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药品、药企、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展开梳理一点想法。
1、药品不是快消品
消费者对药品评价的标准——有效性、安全性、价格三者的统一
药食同源
查询了国家药监局的主页,尽管管理职责中(“负责药品,含中药、民族药,医疗器械和化妆品”)没有关于食品的内容,但是在其直属单位中就有药食不分家的,比如:“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
这个管理权限的划分会对医药行业有所影响,比如医美类的化妆品和药品都是同一个管理者,那么药企进入医美行业自然比其他企业有一定的优势。(美国FDA全称也是美国药食管理局)
自己在日常生活里,我和妻子一直是把维生素和矿物质作为日常的补充,母亲呢也一直服用钙片,好像很难定义“维生素和矿物质”究竟属于“药”还是“食”。如果把它们当成西医推荐的“保健品”,要是采取合适的宣传,中药类的保健品是有可能被年轻大众接受的,甚至是国际化。
中医对西医
查看了药监局现任几位领导的履历,除了一位是法律背景,其余都是西医西药背景。两院院士中,中医中药背景的共25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有院士147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共有院士121人)。应该说,西医西药在我国目前的医药管理、科研、教学、应用方面,都占据主流和强势的地位,短期内可能也很难改变。
实际生活中,老百姓不会管那么多,谁的药管用,谁的药便宜,谁的药管用医保还能报销,就用谁的药。2019年,医保药品目录中新增中成药101个,中药饮片采用准入法管理可能就是处于这样的考虑。
因为家人的缘故,诺佛沙星、二甲双胍、富马酸酮替芬都是我熟悉的西药,但从名字上很难判断他们的功能。而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从名字上能大概知道功能和形状——妇科类的丸药。怎么样打通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壁垒,让年轻人产生对中医中药的亲切感,可能也是中药行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存货较多,在招股说明书也没有查到详细的计提标准,但是按照数据来看,5.8亿的库存商品只计提了638万,也就1%。并且原材料没有计提,中药的原材料以动植物原料居多,矿石性原料比较少,但是也存在腐烂霉变的危险,怎么能常年不计提呢?(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中药材原料使用中采取“先进先出”,新原料入库,老原料用来生产)
去年莲花清瘟供不应求,怎么销售费用反而大幅上升呢?我的理解是呆在家里就有订单啊。
应付账款10个亿,主要是贷款和设备款占了9亿,没有欠原料供应商的钱。另外又存在11个亿的应收账款,综合来看在上下游中并不占有明显的优势。(或者是把利益转移走了,比如向自己实际控制的原料商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