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文娱

原标题:“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澎湃新闻记者臧继贤实习生韩亦笑

沈西城,原名叶关琦,香港作家,香港《武侠世界》杂志社前社长,出版有《旧日沧桑》《西城忆往》《西城纪事》等著作。他曾为金庸的《明报》写稿,但并未在《明报》工作。与金庸见面次数虽不多,他但直呼查先生看人准,因为金庸曾说:“小叶坐不定的,不适合做编辑工作,但写东西还是可以的。”

因家在《明报》附近,沈西城经常与金庸的《明报》同事聊天,得知了不少金庸轶事,细节非常丰富。后成书名为《金庸往事》,篇幅虽不长,但还是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沈西城说,如果读者觉得他这本书薄就对了,说明大家觉得有意思,还想继续看。再者,他知道的故事虽多,“但也只能把确有其事的内容写出来”,这样才能对大家负责。

著名导演吴思远是沈西城的故交,他非常佩服金庸对香港新闻事业的贡献。也是他提议沈西城,“你知金庸甚详,何不写一本有别于正统人物传记的《金庸往事》?”

沈西城和吴思远共同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他们就各自了解的金庸往事回答了澎湃新闻记者的提问。今日特此刊发此篇访谈,以纪念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

沈西城(左)和吴思远接受澎湃新闻专访(臧继贤摄)

“我所认识的金庸”

澎湃新闻:读了您的书才知道原来金庸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这倒是没有想到。

沈西城:他一定不像我们两个这么能说话的。有两个原因。第一呢,到了香港就讲广东话嘛,查先生不习惯,他这个“上海佬”没有办法把广东话讲好。第二呢,他是一个不喜欢讲话的人。他太太告诉我,“我跟他结婚四五十年,从来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他在家里,就是坐在那里看书,不喜欢讲话。所以说你去访问他,他后来的表现已经是非常好了。”当初我们访问他,如果我们讲上海话,只讲广东话,就是我们讲三句,他回答一句。后来我看中央电视台采访他时,他已经讲得很好了。

澎湃新闻:金庸后来跟倪匡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您的书中有写到。

沈西城:是这样的。倪匡从来不主动找查先生的,只有查先生找他,为什么呢?倪先生的理论就是“你发大财了,我找你干嘛”,好像有目的,对不对?人很多时候是会这样想的。查先生是不会把心里话告诉别人的,所以跟他做朋友很好。但说他会非常积极,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他的性格。但查先生的好朋友,倪匡算是其中之一。我看查先生生平也没有什么知己,比较来说倪匡和阿乐同他关系还不错。

吴思远:阿乐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跟着他了,十七八岁就跟着他,是他的亲信。

沈西城著《金庸往事》

澎湃新闻:所以书里写到,阿乐说,查先生是性格有点多疑,不太容易相信别人。

沈西城:阿乐,他能相信30%吧,大都不能全部相信。但我想全世界的老板、领袖都是这样的,他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对你信任,但是他们相信你一点,你就已经很开心了,对不对?查先生是这样,疑心病很大,聪明的人都是多疑,本来没事变得有事了。

澎湃新闻:这是不是跟他后来事业做太大了有关?

沈西城:不不不,我相信这是DNA。可能生下来就这样,对不对?你看,倪匡赔本了他也不管,还“哈哈哈哈哈”大笑。每个人的性格受后期发展的影响不大的,该怎样还怎样对不对?每个人性格不同,但查先生还是很重友情的。我书里写到一个朋友,是来自上海的作家,不太有名。要过年了,自己没钱了,想到查先生,其实他们是不熟悉的。见面后他问了一句,“查先生,你好吗?”。他是不好意思开口的,但查先生看出他有什么事情,就说“你有什么困难就说吧”,于是给了他两万块。所以查先生对人也是不错的,他不会要对方还这个钱的,不会给很多,但两万块足够过个年了。

澎湃新闻:所以书里写金庸小气是你开玩笑的?

