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财务分析与评价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0.09.30

第一节财务分析与评价概述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财务分析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过程。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具体来说,财务分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2)可以评价和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揭示财务活动存在的问题。通过指标的计算、分析和比较,能够评价和考核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周转状况,揭示其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问题,找出差距,得出分析结论。

(3)可以挖掘企业潜力,寻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财务分析,应保持和进一步发挥生产经营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应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措施,以达到扬长避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4)可以评价企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财务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其生产经营的前景及偿债能力,从而为企业领导层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和债权人进行信贷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避免因决策错误给其带来重大的损失。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信息的需求者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经营决策者和政府等。不同主体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对财务分析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

(1)企业所有者作为投资人,关心其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状况,因此较为重视企业获利能力指标,主要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尽管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规模、经营特点不同,作为运用价值形式进行的财务分析,归纳起来其分析的内容不外乎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分析等五个方面。

二、财务分析的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变动的性质,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比较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会计报表的比较和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三种方式。

1.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

这种方法是指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纵向比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幅度,考察其发展趋势,预测其发展前景。不同时期财务指标的比较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定基动态比率,是以某一时期的数额为固定的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定基动态比率=

(2)环比动态比率,是以每一分析期的数据与上期数据相比较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环比动态比率=

2.会计报表的比较

这是指将连续数期的会计报表的金额并列起来,比较各指标不同期间的增减变动金额和幅度,据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比较、利润表比较和现金流量表比较等。

3.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这种方法是在会计报表比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会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作为100%,再计算出各组成项目占该总体指标的百分比,从而比较各个项目百分比的增减变动,以此来判断有关财务活动的变化趋势。

采用比较分析法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用于对比的各个时期的指标,其计算口径必须保持一致;(2)应剔除偶发性项目的影响,使分析所利用的数据能反映正常的生产经营状况;(3)应运用例外原则对某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作重点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趋利避害。

(二)比率分析法

1.构成比率

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是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利用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其计算公式为:

构成比率=

比如,企业资产中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资产构成比率),企业负债中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占负债总额的百分比(负债构成比率)等。利用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

2.效率比率

效率比率,是某项财务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利用效率比率指标,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

比如,将利润项目与销售成本、销售收入、资本金等项目加以对比,可以计算出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资本金利润率指标,从不同角度观察比较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及其增减变化情况。

比如,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对比,计算出流动比率,可以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将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进行对比,可以判断企业长期偿债能力。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具体有两种: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

1.连环替代法

连环替代法,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为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8-1】某企业20x9年10月某种原材料费用的实际数是4620元,而其计划数是4000元。实际比计划增加620元。由于原材料费用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的乘积组成,因此就可以把材料费用这一总指标分解为三个因素,然后逐个来分析它们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现假设这三个因素的数值如表8-1所示。

表8-1

项目

单位

计划数

实际数

产品产量

100

110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千克

8

7

材料单价

5

6

材料费用总额

4000

4620

根据表8-1中资料,材料费用总额实际数较计划数增加600元。运用连环替代法,可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

计划指标:100×8×5=4000(元)①

第一次替代:110×8×5=4400(元)②

第二次替代:110×7×5=3850(元)③

第三次替代:110×7×6=4620(元)④

实际指标:

②-①=4400-4000=400(元)产量增加的影响

③-②=3850-4400=-550(元)材料节约的影响

④-③=4620-3850=770(元)价格提高的影响

400-550+770=620(元)全部因素的影响

2.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8-2】仍用表8-1中的资料。可采用差额分析法计算确定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

(1)由于产量增加对财务费用的影响为:(110-100)×8×5=400(元)

(2)由于材料消耗节约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7-8)×110×5=-550(元)

(3)由于价格提高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6-5)×110×7=770(元)

采用因素分析法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构成经济指标的因素,必须是客观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要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就失去了应用价值。(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确定替代因素时,必须根据各因素的依存关系,遵循一定的顺序并依次替代,不可随意加以颠倒,否则就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3)顺序替代的顺序性。因素分析法在计算每一因素变动的影响时,都是在前一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并采用连环比较的方法确定因素变化影响结果。(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由于因素分析法计算的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数,会因替代顺序不同而有差别,因而计算结果不免带有假定性,即它不可能使每个因素计算的结果,都达到绝对的准确。为此,分析时应力求使这种假定合乎逻辑,具有实际经济意义。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才不至于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三、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绩,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帮助制定经济决策,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分析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分析中,应注意这些局限性的影响,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1.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

