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利木地板老郑看漳州见龙在田——元宵永定黄龙村客家土楼行

【见龙在田】出自周易·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之人出来治事。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乾卦的第二爻(九二),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已经崭露头角,但要能成事、成大事,还要向有权有识的人物学习,才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从坤变乾,阳长到二爻,卦变为临,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龙出现在地表之上,故为“见龙在田”。千里马遇见伯乐才会身价百倍,潜藏的“龙”,先要向具有龙德的人学习真本事。

(一)走进黄龙村

2011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四,我与翁彬春一起来到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黄龙村。同行的还有彬春的三个侄儿,其中的凌远今年22岁,刚从部队复员回来,是第一次回家乡祭祖。另二个阿仁与海良,常年在漳州市打工,一年也就回家数次。

土楼、村道、汽车,一副现代与古老对接的写实图。

左为已成危楼回升楼,右为精美的半月楼。

这座中等规模的土楼,因建成后一直没人居住,所以窗还没开,一个窗户也没有。现在成了关牛养猪的场所。

土楼桃花,相映成趣。

另外,彬春带来的U盘里,有一组他拍的黄龙村村貌照片,插入电脑打开一看,那无比美丽的山村尽在眼前,十几座大土楼有圆有方,间插许多小土楼,散布在山坡上,令人赏心悦目。于是,我欣然表示同往,一瞩芳颜。

白云深处有人家。

2月16日下午,天气阴沉,时不时有蒙蒙细雨。我们从漳州出发,途经南靖县,便可看到路旁有许多土楼,特别是那些名气较大的,还设置了接待中心,也都在路口标明方向。到了永定县大溪乡,汽车拐向一条往南的村道。村道为水泥路,宽约三米,只能通过一辆汽车,遇到前方有车来,都要先找个较宽的地方停下,两车才能对开过去。大溪乡海拔高度400来米,到黄龙村约6公里,海拔高度已升至840米。经过二个多小时行程,夜幕降临时分,似雨似雾中,我来到了黄龙村。

错落有致的艺术品。

(二)雾中黄龙坪

黄龙村也称黄龙坪,位于永定县大溪乡以南约6公里的山区,海拔高度约840米,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气温偏低。村里的房屋从西向东沿山北坡修建,一条小溪从村落下自东南向西北流过,水资源较丰富。在村子下建有一座小水电站。因山势较陡,可谓地无三尺平,村里的房屋基本都建在约40度的山坡。建土楼时一般要在下面围上一段石头地基,把上面的山坡削下填入,形成一块平地,然后才建房。因可建的地方少,近期甚至于个别人家把房子建在几乎陡直的地方,打下水泥柱,一层层往上盖,第二层与路面持平,令人叹为观止。

看右边从下面立起的柱子,上面盖着的猪圈,就可想像这里要找块平地有多难。

在史上,黄龙坪因山高路远,交通闭塞,村民就地取材,以土夯墙,建筑了令世界惊叹的土楼。大的土楼底层墙厚达150厘米,遂屋减厚,但到达四层楼时仍有120厘米。一座土楼有数十间甚至上百间房,可住许多人。底下二层不开窗,以防外敌攻击。一座土楼只有一个大门,青石门框,厚厚的木门,门上有一缝隙,在遇外敌火攻时,可从楼上向门板浇水灭火。在冷兵器时代,土楼成了独立的防御工事,坚不可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华国楼,在七八十年前的红军时期,曾有一次因一名游击队员被国民党军队追捕,逃入该楼。国民党军为攻入楼,在门前放火,楼内守卫从缝隙往下注水将火浇灭,最终土楼安然无恙,游击队员逃过一劫,国民党军队无功而返。但在当时的烈焰中,青石门框被烧热,在水浇时因热胀冷缩而表面碎裂,门板上的火烧痕迹仍然醒目。

左下角是村里的小水电站。

在过去的日子里,为保家园,黄龙坪曾是习武成风,远近闻名。村里曾有的舞狮队,功夫不一般,不可小觑。提及当年勇,村民的脸上依然显露出一种自豪。但近几十年,因时代变化,村民武功荒废,日渐式微,舞狮队也解散了。特别是近年来,年轻一代外出谋生闯荡江湖,后继无人,习武的人已基本消失。

