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已知人类吸食烟草的最早证据见于美洲。考古学家在墨西哥的恰帕斯州发现了玛雅人的一幅“吸烟祭司”浮雕,它刻在一座公元432年修建的画殿之中。此外,考古学家在大量印第安部落遗址中发现烟草的痕迹。可见美洲土著人早就有使用烟草的习惯了。
在印第安人的世界里,烟草充满神秘色彩,被广泛用于宗教仪式以及疾病治疗。有时用来治疗牙痛、蛇虫咬伤、跌打损伤;有时用来作为部族之间战争或媾和的象征;有时用于部落酋长们集会的典礼。在他们看来,烟是人与神之间唯一交流的媒介,也是天神的食物,吸了烟能驱邪消灾。墨西哥的玛雅人认为,雨神吸烟后会降福于人类,使大地风调雨顺,所以每逢干旱季节,他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众人围坐在一起,点燃一堆堆野生烟叶,吸吮冒出的青烟,再仰面朝天,吞云吐雾。西班牙航海史学家裴南迪斯·奥威图在其所著的《印第安通史》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别的邪恶习惯中,印第安人有种特别有害的便是去吸取某种烟气……以便产生不省人事的麻醉状态。他们用这种方法吸烟,直到失去知觉,伸着四肢在地上像个酒醉微睡的人一样。
升腾的烟雾
16世纪后期,烟草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1559年,法国人杰恩·尼古特被派往葡萄牙任大使。他从葡萄牙人那里得知烟草,听说其药用价值后,谋得几棵烟苗,种在自己花园里。回到法国,尼古特听闻王太后凯瑟琳得了头痛病,经常发作。他便向太后献上烟草,劝说其把烟叶细末当作鼻烟散剂来使用。太后尝试后,头痛病果真有了好转,接着就在法国大肆宣传,广为种植。1586年,法国植物学家将烟草定名为“尼古丁”属来纪念尼古特,后又将烟草中使人上瘾的烟碱命名为“尼古丁”。
第一个把烟草引进英国的是探险家沃尔特·雷利。1586年,他从美洲带回了古老、原始的烟草品种——黄花烟草。此后,烟草成为英国流行的消遣性药物。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詹姆斯敦。1610年,商人约翰·罗尔夫带来并种植了多种烟草杂交种。罗尔夫种植烟草不仅使他致富,还拯救了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殖民地,且进一步普及了烟草的消费。随着烟草需求越来越大,烟草种植园扩展到整个弗吉尼亚,殖民者从原住民手中不断夺走更多的土地。由此,导致了1610年盎格鲁-波瓦坦战争,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30多年,殖民者驱逐杀戮了大部分原住民。烟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渴求也越来越大。于是,土地争夺和奴隶贸易构成了新大陆最初血腥的图景,当初赠予烟草的印第安人和远在非洲的黑人却招来杀身之祸。
烟草传入中国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从菲律宾最先传入我国台湾,后传到福建漳州、泉州等地。明朝天启年间,广东从越南引入烟草种植。另外,烟草还由日本经朝鲜传入今辽宁地区,由俄罗斯经蒙古传入新疆。这个时期国力强盛,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繁荣,政府允许与外国通商,商贸活动充分发展。因此,烟草能在这时大量传入我国,形成了烟草种植和吸烟的风气。直至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种植和消费国。
烟草的革命
人类使用烟草的历史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烟草使用方式随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别各有不同,异彩纷呈。从印第安人开始就有三种方式:嚼、嗅、吸。若干世纪以来,形成以吸为主的使用方式。雪茄、斗烟和卷烟都是供燃吸的,不过供燃吸的烟也可嚼用。嚼烟中如烟饼、烟绞也有一部分用来燃吸。事实上,烟草制品的划分,一部分是按用途来分,另一部分则按烟草制造方式或类型来分。如美国为了征税方便,把烟草制品分为大雪茄、小雪茄、大卷烟、小卷烟、嚼烟、鼻烟和斗烟。我国通常按烟叶品质特点、生物学性状和栽培调制方法,把烟草分为烤烟、晒烟、晾烟、白肋烟、香料烟和黄花烟六类;也根据所用烟草类型、制品形态以及使用方式分为嚼烟、鼻烟、雪茄、水烟、斗烟和卷烟。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卷烟,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烟制品。20世纪以前,烟草大部分采用咀嚼、嗅闻、烟斗以及雪茄的方式。现代人吸的纸卷香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大批量标准化的机器生产,使得烟草物美价廉,也更方便携带。