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均是企业过去经济活动的结果和总结,用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只有参考价值,并非绝对合理。

2.报表数据的真实性问题

3.报表数据的可靠性问题

财务报表虽然是按照会计准则编制的,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客观实际。例如:报表数据未按通货膨胀进行调整;某些资产以成本计价,并不代表其现在真实价值;许多支出在记账时存在灵活性,既可以作为当期费用,也可以作为资本项目在以后年度摊销;很多资产以估计值入账,但未必正确;偶然事件可能歪曲本期的损益,不能反映盈利的正常水平。

4.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都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使得报表上的数据在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在很多时候失去意义。

5.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由于报表本身的原因,其提供的数据是有限的。对报表使用者来说,可能不少需要的信息在报表或附注中根本找不到。

(二)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三)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1.财务指标体系不严密

每一个财务指标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的某一方面,每一类指标都过分强调本身所反映的方面,导致整个指标体系不严密。

2.财务指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

在判断某个具体财务指标是好还是坏,或根据一系列指标形成对企业的综合判断时,必须注意财务指标本身所反映情况的相对性。因此,在利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必须掌握好对财务指标的“信任度”。

3.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比如,对流动比率,人们一般认为指标值为2比较合理,速动比率则认为1比较合适,但许多成功企业的流动比率都低于2,不同行业的速动比率也有很大差别,如采用大量现金销售的企业,几乎没有应收账款,速动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应收账款较多的企业,速动比率可能要大于1。因此,在不同企业之间用财务指标进行评价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便于不同行业间的对比。

4.财务指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

比如,对反映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分母的计算可用年末数,也可用平均数,而平均数的计算又有不同的方法,这些都会导致计算结果不一样,不利于评价比较。

四、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的总结、考核和评价。它以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分析资料为依据,注重对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的综合考核。

财务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等。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主要使用的是功效系数法。功效系数法又叫功效函数法,它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从而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

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包括:选择业绩评价指标,确定各项业绩评价指标的标准值,确定各项业绩评价指标的权数,计算各类业绩评价指标得分,计算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分数,得出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分级。在这一过程中,正确选择评价指标特别重要。一般说来,指标选择要根据评价目的和要求,考虑分析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2002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我国企业多数执行或参照执行该操作细则。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提到的效绩评价体系,既包括财务评价指标,又包括了非财务指标,避免了单纯从财务方面评价绩效的片面性。

运用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手段,实施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状况,判断企业的财务改日水平,而且有利于适时揭示财务风险,引导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二节上市公司基本财务分析

一、上市公司特殊财务分析指标

(一)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综合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层的经营业绩。

1.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基本每股收益=

【例8-3】某上市公司20x8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5000万元。20x7年末的股本为8000万股,20x8年2月8日,经公司20x7年度股东大会决议,以截止20x7年末公司总股本为基础,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红股10股,工商注册登记变更完成后公司总股本变为16000万股。20x8年11月29日发行新股6000万股。

基本每股收益=≈1.52(元/股)

在上例计算中,公司20x7年度分配10送10导致股本增加8000万股,由于送红股是将公司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转为普通股,转化与否都一直作为资本使用,因此新增的这8000万股不需要按照实际增加的月份加权计算,可以直接计入分母;而公司发行新股6000万股,这部分股份由于在11月底增加,对全年的利润贡献只有1个月,因此应该按照1/12的权数进行加权计算。

2.稀释每股收益

企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潜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

(1)可转换公司债券。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分子的调整项目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利息等的税后影响额;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假定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期初或发行日转换为普通股的股数加权平均数。

(2)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的行权价格低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

行权价格和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按照有关认股权证合同和股份期权合约确定。公式中的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通常按照每周或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股票交易价格进行简单算术平均计算。在股票价格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每周或每月股票的收盘价作为代表性价格;在股票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每周或每月股票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平均值作为代表性价格。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计算平均市场价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原计算方法不再适用。当期发行认股权证或股份期权的,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应当自认股权证或股份期权的发行日起计算。

【例8-4】某上市公司20x8年7月1日按面值发行年利率3%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10000万元,期限为5年,利息每年末支付一次,发行结束一年后可以转换股票,转换价格为每股5元,即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1元面值的普通股20股。20x8年该公司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0万元,20x8年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40000万股,债券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得税税率25%。假设不考虑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之间的分拆,且债券票面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则稀释每股收益计算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0.75(元)