雾中的半月楼。正面墙壁都抹上了白灰,显得干净利落。

但在这里,如今仍有一些人对曾经的彪悍念念不忘。最近重新组建起来的舞狮队与锣鼓队,虽然工夫大不如前,但在十五的元宵夜,绕着村里一路前行,也给村民带来了久违的欢乐。

浓浓的雾里,亦虚亦幻。

黄龙村全村只有一户人家姓黄,是最早的居民,现只有十余口人,余均为翁姓。遵“翁黄是兄弟”的祖训,两姓一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雾如烟,轻轻地从门前飘过。

云雾缭绕中的小山村。

对于黄龙坪早期先民为何在选址上,不选在山阳面也就是小溪的对岸,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迷。因为按一般建筑与生态关系,阳面阳光充足,对人体有好处。对此,村民解释说,据说当时建造时,按风水学,山阳面不好,山阴面却是处于龙脉上。得益于好风水,所以黄龙坪代代出官,到现在,该村在外当官的人仍不少。

华国楼门柱横梁上裂开的缺口,门板上的火烧痕迹。

重新组建不久舞狮队,让山村充满欢乐。

村里的锣鼓队。

(三)好客的客家人

十五的早晨,我被一阵阵的鞭炮声催醒。走到门外,只见整个山村笼罩在一片晨雾里,数十米外就见不到房屋,只听得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问才知,今天是开大张的日子,家家放鞭炮,以祈一年平安顺利。

鞭炮声中祈盼一年平安顺利。

因为昨天到黄龙村时已是晚上,这黄坪村是什么模样,对我充满悬念。沿着村里的小路,我边走边看。村里的一些小路铺上水泥,但却只有窄窄的二米多宽,更多的只有一米多宽,并且弯弯曲曲,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只有房前屋后的一小段才会呈水平位。而更多的是石台阶,大多用的是未加工的石块,也是顺坡而垒,很难找到一处相邻的房屋不是由台阶连接的。

土楼人家的好客,令人难以忘怀。

阳光终于出现,雾气也悄悄散开,刚才不见踪影的村子渐渐显露出来。看着这一座座土楼,我手里的数码照相拍个不停。但好景不长,短短十几分钟,浓雾再次袭来,整个山村又隠入雾海之中,我的相机也几乎无用武之地。此行拍照是我原来的计划,拍不了清晰的照片,那就来个雾中取景,朦朦胧胧中,另有一番意境。

这样的小路在村里还不算陡,不算弯。

我走走停停,一边看一边拍照。也许是这山村少有外地人来,见我拍照,村民们都是露出善意的笑脸,开口第一句就是“进来吃茶”。一个陌生人,身在异乡,听到这一声“进来吃茶”,那种热情,令我不由感到亲切。另外,我也想看下土楼里究竟是什么样,更想通过接触来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也就毫不客气地走进农家。

村里到处都是这样的石台阶,弯弯曲曲顺山而垒。

土楼的大小不一,式样也不同,但有一个是基本相似的,那就是进门后是院子,院子后的正中有一个敞开的大间,算是主厅,有的是专门供奉神灵,也有的是兼做会客的地方。一般小的土楼有二层,更多的是三到四层。墙有厚薄,但一般也都在50厘米左右。据主人讲,土楼冬暖夏凉,而且不怕潮,最适合人居住。山区多雾,一般的砖墙吸不了湿气彬利木地板,雾气凝成水,墙面老是潮,甚至会流下水。而土墙吸水性好,墙永远是干的。

每天走在这样的石台阶,就是一种煅炼身体的运动。

这里的大山上有无数的泉水,终年不息。村民便把水管接到石缝中的泉眼,引入家中。看着这清沏的水,看着那水池上的水龙头不关,任其自流,令生活在城里的我羡慕不已。而且这里的地表水丰富,在成裕楼里,井里的水与地面也就只有几寸的距离,可以直接用勺子勺起。

