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他仍在坚持写日记……

1910年,第二批“庚款生”合影,立者第1排左5为竺可桢

1918年

刚刚在哈佛大学

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

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

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热情

返回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1918年,竺可桢博士毕业

近代中国“问天”第一人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军阀割据

国家满目疮痍

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气象观测站

仅有的几个观测站

均由外国传教士建立

或者在租界内设定

整个中国大地饱受

气象灾害的影响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能力

进行天气预报

竺可桢考察访问

“夫制气象图

乃一国政府之事

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

亦大可耻也”

为此

竺可桢四处奔劳与沟通

为开创我国的气象事业

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在南京北极阁

建立起中国近现代

第一个国家气象研究所

竺可桢创建的南京气象台

并从1930年开始

发布中国人制作的天气预报

中国的近代气象事业由此开始

竺可桢也成为了

从科学家到教育家

不变的是一腔报国情

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

这正是竺可桢的理想

再苦再难也无所畏惧

然而

从1936年开始

他最主要的工作

不再是气象研究

在多次请辞之后

抱着“振兴浙江省

文化教育事业”的考虑

竺可桢正式出任

浙江大学校长一职

从一个科学家

成为了一个教育家

以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来报国

1936年4月,正式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的竺可桢

“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

第二,将来毕业后

做什么样的人?”

1936年秋天

竺可桢作为浙江大学校长

在开学典礼上

向新生提出了

两个简单但意味深长的问题

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二问”

“一支文军”的长征

在竺可桢上任还不满一年

抗战全面爆发

面对着战火中岌岌可危的学校

竺可桢决定

带领全校1000多名师生

走上“西迁”之路

一路颠沛流离、缺医少药

一些普通疾病也可以致命

竺可桢的妻子

张侠魂和次子竺衡

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

患上痢疾而不幸去世

成为他内心巨大的创痛

但在整个西迁过程中

他却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

支撑、引领着这支队伍的前行

竺可桢及其家人

“为一校之长

不止要对学生负责

更要对国之教育负责”

在竺可桢的带领下

浙大搬到哪里

“图书馆”和“实验室”

就用双肩挑到哪里

庙宇、祠堂做教室

自己开荒种菜

无论条件如何简陋

竺可桢从不耽搁

并在西迁路途中

为当地群众服务

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的教室和校舍(1939年2月宜山)

浙大师生们几经辗转迁徙

横穿江南六省

行程2600公里

这一个艰苦卓绝的壮举

因为其线路和

红军长征的前半段线路

基本重合

被誉为“一支文军”的长征

1939年,竺可桢(前排左3)与贵州浙大校友的合影(聂作平供图/图)

“求是”精神的

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在颠沛流离的西迁中

“求是”校训诞生了

1938年11月19日

竺可桢在广西宜山

主持召开校务会议

在他的倡议下

会议确定了

“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

竺可桢发表在校刊上的《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之后

竺可桢在历次演讲中

反复强调

“求是精神”就是一种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

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竺可桢不仅是

“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

也是一生笃行

“求是”精神的楷模

在用人方面

竺可桢唯才是举

用人唯贤

没有门户之见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

浙大聚集了一大批

当时各领域的精英知识分子

浙江大学部分教师马一浮(右7)、梅光迪(右8)、张其昀(右5)、祝文白(右3)、王驾吾(右2)、陈训慈(右1)等在浙大图书馆前合影(1938年摄于江西泰和)

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

解放后

竺可桢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

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为百废待兴的中国

建立了许多第一个

我国第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

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机构

我国第一批研究和

治理沙荒的机构

第一批研究冰川和

海洋的科研机构

1949年7月,竺可桢(前排左4)由上海赴北平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合影

1949年,竺可桢(前排右1)出席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时与教育组代表合影

1958年3月

竺可桢写信提出了入党申请

在申请书中

他这样写道

“要把自己一切力量献给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做到:1.全心全意服从党的领导;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人民的科学事业;3.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THE END
1.研究日记我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完成那篇关键论文的研究日记:我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完成那篇关键论文的? 昨晚,我提笔写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篇论文。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我对知识深入探索的见证。我想分享一下,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及我是如何在压力之下,创造出这份精彩纷呈的工作。 从早晨到午夜,我几乎没有休息过。但每一次深呼吸,都让我感觉更加专注。我知道https://www.nmligkeir.cn/lv-se-sheng-huo/105945.html
2.沙子研究日记(通用6篇)很快,我就写出了上面这壹篇文章来了。写好后,我想到玩是可以得,只是不能够壹天到晚地玩,而且玩时要想着学习写作,那样就能够做到玩与学习两不误。 篇2:沙子研究日记 一转眼,两小时过去了。我就回来了。 篇3:沙子研究日记 到正阳关路寻访用沙写字的老人很简单,在这方圆两三里的区域随便找个居民一打听,大家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im0q4aq.html
3.研究生学习生活日记——第十次组会研究生组会记录怎么写研究生学习生活日记——第十次组会 1.关于作报告 这次组会是我作报告,主要内容就汇报近期所读论文之类的。 每页PPT都提前写了备注,正式报告时也开了“演讲者模式”,但整个的感觉还是“磕磕巴巴”,不看备注就说不出话来。 究竟还要多久才能像别人一样侃侃而谈呢?这个“锻炼”的过程真是让人痛苦https://blog.csdn.net/skyejy/article/details/111245286
4.每日热点1010(记者王潇雨)近日,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个部门共同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办法》明确,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是本单位科技伦理审查管理的责任主体,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 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32203
5.18401919年中国人所写的近代日记文献研究胡适、鲁迅、周作人、郁达夫、丁玲、阿英、赵景深等人都为日记研究和日记文学的繁荣做出过突出贡献。 进入21世纪,日记研究主要涉及政治史、环境气候、地域文化、阅读史和书籍文化、传记学和个体意识、经济史和生活史、灾难史和疾病史、易代之际的科举和教育、日记与文学、出使日记或域外游记的价值等诸多方面。 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4639024/
6.金多多财会日记写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28个窍门免费阅读(李玉周《金多多财会日记:写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28个窍门》全本小说文笔俱佳、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金多多财会日记:写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28个窍门》全本小说讲述的是金多多,23岁的大美女一枚,刚从一所重点大学毕业然后应聘到一家大型服装鞋帽集团——LD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开拓部做了一名小职员。http://fxtom.com/n135253
7.五月“走进科学家”丨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他仍在坚持写日记……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 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以外 从1936年1月1日 到他去世的前一天 总计38年零37天 800万余字 没有一天中断 2022年3月7日 是竺老诞辰132周年 让我们一起向他致敬 科学救国,远赴重洋 1890年3月7日 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的 一户米商之家 https://www.cdwh.gov.cn/wuhou/c109336/2022-05/30/content_46b8cec5125d4f8195d1c8578fc06721.shtml
8.学生成长日志范文14篇(全文)对谈日志写作方法虽在国外研究多年, 但国内涉及此领域的研究却不多, 甚少有相关的实证研究资料。为此, 笔者尝试把对谈日志写作应用于中职写作教学中, 旨在探讨这种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性, 以期为中职生找到一种切合实际而有效的写作方式。 二、对谈日记写作的概念及作用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ze17n26.html
9.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之一——写"数学日记"研 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重主体,重问题,重实践和重过程,它体现了以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本的理念.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 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教师创设或学生发现某些 更多 关键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2a9e5df0178cad7b26e8f4040e68efc8&ivk_sa=1024320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