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理论论文(精选5篇)

首先分析全国范围内省际之间劳动力的流动问题。根据现有的资料,从迁移和暂时居住两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在省际之间流动.从劳动力迁移状况看,近年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省际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大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负值;而东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小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正值。2000年,东部净迁入人数比西部和中部分别高40.2倍和5.2倍,东部地区除福建、山东、广西三省其余9省的净迁入人数全部为正值,西部地区除、陕西、新疆外其余7省的净迁入人数都是负值,中部9省有7省的净迁入人数为负值。从劳动力暂时居住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远大于省际迁移人口,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数要少得多。2000年全国外出务工、经商、服务、当保姆的暂住人口为3786.3万人,其中72.9%集中在东部地区,仅广东省就有1241.1万人,占暂时居住人口总数的32.8%。西部占12.57%,中部占14.54%。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及人口由西向东流动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及人口流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其次,讨论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的问题。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0%的汇总数据推算,1985年7月1日到1990年6月30日,全国跨市、镇、县的迁移人口共有3384万,比1987年调查的迁移数量上升约三分之一。其中,迁入城市2088.4万人,占61.7%。由城市迁出628.9万人,占18.6%。迁入迁出相抵,城市净迁入1459.5万人;迁入集镇679.5万人,占20.1%;由集镇迁出637万人,占18.8%。集镇净迁入42.5万人;迁入农村616.1万人,占18.2%。由农村迁出2118.1万人,占62.6%。农村净迁出1502万人。城市和集镇净迁入1500万人(《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3,第434页)。这表明,我国劳动力流动呈加速的态势,其主要流向是由农村迁入城镇。从暂住人口的城乡分布看,按照国家统计局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1990年10月1日在外县市区的人口有3323万人,其中,居住在城市的2041万人,占61.4%;居住在集镇的333万人,占10%;居住在县的949万人,占28.6%。全部在外县市区的人口中,农村在外县市区的人口1986万人,其中,居住在城市和集镇的1195万人,占60.2%;居住在县的791万人,占39.8%(《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第213页)。可见,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同样是城镇。

农村劳动力及人口之所以向城镇流动,原因可以列出很多,诸如追求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了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等等。然而就大多数人而言,最基本的动因仍然是经济利益。由于劳动者从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所以,只要城镇的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只要城镇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民的收入,在国家对城乡劳动力流动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就不可避免。城乡发展的差距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愿望就越强烈。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但国家为了控制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采取严格的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结果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的数量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时扩大有时缩小。20世纪80年代初期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曾下降到2以下,其他多数年份保持在2以上,最高达到2.86。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势必强化农村人口进城愿望,与此同时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得到改革,农村人口进城比计划经济时期容易多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进入城镇。他们中有条件的将户口迁入城镇,另外一部分则举家暂住在城镇,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地在城乡之间流动。

(二)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

(三)不同地区对劳动力流动的态度

2.从劳动力的流向看,不论是迁移还是暂时居住,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经济和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劳动力向经济和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劳动力的流动必然伴随着人口的流动,虽然人口流动率可能低于劳动力流动率。利益驱动是导致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3.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素质劳动力由条件差的地区迁居条件好地区的机率高于低素质劳动力。由于高素质劳动者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高于低素质劳动者,所以前者和后者比不仅更容易找到工作岗位,而且其劳动报酬要高于后者,于是高素质劳动者的流动往往表现为迁移,低素质劳动者的流动则表现为暂时居住。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及其收益的多少是决定劳动力流动形式的主要因素。

4.在对待劳动力流动的问题上,政府和劳动者已基本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理性地认识和处理这类问题。这对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是有利的。

为了促进全国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优化配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加快全国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是世界性的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对于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劳动力流动的速度必然加快。在此过程中,将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那些发展速度快的城市流动。全国各地应以此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创造条件。首先要彻底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分隔的制度壁垒,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其次,城市要对所有居民实行统一待遇。不论原有居民还是外来居民,在购房、就业、社会保障、子女读书等方面都应实行统一政策,平等对待。再次,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根据我国城市化的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