一进门,好客的主人立马递过香烟,请我入座,然后即用电水壶烧开水泡茶。由于水质好,泡出来的茶特别有味。用不着寒喧,用不着客套,一泡茶没喝完,我们已俨然成了旧友。

成裕楼里水井,井水触手可及。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的村民,把城里的一些生活方式也搬入山里。我看了数家,里面的家用电器比比皆是。电磁炉、电高压锅、电热水器,替代了以前大锅大灶,那些费木材又费力的大锅大灶,只有在节日里才会派上用场。而各种各样的电器,彩电、冰箱及消毒柜等,也早已成了寻常物。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小轿车成了一些较富有的人家的代步工具。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村民的摩托车驾驶技术,在如此弯曲陡峭的山区小路上,竟然也开得风驰电挚,令人惊出一把汗。

无须关闭的水龙头,令城里人羡慕不已。

(四)走出老土楼的人家

黄龙村村委会。

土楼后面,一座新楼拔地而起。

在过去的年代,老土楼里的人聚族而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早期建造时算是合理的结构,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在生活的需要,加上人多,必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老土楼主要的防御功能失去作用时,人们更多的是追求舒适的生活,所以,一些经济上改善了的人家,便开始走出老土楼,自己另盖独立的小土楼,以享受新生活。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又有一些人家建起钢筋水泥的楼房,里面功能齐全,有的还用上了冲水便池,与城市里的楼房别无二致,而且更宽敞。

这样的小楼,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梦想。

翁传春在九年前用九万元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的楼房。因为房屋所建的地方正处于村道下方,实在太陡了,便在底下打下柱子,遂层盖上来。房子有三层,底层是猪圈及放杂物的,到第二层正好与路面持平,开了家食杂店,夫妻俩与小儿子及媳妇在经营。虽然说村里有十来间食杂店,但他店在路边,对面就是黄龙小学,加上人缘关系好,生意较其它店好点。由于村里外出的人占绝大多数,平时留在村里的也就四百多人,前几年小学停办,所以现在收入也有限。

翁传春家。盖这样的房子,除了技术,还要勇气。

翁传春开的食杂店。

另外,从经济上算,现在建一座小土楼,所需要的钱也比建钢筋水泥楼省不了多少。二十多年前,建土楼请工匠,一天一个工也就二三元钱,现在没有上百元是请不到的了。而且,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而土墙厚度最少要50厘米,是砖墙的数倍,在同一块地上建房,有效使用面积减少。加上土楼外形显得土气,与钢筋水泥所建造的楼房有着根本的区别。所以,现在已没有人想建土楼。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土楼正走向没落,并遂渐被取代,终将成为历史。

正在盖的钢筋水泥房子,让土楼失色。

(五)土楼的叹息

在黄龙村,一些老土楼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显得苍老。华国楼是该村最大最精美考究的四方形土楼,里面雕龙刻凤,但在“文革”期间,被当成“封资修”而在“破四旧”时被损毁。在华国楼里,104个房间里现只住四五户人家。那些没人住的房间,由于无人管理,灰尘厚积,里面存放着一些用不上的东西,杂乱无章。栏杆缺损,椽木在雨水的侵蚀下,已经部分腐烂,摇摇欲坠,屋顶瓦片破损掉落,楼面的木地板有很多已经破损,形成一个个大的缝隙。

华国楼外景。是全村最大最精美考究的土楼。

华国楼四层共有104间房间。

华国楼上的走廊。

住在华国楼里的翁海良今年三十多岁,虽然家在这里,但长年在漳州打工,一年也就回来几趟。面对这日渐衰老的土楼,虽然心中不忍,但也显得无奈。毕竟,一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家,眼看着一天天地走向尽头却无法阻止,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痛,是难以用几句话说得清的。他的父亲今年61岁,身体依然很好,也在外地当建筑模板工。因模板工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每天工资180元,包吃住,只有夏天才回来照看柿子树。

华国楼里残存的木雕刻。

华国楼三楼的窗与墙。

华国楼四楼的栏杆缺了个口,用破椅子挡着。挑椽腐烂,瓦片掉落严重。

按现在的物价,要想维修这座老土楼,没有上百万元是不用想修复的。但是,这对于住在里面的几户人家来说,是无力支撑的。相对来说,现在住在老土楼里的人家,经济条件较差。另外,假设有一天经济上过得去了,把这些资金投在老土楼,而后仍住在里面,是不现实的。毕竟,有这钱另盖一幢新楼,居住条件将会更好。况且,这一座土楼里有各宗亲们的份额,不可能由一户人家承担维修费用。而早已搬出的人家,对老土楼已不屑一顾,更不可能拿出钱。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土楼在风雨中渐行渐远。

