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收入,叫做“流量收入”,这并不是所谓的网络靠流量赚钱的一种,而是在实体店的“客流量”。如果一家实体店,一天一个人都没有,也没有任何的网店,那么它赚钱吗?肯定是无法实现赚钱的,过几个月说不定就会关门。
但是,这家实体店,要是“客流量”十分大呢?那么,绝大多数的商家,就算是“压货”放在这里销售,也是心甘情愿的。为什么?因为,商品放在那里销售远比放在仓库里要强得多。
我们再来看“大型超市水果蔬菜不赚钱,他们的利润在哪里?”
大型超市往往并不是一家两家,很多都是连锁性超市。当然,就算不是连锁型超市,每天的商品出售量也很大。那么,他们的蔬菜商品呢?并非不赚钱。
1、大型超市有自身的采购员。采购员并非仅仅本城市、周边城市去采购,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全国跑采购、全世界跑采购。很多都是产地直采,采购的价格会比本地采购便宜20%,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大型超市的水果蔬菜看上去不赚钱,其实,还是赚钱的。
2、大型超市的水果蔬菜并不便宜。就拿苹果而言,有很多的苹果包装上都写着“商超专用”。我对比过苹果超市、大型批发商之间的价格差。2017年的时候,一斤苹果在批发商手里拿“85-95”,也就是说苹果直径距离约在8.5cm-9.5cm(大概是这个样子,有些记不住了),采购的价格约为3.5元-3.8元一斤。但是,商超里面的价格呢?同等品级的价格约在5元-7元之间。也就是说,商超是提高了商品价格的。
当然,商超卖蔬菜、水果也会将损耗计算在内,通常有20%的损耗,也就是最后卖不动或者可能破损、烂掉的商品。也存在卖水果、卖蔬菜不赚钱的情况。
我们的生活所需,各种商品都是需要的,不仅仅是蔬菜与水果,还有生活用品、零食、生鲜等等。很多商家,为了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进入到超市里消费,可能将水果、蔬菜的价格压低,进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商超里消费。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
当购买蔬菜、水果以后,可能日常生活的用品也用完了,可能今天想吃零食,甚至是需要其他的商品。大型超市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很多其他产品的消费。
一个“点”,带动了更多消费的“点”。蔬菜、水果不赚钱,但额外产生的其他消费,是能更好盈利的。而这个盈利,其实依靠的就是消费者的“流量”产生的消费。
很少有投资者知晓商超商品是有提成的。这个提成不是说给销售人员,而是采购商品的“返货”、“提成”、“返现”等。也就是,每年各大商品代理商处有“订货会”,订货或者销售达到一定的金额,代理商是会“提成”给商超。也可以说是,利用一次带量购买,能压低进货的成本,进而实现更好的盈利。
总结:大型超市的水果、蔬菜不一定不赚钱。当然,也可能通过压低价格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有“流量”也就能更好的消费其他商品。再就是,通过更多消费其他产品,其他产品在带量采购的时候能更好的压低成本价,进而超市更好的盈利。
作者不易,多多点赞,十分感谢!