(2)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城镇的聚集经济功能,增强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形成符合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城市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人为地“制造”。经验表明,违背客观规律而人为地制造的“经济中心”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劳动力及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和聚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确定我国城市体系的布局和结构的主要依据。据此可以设想未来中国城市体系应当是:以现有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城镇形成数百个城市聚集体,以此为依托形成以东部及沿海地带为重心、东中西部布局合理、规模不同的数十个城市化地带。它是未来中国工商业中心和大多数人口。的聚居地。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中学生写作动机的现状,寻找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写作内部需求的培养与激发以及写作外部诱因的设置与运用等一系列的动机行为策略,进一步激发与维持初中学生强烈的写作动机。在教学实践中,引发中学生的写作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驱使人们活动的动因或者力量,包含个人的主观意图、愿望、心里的冲动或者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就是动机。动机包括内驱力和诱因两个部分。内驱力是指在主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来自内部的刺激。诱因指的是外部刺激,是主体趋向或者逃避的对象。在主体需要的前提下,动机的产生决定着人的行为的多样性和方向性。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习者对于学习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了动机,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动机使学习者产生了巨大的自我认可感和自我满足感。外部动机是指学习者因外部刺激而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没有绝对划分开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者往往受到多个方面的刺激产生内外两种动机,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内外两种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动机的功能主要分为唤醒功能和指向功能两部分。第一,唤醒功能也就是动机唤醒主体使主体进一步参与到活动中来,唤醒主体水平的提高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第二,指向功能。当动机指使主体参与活动时,动机指使主体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任务或者工作,本质上就是忽略某些客观主体而使活动指向某些特定主体,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二、我国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写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很有实用性的,比如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进行沟通交流时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其中,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性训练。然而,虽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作文写作的指导,但结果且不尽人意。在广大初中教学中,由于某些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写作教学一直处于阅读教学的附属地位,在初中学生尤其是乡镇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学习中占的比重不是很大。

此外,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普遍提高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考试制度、教师的指导、写作过程以及学生自身文学素质等都是制约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因素。语文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不够明确的教学方向,根据老旧的作文写作标准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方式不够灵活,忽略学生的心理状态,写作训练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忽视了作文写作的丰富性和发展性,学生自身素质较差,文学素养不够,思想浅显,这些都是导致学生作文整体水平不高的原因。

三、我国初中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有效方法

我国初中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任务还没有完善,目前反映出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低效现象。可以从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创设写作情境;激励学生进行诗歌写作,引导学生坚持日记写作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解除应试写作的束缚,改变被动写作的局面。但目前中学生整体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学生对写作缺乏热情和兴趣。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我国初中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有效方法。

第一,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写作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表达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命题格式来写,势必会埋没学生的写作才华,扼杀学生的写作灵感,不利于写作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倡学生写“自由作文”或者课外以写“小品文”的方式给学生留作业,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第三,设立有效平台,培养学生的写作成就感。首先,在写作教学中,作文教学要设立合理可靠、行之有效的写作目标。创设合适的写作情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认知心理学的内部动机来看,激发学生自身的写作热情是提高写作水平十分有效的方式。其次,对话评讲作文,这是批改作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通过批改作文,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请优秀学生讲解自己的写作体会和写作经验,提升学生写作的成就感,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写作,不断提升作文写作能力。

一、国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

由于经典模式没有办法解释所有语言学习的原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许多学者尝试用不同的理论来丰富动机学说。在这些研究当中,影响较大的是Drnyei(1998)的动机三层次说。Drnyei总结了前人的观点,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出发,主张从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层面三个维度来界定和测量外语学习动机。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语言学习动机和教学情景的有机结合,包含了Gardner模式中没有涉及的一些因素,为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动机研究的效度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从多元化的视角研究,突破了从单纯的社会环境研究,而转向了学校和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

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促进了二语学习动机的模式构建,对国内的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二、国内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

