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科普短视频已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开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以好奇为起点的科普,能让更多人走近科学、认识科学。科普本身就具有‘接地气’的属性,假如一个作品高高在上,缺乏通俗易懂的讲解,那就丧失了科普应有的价值。科普不需要深厚的理论、难啃的公式,而是需要讲解者俯下身来,与大家‘共情’,带着普通人好奇的感觉去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这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2022年上海科技节的发言。近年来,一批科学家化身科普主播,以短视频为载体,激发网友探索科学的热情。2023年3月4日,一群活跃在网络直播间做知识普及的院士、退休教师更是以“银发知播”群体的身份集体当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吴於人便是其中一位。在长达20余年的物理科普之路上,73岁的“吴姥姥”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风格——从线下走到线上,始终抱着对万物的好奇心去玩“好玩”的物理,在生活场景中讲解物理,让科学变得“接地气”。
图1“不刷题的吴姥姥”抖音平台主页截图
一、选题:热点重点事件中的“硬核知识”
准备选题时,需要综合考虑物理学知识容量和短视频表达方式的基本特征。要大量删减与物理学知识无关的节点,最大程度上进行浓缩,使相对丰富的信息量通过较短的视频时长充分展示出来,一方面减轻受众的认知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集中受众注意力,改善科普效果。
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盛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全民热点事件,并且体育赛事中蕴含着大量的物理知识,非常适合成为物理科普的素材。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世瞩目,奥运健儿的精彩瞬间让观众回味无穷,观众在感受比赛的同时,也会对诸如谷爱凌在U型池中展现出的统治力到底有多“逆天”,中国队的传统夺金项目短道速滑的中长距离比赛中为何大家都不愿意一开始冲在前面领滑等问题产生好奇。这些问题便是很好的科普切入点。团队设计出一系列冬奥主题短视频,对上述问题进行回应。例如,在“冰墩墩想学谷爱凌高难度动作”视频中,吴於人用深受网友喜爱的吉祥物冰墩墩模仿谷爱凌在比赛中腾空旋转的过程,讲解了滑雪运动中运动员如何运用动能、势能、重心力完成高难度动作,并对涉及的“摩擦力”“伽利略温度计”等物理概念给出了解释。除冬奥会之外,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热播期间,团队推出了讲解电梯球、香蕉球的短视频,分别用弹弓、组合纸杯演示其原理。这些以体育赛事为题材的短视频收获了非常可观的播放量,不仅能传播知识、满足观众好奇心,同时也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体育和体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1]。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2]。如何让公众了解国之重器,跟进科技前沿,如何拉近与公众的距离,用科普短视频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这是吴姥姥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不刷题的吴姥姥”选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自主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10个大科学装置,如“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科学号海洋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中国散列中子源”等,推出“大国重器”系列科普短视频(见图2)。这一系列作品尤其注重介绍大科学装置的核心创新点及国际地位,让观众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了解我国在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同时,部分短视频也保留了“不刷题的吴姥姥”一贯的生活化小实验演示、鼓励观众一同动手探索的特色,共同拆解大科学装置的运行原理。
图2“不刷题的吴姥姥”大国重器类视频
图3“不刷题的吴姥姥”大国重器类视频播放数据
二、呈现方式:小实验寓教于乐,剪辑助力增色
吴於人退休前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除了专业上的权威性外,她在教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在如何与学生对话、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懂物理等方面有深厚积累,这些条件为其转入科普短视频创作奠定了充分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
(一)由课堂教学延伸而来的科学趣味小实验
在同济大学任教时,吴於人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被大量刷题的学习方式磨灭了,面对这个本来十分有趣的学科时会有些犯怵。于是,她注重探究如何通过选取贴近生活的器材,设计各式物理实验,让教学变得有趣,消解学生对物理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体验到学物理是快乐的。