假设全部转股,所增加的净利润=10000×3%××(1-25%)=112.5(万元)

假设全部转股,所增加的年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20×=1000(万股)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0.1125(元)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小于原每股收益,可转换债券具有稀释作用。

稀释每股收益=≈0.73(元)

在分析每股收益指标时,应注意企业利用回购库存股的方式减少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使每股收益简单增加。另外,如果企业将盈利用于派发股票股利或配售股票,就会使企业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增加,这样将会大量稀释每股收益。在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时,投资者应注意区分公布的每股收益是按原始股股数还是按完全稀释后的股份计算规则计算的,以免受到误导。

(二)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是企业股利总额与企业流通股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股利=

【例8-5】某上市公司20x8年度发放普通股股利3600万元,年末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12000万股。每股股利计算如下:

每股股利==0.3(元)

每股股利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获取股利的大小。每股股利越大,则企业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强;每股股利越小,则企业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弱。但须注意,上市公司每股股利发放多少,除了受上市公司获利能力大小影响以外,还取决于企业的股利发放政策。如果企业为了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儿增加企业的公积金,则当前的每股股利必然会减少;反之,则当前的每股股利会增加。

反映每股股利和每股收益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股利发放率,即每股股利分配额与当期的每股收益之比。借助于该指标,投资者可以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股利发放政策。

(三)市盈率

市盈率是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市盈率=

【例8-6】沿用例8-3的资料,同时假定该上市公司20x8年末每股市价30.4元。则该公司20x8年末市盈率计算如下:

市盈率==20(倍)

一方面,市盈率越高,意味着企业未来成长的潜力越大,也即投资者对该股票的评价越高,反之,投资者对该股票评价越低。另一方面,市盈率越高,说明投资于该股票的风险越大,市盈率越低,说明投资于该股票的风险越小。

影响企业股票市盈率的因素有:第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成长性。如果上市公司预期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说明企业具有较好的成长性,虽然目前市盈率较高,也值得投资者进行投资。第二,投资者所获取报酬率的稳定性。如果上市公司经营效益良好且相对稳定,则投资者获取的收益也较高且稳定,投资者就愿意持有该企业的股票,则该企业的股票市盈率会由于众多投资者的普遍看好而相应提高。第三,市盈率也受到利率水平变动的影响。当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时,市盈率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在股票市场的实务操作中,利率与市盈率之间的关系常用如下公式表示:

市场平均市盈率=

所以,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一直是广大股票投资者进行中长期投资的重要决策指标。

对于因送红股、公积金转增资本、配股造成股本总数比上一年年末数增加的公司,其每股税后利润按变动后的股本总数予以相应的摊簿。

(四)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企业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每股净资产=

【例8-7】某上市公司20x8年年末股东权益为15600万元,全部为普通股,年末普通股股数为12000万股。则每股净资产计算如下:

每股净资产==1.3(元)

每股净资产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股份所能分配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账面净资产是指企业账面上的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股东权益总额。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了在会计期末每一股份在企业账面上到底值多少钱,它与股票面值、发行价值、市场价值乃至清算价值等往往有较大差距。

利用该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衡量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如在企业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某一企业股票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企业发展潜力与其股票的投资价值越大,投资者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越小。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市场投机气氛较浓的情况下,每股净资产指标往往不太受重视。投资者,特别是短线投资者注重股票市价的变动,有的企业的股票市价低于其账面价值,投资者会认为这个企业没有前景,从而失去对该企业股票的兴趣;如果市价高于其账面价值,而且差距较大,投资者会认为企业前景良好,有潜力,因而甘愿承担较大的风险购进该企业股票。

(五)市净率

市净率是每股市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是投资者用以衡量、分析个股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工具之一。市净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市净率=

【例8-8】沿用例8-7资料,同时假定该上市公司20x8年年末每股市价为3.9元,则该公司20x8年年末市净率计算如下:

市净率==3(倍)

净资产代表的是全体股东共同享有的权益,是股东拥有公司财产和公司投资价值最基本的体现,它可以用来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一般来说,市净率较低的股票,投资价值较高;反之,则投资价值较低。但有时较低市净率反映的可能是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不良预期,而较高市净率则相反。因此,在判断某只股票的投资价值时,还要综合考虑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公司经营情况、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因素。