20世纪8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研究开始传入我国外语教学界,我国外语界一批专家学者,如桂诗春、王初明等一方面将国外的动机理论翻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一方面身体力行,将动机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外语教学研究中去。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文秋芳(2001)运用定量研究,对南京大学年入学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动机、观念和策略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较高。二是分析动机类型。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2003)考察了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得出七种动机类型。王婉莹(2006)动机类型大致可分为娱乐型、信息考试型、自身提高型等八种。三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黄瑞红(2010)分析了成人学员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出了五点要求。肖武云、曹群(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策略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三、国内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早使用“动机”这一术语进行研究的是王魁京(1998)。他在自己的研究中将欧洲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为五种:“”荣誉感的驱使;“神秘感”的吸引;“文化”的兴趣;“求职”的需要;华人后羿为寻根而学汉语。而对学习者动机进行实证研究的始于王爱萍。王爱萍(2000)对来华学习的东南亚华裔学生的调查。之后,冯小钉(2003)对短期留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郭亚萍(2009)对印尼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使我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学习背景的留学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了最直接的了解。王志刚(2005)在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目的进行分析时,使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高海洋(2001)则讨论了动机、态度、策略三者的关系,指出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他们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研究的是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国的学习动机,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异同,能够帮助教师针对学习对象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指导实践。

国内外对于学习动机研究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在研究者的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始终存在一个本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国内对动机理论翻译及理解有偏差的问题。在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中,态度与动机始终鉴定不明确,区分不够,翻译有偏差。这些都制约了动机理论的发展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Corder,S.P.TheSignificanceofLearner’Errors[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1967(5):2-3

[2]Gardner,R.C.TheAttitude/MotivationTestBattery:TechnicalReport(1985)RetrievedJanuary5,2006.

关键词:英语学习动机;文化认同;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二语动机研究就一直基于社会心理模式(如Schumann,1978;Beebeetal,1984)。要全面了解外语动机,不能无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秦晓晴,2002)。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Vallerand(1997)确认了三种内在动机:学习、成就和刺激经历等方面的内在动机。学习的内在动机与获取新知、满足好奇和认识世界等活动有关。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指文治与教化。现代汉语“文化”是在近代从国外输入的。西方的“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的定义在文化研究方面起到先河的作用。人们还常用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的概念,狭义文化一般指精神文化,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邓炎昌、刘润清(1989:147)在《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指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和技术的总模式。程裕祯(2003:7)在《中国文化要略》中指出,文化跟人一样,有两种。外在是它的样子,即形态;内在是它的品行,即精神。

3.英语教研新趋向

英语学习中文化认同研究越来越多,启发我们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投入度需要加大。

4.结语

参考文献

Beebe,L.M.&H.Giles.Speechaccommodationtheories:Adiscussioninterms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SociologyofLanguage,1984(46).

Byram,M.&Morgan,C.TeachingandLearningLanguageandCulture[M].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Ltd.,1994.

Schumann,J.H.Theacculturationmodelfor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R.C.Gingras(e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ForeignLanguageTeaching[C].Washington,DC:CenterforAppliedLinguistics,1978.

边永卫、高一虹.大学生自传性文本中的文化定型转变[J].教学研究,2006(2).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第C01版.

曹梅、王超.英语学习与文化认同――新疆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调查研究[J].吉昌学院学报,2013.

丁往道.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简史课[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3(3).

高一虹.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J].外语教学,2002(4).

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高一虹.外语学习与认同研究在我国情景中的必要性――回应曲卫国教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郭佳.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一份基于使用《阅读中国》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的报告[J].外语学刊,2011(3).

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认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刘璐、高一虹.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综合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跟踪调查[J].教学研究,2008(2).

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4).

饶耀平、王晓青.外语学习动机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成绩的关系初探[J].中国外语教育,2009(1).

王晓、张文忠.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5(4).

