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历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特质,仪式作为文化特质中的一分子,“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钻木取火仪式是峨山彝族火把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拜神、祭祀、服饰、音乐、舞蹈、社会结构等内容。在仪式展演的过程中,充斥着很多具有象征性的符号,透过这些符号彝族深层次文化显现出来,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民族文化浪潮,人们加快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许多残存的民族文化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钻木取火仪式在峨山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断裂的,据滇中、滇南和滇东南一带的古彝文典籍《洪水泛滥》记述:洪水泛滥后,大地上只剩下了阿普笃慕一个人,为使地上人类繁衍生息下去,“玉帝策格兹,劝说三仙女,下嫁给笃慕,天上三仙女,携天庭粮种,下嫁到人间。做完这些事,玉帝策格兹,差遣太白星,你变大黑蜂,尾刺钻枯木,左右钻三钻,枯木起火烟,笃阿普看见,蜂刺钻三钻,枯木起火烟。我来钻一天,找来干蒿枝,折来钻枯木,钻呀钻呀钻,燃起火苗来,找柴把火烧,找来各种柴,杂有陈香木,香烟飘上天。策格兹闻到,知世间有火,从此以后呢,大地人世间,有了此火种。”[2]峨山彝族自治县一直在极力打造彝族文化和火文化,为了丰富火把节的内容,增添节日气氛,2004年县委、政府决定火把节之日上午在大西神山举行钻木取火仪式,然后将火种传递到其他8个乡镇并迎回县城,大西神山则被视为峨山“原火”的发源地。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早上钻木取火仪式正式举行,早上七点多,由各级领导、彝族毕摩、歌舞队员组成的队伍便从村委会坐车出发前往大西神山火坛,普通民众从各地纷纷赶来观看彝族古老而神圣的取火仪式。到达大西神山山脚放一封大鞭炮后人们便纷纷地顺着石梯往上爬直到山顶。毕摩们在顶层将带来的猪头、方块肉、大红公鸡、糖果、水果、半盆大米、方盘、小尖刀、小香等整齐地摆放到神火石的正下方,《火种起源》彝文碑刻的上面,形成一个小的祭台。10炷大香则是神山脚火坛碑2炷、山门2炷、火坛3层各2炷,将鞭炮放到火坛的四道门各1封。歌舞队人员众多,各自分工明确,有吹长号的,有吹唢呐的,有跳娱乐的,还有跳花鼓的。娱乐队员在火坛的中层男女错开,围成圆形,长号队员和唢呐队员站在边上,花鼓队员则身背花鼓站在底层。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钻木取火仪式取到火种之后,紧接着是火种传递的议程。人们将取到的火种传递到沿途的塔甸点、岔河点和双江点,其他乡镇则到其中较近的一个点来迎取火种,并带回自己的乡镇。传递火种的人将储存在烛灯里的火种用松明引出来,然后点燃一支火炬,迎取火种的人同时也手持一支火炬与传递人相对,并将火炬揍在一起,把不燃的火炬点燃,这就完成火种交接仪式。最后,人们用取到的火种点燃火把堆,雄雄的火把燃烧起来,人们围着火把载歌载舞,融入到整个节日的喜庆氛围中。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演是构成仪式情景的行为基础,仪式情景就是表演的情景。”[3]仪式的情景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构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神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其中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关系。简单的说,仪式的表演就是对特定时空里文化的一种展示,往往可以将这种仪式的表演视为一种可视性的行为,这些行为人们总是可以找到相应的文化依据来作为解释。钻木取火仪式经过多年的历时性演变,所呈现出的文化样式含括了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再现了彝族的多元文化,是峨山彝族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间广泛地存在林木崇拜,大西山苏人在各自的村寨旁都设有一片神林,并从林中选出一棵粗壮繁茂的大树作为“祭龙树”,神圣而不可侵犯。每年农历二月初的属马或属龙日全村人都参与祭龙活动,但允许男性进入神林,主要围绕“闹龙”、“求雨”仪式、祭拜龙神、叩拜“富神”和送厄运花轿进行活动。整个祭龙活动祈求人们生活风调雨顺、财源广进、平安幸福。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彝族从古至今普遍崇拜祖先神灵,逢年过节都要祭拜祖先。阿普笃慕是彝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彝族始祖,从很多彝族古籍中得知,阿普笃慕曾经躲过了一场灭顶的洪灾,是洪灾之后唯一的余生,后来娶妻子生养了武、乍、糯、恒、布、默六个儿子,峨山境内的彝族则是武、乍的后裔。钻木取火是彝族祖先保留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每年钻木取火仪式结束后会将取到的火种送到县城的阿普笃慕文化园,祭拜彝族祖先阿普笃慕。人们普遍认为,人故而灵魂不灭,先逝者乃至祖先神灵是庇护生者家庭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希望所在。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始先民相信自己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存在着一种血缘关系或特殊的关系,因而把这种事物加予崇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图腾物”。图腾物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杜尔干指出,“图腾首先是一种象征,一种东西的特殊表现。”[5]图腾物被视为具有某种灵性或神秘力量,能够保护本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壮大,增强民族凝聚力。大西神山火坛有四棵高大的图腾柱,分别屹立于最下面的方形坛台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四个顶角,图腾柱上刻有龙、虎、竹子、马樱花等,这些事物则是彝族人民普遍信奉的图腾物。龙、虎、竹子、马樱花成为人们所信奉的图腾物就具有了某种神圣性,人们对它加以保护,不准随意捕杀、乱砍滥伐,全族人民都深深的敬畏。旧时,这里的山苏人多以其图腾物之音谐及十二属相命名,解放后,政府根据其图腾物的汉语意思,分别给了“祝”和“沐”两个姓氏,“祝”姓图腾物为“纹”,即山箭竹,“沐”姓图腾物为“咩”,即一种矮棵马樱树,直到现在山苏人也只有这两个姓。