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对于本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企业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是对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描述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解释,是对经营中固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并披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目的在于,使公众投资者能够有机会了解管理层自身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分析评价,以及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计划。这些信息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揭示,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却相当重要。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大多涉及“内部性”较强的定性型软信息,无法对其进行详细的强制规定和有效监控,因此,西方国家的披露原则是强制与自愿相结合,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如何披露这类信息。我国也基本实行这种原则,如中期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以及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部分,都是规定某些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必须披露,而另一些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鼓励企业自愿披露。

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与前瞻性信息。

1.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

(1)分析企业主营业务及其经营状况。

(3)说明报告期企业资产构成、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等财务数据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及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6)企业主要控股企业及参股企业的经营情况及业绩分析。

2.企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信息

(1)企业应当结合回顾的情况,分析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给予管理层基本判断的说明。

(4)所有风险因素(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或业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企业应当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披露的内容应当充分、准确、具体。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策和措施应当内容具体,具备可操作性。

第三节企业综合绩效分析与评价

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准确、客观地揭示与披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并借以对企业经济效益优劣作出合理的评价。显然,要达到这样一个分析目的,仅仅测算几个简单、孤立的财务比率,或者将一些孤立的财务分析指标堆砌在一起,彼此毫无联系地考察,不可能得出合理、正确的综合性结论的,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只有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投资收益实现能力以及发展趋势等各项分析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为一套完整的体系,相互配合使用,作出系统地综合评价,才能从总体意义上把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优劣。

一、企业综合绩效分析的方法

企业综合绩效分析方法有很多,传统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等。

(一)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将净资产收益率(权益净利率)分解如图8-1所示。其分析关系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图8-1杜邦分析体系

注:①本章销售净利率即营业净利率,销售收入即营业收入,销售费用即营业费用。

②上图中有关资产、负债与权益指标通常用平均值计算。

运用杜邦分析法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1)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体系的起点。

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说明了企业筹资、投资、资产营运等各项财务及其管理活动的效率,而不断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是使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基本保证。所以,这一财务分析指标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都十分关心的。而净资产收益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个,即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样,在进行分解之后,就可以将净资产收益率这一综合性指标升降变化的原因具体化,从而它比只用一项综合性指标更能说明问题。

(2)销售净利率反映了企业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它的高低取决于销售收入与成本总额的高低。

要向提高销售净利率,一是要扩大销售收入,二是要降低成本费用。扩大销售收入既有利于提高销售净利率,又有利于提高总资产周转率。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销售净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杜邦分析图可以看出成本费用的基本结构是否合理,从而找出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和加强成本费用控制的办法。如果企业财务费用支出过高,就要进一步分析其负债比率是否过高;如果管理费用过高,就要进一步分析期资产周转情况等等。从图8-1中还可以看出,提高销售净利率的另一途径是提高其他利润。为了详细地了解企业成本费用的发生情况,在具体列示成本总额时,还可根据重要性原则,将那些影响较大的费用单独列示,以便为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提供依据。

(3)影响总资产周转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产总额。

资产总额由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组成,它们的结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资产的周转速度。一般来说,流动资产直接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而长期资产则体现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发展潜力。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如果发现某项资产比重过大,影响资金周转,就应深入分析其原因,例如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超过业务需要,就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果企业占有过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则既会影响获利能力,又会影响偿债能力。因此,还应进一步分析各项资产的占用数额和周转速度。

(4)权益乘数主要受资产负债率指标的影响。

资产负债率越高,权益乘数就越高,说明企业的负债程度比较高,给企业带来了较多的杠杆利益,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例8-9】某企业有关财务数据如表8-2所示。分析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原因(表8-3)。

表8-2基本财务数据单位:万元

年度

净利润

销售收入

平均资产总额

平均负债总额

全部成本

制造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20x7

10284.04

411224.01

306222.94

205677.07

403967.43

373534.53

10203.05

18667.77

1562.08

20x8

12653.92

757613.81

330580.21

215659.54

736747.24

684261.91

21740.96

25718.20

5026.17

表8-3财务比率

净资产收益率

10.23%

11.01%

权益乘数

3.05

2.88

资产负债率

67.2%

65.2%

总资产净利率

3.36%

3.83%

销售净利率

2.5%

1.67%

总资产周转率(次)

1.34

2.29

(1)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x7年至20x8年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从20x7年的10.23%增加至20x8年的11.01%。企业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依据这个指标来判断是否投资或是否转让股份,考察经营者业绩和决定股利分配政策。这些指标对企业的管理者也至关重要。