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论文摘要:教师通常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问题。但如何更深层次地在网络环境下激发学者的学习动机,本文拟从学习动机的内涵入手,结合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探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其影响,讨论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激发学习动机的技巧。

一、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的特点

由于网络学习的虚拟性、开放性、自主性,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具有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中所测量到的特点。

(二)个性化。网络学习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对学习动机的激发要基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并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动机激发策略。

二、网络学习对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中存在海量的资源,以便学习者学习,但这种大量的资源除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之外,也导致了学习者的信息迷航。主要表现在漫游(wandering)、迷向(disorientation)和认知超载(cognitiveoverload)三个方向。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消耗了学习者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注意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自主学习活动赖以产生的前提。注意也是有限的资源,而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却在不断地增加,如果学习者信息迷航,则大大消耗了学习者的注意力资源。

(三)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当学习者认知超载时,会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繁杂的信息并获得意义时,就可能逐渐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从而变得没有能力实现任何目标。

三、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课程项目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头就对该课程项目充满兴趣。同一个教学项目或者任务,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环境,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三)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学习者在一边进行网络的自我学习,一边对该次学习的效果进行自我反思。以此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下抵制其它诱惑的自律能力,并且不断改进学习策略,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每一次自主学习结束后,都对该次自主学习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发现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并且每次学习之后,相信自己能力可得到提高时,心理动机将会得到激发。对下一次的自我学习更加充满信心。这是一种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方法,是学习者对自主学习的一种觉悟。

网络学习要求成功达到“认同—内化”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自我反思、自我规范,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是计划反思。让学习者依据学习规范要求,结合课程学习特点,精心制订自身学习发展的奋斗目标,督促自我向既定目标挺进,不断磨砺意志,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二是交换反思。学习者经常与同学交流,彼此取长补短,探究疑难问题,反复提取有用知识,弥补不足,以期近忧远虑得以克服。三是过程反思。学习过程通常是曲折迂回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难免有波折,故对每一个波折点的思考可以凝聚学习力,改善学习态度。凡有成就的人取得成功都是在没一个节点上的深刻反思才有灵感和觉悟,从而取得成功的。

[1]高文在.浅析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激励策略[J];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Z1期

[2]魏明,胡启涛.构建创造性的大学教育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赵立影.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4]张东梅.网络学习中的动机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5]张荣美.学习动机与动机激励策略[D].东华大学,2005