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西属彝族山苏支系聚居的地方,处于山高、坡陡、箐深、路险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较差,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山苏人始终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火把节是大西山苏人最重要的节日,节日期间人们可以在大西神山观看古老的钻木取火仪式和赶花街,彝族民间技艺在这里展演。伴随着商业性和娱乐性的介入,民间艺术展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交互,日益彰显出技艺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娱乐性。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钻木取火的时候,一个毕摩手持《取火经》,用彝语每念一句,众人就要唱一句车腔,且是边跳边唱不断的在重复同一句。车腔是峨山彝族一种比较独特的腔调。车腔主要是用彝语演唱,它有着固定的唱腔和旋律。车腔通常出现在人多势众的场合,主要是用来陪衬主唱,曲调高亢悠扬,旋律优美动听,显示出强烈的气氛。一般是由一个人用彝语主唱生活中的事件,众人在旁边认真听,并用车腔来帮衫,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特色。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乐,又称“大娱乐”,彝语称“扎拉作”,是大西境内相传最远,流行最广的一种自娱性集体舞蹈。在钻木取火仪式中众人都在跳乐,先逆时针方向走,随后又顺时针方向回,双手合拍击掌,围圈而舞。伴奏乐器以四弦为主,有的地方是用小三弦伴奏。曲调主要分为“拢总调”和“杂弦调”。整个歌舞节奏感强,曲调繁多,旋律优美,动作丰富。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是大西近年来极为流传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由周边的村寨传入的,基本上保持着山乡的璞真本色,深受民众的喜爱。旧时,花鼓舞为祭祀性舞蹈,多用于迎神、驱鬼以及办丧事等场合表演。直到50年代以后,花鼓舞逐渐转向节日庆祝表演活动中来。钻木取火仪式上,花鼓队员腰系彩绸,身挎花鼓,胸挂一片小圆镜,左手甩一块白毛巾,右手敲鼓,边敲边跳,依靠锣、镲、铙伴奏。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仪式中原有的秩序会被打乱。毕摩在彝语中称为呗玛,是彝族社会生活中具有威信和影响力的人物,是彝族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和传播者,是通晓本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源流、传统道德、民风民俗的知识分子。由于政府的介入,部分官员和民众积极参与进来,使仪式在现代社会中不断的政治化,毕摩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建构了仪式的新秩序,官员成为了整个仪式的主导者。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仪式是文化中的一个符号系统,用来传达传达人们的观念意识,它本身具有象征性。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文化传统本身是一种符号系统,在形象和概念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中介物,即符号,符号作为形象是具体的实体,但由于它具有的指示能力而与概念相象:无论概念还是符号都不仅与本身有关,每一个都能用其他东西替换。”[7]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指出,“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试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我所追求的是析解,即分析解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8]仪式包含在文化的范畴里,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社会表达,但是这种意义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来解答的。因此,分析彝族钻木取火仪式的意义就要从仪式的象征性符号入手。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源于火,大西火坛话古滇”。钻木取火仪式主要是围绕“火”而展开的,“火”可视为彝族社会中具有象征性的一种文化符号。“火”对彝族人民来说,有如生命一样可贵,整个钻木取火仪式中的每一个行为都表现出彝族人民对火神的崇拜和敬畏。传统的彝族家屋内,堂屋或耳房大多设一火塘,它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火塘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烧烤和炖煮食物外,是烧水沏茶和家庭议事、聚友会客的重要场所。钻木取火仪式过程中,需要用火来烧香,烧香则是在石头制成的火塘中进行,人们要祭拜火神、神火石、火种等,火将人与自然连接起来,传递着人们的愿望和诉求,火能驱逐蝗虫、保护庄稼,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它是光明和力量的象征。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全球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变迁的步伐加快了,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每个民族都在有选择性地调适自身的文化形式,不断增添新的文化要素,融入新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彝族钻木取火仪式是凝聚人们精神力量的纽带,积淀了许多彝族有关宗教信仰、民族历史、祭祀习俗、生活方式、民间艺术等多元文化信息,对于延续传统的彝族文化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Hoz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p3[2]李增华.火种的起源[M].2004年,p18-21[3]薛艺兵.神圣的娱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p23[4]TheForestofSymbols:AspectsofNdembuRitual.CornellUniversityPress,1967,p19[5][法]杜尔干,金泽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p12[6][美]威廉·A·哈维兰,瞿铁鹏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6年,p403[7][法]列维·斯特劳斯,李幼燕译,野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p104[8][美]克利福德·格尔兹,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