净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净利率

20x7年10.23%=3.05×3.36%

20x8年11.01%=2.88×3.83%

通过分解可以明显地看出,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在于资本结构(权益乘数)变动和资产利用效果(总资产净利率)变动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该企业的总资产净利率太低,显示出很差的资产利用效果。

(2)对总资产净利率的分析。

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20x7年3.36%=2.5%×1.34

20x8年3.83%=1.67%×2.29

通过分解可以看出20x8年该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有所提高,说明资产的利用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显示出比前一年较好的效果,表明该企业利用其总资产产生销售收入的效率在增加。总资产周转率提高的同时销售净利率的减少阻碍了总资产净利率的增加。

(3)对销售净利率的分析。

销售净利率=

20x7年2.5%=10284.04÷411224.01

20x8年1.67%=12653.92÷757613.81

该企业20x8年大幅度提高了销售收入,但是净利润的提高幅度却很小,分析其原因是成本费用增多,从表8-2可知:全部成本从20x7年的403967.43万元增加到20x8年的736747.24万元,与销售收入的增加幅度大致相当。

(4)对全部成本的分析。

全部成本=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0x7年403967.43=373534.53+10203.05+18667.77+1562.08

20x8年736747.24=684261.91+21740.96+25718.20+5026.17

本例中,导致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小的主要原因是全部成本过大。也正是因为全部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导致了净利润提高幅度不大,而销售收入大幅度增加,就引起了销售净利率的降低,显示出该企业销售盈利能力的降低。资产净利率的提高当归功于总资产周转率的提高,销售净利率的减少却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5)对权益乘数的分析。

权益乘数=

20x7年3.05=

20x8年2.88=

该企业下降的权益乘数,说明企业的资本结构在20x7年至20x8年发生了变动,20x8年的权益乘数较20x7年有所减小。权益乘数越小,企业负债程度越低,偿还债务能力越强,财务风险有所降低。这个指标同时也反映了财务杠杆对利润水平的影响。该企业的权益乘数一直处于2~5之间,也即负债率在50%~80%之间,属于激进战略型企业。管理者应该准确把握企业所处的环境,准确预测利润,合理控制负债带来的风险。

(6)结论。对于该企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努力降低各项成本,在控制成本上下功夫,同时要保持较高的总资产周转率。这样,可以使销售净利率得到提高,进而使总资产净利率有大的提高。

(二)沃尔评分法

企业财务综合分析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大·沃尔。他在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他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来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被称为沃尔评分法。他选择了七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求出总评分。

【例8-10】某企业是一家中型电力企业,20x8年的财务状况评分的结果如表8-4所示。

表8-4沃尔综合评分表

财务比率

比重

1

标准比率

2

实际比率

3

相对比率

4=3÷2

综合指数

5=1×4

流动比率

净资产/负债

资产/固定资产

销售成本/存货

销售收入/应收账款

销售收入/固定资产

销售收入/净资产

25

15

10

2.00

1.50

2.50

4

1.66

2.39

1.84

9.94

8.61

0.55

0.40

0.83

1.59

0.736

1.243

1.435

0.1375

0.133

20.75

39.75

11.04

12.43

14.35

1.38

0.67

合计

100.37

从表8-4可知,该企业的综合指数为100.37,总体财务状况是不错的,综合评分达到标准的要求。但由于该方法技术上的缺陷,夸大了达到标准的程度。尽管沃尔评分法在理论上还有待证明,在技术上也不完善,但它还是在实践中被广泛地加以应用。

沃尔评分法从理论上将,有一个弱点,就是未能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七个指标,而不是更多些或更少些,或者选择别的财务比率,以及未能证明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沃尔的分析法从技术上讲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某一个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综合指数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这个缺陷是由相对比率与比重相“乘”而引起的。财务比率提高一倍,其综合指数增加100%;而财务比率缩小一倍,其综合指数只减少50%。

现代社会与沃尔的时代相比,已有很大的变化。一般认为企业财务评价的内容首先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偿债能力,再次是成长能力,它们之间大致可按5:3:2的比重来分配。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三个指标可按2:2:1的比重来安排。偿债能力有四个常用指标。成长能力有三个常用指标(都是本年增量与上年实际量的比值)。假定仍以100分为总评分。

【例8-11】仍以利8-10中企业20x8年的财务状况为例,以中型电力生产企业的标准值为评价基础,则其综合评分标准如表8-5所示。

表8-5综合评分表

指标

评分值

标准比率(%)