沈西城:说小气是开玩笑,他其实不是太小气。其实我现在了解了,做老板是不一样的,当去做一些投资活动的时候,是要算计的,因为不一定会赢,输了怎么办?所以查先生是对的,不能乱投资。做生意跟本人是两件事情。我不懂做生意的,但他不是小气,不然《明报》没有办法生存。

澎湃新闻:所以他不仅仅是文人,而且还很有事业心。

沈西城:是的。我相信很难有这种人,小说写的这么好,还能赚大钱做生意,不容易的。多数作家是不适合做生意的,这种例子也很多。

澎湃新闻:那金庸应该是个情商很高的人。

沈西城:对,不开心还是开心看不出来的。他不会骂你,但看人看得很准的。他说我只能写写稿子,不能坐定做事的,他真的看得很准的。那个时候我给《明报》写稿,人家以为我在《明报》做事的,其实我没有做过事。好像倪匡也从来没有在《明报》做事。倪匡说,“我才不来,我就跟你做朋友好了。我进来做伙计,是不是身份不同,关系也不同了?”但我家就在报馆附近,我经常跟他们的编辑聊天,了解了很多关于《明报》和查先生的事情。这些人都跟着他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了。我见查先生次数不太多,但我和他的同事聊过很多。

澎湃新闻:您书里还写到金庸是一个性格多变的人,那是不是也体现在《明报》风格的变化上?

沈西城:这就是女人的感觉跟我们男人不同。女人说老公最好永远爱自己,老公是爱你的,但爱过两三个。查先生做报纸就是这样,有时候想做报纸,定的方针是没错的,但大势所趋,是要变的,不变不行。就好像说他在《明报》里面加一个美女,社会总觉得《明报》变了,但不是的。每张报纸都有,你没有,你不做人家做,销路就少了。他是做生意的,所以在某些地方还是要通俗一下的,但他不会去刻意宣传女人。他的报纸是私营的,还是要想怎么赚钱的。

金庸是韦小宝还是杨过?

澎湃新闻:您这本书里澄清了一些关于金庸感情生活的传言,联想到金庸小说里的人物,是不是可以说他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沈西城:我说查先生有时是杨过,有时候是韦小宝,他不开心,讲他是君子剑呢,他更不开心。其实他的性格很复杂的,什么成分都有了,不然他不可能创作出这么多不同的角色。他的内心非常丰富,不一定是感情,对于人性、人物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写女人,他写绝了,这跟他三段婚姻有很大关系。他的第一个太太我们没见过,他说这段婚姻让他很痛苦。第二段婚姻他有很多愧疚。第三段婚姻才是最完美的。

吴思远:第三个太太是他发现的“小龙女”,她那时候才16岁。

沈西城:这个查太太16岁的时候认识了查先生。查先生一眼看见她,就觉得自己找到了那个人,他也懂得追求。那时候查太太都不知道金庸是谁,她不看武侠小说,所以她不认识他。他们认识的过程是查太太告诉我的,应该是最正确的,除非查太太骗我。不是查太太一见面就说:“我很佩服你,你可以给我签个名字吗?”不是这样的,她都不认识金庸,但金庸很开心。她没有什么动机。我跟查太太一起吃饭,她那时将近70岁了,还像少女一样。

吴思远:她到现在,行为举止就像小女孩,所以这是我们感觉查先生喜欢她的原因。因为他第二任太太非常强悍,很能干。刚才沈先生讲到他内心是很复杂的,所以他能塑造出不同性格的女孩子。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大概是小龙女。那一刹那他见到这个女孩子很天真、很漂亮,也不知道金庸是谁,也没有什么目的,又对他那么好,请他吃东西。查先生就觉得这是我心目中的小龙女,所以他才会跟第二任太太分开,其实很不容易。如果不是找到他心目中小龙女一般的人,他不会动感情的。所以这三段婚姻是丰富了金庸的人生。他的第三任太太跟他在一起以后低调的不得了,什么事情就是跟着查先生,从来不跟外面讲一句话,几十年也真是不容易。

沈西城:我跟查先生说,他的第三任太太阿May当初是没有什么动机的,但是查先生是有目的的。当时查先生过了两三天就送手表来表白了。当时我是跟阿May开玩笑,我说“你请查先生吃的这个火腿扒很值啊”。她仍然很天真的样子,说“我是一个小女孩,他还真叫我出钱”。

吴思远:他说让请她吃个火腿扒,就是一块牛排,上面有一片比较厚的火腿,旁边一个菠萝,这叫火腿扒。查先生送给她的表多少钱?是几千块钱?