华国楼里早期碾米用的工具,俗称“土砻”。

华国楼里的人家。

海良(左)与凌远(右)站在华国楼门前,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在中兴楼,若大的数十间房间,归二户人家所有,其中一户已搬离,现在只剩一户人家居住。而且,这户人家在外地拥有住房,平常难得回来一趟。只有两个老人眷恋故土,时不时回来看下,住个数天,又到城里。

中兴楼前景。

中兴楼内景。

住在中兴楼里的老人。

村里最大的圆土楼日升楼,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如今墙体开裂,门柱倾斜,已成危楼,人去楼空。走进楼内,杂草丛生,椽木腐烂,瓦片掉落严重,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另有一些不知是何时建造的土楼,已经完全倒塌,只留下一堵堵土墙,寂寞地立在风雨中。

回升楼。

回升楼内景。从这个角度看,似乎还不错。

回升楼内院。椽木破损严重,瓦片掉落,衰草凄凄。

回升楼内景。老古董如此的破落,令人伤感。

(六)土地的困惑

黄龙村地处山区,现户籍在村里的约1470人,人均耕地二亩,另有大片的山地。因为山高水冷,水稻只能种一季。在改革开放前,10个工分只值约4角钱,是县里的贫困村。上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后,虽然村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仍因产量低,并没有实质上致富。当时村里的山地并没有分到个人,而是谁种归谁,一些村民便在山上种上柿子,数年后成为个人的一项收入。该村的柿子甜份高,有的品种直接采收就可食用。在年景较好时,一户人家的柿子多的可收入六七万元,少的几千元,没有种的也就没有这项收入。但柿子的收入很大成分是靠天,2010年春因严重霜冻,已结有果实的柿子被冻坏,造成绝收,使得一些以柿子为主要收入的人不得不也外出打工。

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李花正在开放。

村里还种有李子树,数量没有柿子多。此行正好赶上开花的时候,山岥上白茫茫的一片。

房前屋后及山坡上,还种有香蕉,但遭霜冻,全部枯萎了,只能等开春后重新长出新芽。

村子的周围都是层层的梯田。

种水稻一般亩产六七百斤,但因现在村里的年轻一代大都外出,留在家里的老人在插秧、收割农忙时节,无法及时耕作,只能雇请人来帮工。但一天一人要付约80元的工钱,还要管吃饭;如果中期也雇请帮工,约每亩支出200元。这样下来,所剩无几。所以,种水稻一般只是够本,以自己够吃就是。

山坡上的李树开花了。

以前村里曾种过烟叶,后来因经济效益差,村民也就不种了。前不久烟草公司为了让村民种烟叶,出资修了通往烟叶种植区的水泥路,以此鼓励种植。但种烟叶仍然赚不了多少。以一亩地种1000株,每株一元钱计,扣除成本,所剩也不多。

由于种植品种较少,土地的使用价值低,加上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人,无力管理,以至于一些较远的耕地无人种作,任其荒芜。

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柿子树,还没发芽。

黄龙村的山上有野生茶,品质好,但这里的村民没有加工技术,任其自生自灭。翁彬春在考察后,到华安县联系茶叶种植户,想根据这里的条件,发展野生茶种植。这次回去,他联系了几户人家,正做准备。但是,种植野生茶毕竟是一种新的尝试,结果如何,还有许多关卡要过。能否形成规模,能否成功,还有很多事要做,很长的路要走。

右边的香蕉在霜冻后全都枯萎了。

(七)教育与文化

走进绳武楼,一眼就看到有一处房间的门面刷上了油漆,显得格外醒目。看来,这是一户会过日子的人家。在主人的“进来吃茶”声中,我拍完了照片,随着主人走进房间。

房间不大,与一般的老土楼相差无几,也就八平方米左右,但一面墙上的奖状让我眼前一亮。主人告诉我,这是他小女儿的,现正在大溪乡的小学读六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年年都有得奖。

已经停办了的黄龙小学。

来黄龙村前,我就知道这里的小学在几年前停办了,村里的孩子都转到乡里的小学。虽然到乡里上学路途远,而且学生住宿、吃饭会增加一些经济上的负担,但教学质量会有提高,村里也在周未用汽车接送,所以说对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绳武楼外景。

