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也不作为任何投资指引,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任何决策需由当事人自行决策,本人对其结果不负任何连带责任。
正文:
了解了这个定义,下面才能开始今天的话题。
一、论经济学原理中的量价关系
为了清楚阐述商品量价关系,我将之分成两部分。
1、一般商品量价关系
在讨论这个关系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效需求”。查百度是这样解释的:
有效需求指有支付能力,且能够产生购买行为的需求。它反映了消费者或投资者对商品和劳务的实际需求情况。
中翻中稍微解释下就是你买得起才叫需求,买不起的那只是渴望。
而市场中任何一件商品,其量价关系的表现只是“有购买欲”+“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时的一种外在表现。于是,标准的量价关系二维坐标如下:
显然,随着价格的高涨,“有效需求”(量)是下滑的。
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的确确看见过量价齐升的现象(如下图),这又如何解释呢?
2、出现量价齐升状态的两种条件:
2.1、潜在需求被压制(80年代改开初期的现象)
80年代改开初期,很多商品都出现过量价齐升的现象,当时那一批下海的商人赚得盆满钵满。市场上任何商品,你只要有货源根本不愁卖。那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
但如果深入分析后,很容易发现其根本原因:被压制的需求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共同作用。
下图是80年代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趋势:
从1978年到1988年,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复合增长为24.97%,相比现在2016-2023年的2%-8%的增速那可是相当“幸福”的日子。
翻阅改开之前的历史,从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我国主要的工业仍聚焦于发展重工业,从一个农业经济社会逐步发展成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在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下获得发展,大量三线企业、军工企业内迁。市场经济还没有在我国生根发芽,偏民用的供给严重不足,大量需求被压制。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中国走上新的发展历程。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大量企业开始军转民,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供给开始破冰,在此期间随着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很多商品出现了一波供不应求的量价齐升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量是“真实的需求”。
随着供给侧的发展,以及收入水平增长放缓,逐步进入了供需均衡阶段。
2.2、一场非理性的金融盛宴
除了上述“需求被压制”造成的量价齐升,还有一种常见的“量价齐升”——一场非理性的金融盛宴。
这种现象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发展初期可能还属于“需求被压制”阶段,但发展到中后期,往往具有很明显的“金融属性”。典型的如,荷兰郁金香、英国南海泡沫、中国327国债事件。其中最为极端的要数著名的庞氏骗局。
这种现象产生的本质是赚钱效应,因为有赚钱效应,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买入者,从而进一步拉高了价格,而高涨的价格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买入者买入,这又再次抬高售价,直到新增资金无法维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警觉的局中人开始卖出,价格出现下跌,而下跌的价格又进一步推动后知后觉的人卖出,最后所有人都觉醒了,大量卖盘涌出,买盘稀少,价格出现崩塌(如下图)。
持续了近20多年的房地产属于什么呢?在其初期发展阶段,需求旺盛,量价齐升,但到了中后期,在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市场上开始赶英超美,甚至极端到丈母娘喊我买房…….,这又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然而不幸的是,在13-16年财报中,茅台酒厂并没有披露具体的茅台酒销量。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合理的估算和一些披露的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
1、茅台酒销量的一些估算
为什么说15-16年量价出现上涨时仍认为是“真实需求”支撑呢?因为当时价格涨幅并不太大,投机需求占比很小,而且加之在价格快速下跌过程中,可能的潜在真实需求也会被部分抑制,但价格趋稳并开始上涨时,这部分需求将很快进入市场。
因此,我们这里稍微乐观点,选取了2016年的茅台酒销量作为茅台酒“真实需求”的基准,即22520吨。
正如市场广泛认可的,茅台酒是作为经济领域润滑剂的存在。而反映经济增长最直观的数据当属历年GDP增长。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保证销量不变的前提下,商品价格的涨幅需要符合消费者收入的涨幅,如果涨幅远远超过收入涨幅,其销量必然受到影响。
通过上面“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以算得,以2016年居民收入为基准,截止2023年,居民人居收入涨幅为46%,而城镇居民收入涨幅为39%。
五、论丁雄军的突然离开和张总上位背后的深意
这一部分就纯属个人臆想了。
前两天看到两张图,现在呈现给大家(备注:这两张图取自球友讨论中的贴图,在次表示感谢)。
从这两张图,大家猜猜谁对白酒工艺流程、品质管理的水平更高些呢?
对于丁总和张总的简历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球友可以去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