沈西城:是2700块。

吴思远:当时2700块是非常值钱的。那是哪一年?

沈西城:1966年。

吴思远:1966年的时候,我在邵氏公司当副导演,一个月是450块工资。2700块相当于我七个月的工资。那等于现在送10多万的手表了。

《神雕侠侣》剧照

澎湃新闻:所以金庸其实不像韦小宝,他更像杨过是吗?感觉他还是挺专情的。

沈西城:对,其实他很专情,他的第一个太太让他很心痛,第二个太太比较强势,第三个太太是他找到的真爱,在一起差不多50年。问查太太有没有听过查先生什么绯闻,她说没有。他不像其他著名作家起码有几个绯闻对象,他一个都没有,他就是喜欢阿May。所以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男人,只喜欢一个女人不是那么容易的。查先生一找到真爱,他就是杨过。他有一点像韦小宝,有一点像君子剑,但是最主要是像杨过。

吴思远:查先生心里面想做韦小宝,但他表面上做不出来,他讲话很木讷,很深沉。其实他不轻易向人家透露他在想什么。所以你看他的社评写的很好的,很有条理,听说高层都会看。他是学国际法的,对国家大事、国际形势的看法都很有条理。所以他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

金庸晚年为什么

修改自己的武侠小说?

澎湃新闻:那金庸对自己的武侠小说是什么态度?很满意吗?

澎湃新闻:金庸晚年修改自己的小说,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呢?是因为不满意还是有其他原因?

沈西城:他追求完美。但我说世界上没有完美,对不对?但他喜欢,他退休了,想让自己有点事情做,让自己好受。他修改出来,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反对,就是说人家重视他的作品才会有正反意见,所以他也很开心。他改的很过瘾,反正都是自家出版社出版,不用获得审批。他每天喜欢做事,不做事不开心,自小都是这样。

澎湃新闻:他晚年的改编引起的争议还挺大的。他有没有收到这些意见?他听到反对的意见有怎样的反应呢?

沈西城:其实他的性格有点怪,表面上好像没事,但心里有事。他是很紧张自己的作品和人家的意见的。一听别人说的对,他回去就改一改,所以越改越多了。其实他的好朋友倪匡先生跟他说不要改。查先生说“为什么错了也不改”,倪先生回答,南极熊、北极熊乱套了都不要紧,怕什么。倪先生收到读者来信,说“倪先生,你这里写的不好”。他回复说,为什么?你怎么知道不好?人家说,我看完了,结尾好像有点不对。倪先生会说,谢谢你,不好看你怎么会看完呢?倪先生就是这样的,但查先生就不是,别人一说不对他就要回去研究。

吴思远:因为当时每天连载,并不是说整篇小说写得不好,而是后面总归会跟前面有点矛盾、有点漏洞。

沈西城:所以有的作家是“出门不认账”“不退货的”。但是查先生的作品是读者不满意可以“退”的,这是他和有些作家的根本不同。所以说一个真正伟大优秀的作家,除了他本身的天才之外,认真也是非常重要的。香港有很多作家,大概还是有天分的,但没有查先生这样刻苦,没有他这么认真,没有他这么执着。这些作家成名后,生活就腐败了,泡妞、喝酒,不节制了。查先生不是这样的。所以要成为一个大作家,天赋、认真刻苦,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运气也很重要,对不对?如果罗孚先生没叫他写,他没有机会也不行。但是如果不能刻苦写作,有机会也没用。

“对金庸的评价

不能撇开《明报》”

澎湃新闻:那社评和武侠小说的写作他更看重哪一个?