这里的村民由于经常外出,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普通话都讲得比较好。特别是小孩子,因为在学校里都讲普通话,回到家里里,家长也有意识与孩子讲普通话,以至于许多孩子不会讲当地的客家话。我接触的几个小孩子,普通话讲得相当流利。

绳武楼内景。右边是三层,左边依山而建,没有把山坡削平,下一层没盖,只有上面二层。

我细看墙上的奖状,都是小女儿的,便问他还有几个子女。主人告诉我,他有二个女儿。这时我才发现墙上还挂着一个“计划生育小组”的牌子。看来,主人是个“二女户”。

贴满墙壁的奖状,让当父亲的无比骄傲。

在农村,一直以来,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家有男孩是防老的保障,因为女孩子长大要嫁出。而且,在农活以男人为主要劳力的年代,没有个男孩对农民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但随着时代发展,从土里刨食已成过去,年轻一代早已不屑一顾,走出大山进城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家里没有男孩,虽说有点让人感到不如意,但也就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绳武楼里的大学生。

主人还告诉我,他大女儿的奖状也很多,上了大学后才取下,现正在龙岩学院上大学,是大二学生,过几天就要返校。这时我才想起刚进来时那个正在水池旁边忙碌的女孩,原来是个大学生。我问现在村里有多少大学生,主人说,大学扩招后,这里的大学生很多。之前我也问过另一村民,他儿子大学毕业后,现在乡里的中学当教师。

翁传春家里四个活泼可爱的小孩,都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摆出各种姿势让我拍照的小女孩。

由于地处山区,这里的文化娱乐几乎空白。只有一些食杂店里,摆放几桌麻将桌,供村民玩。这次元宵节,一些村民自已出钱,请了乡里的木偶剧来,轮流在各处演出,以增加节日气氛。我去的当晚,还在翁传春家时,便听到上面有锣鼓声。原来是木偶还没开演,正在闹场,以告知村民。走上去后,才知道这是翁彬春的祖家成裕楼,是他这翁氏第六房一支分脉所有,里面也有他份额的数间房子。这木偶剧就是他们这分脉花三千多元请来的,连演四天。

舞狮队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不停。

村民到翁氏宗祠祭祖。

家家户户挑着灯笼绕村游行,连绵数百米。

元宵节的晚上,浓雾中,村民自己组织的舞狮队与锣鼓队闪亮登场。每到一处,各家各户拿着红灯笼加入队伍,越接越长。绕村一圈后,来到翁氏祖祠祭祖。虽然天公不作美,时不时有细雨,但村民们的热情依然高涨。

宗亲会负责人主持抽奖。

第一个获奖得主,抽得万年历的村民笑遂颜开。

抽得第一件风衣的得主满脸喜悦。

虽然抽到的只是一条毛巾,但一年的开始有个好彩头。

祭祖仪式后,村民们聚集在黄龙小学的操场,举行抽奖。此时雾更浓,气温也更低了,从口里呼出的都变成白汽,加上烟雾,数米外就见不到人影,但村民的热情与喜悦更高涨。按每户一张奖劵,多出喜钱的户加一张。奖品有彬春带来的10件风衣及他加买的一些生活物品。看着那些抽到奖品的村民脸上的笑容,彬春的脸上也满是喜悦。

抽奖结束后,舞狮队与锣鼓队又为在这次祭祖活动中加出喜钱200元的家庭送去一个灯笼。

成裕楼。

成裕楼内正忙着准备祭祖的食品。

第一次回祖籍的凌远(中)与阿仁(右)祭拜祖先。

成裕楼里祭祖的供品摆满桌。

成裕楼里正上演木偶剧。

成裕楼里,舞狮队为多出喜钱的人家送来灯笼。

(八)欲飞的黄龙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六,雾依然是那么地浓,间或有细雨飘下。下午,彬春带着侄儿为祖坟祭扫。清除去坟上的杂草,上香烧纸,鞭炮声中,代代传承的翁氏家族,正走向未来。