行业最高比率(%)

最高评分

最低评分

每分比率的差

盈利能力:

总资产报酬率

20

5.5

15.8

30

1.03

26.0

56.2

3.02

4.4

22.7

3.66

偿债能力:

自有资本比率

25.9

55.8

12

7.475

95.7

253.6

39.475

应收账款周转率

290

960

167.5

存货周转率

800

3030

557.5

成长能力:

销售增长率

2.5

38.9

9

12.13

净利增长率

10.1

51.2

13.7

总资产增长率

7.3

42.8

11.83

150

50

标准比率以本行业平均数为基础,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应规定其上限和下限,以减少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造成不合理的影响。上限可定为正常评分值的1.5倍,下限可定为正常评分值的0.5倍。此外,给分不是采用“乘”的关系,而采用“加”或“减”的关系来处理,以克服沃尔评分法的缺点。例如,总资产报酬率每分比率的差为1.03%=(15.8%-5.5%)+(30分-20分)。总资产报酬率每提高1.03%,多给1分,但该项得分不得超过30分。

根据这种方法,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重新进行综合评价,得124.94分(表8-6),是一个中等略偏上水平的企业。

表8-6财务情况评分

差异

3=1-2

每分比率

调整分

5=3÷4

标准评分值

得分

7=5+6

4.5

4.37

24.37

33.54

7.54

22.50

13.83

9.43

2.58

12.58

72.71

46.81

6.26

14.26

166

70.3

1.78

9.78

861

571

3.41

11.41

994

194

0.35

8.35

17.7

15.2

1.25

7.25

-1.74

-11.84

-0.86

5.14

46.36

39.06

3.30

9.30

124.94

二、综合绩效评价

综合绩效评价是综合分析的一种,一般是站在企业所有者(投资人)的角度进行的。

综合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

(一)综合绩效评价的内容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由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

1.财务绩效定量评价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是指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和评判。

(1)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以及盈利质量和现金保障状况。

(2)企业资产质量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资产运行状态、资产结构以及资产有效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

(3)企业债务风险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债务负担水平、资产负债结构、或有负债情况、现金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

(4)企业经营增长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销售增长、资本积累、效益变化以及技术投入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及发展后劲。

2.管理绩效定性评价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是指在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策、发展创新、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方面。

(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由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

1.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四方面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构成。

其中,基本指标反映企业一定期间财务绩效的主要方面,并得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本结果。修正指标是根据财务指标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对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作进一步的补充和矫正。

(1)企业盈利能力状况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两个基本指标和销售(营业)利润率、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四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质量。

(2)企业资产质量状况以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两个基本指标和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三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

(3)企业债务风险状况以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两个基本指标和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四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的债务负担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

(4)企业经营增长状况以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两个基本指标和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三个修正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发展后劲。

2.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

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包括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八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所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其管理成效。

(1)战略管理评价主要反映企业所制定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战略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员工对战略规划的认知程度,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及其执行力,以及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2)发展创新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经营管理创新、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专利申请及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措施及成效。

(3)经营决策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决策管理、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决策执行、决策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实施效果,重点反映企业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决策失误。

(4)风险控制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及效果,包括风险控制标准、风险评估程序、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等。

(5)基础管理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制度建设、内部控制、重大事项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包括财务管理、对外投资、采购与销售、存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法律事务等。

(6)人力资源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人才结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储备、人事调配、员工绩效管理、分配与激励、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工作热情等方面的情况。

(7)行业影响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主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对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带动力、主要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以及产业引导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8)社会贡献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吸纳就业、工资福利、安全生产、上缴税收、商业诚信、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贡献程度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各指标评价内容与权重如表8-7所示。

表8-7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表

评价内容与权重

财务绩效(70%)

管理绩效(30%)

基本指标

权重

修正指标

评议指标

盈利能力状况

34

14

销售(营业)利润率

利润现金保障倍数

成本费用利润率

资本收益率

战略管理

发展创新

经营决策

风险控制

基础管理

人力资源

行业影响

社会贡献

18

16

13

资产质量状况

22

总资产周转率

不良资产比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资产现金回收率

债务风险状况

已获利息倍数

速动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带息负债比率

或有负债比率

经营增长状况

资本保值增值率

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

总资产增值率

技术投入比率

(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标准

综合绩效评价标准分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

1.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按照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指标类别,划分为优秀(A)、良好(B)、平均(C)、较低(D)、较差(E)五个档次,对应五档评价标准的标准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较差(E)以下为0。

