自企业的费用也可以在用户取商品时带来其他商品的销售。如果处在居民区又有后端采购资源可以考虑某些生鲜商品自营品牌的销售。
盈利模式:
看一下怎么去盈利:
B.自有品牌的建立;自有品牌作为传统线下店面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替代标品利润的合理选择。未来将会靠品牌溢价来催生新行业的发展。比如在量级足够大的时候,将刚需标品贴牌生产做OEM。最能成为自有品牌发展的就是生鲜食品,因为生鲜这个行业本身就没有巨头性的企业,而且受到本身保鲜条件的限制,使得产地优势过于集中,非产地优势在运输和仓储环节受到瓶颈干预,所以价格水涨船高。如产地中的火龙果1元一斤,到了北方就5元一斤。这里面单从价格上就有一定区别,更不用说品牌溢价了,所以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小店来进行合理化解决的。自有化品牌将在便利店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
2、中央仓库+闲散资源及时配送
在目标人群集中区域建立自己公司的配送仓储中心,这一方案是将面对面场景化营销置于商品销售的末端,将配送流程和快速响应进行全面释放,当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受到行业本身局限时,就要考虑思维的转变和建立自己营销渠道的改变策略。用降低库存商品快速批发销售商品的手法增加现金流的储备,靠商品量级的转化、统一配送和管理、品牌共享的方式去降低经营中边际成本,提高效益。将商业模式和软性管理提升到营运的战略层面,用轻资产和节约型的手段去建立仓储和及时配送来提高行业的竞争壁垒,价格因素不再是客户考虑的唯一标准。
四、总结
无论是做互联网产品还是做传统店面经营,当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用户思维、产品思维、迭代思维、创新思维、极致思维,将我们设计的产品和经营思路精准的定位到用户之中,考虑好我们究竟服务哪些用户?用户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去获取用户?以及如何留住我们的用户?同时更要考虑我们本身项目同竞品的差异化和优势性,解决用户哪些痛点?这些痛点是真痛点还是伪痛点,价值本身的产生是靠商品还是靠商品溢价,用户满足的不单单是物质需求,更多要在精神需求上着手。
互联网五大核心要素:人、信息、内容、商品、服务。任何商业模式的落地和执行都是围绕这五点进行的,一个产品或是一个项目的好坏要处在社会发展的高速势头上,去用资源整合现有产业,把资源合理大化配置。深度挖掘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将过去价格主导商品销售过度到以品牌、品质、物流、售后服务为核心销售目标,再由质量目标过度到体验性消费和差异化经营的新消费模式。2016年是互联网深入传统企业落地的一年。传统企业+互联网才是大兴之道,这时+互联网作为工具才能更好的服务传统企业,未来所有行业都将是大数据的行业,都在数据化运营的道路上寻找新的商业思路,在探索企业长期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还需在路上寻找,以不变应万变。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透过现象洞察人性本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