[6]宋慷春.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励[D].辽宁师范大学,2005

THE END
1.研究动机(Motivation)如何写好科技论文之我见(一)一个逻辑概念都有外延与内涵。外延越大,内涵就越小。这里所说的“研究”是指科学研究,而不是指政策研究、市场研究、股票研究,而是单指科学研究。这就缩小了外延。 科学研究中研究动机是第一位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研究更是如此。最近参加的一次讨论班,激发我来写这篇博文。 https://blog.csdn.net/chl033/article/details/4732382
2.考研动机(精选五篇)本次调查中, 护生首选“自我实现”为最重要的考研动机。自我实现为最重要的考研动机之一, 是实现自身价值、发挥自身潜能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正向的表现[7], 而且这也是护理专业学生拥有对护理学科求知进取良好态度的体现。王瑛等[8]在研究中指出, 学生自我实现与成就动机有关, 该研究与本调查结果一致, 充分说明本科护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f2j6p1n.html
3.研究动机(Motivation)如何写好科技论文之我见(一)一个逻辑概念都有外延与内涵。外延越大,内涵就越小。这里所说的“研究”是指科学研究,而不是指政策研究、市场研究、股票研究,而是单指科学研究。这就缩小了外延。 科学研究中研究动机是第一位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研究更是如此。最近参加的一次讨论班,激发我来写这篇博文。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144966
4.研究动机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研究动机”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研究动机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研究动机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研究动机”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2633334.htm
5.研究动机研究动机 1 ---環保電解實驗 一、 研究動機 國中理化課程中 在學習以 NaCl(aq)電解時 老師說 「電解 濃 NaCl(aq)時正極會產生 Cl2(g) 而電解稀 NaCl(aq)卻不會產生 Cl2(g) 而是電解水產生的 O2(g)。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 便開始著手研 究到底這”稀”與”濃”的界線是多少呢 然而 大量的 Cl2(http://m.doc88.com/mip-492984761466.html
6.第三节动机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从社会途径研究动机就是要探讨他人对个体动机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小学生学习雷锋,在班集体中就会出现较多的好人好事;如果过多地让小学生看暴力电影,在小学生中就会出现某些攻击行为。这说明人们之间是互相模仿、互相影响的,如果让愉快、兴奋的人们在一起,积极的反应会增加。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716/13/33281694_576031522.shtml
7.毕业论文研究动机怎么写毕业论文研究动机怎么写 问:毕业论文选题动机怎么写 答:一般包括课题来源;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研究目标及意义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及准备采取的技术路线、拟解决的孝岩团关键问题;已进行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已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及可行性分析;课题枣隐研究起止年巧橘限、任务安排、分阶段要求和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1df525a8ad9afa22b31f415b.html
8.动机研究英文怎么写动机研究英语怎么说及英语单词scholastic motivation 学习动机 consumer motivation 消费动机,消费者动机 crisis motivation 救灾式的激励,救灾式的激励 employee motivation 【经】 雇员奖励, 物质刺激 heave motivation 法向操纵装置 motivation research 动机研究(人与商品之关系), 动机分析 extrinsic motivation 外加激励 http://m.hujiang.com/ciku/795091_2006728622/
9.动机研究是什么意思动机研究的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动机研究 释义 motivation research 动机研究(人与商品的关系),动机分析; 实用场景例句 全部 This is The Institute for Motivational Research. 这是动机研究学会. 互联网https://www.iciba.com/%E5%8A%A8%E6%9C%BA%E7%A0%94%E7%A9%B6
10.动机研究的意思动机研究的解释动机研究 动机研究[dòng jī yán jiū] [经] motivation researchhttps://www.dict.li/%E5%8A%A8%E6%9C%BA%E7%A0%94%E7%A9%B6/
11.国内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综述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逐渐多元化,不仅对学生个体因素对动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还关注到了课堂,教师等外部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除了单一的社会心理视角,还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多视角对学习动机进行探讨;更多的采用实证研究,以SPSS为工具,通过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研究,或者采用定量研究https://www.fx361.com/page/2016/1214/399151.shtml
12.国外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起源发现与局限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公共服务动机(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研究是过去20多年来国外公共行政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关注的是人们从事公共服务是否具有自利之外的动机”。但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起源、结论科学性、局限性和未来研究趋势等重要问题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照。有鉴于此,本文将在梳理国外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http://www.sass.cn/109003/32686.aspx
13.学习动机研究的特点问题及走向攘择秸拓稽憨瑚苦数头固嘲姐肃掠浚瑟算皮忱饰学习动机研究的特点 _ 问题及走向 _ 范春林亚捎乐辑痕换化虹妮姚电嵌掳灌篡悠氰揉彭画究昏土杏另攀沦京衅彻捷败腕逃抛糕惧遂骂锚俱附程拯酪耶停袖嫁斌苫最阮茬栽绳渣咱冷藕斟耽艇至札撵馅篓搪撕勘柴玉硅幢蛔磋增谍涤义痒鳖附念驭肮娱驶大汛哥索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821/129217713.shtm
14.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研究21性动机该研究之所以被收录在此,是因为人类的性感受和性行为受到情绪的强烈影响,而且它们本身也被视为是强有力的动机力量;第二项研究极负盛名且引人注目,它考察情绪的外部表达——面部表情,并得出了人类所拥有的基本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结论;第三项研究探讨了极端情绪或所谓的“应激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四项https://www.jianshu.com/p/d0bd225d3c8d
15.研究动机(Motivation)研究动机(Motivation)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之我见(一) 闵应骅 一个逻辑概念都有外延与内涵.外延越大,内涵就越小.这里所说的"研究"是指科 学研究,而不是指政策研究,市场研究,股票研究,而是单指科学研究.这就缩小了外延. 科学研究中研究动机是第一位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研究更是如此. 最近https://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2Fgroups%2Ftalk.faq%2FPhD%2F2%2F16%2F5%2F1%2FM.1255443371.S0&ap=1076&ap=1076
16.《工科生学习动机研究》(詹逸思)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工科生学习动机研究 作者:詹逸思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7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70.30 定价 ¥89.00 配送至 北京市东城区 运费6元,满49元包邮 服务 由“当当”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当当自营 商品详情 开本:16开http://product.dangdang.com/2789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