2.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个档次。对应五档评价标准的标准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差(E)以下为0。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具有行业普遍性和一般性,在进行评价时,应当根据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灵活把握个别指标的标准尺度。对于定性评价标准没有列示,但对被评价企业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在评价时也应予考虑。

(四)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1.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工作具体包括提取评价基础数据、基础数据调整、评价计分、形成评价结果等内容。

(1)提取评价基础数据。以经社会中介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并经评价组织机构核实确认的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表为基础提取评价基础数据。

(2)基础数据调整。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对评价基础数据进行调整。

(4)形成评价结果。对任期财务绩效评价需要计算任期内平均财务绩效评价分数,并计算绩效改进度;对年度财务绩效评价除计算年度绩效改进度外,需要对定量评价得分深入分析,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财务决策批复中提示有关问题,同时进行所监管企业的分配排序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发布评价结果。

2.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工作具体包括收集整理绩效评价资料、聘请咨询专家、召开专家评议会、形成定性评价结论等内容。

(1)收集整理管理绩效评价资料。为了深入了解被评价企业的管理绩效状况,应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充分收集并认真整理管理绩效评价的有关资料。

(2)聘请咨询专家。根据所评价企业的行业情况,聘请不少于7名的管理绩效评价咨询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并将被评价企业的有关资料提前送达咨询专家。

(3)召开专家评议会。组织咨询专家对企业的管理绩效指标进行评议打分。

(4)形成定性评价结论。汇总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得分,形成定性评价结论。

(五)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计分方法

1.财务绩效评价计分

(1)基本指标计分。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基本指标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计算公式为:

基本指标总得分=

单项基本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调整分=功效系数×(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功效系数=

本档标准值是指上下两档标准值居于较低等级一档。

(2)修正指标的计分。财务绩效定量评价修正指标的计分是在基本指标计分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功效系数法原理,分别计算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部分的综合修正系数,再据此计算出修正后的分数。计算公式为:

修正后总得分=

各部分修正后得分=各部分基本指标分数×该部分综合修正系数

某部分综合修正系数=

某指标加权修正系数=×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

某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0.2-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单项修正系数控制修正幅度为0.7~1.3)

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得分/该部分权数

在计算修正指标单项修正系数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应进行调整:

①如果修正指标单项修正系数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应进行调整:

单项修正系数=1.2+本档标准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②如果修正指标实际值处于较差值以下,其单项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项修正系数=1.0-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③如果资产负债率≥100%,指标得0分;其他情况按照规定的公式计分。

④如果盈余现金保障利润分子为正数,分母为负数,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1;如果分子为负数,分母为正数,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9;如果分子分母同为负数,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8。

⑤如果不良资产比率≥100%或分母为负数,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8。

⑥对于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指标,如果上年主营业务利润为负数,本年为正数,单项修正系数为1.1;如果上年主营业务利润为零,本年为正数,或者上年为负数本年为零,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0。

⑦如果个别指标难以确定行业标准,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1.0。

2.管理绩效评价计分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计分一般通过专家评议打分形式完成,聘请的专家应不少于7名;评议专家应当在充分了解企业管理绩效状况的基础上,对照评价参考标准,采取综合分析判断法,对企业管理绩效指标做出分析评议,评判各项指标所处的水平档次,并直接给出评价分数。计分公式为: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分数=

单项指标分数=

3.综合绩效评价计分

在得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后,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重,耦合形成综合绩效评价分数。计算公式为: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分数=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分数×30%

在得出评价分数以后,应当计算年度之间的绩效改进度,以反映企业年度之间经营绩效的变化状况。计算公式为:

绩效改进度=

绩效改进度大于1,说明经营绩效上升;绩效改进度小于1,说明经营绩效下滑。

(六)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与评价报告

1.评价结果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评价得分、评价类型和评价级别表示。

评价类型是根据评价分数对企业综合绩效所划分的水平档次,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种类型。

评价级别是对每种类型再划分级次,以体现同一评价类型的不同差异,采用在字母后标注“+、-”号的方式表示。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85、70、50、40分作为类型判定的分数线。

(1)评价得分达到85分以上(含85分)的评价类型为优(A),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A++≥95分;95分>A+≥90分;90分>A≥85分。

(2)评价得分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不足85分的评价类型为良(B),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85分>B+≥80分;80分>B≥75分,75分>B-≥70分。