黄龙村进村口的牌坊。

奇石步云梯。

翁氏宗祠。

蒙蒙雾雨中,汽车慢慢开出了村,又在村界前的一个亭子边停下。彬春与三个侄儿下车到路下方的一座庙里上香拜祭,算是辞行。鞭炮声又一次在山谷中响起。

汽车再次开动,缓缓地向下滑行。回首望去,黄龙村隐在茫茫的雾雨中,不见踪影。

云雾中,黄龙村跃跃欲飞

虽然山高水冷,但门前已有绿意。

黄龙村的老土楼因年代较久,破损严重,任其下去,终有一天会消失。对于这些宝贵的遗产,如何加于修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因为这要大笔的资金,以村民之力,显然做不到。

黄龙村虽然老土楼较多,但因交通不便,使得外界难于进入。如果要想开发旅游,路是关键,但以一个千多人的小山村,要想把进村的路改造成双车道,显然是无能为力。

土楼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希望。

卫星天线把土楼与世界拉近了。

所以,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需要政府部分在规划上给予重视,使之留给后人。

黄龙村虽然土地资源有限,但也有其特点。如果能种植适应高山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形成规模化生产,前景依然看好。

黄龙村村民中的青壮年现在基本上外出赚钱,这就使得很多需要劳力的活没人干。如何留住村民,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在形成规模化生产后,可进行初级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当收入增加后,便会留住人员。并且,随着产品的增量,也会吸引外来资金,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也会吸引外地人员来此工作。

大红的春联让生活充满希望。

层层梯田正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黄龙村地处山区,相对温度较平地低,夏天睡觉也得盖棉被,是很好的避暑地。村里的田都是梯田,各个季节因种植品种不同,会显现五彩斑澜的颜色,蔚为壮观。村边的步云梯奇石,看似一尊佛像,是县里有名的一处风景。加上村前流过的小溪,溪上的廊桥,一个个小瀑布及溪里的奇石,以及作为主体的土楼,对城市里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诱惑。如果能加以开发,发展旅游业,对村民的收入将会是一个质的飞跃。

小溪上的廊桥。小桥流水,意味无穷。

总而言之,黄龙村虽然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做的事很多,需要想的问题也很多。但只要有心,只要有志,黄龙村的梦想将会实现。