吴思远:办报的时候,他觉得不对的地方,据理力争;对的地方,他就说你好。所以我是很尊重他的。

沈西城:没有这种。我们香港之后也没有。

吴思远:查先生当时也在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他也提了很多方案。当时因为他讲话客观,不像有些报纸乱骂或者乱捧,他不是这样的。所以我想,以后在这方面将会给他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写小说是他一开始用来谋生赚钱的,但他的理想远远不在此,他想要有格调,做个成功的报人。所以《明报月刊》从第一期到现在我全部看过,一期都没拉过,因为真是有水平的,是知识分子办报。有人就说,你们香港有什么杂志拿得出来?我就说《明报月刊》可以。因为它不是发表政论,而是讲学术。所以我觉得查先生创办《明报月刊》非常有远见,而且是一个文人办报的风范。因为香港很多时候是老板办报,要赚钱才办报。查先生不一定要赚钱,他是文人在办报。他的徒弟林山木的《信报》也是文人办报,只有这两份报纸是成功的,其他都不是文人办报。所以他从稿匠到办这样一个大报馆,真的不容易。像他这样非常成功的文化人和新闻工作者是不多的。

“我为什么没把金庸武侠小说

改编成电影?”

澎湃新闻:想问吴思远导演,您什么时候开始读金庸小说的,对您的剧本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吴思远:我在香港的时候,金庸小说很流行,每天在报纸上连载,有很多人在追,每天的故事都有一个很小的高潮,吸引读者明天继续看。我记得那时候每过一个礼拜或者十天,就会出一个单行本,大家还是抢着买。虽然大家都读过每天的连载,但还是会买单行本,想一口气再读一遍。我记得当时我在中学教书,那时候我们都是年轻老师,一看单行本出版了,买回来大家都是抢着看的,传来传去,你想当时影响力有多大。

1960年代香港的《神雕侠侣》单行本

后来金庸的小说正式出版,封面也设计得很漂亮,还配了图,金庸自己后来也修改过。当然有人认为修改得更好了,有人认为没有。但金庸小说的流行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近代以来是没有的,就算讲跟封建家庭对抗的巴金作品知识分子都喜欢看,但也没有像金庸的作品,上到学者,下到贩夫走卒都会读,所以这真的代表他的影响力。在香港,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个符号,现在有很多人就用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做口头禅,比如用杨过指代脑子动得快,用韦小宝代表反派——指那些道貌岸然,其实心里面想做坏事的人,就像我们使用鲁迅的阿Q一样。金庸先生曾说,他希望100年以后,还有中国人会看他的书,他会很高兴的。我相信一定会有的。

香港邮政将要发售的“金庸小说人物II——侠之大者”的特别邮票

我想以后在电脑特技更先进的情况下,金庸的小说能拍成更好的影视作品。因为现在小说里的很多场景写得出来但不一定拍得出来,但是以后一定可以。其实金庸不懂武功。我很早以前就问过金庸懂不懂武功,他说一点都不懂,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写的。但中国的文化都有传承在,他之前是喜欢还珠楼主的,如果他没有读过《水浒传》或者还珠楼主,他也可能写不出来的,他也要借鉴,也要学习消化,而且他写出来的更好。我想近几十年之内想超越他都很难。

沈西城:你拍了这么多武侠电影,从来没有拍过金庸的,还说喜欢金庸,这是什么道理呢?我来访问吴思远。

澎湃新闻:想请问吴思远导演,武侠电影里的功夫片段,是不是最开始拍摄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真功夫的,而现在主要依靠技术手段是吗?

吴思远:是这样的。以前的粤语片都比较有舞台的味道,招数不太好看,舞台都很虚假。当时都是广东粤剧戏班的这些人来参与拍摄的。当时一开始粤语片很流行,就算后来开始拍国语片,也都是爱情故事、文艺片,没有武打的。一直到邵氏集团,才开始追求更加多元的题材,所以就请了个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徐增宏,拍了第一部武侠片,但拍出来效果也是一般。当时香港人很喜欢看日本片,《宫本武藏》这些啊,看的我们都傻眼了,运用武士刀啊剑啊之类,非常精彩。但他们到底怎么拍的,我们毫不清楚。