图4“不刷题的吴姥姥”硬核科学解读类部分标题
图5《在镜子面前演示宇称不守恒》
(二)后期剪辑助力
在短视频创作中,剪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团队统称其为二次创作(以下简称二创)。二创其实是根植于短视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基因,得当的二创能让短视频的观感更好,提升内容传播效果。
“不刷题的吴姥姥”系列短视频重点打造实验演示,将其作为视频特色之一。但是,有些实验的速度很快,或者效果比较细微,原速播放或较远的镜头无法充分体现实验效果,二创就能解决这类问题。比如在用气球模拟宇宙速度时,辅之以粘贴画、特效、放慢等剪辑技术,进一步突出重点,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演示过程,可以更好地配合讲解其中的原理。个别实验的效果需要二创才能凸显,如前文所述有关宇称不守恒的视频中,现实情况中无法拍摄出人与镜像动作不一致的情形,就需要后期对多次拍摄的情形进行组合加工。团队的剪辑师还会在视频中加入网络风格的画面、幽默萌系的解说词、大众熟知的背景音乐及可爱的音效等元素,使视频氛围轻松,稀释理论讲解的晦涩之感。此外,专题视频分别保持各自的二创风格,由此凸显不同专题的不同特色,吸引观众按专题或类别“追剧”。这一系列处理能让系列视频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增强了科学传播的吸引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优质的“视觉+精神”盛宴。
三、用户共创:增强互动,启迪思考
曾经“高冷”的物理/科学知识,如今正以更多元、更新潮的方式来到公众身边。书籍、音像制品等出版物也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在技术加持下增添了实操互动的可能性,“立体”地输出科普内容。过去吴於人在学校开办讲座或者讲课时面对的是几十、上百的学生群体,现在同样的知识内容放到网上,就能覆盖成千上万的受众。再结合一些平台二次分发,进一步拓展受众的量级。单向输出、纯粹式的讲述在短视频形式下的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网友更喜欢互动感强的科普,更加希望“能亲自参与”,在“玩中学,学中玩”。因此团队在短视频科普创作的过程中会融入更多元的形式,来加强网友的互动感和体验感。
吴於人退休前在同济大学创建了物理工作实践站,对青少年开放,如今她把这些与孩子们互动的经验带到了网络上,考虑网友的需求和喜好,视频输出采用适合网友的表达方式,拆除了知识壁垒。
(一)回应网友互动
图6《为什么羽毛球拍的影子时而‘魄散’时而‘清晰’》中,吴於人对小朋友提问的回应
图7“不刷题的吴姥姥”网友互动共创话题视频
(二)启发延伸思考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好的科普作品不仅介绍科学知识,更注重精神的弘扬以及思想、方法的传递,特别是对孩子们而言,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短视频内容设计上,团队注重展现从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到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吴於人的出镜讲解,潜移默化地传递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助力提升下一代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系列讲解玩具中物理知识的短视频,涉及地摊上常见的百变开花球,还有吴於人自制的行走玩具、啄木鸟等。在《自制三个版本的点头啄木鸟!》这期视频中,吴於人和搭档高老师举着三个不同版本的自制点头啄木鸟玩具,让它们同时动起来(见图8),通过设问引导观众发现它们无论是往下走的速度还是“点头”的频率都不一样。接着,她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解释——这是因为三个啄木鸟玩具使用弹簧的弹性系数不一样。而关于弹性系数的差异,吴於人通过调整啄木鸟在弹簧上的位置等,改变了弹簧的形状、长度、质量,使得弹簧的固有频率发生变化,改动之后的啄木鸟玩具动起来之后的速度和“点头”频率与改动之前形成对比。最后,吴於人提出这一实验可用衣架、夹子等在家做,并展示了一组大小朋友利用更简单的工具进行这一实验的画面。根据现象提出问题,逐渐深入原理并引导观众亲自进行实验设计,仅一分半时长的短视频便可浓缩这一过程。无需复杂装置即可实现科学方法的传授,观众会被这样的引导所激励,学习如何利用简易道具完成小实验,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图8《自制三个版本的点头啄木鸟!》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5]进入新时代,需要一批又一批像吴於人这样的科学家加入科普创作队伍,创作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通信作者:任咪咪,新媒体运营中级,吴於人助手,“不刷题俱乐部”内容商务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运营、媒体传播、企业资源开发与管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1).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2).
[3]张颐武.短视频的文化形态与价值[N].北京日报,2020-10-19(14).
[4]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