16世纪中叶,南美洲出现纸卷烟。1756年墨西哥建立了第一家手工卷烟厂,从此开启了卷烟工业。1853年,古巴人苏西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卷烟机。其制作方法是先将卷烟纸预制成空管,再将烟丝填充到纸管内制成烟支。由于卷烟成型的方法像灌香肠,因此也被称为“香肠式卷烟机”。这种卷烟机的生产量是每分钟60支左右。此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卷烟的机械化生产日臻完善。1881年,美国人詹姆斯·本萨克发明了每分钟生产250支的自动卷烟机,令烟草价格直线下降。接下来的数十年,美国卷烟工业迅速兴起。万宝路、骆驼这些耳熟能详的香烟品牌红极一时,甚至成为美国的文化符号。
致命的嗜好
尼古丁是烟草成瘾的关键,有剧毒,能对人体中枢神经产生麻痹作用。纯净的烟碱,3~4毫克即可致人死亡。吸食烟草时,尼古丁进入人体,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产生放松、愉悦、注意力集中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激活大脑中的奖励机制,从而增加对烟草的依赖性。如果突然停止吸烟,依赖性很快会导致戒断症状:焦虑、烦躁、失眠等。此外,烟草烟气会产生另一个重要的有害物质:焦油。目前一般认为卷烟中的有害成分主要集中在焦油中。焦油是烟丝中的有机物质在缺氧条件下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绝大多数成分对人体无害,0.6%的成分有害人体健康,能够诱发癌症。因此,自烟草在世界上流行后,反烟运动就一浪高过一浪。
17世纪初,烟草已成为重要的农作物,烟叶产量与吸烟之风更是扶摇直上。当时,吸烟者吞烟吐雾被视为不虔诚的举止。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把在教堂里吸烟的人逐出教会。耶稣教徒在十诫中也特别增加了禁止吸烟一条。为了使反烟行动具有道德上的优势,反烟人士罗列了吸烟的种种具体害处。如吸烟使人放荡,危害公共安全(易引发火灾),侵占良田等。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烟草制裁措施。在猜疑与恐惧的推动下,第一次控烟浪潮爆发于17世纪初叶,运动延续了半个世纪。但烟草并未就此消亡,它已经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烟草的使用反而与日俱增。
人类进入近现代社会后,精神世界受到了多种思潮的冲击,倡导个性解放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作为烟草产业发源地的欧洲社会,也逐渐改变了原有态度,甚至将烟草视为文化革命的象征,烟草成为反传统精神的物质道具。最典型的是女性吸烟行为的演变。二战后女性吸烟行为渐趋普遍,小巧美观的机器卷烟替代了粗糙的手工卷烟,甚至出现了各类香味添加成分,从而对女性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大部分女性在潜意识里视香烟为自由的象征,点燃一根烟好比点燃一个“自由火炬”,对抗来自社会的性别歧视。更重要的是女权主义运动肇始,不少妇女接受教育,她们要争取平等权利,而吸烟权就是其中之一。烟草的流行又掀起一波高潮。
其实,当烟草产业给政府带来的收益小于支出时,政府控烟的大棒就会果断出击。1994年,美国州政府亲自下场,密西西比州司法部部长麦克·摩尔指控烟草业欺诈营销,隐瞒健康影响和发展儿童为烟民,更关键的是烟草生产商获得利润,州政府却要承担公共卫生支出。麦克·摩尔的理由简明有力:谁引发了健康危机,谁就应该为此埋单。随后,总计有40个州政府迅速跟进。烟草公司也相应地提出新的理由:假定吸烟引起死亡,但是不吸烟的人会活得更长,相当于费用相互抵消了,州政府的公共医疗负担并未增加。州政府使出杀手锏,利用大量数据证实吸烟确实导致了公共卫生支出的大幅度增加。经科学测算表明,1993年财政由吸烟引起的医疗救助支出达129亿美元。另一份报告显示,1993年美国总体医疗支出中可归因于吸烟的高达727亿美元。这些数据为各州政府的诉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结果,各州政府赢得了诉讼,烟草行业将在25年内付给40个州3685亿美元,用于赔偿各州和吸烟者的损失。
结语
烟草的流行已有600多年,全球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高达800万,中国的禁烟政策也越来越严。我们不禁要问烟草能消亡吗?是否有一种既能使吸烟者享受吸烟的乐趣,但又无损健康、不上瘾的香烟?电子烟,在商家的宣传下正在野蛮生长。然而世间没有两全之法,或许我们要明白,烟草盛行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疲倦、苦闷、压抑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