香港的武打片之所以拍得那么好看,首先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武术,各门各派的武术。第二个因为我们在香港的心态是开放的,吸收了很多外来的技术,我们把外来的技术融入自己的派别——南少林、北少林、南拳北腿、鹤形拳、福拳,然后又拍得多了,慢慢累积了经验,就成了气候。所以现在我们香港人拍的动作片在全世界还是第一。我们超越了美国,他们来来去去就那几样,但是香港的片子变化就很多,尤其是吊威亚,出神入化。我们吊威亚的技术好得不得了,像洪金宝、袁和平的班底都有几个专门吊钢丝的专家的。导演说这个人要飞到这里,以前是很简单,演员飞就可以了,现在里面还有变化。那么吊钢丝的技术在当年还有一个困难,就是需要摄影机避开钢丝,因为没有特效能把钢丝抹掉。现在简单,有电脑做特效,全部拍好以后把画面上的钢丝抹掉就行。所以现在香港的动作片是出神入化的。

金庸武侠小说的流行

是一种文化现象吗?

澎湃新闻:吴陈比武之后,香港才有武侠小说的连载,就想问两位,武斗是武侠小说产生的现实基础吗?

沈西城:在吴陈比武之前呢,香港其实已经有武侠小说了。

吴思远:你要解释一下,否则他们可能不清楚。吴陈比武就是当年两个名家,一个是吴公仪,另一个是陈克夫。当时香港是不准比武的,法律不允许。结果他们移师到澳门,在澳门一个小的赌场比武。当时很轰动,报纸每天报道——要打了要打了,最后打个平手。但是已经掀起了武侠的高潮了,讲究各种派别。

沈西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方就已经有武侠小说了。当时叫南派,就是在广东一带的作家,写“洪熙官”“方世玉”那些的,但这种小说太枯燥,不是太好看。吴陈比武之后呢,《新晚报》的一位先生在跟罗孚老总聊天时说,香港人澳门人都这么喜欢看比武,我们可以刊发武侠小说啊。他们就找了梁羽生,他写了《龙虎斗京华》之后,非常受欢迎。他们也贪心,找到一个人写不够,还要再找一个人。这时又“炸”出来查先生,写了《书剑恩仇录》,然后就不得了了。

吴思远:这也是个偶然机会!他从来没写过。

沈西城:他们两个都没写过。

吴思远:假如当时总编辑罗孚,不找到查先生写,也许就永远没有机会。人是很讲究机会的。总之,他抓住机会,写出来,非常受欢迎。这个受欢迎程度也让他以后有雄心办报纸,用他的武侠小说连载来吸引读者。所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

澎湃新闻:您的书里也写到很多人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评价。读完让人觉得金庸的作品不仅仅应该放在文学作品层面进行评价,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想问问两位如何看待金庸武侠小说引发的这种文化现象?

沈西城:文化现象是因为他的小说太普及了。有多少人都是上学的时候晚上不睡觉,打着手电筒在被窝读金庸小说的。这也是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买不到书。我小的时候也是妈妈不让看,我就把被子盖在头上看,一定要看完了才睡。也有人在上课的时候,上面摆一本教科书,下面却在看金庸小说。结果被老师发现没收了,老师自己也想看。就有同学去找老师要书:“老师,这本书是我的。”真是每个人都要看,有哪个作家会有这样的待遇?

吴思远:所以后面不管有人怎么去批评金庸的小说,我觉得都是鸡蛋里挑骨头。一本如此流行、不同阶层都喜欢看的书,说它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有点故意与众不同的意思。金庸的小说很吸引人,要说有什么价值,肯定是文字很流畅,情节很丰富,才会吸引读者追下去。有些书很有分量,但看了几页已经闷得不得了,金庸的书却这样吸引人,就说明他的文字吸引力非常强。很多去美国的中国学者都带着金庸小说,或者让家里人寄,用以排解寂寞的时光,这对一个作家来说应该是很荣耀的事情。此前我在活动现场介绍金庸时说过,“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金庸很高兴。我觉得他的成就就不用再评定了,他的文字在历史上已经有定论了,没有争议了。