(3)评价得分达到50分以上(含50分)不足70分的评价类型为中(C),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两个级别,分别为:70分>C≥60分;60分>C-≥50分。

(4)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上(含40分)不足50分的评价类型为低(D)。

THE END
1.国有企业经营现状及发展思路的汇报国有企业***现状及发展思路的汇报 一、公司概况 二、***发展现状 (一)***履行***职能,顺利完成重大项目建设 (二)做大投***平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三)归集、管理国有资产,实现***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负债状况堪忧,***形势严峻 一是沉淀资产大。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8465978/
2.知识给企业做“体检”,判断经营质量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企业可以在设计产品之初就借助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机制,将自己的产品独特性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避免其他企业无序“借鉴”。同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不要侵害其他企业或单位的专利,以避免索赔、法律禁止风险。 05 税收风险 所谓税收风险,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YwNDg4NQ==&mid=2657266079&idx=3&sn=b884a4bf0642c6b3f4679aa0bac36189&chksm=81a1d7619ca9e0f22aa73bd819581502884076da895c8f491dadcf7e5d119e059875eb44b60c&scene=27
3.运营情况如何描述(公司运营情况分析)运营情况如何描述(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所公布的财务报表基本概括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投资者可以通过对相关指标和科目的定量分析,甄别其业绩的真实性和未来企业发展的持续性。 1、公司一年来基本面实况,关键表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应重点关注现金是流进大于流出,还是流出大于流进,这关系到公司财务状况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49078-1.html
4.股东不参与经营情况说明怎么写,是银行需要的情况说明是我们对自身状况或者其他方面的状况进行说明的一个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那么情况说明怎么写https://china.findlaw.cn/ask/question_55193731.html
5.情况说明书范文(精选23篇)综合文档三、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财务指标 1、资产负债率指标 期初总资产为xxx.xx万元,总负债为xxx.xx万元,资产负债率为xx %;期末企业总资产为xxx.x万元,总负债为xxx.x万元,资产负债率为xx%。资产负债比率较期初有较大的提高,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但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有了较大https://www.027art.com/fanwen/wendang/13409293.html
6.共进股份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总体业绩情况描述 2022年上半年全球疫情反复,公司主要生产基地越南工厂、坪山工厂、太仓工厂相继受疫情扰动,员工出行受限,上游原材料供应及成本持续紧张。受部分地区防疫政策影响,公司上游物料供应承压明显,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大幅上涨。公司董事会及核心管理团队紧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http://yuanchuang.10jqka.com.cn/20220807/c640958990.shtml
7.生产经营场所卫生安全状况说明如何写?按照实际情况写,https://www.66law.cn/question/answer/9064008.html
8.江苏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项目资产及债务状况,项目财务效益情况,项目财务效益指标分析和项目经济效益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项目经营管理评价 项目管理机构设置情况,项目领导班子情况,项目管理体制及规章制度情况,项目经营管理策略情况,项目技术人员培训情况。 四、项目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价 http://www.110.com/fagui/law_197229.html
9.动销天数为什么不能直接描述商品销售情况好坏? C.提高经营成本 ? D.能够获取到的信息比较片面 A是正确描述 17.BI报表需要使用专业的BI分析工具制作完成,以下不属于BI分析工具的是 ? A.SPSS ? B.Tableau ? C.Smart BI ? D.Power BI A不是BI分析工具 18.分析人员通过BI报表对某家电厂商过去5年间、四种不同产品的销售额情况进行可视化展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112744/article/details/124566651
10.经营业绩评价范文12篇(全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每股净资产及每股资本公积相关,这些反映了公司的偿债及股本扩张能力,因此可称为偿债及股本扩张潜力因子;第三主因子(F3)与总资产周转率相关,反映了公司的运营效率,称为运营效率因子;第四主因子(F4)主要是与现金流量结构比率相关,这些指标反映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可靠程度,因此可称为经营稳定性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lmn13i4.html
11.一文读懂元数据的概念分类及作用51CTO博客这些业务的描述和定义构成了业务元数据的基础。 2、对业务经营状况的描述 包括对银行产品、银行机构、银行客户经营情况的总的反映。每个分支机构每个时间段、时间点各个产品或业务有不同的业务经营情况。 3、业务管理情况的描述 包括各类业务管理规章制度、经营案例、经营要点难点等。业务元数据在业务管理方面也起到定义https://blog.51cto.com/u_14637492/5259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