【灵兽山】观点:生鲜超市商品品类构成为果蔬、鲜肉、烘焙、水产、面点和熟食,另外也会组合粮油类商品,本质上生鲜超市还是通过商品差价来盈利,其中有部分类别会通过租赁和联营经营方式获利。开生鲜超市是十分考验运营功底的,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能力和品控能力上,而营销引流能力反倒次之。
提到生鲜很多人想到的是农贸市场,想到的是生鲜不是很简单很底层吗?事实恰恰相反,从商超细分领域来说,生鲜是比食品和非食品运营更加复杂的类种,一般做过生鲜的人往往比其他类别的人能力更强。而所谓的简单和底层,只不过是农贸市场的低成本、体验差和标准低的一种误解。
一般而言,生鲜只有在自营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毛利最大化,比如果蔬和鲜肉类,只有如此才能管控成本和营销落地。但生鲜还包括开篇提到的其他类别,很多都是技术类很专业的,比如烘焙和熟食面点。因此在生鲜超市要想盈利,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别做不同和经营模式的组合。
看本质,蔬菜水果对技术要求较低,对控损要求较高,这两个类别可以做自营,也就是赚差价盈利。其他类别自己做不了,就需要招商引进,做租赁或者联营合作,实现租金或扣点盈利。
全面的自营做不了,全部租赁和联营恐怕赚不了多少钱,重点是短视很难做长久,因此盈利模式的组合更为重要。而果蔬是比较敏感的商品,做促销或者引流都是很好的载体,有利于生鲜超市整体经营
生鲜是基础的民生消费品,价格十分敏感并且要有较高的周转率,这两点同时具备才能保证生鲜商品的品质,也因为好品质才有更多的消费者。
从这点来讲,生鲜商品获取较低的进价,拥有较好的进货渠道十分重要。但大部分的生鲜超市都是单店运营,很难具有供应链议价能力,这对生鲜超市盈利是个门槛,需要组合资源或联盟来解决。
租赁或联营的品类虽然不参与具体运维,但还是需要统一管理和营销的,这样才能够保证生鲜超市的整体经营效果。对自营的果蔬来说,除了供应链渠道,重点在于损耗控制,损耗不仅吃掉了毛利也消耗掉了成本,这也是很多生鲜超市不盈利的原因。
看本质,进货便宜和降低损耗是生鲜超市自营盈利的两面,做好租赁和联营类别的统一运维,是长久经营的基础,也是持续盈利并提高供应链能力的必备。而在粮油类的组合上,采用的多是商超经营模式来赚取差价,粮油类也是十分敏感需求很大的,生鲜和粮油的组合对消费体验很有好处。
1、供应链进货:开生鲜超市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供应链进货能力,找到渠道容易,拿到质优价廉的商品不容易,这与货量有关,单店需要考虑联合进货的可能。如果小打小闹也可以从批发点小规模进货,但这种方式如果没有很好的选址,就会缺乏竞争力。
2、选址精准找到需求:选址的重要性做实体店都很清楚。这里简单说下,原则围绕人流和消费力选址,这也是定位定品的重点,在高端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小区,在中老年居住区和商业区,周边有农贸市场竞争等,其经营结果都不同。
3、店铺规划投资合理:生鲜超市面积从一二百平到几百平不等,一般都需要品类齐全,这样消费者才能一次性购齐所需,黏性更强。这需要布局规划合理,首先是布局规划,其次是确定哪些品类需要租赁或联营,不同经营方式投资额不同,有的自己拿有的合作方出钱。从体验角度看,干净整洁灯光舒适是基本要求,这关系着商品品质和视觉冲击。
4、系统性和标准化管理:普通社区超市按照商超逻辑经营即可,比如进销存和周转、陈列和促销、销售分析和管理、服务和售卖技巧等。生鲜超市除了这些基本能力,还要有对生鲜商品的标准化管理能力。这个标准化包括进货、仓储、冷藏、包装、销售、损耗处理,周转标准、道具使用等等方面,这些环节做到位,商品销售中的损耗就会下降,利润得到提高,周转就会加快,品质就会更加新鲜,形成良性循环的闭环。
看本质,由于工作接触过20余家生鲜超市,有单店也有连锁。有一些供应链和店铺体验都不错的店,品类组合也可以,但最后关店了。问题最终都出现在标准化和系统性运营上,而这恰恰是生鲜超市十分重要的,这个做不好再好的资源也无法支撑。
生鲜超市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业态,看起来门槛也不高,但做好甚至比原教旨便利店(日系)还要复杂,究其原因就是其商品属性造成的,另外也有很强的专业性,有几点建议可以参考:
(1)供应渠道把握:寻求更多的进货渠道和联盟,实现大供应链采购中的分销环节,降低进货成本打造竞争力。
(2)专业能力获取:掌握核心专业能力,比如水果的等级、价格体系、产地优劣等,尤其不同等级的定价策略。如果自营鲜肉,更需要专业的分割高手来操做,实现利润最大。
(3)人员能力:自营人员的销售和服务能力必须要优秀,卖菜卖肉不代表人的素质就要低,现在很多生鲜超市这方面的确令人无语,时代已进入社交化、体验化和个性化阶段,服务做不好专业又不行迟早被淘汰。
最后,生鲜超市要获得竞争优势,连锁化是一条路。要获得更多的流量,社交化营销也是必备的能力。基于社区深耕用户,扎实做好服务是永远不变的,只要基础有了其他的营销工具和方法的赋能,才可以有的放矢,良性循环。
一句话,把生意做到店外,而非店内。比如社交,兴趣,社群,电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