再见了,黄龙村。再见了,黄龙坪。

黄龙,一个无比响亮的名字。只是,这条龙隐在这高山中,还不为人所知。但我想,随着时代的脚步,终有一天,这条龙会腾空而起,傲然于世。

THE END
1.冬烟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脉华章2024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刘大彬5月,培养好传承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羌年和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日。年,年“春节”“关新耀”大象新闻记者。 https://bbs.9you.com/forum-239-50.html?modwap=viewthread&tid=231101
2.及时了吸烟尼古丁烟厂员工烟草焦油过滤嘴香烟香烟,这个充满争议的小东西,既是消费文化的象征,也是关乎生命与健康的重大议题。 今天,我们不讨论烟草的味道,也不谈吸烟带来的快感,我们只聚焦于香烟的价格。 同样是20支装的香烟,有的只需几块钱,有的却能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块,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烟的起源与发展? 回顾香烟的历https://m.163.com/dy/article/JIGUHUDI05567MSH.html
3.豫商宝丰县烟草文化豫商宝丰县烟草文化-民国时期【福扇牌香烟】烟标木印版!14/6.5/2.3厘米,宝邑分发叶邑南关路东便是,加工制造,出品香烟,,烟标/烟盒,se86126532,烟标/烟盒,其他烟草收藏品,民国老标,,单标,其他长度,横式,文字/贺词,河南,,支数不详,其他形态,,价格:2360,7788玉器收藏https://7788yq.997788.com/s140/86126532/
4.GTA5游戏中的红木香烟,虚拟世界中的文化符号与社交现象在开放世界游戏GTA5中,红木香烟不仅仅是一种游戏物品,它已经成为玩家社群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社交现象,这款香烟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在游戏内的特殊作用,吸引了众多玩家的关注,本文将探讨红木香烟在GTA5中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影响玩家的游戏体验和社交互动。 http://www.wkmone.com/glwd/28955.html
5.“旱莲”烟贵在内涵烟草文化“旱莲”彰显汉文化。汉中卷烟二厂挖掘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企业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反映到品牌文化之中。确立了“诚信永恒”的经营哲学,“做好每一支烟,服务每一位顾客”的经营宗旨,“质量为本,市场为根”的经营方针。以文化促活力,结合汉中当地浓郁地文化特色,开发了旱莲高级香烟。“旱莲”在打造品https://tobaccochina.cc/html/news/ycwh/688109.shtml
6.张文木: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在淮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家论坛”上的发言 张文木 摘要:中国有个词叫“经常”,“经”是理论,“常”是常识,理论不能离开常识。文化是理论,它来自常识,最根本的常识是人要吃饭,不吃饭要饿死人。所以,在吃饭问题就产生两种文化:“饱暖思淫欲”, 吃饱了容易产生胡思乱想的文化,饿肚子就比较容易产生https://m.hswh.org.cn/wzzx/llyd/wh/2018-09-20/52577.html
7.中意?守艺人中国是东方木文化的原乡,智慧的中国古人,对木情有独钟,就地取材,因势治木,充分发挥木质软硬适中,易于加工和雕刻的本色,营造巧夺天工的木制精品。同时,历代木作工匠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赋予了木制品深厚的文化品味,可以说,每一件传统木器,都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底蕴和匠心独运。 http://www.macond.com/h-nd-22.html
8.文化周刊丨诗路花语:凤凰木原标题:文化周刊丨诗路花语:凤凰木 陆静 不是所有的天光云影 都照经年 照绿映琼台 路边花海 照凤凰木在四月的风中 燃烧自己 在太阳升朝霞里 重生重现 不是所有的树都像凤凰木 向天空宣泄情绪 绽放火焰 怒发冲冠 向世界宣告:死灰中的更生 向一江春水翱翔华美 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4/23/032559684.shtml
9.揭秘重庆彭水木腊庄傩戏的前世今生走进傩戏重庆市彭水自治县大垭乡,地处重庆、贵州两省市四县交界边陲之地。森林茂密、人口稀少,苗、土家、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混居,历史上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医疗条件差,偏居一隅。大垭乡木蜡村,因历史上出产木蜡而得名。 本地各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善良,乐观豁达,淳朴好义,为繁衍生息,与大自然的抗争,敬祖先畏https://www.zgnuoxi.com/zoujin/view_1137.html
10.《邓姓文化》2013年3期总第15期邓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闫富传感谢海内外邓氏宗亲为邓姓文化事业鼎力支持!祝愿您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节日快乐! 邓木堃祝福短信 泰国邓木堃祝愿邓州的所有宗亲、诸位领导们:中秋快乐!万事如意! 邓贵有祝福短信 虽然千山将我们阻隔,万水让我们难聚,但想您们的情难以舍弃,今夜让月亮代我送上淡淡乡曲。多谢您们http://www.dxzy.org/xuexidiaoyan/2743.html
11.回望来时路,木已成林光明日报胡乔木、许涤新、马洪、季羡林、周扬、刘大年、金岳霖、徐梵澄、陈垣、侯外庐、范文澜、罗尔纲、宦乡、胡绳、何其芳、吕叔湘、郑振铎、郭沫若、费孝通、刘国光、贺麟、蒋一苇、沈从文、孙楷第……将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大师一生的学术作品浓缩为思想与学术精华出版,社科社完成了一项抢救、积累、传承文化财富的功德无量的盛举,也为https://www.gmw.cn/01gmrb/2008-10/28/content_853294.htm
12.香文化藏香自古具有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香道奇缘”藏香是集藏地各大名寺及藏医名家数百年传承的秘方,制作工艺流程蕴含着藏文化的精髓。现订现做,草药新鲜,配方制作精湛,香味纯正,经几十位仁波切及各高僧加持其磁场无可估量,纯天然,纯草药,纯手工,无污染,无添加,具有缓解压力,净化空气,增长福慧,驱邪除垢,预防传染病,积https://www.meipian.cn/294bu5zj
13.渔民风俗历史文化这些原生态的渔歌、渔谚、神歌、故事和顺口溜等,真切地记录反映了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渔民风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另外,历史上在太湖地区居住生活和做官、隐居、游历的许多文人创作了大量反映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的诗词,与渔民长期形成的渔俗文化构成了具有浓郁滨湖风情的渔民历史风俗画卷。这里选编其中一部分,意http://binhudangan.wxshidai.com/index/detail?id=6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