对于金庸的小说,自己喜欢多少,每个人是不同的,没有必要去争论。金庸小说的价值在于,第一,在他之前虽然也有很多武侠小说,但并没有他的文字那么吸引人。第二,金庸的小说把历史跟幻想的人物结合得很好,故事都有历史背景,让读者以为历史上真的有韦小宝这个人物,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我很小的时候在上海读过《十二金钱镖》,那时候说武侠小说是旁门左道,都是旧社会留下来的,不能看的。但我当时就很喜欢武侠小说,但我那时读的和金庸的一比,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果用电影的术语来说,金庸的每一个人物造型都活生生的、都是不同的——正派、邪派或者表面正派其实邪派。金庸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能够吸引读者不停看下去,这其实是一种不简单的功夫。

《十二金钱镖》(1948年第1版)

沈西城:查先生把高雅文学跟通俗文学融合起来了,所以他写的小说很多人看,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我看很多专家没有发现这一点。他的文字让人能读下去,大学教授也看,开车的也看,这才是真正的文学。文学不能只在一个小圈子,而是属于全体同仁,是14亿中国人民的。这一点最重要。查先生做到了。我后来受查先生影响,写作也是有雅有俗,不能太深,但也不能太浅,让教授觉得很有意思,普通人也能看得明白。

澎湃新闻:目前武侠小说相对于玄幻小说会有一种式微的状态,想问下您对武侠小说的前景怎么看。

沈西城:现在武侠小说在香港是没什么前景了,香港写武侠小说的作家基本都没有了,老的作家已经过世了。原本能够写的还有位西门丁,他也退休了。香港的《武侠世界》也停刊了,已经没有纸媒发表的途径了。从前景来讲,反而在内地还是好一点,加了一些玄幻的内容,变成了仙侠,那就是和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这类小说差不多,对不对?跟金庸、梁羽生的有一点分别。可以说传统的武侠小说是后继无人了。

THE END
1.金圣(圣地中国红中支)口碑评价讨论,香烟价格各地多少钱[香烟信息提交未收录香烟查看产品图片 名称 金圣(圣地中国红中支) 类型 烤烟型 焦油 10mg 价格(包|条) ¥55元|¥550元 网友评分 口粮随时找,微信搜索“烟悦”添加烟悦公众号高级搜索 各项指标得分(已有40人参与评分,可信度79.59% ) 口味: 8分 外观: 7.5 分 https://www.yanyue.cn/product/comment/productid/4061
2.十大最受欢迎的细支烟排名10款口感好的细支香烟种类十大细支烟排行榜单,Mai Goo网主要依据不同品牌的细支香烟,参考种类、市场知名度、口碑评价、网络关注指数、价格等,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单进行推荐,名单仅供参考,数据截止至2023年10月,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批评指正。(特别提醒:吸烟有害健康,本页面涉及烟草内容,谢绝18岁以下人士访问!)注:本榜单的细https://www.maigoo.com/citiao/list_128350.html
3.中国台湾网很遗憾这个举世闻名的民间盛会自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后至八十年代就没有再举办过。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公元1988年,天津举办了首届民俗文化博览周活动,在古文化街的宫前文化广场小规模地组织了这种民间花会的展示。特别是公元2001年的首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才使皇会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了弘扬。 http://www.taiwan.cn/zt/jlzt/disijiezhongguotianjinmazuwenhualvyoujie/disijiezhongguotianjinmazuwenhualvyoujiew/disijiezhongguotianjinmazuwenhualvyoujie/200809/t20080927_755251.htm
4.林育南:中国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的优秀领导人林育南任秘书长,主持起草开幕词和其他决议。5月26日,大会正式开幕。来自日本、朝鲜、法国、苏联、美国、英国、爪哇等国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华全国总工会派苏兆征、李立三、刘少奇和林育南等参加。这次会议是国际工人组织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促进了太平洋沿岸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友谊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http://www.81.cn/yl_208589/16227137.html
5.《中国青少年降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9月25日上午10:00在委机关2号楼新闻发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青少年健康相关的工作情况,同时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并进行了解读。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809/t20180926_1236091.html
6.今天是赵仁恺院士诞辰100周年,他曾为中国核潜艇“画”心脏他是国际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潜艇的“守护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仁恺。他的一生都与中国核动力紧密相连,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是他的强国梦想。 2023年2月16日,是他诞辰100周年。 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230216/d7f921e9c2c2403a860b3525f498693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