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学者,著作等身、填补空白,鲐背之年仍笔耕不辍;他也是一位仁师,严于律己、以德立范,桃李满天下……不久前,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原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首任总编辑朱绍侯教授逝世。作为一名史学大家,朱绍侯先生的去世,令史学界一片哀思。史学专家和朱绍侯先生的同事、学生纷纷发文悼念缅怀,追忆朱绍侯先生对史学研究作出的贡献。近日,记者采访了朱绍侯先生的家人和他的学生,聆听这位坚守岗位60余年、治学一辈子、不改向学之心老教授的治史治学故事。
朱绍侯先生的画像。朱玉衡供图
“可以用‘痴迷执着,废寝忘食’来形容父亲一生学习研究历史的状态,我的记忆里,父亲除了看书写作没有其他爱好,在家很少讲话或做其他什么事情,每天都在读书写作,经常是饭做好了以后母亲叫他几遍才来吃。有时父亲晚上休息时突然想起什么,就立刻披衣挑灯伏案疾书。父亲的书桌常年堆满各种书籍、稿件和读书卡片,父亲不允许任何人动他书桌上的任何东西,哪怕是一张小纸片。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父亲去世的前两年,因腰椎骨折卧床不起才停止。父亲94岁高龄时每天还写作八九个小时。”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的儿子朱玉衡说。
1954年毕业后,28岁的朱绍侯被分配到河南大学任教,开始了他与河南大学的一世情缘。来到河南大学后,他如蛟龙入海,在这里著书立说、孕育桃李,60余载如一日,以坚韧的毅力创造了卓越的成果,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治史治学之路。可以说,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河南大学,奉献给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
1956年,朱绍侯从助教升任讲师,于1979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是当时河南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最先培养的一批教授之一。在河南大学工作的60余年里,朱绍侯笔耕不辍、厚积薄发,出版著作有《军功爵制考论》《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等8种,主编著作有《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中国治安制度史》等10种。其所出版的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朱绍侯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内史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军功爵制度、户籍制度、治安制度的开拓者。他曾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史学月刊》编委和顾问等,在1992年被评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大大推动了河南大学乃至我国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晚年的朱绍侯先生。朱玉衡供图
“每位学历史的学生都人手一本他的《中国古代史》,我上学时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一直保留至今,常读常新。”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生王晨辉说,朱绍侯先生主编的教材可以说是大学历史教材中第一流的,每一个历史学学生都受他主编教材的泽被。
《中国古代史》是朱绍侯任教河南大学期间主编完成的,这是其对当代中国史学的重大贡献。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各个高校历史系皆无教材可用。来自西北大学、杭州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十所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杭州,召开首次《中国古代史》教材编写会议,朱绍侯参加了此次会议。
龚留柱告诉记者,他曾听朱绍侯先生说过教材编写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曲折。“当时对于这个主编的位置,多数人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几乎没有人愿意来担当这个重任,朱先生当这个主编,其实是临危受命。”龚留柱说,会议上需要推选一位“有宽容的气度,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乐意为大家奔走”的主编。在大家为谁来当主编而一筹莫展之际,朱绍侯先生以其“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学者风骨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推举,担当重任。
在主编的问题解决之后,对于编教材来说,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编写大纲的确定,根据一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制定一个教材大纲,这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当时,到会的十所院校的专家几乎都带去了他们各自学校使用的自编教材,也都有自己对新教材的一些设想。教材编写之初,专家在大纲问题上争执激烈,各不相让。最终,专家以“谁当主编就按谁的意见办”的宗旨,以朱绍侯先生带去的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集体编写的曾经试用过的教材大纲为基础,讨论确定新的教材大纲。朱绍侯先生大胆提出新的编撰思想,创新制定编写大纲。
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振宏在《朱绍侯先生与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一文中写道:“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史学,研究朱绍侯先生的史学贡献和史学思想,人们都会注意到在高校历史系盛行的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这是中国当代高校教材建设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一个学科建设的奇迹。”《中国古代史》于1979年出版,1982年作为教育部推荐教材,一经出版,立即被多所高校采用,嘉惠学林。该教材已发行40余年,先后再版20多次、发行量高达120万册,至今仍被全国60%以上的高校历史院系作为教材使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历史学专业的学子,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文科教材的奇迹;教材在框架体系方面的开拓,也纷纷为诸多同类教材所仿效。
《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资料图片
大型史学丛书《今注本·二十四史》,被已故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称为“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二十四史编纂工程。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记载南朝宋自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至顺帝昇明三年(公元479年)共60年的历史。全书共100卷,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朱绍侯先生担任其中《宋书》的主编。20余年间,朱绍侯先生带领团队对《宋书》100卷进行了烦琐而有意义的整理,填补了传统二十四史中后二十史无注的空白,赢得了学界的高度赞扬。历经20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20年7月完成并出版。当600余万字的《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出版时,朱绍侯先生已是94岁高龄。
据了解,《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其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地理、典故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注释;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的典籍,注释深入浅出,适合各类读者参阅,为《宋书》整理与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普及、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朱绍侯先生被评为“中华文化人物”,在颁奖典礼现场,主席团高度评价他“在历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期间,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学术精神,并作出了珍贵的史学贡献”。
得知朱绍侯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史学界一片哀思,专家以及他的同事和学生纷纷发文悼念。他的一位学生发文称:“一套《中国古代史》,足以慰平生,《军功爵制考论》《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更加稳固了他在古代史研究上的地位。先生的去世不但是河南大学的损失,更是中国秦汉史学界的损失。”河南大学出版社原文史编辑室主任刘小敏发文深切缅怀恩师朱绍侯先生:“先生不仅自己勤奋治学,硕果累累,为后学的榜样,还不遗余力地谆谆教诲身边的每一个人。可以说,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有先生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我前进的每一步,都有先生的扶持和教诲,先生就是我的人生导师。”河南大学李振宏教授在挽联中写道:“读书教书著书与书结缘书生天性,做人诲人度人与人为善真人慧根。”这是对先生一生读书与治学的真实写照。愿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泽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