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教案实验名称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目的1、尝试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学会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现象。

难点:区分不同的血管。

实验关键毛细血管的寻找方法,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清不同的血管。

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纱布,滴管学情分析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

实验过程与方法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课前安排学生每两人一组,准备课本、实验报告和铅笔。

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提高课堂效率。

二、导入导语:“请伸出我们的双手,看看血管,你知道它是什么血管吗?有时不小心划破了双手,会流出鲜血,你知道划破的是什么血管吗?”伸出双手,联系自身实际。

让学生激起一颗好奇之心,引发探索知识内驱力。

三、出示课题明确目标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根据多媒体了解实验目的。

由一个学生读出,学生一起了解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目标。

四、了解实验材料用具让学生根据多媒体,清点实验材料用具。

清点实验材料用具培养清点实验仪器的习惯。

五、实验步骤播放多媒体视频,显示实验步骤观看视频。

明确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步骤实验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向学生强调】1.显微镜首先对光。

2.取放小鱼,方式要正确。

观察时,要勤滴水,但不要使尾鳍处水太多。

3.观察到毛细血管,注意其中的红细胞是如何通过的。

毛细血管的血液是从一支稍粗的血管(动脉)流出?还是汇入一支稍粗的血管(静脉)?明确操作重点严格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规范。

六、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巡回指导,纠正学生显微镜使用,小鱼安放等的操作规范。

尽量不大声打断学生。

初二生物《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观察小鱼尾鳍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并说出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3、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情感目标:体会生命的奥秘,关爱生命,爱护小动物,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能力目标:1、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分辨三种血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等。

二、重难点:重点: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真正观察到小鱼尾鳍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以及毛细血管在结构上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三、教学准备:材料用具:活的小鱼(尾鳍色素要少),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纱布)。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知识链接:1、导入:人的身体任何部位被刺破了都可能会出血,可见血管无处不在。

身体内的大血管分出小血管,再由小血管分出细血管,细血管再分出毛细血管,这样就在全身构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血管网。

你很难相信,人身上的血管,大大小小共有1000多亿条。

如果把它们首尾连接起来,可长达10万千米,能够环绕地球两周半。

2、复习显微镜的使用: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调整显微镜(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实验操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1)、师生对话交流一起预测怎样操作实验(2)、结合课本,描述实验的方法步骤.(5个步骤)实验材料:------的小鱼,尾鳍色素要-----,------------,培养皿,滴管,棉絮等。

设疑解答:方法步骤:1、用----------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和---------包裹起来,露出----------------。

2、将小鱼---------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在培养皿上,并在尾鳍上放载玻片.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主要体现“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思想,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为课堂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力图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教师先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操作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血液组成、血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的基础上,以“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动流情况实验”为载体,重点探究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血液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区分这三种血管。

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血液的组成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课时学习血管的特点奠定了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喜欢动手,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血管作为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关于血管的生活经验颇多,例如“打吊瓶”、“把脉”、“青筋”“等等,但是大部分同学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导课时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平日学生习以为常的现象入手,有效利用生活经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我还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比比那一个小小组实验操作最规范,并设计先完成的小组做“小指导员”,小组之间互相评价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探究落到实处。

四、教学条件分析本校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仪器齐全。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小鲫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根据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并能区分这三种血管六、实验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小鲫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四、教学条件分析本校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仪器齐全。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主要体现“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思想,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为课堂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力图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教师先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和血管粗细及分布情况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能力目标:1.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2.通过观察绘制血管分布和血流方向的生物简图。

情感目标: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实验重点: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和血管粗细及分布情况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实验难点:通过观察绘制血管分布和血流方向的生物简图。

四、实验准备(一)知识准备:1.回顾显微镜的操作要领。

(二)材料用具准备:生命力旺盛的泥鳅、显微镜、棉絮、滴管、铅笔、纸等。

五、实验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在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的血管,它们像渔网、像树枝……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有血液流动的血管呢?由于鱼类体内的血管和我们人体的血管是一样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观察泥鳅尾鳍血管及血液的流动情况来认识血管吧!(二)实验步骤1.用湿棉絮盖住泥鳅的头部和躯干部只露出尾部,再将泥鳅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2.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3.绘制血管分布和血流方向的生物简图(三)结果展示1.小组展示绘制的血管分布和血流方向的生物简图,图上标出血管的类型。

2.通过实验观察描述血管的类型、结构特点及血流情况。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设计来复中学袁俐实验目的: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区分各类血管,了解各类血管的不同特点实验材料和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絮、水槽、载玻片、滴管、小渔网实验步骤:1.将棉絮浸湿,备用;2.将显微镜取出,使用低倍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对光;3.在培养皿中滴入少量水,用渔网取一条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放入培养皿,并迅速用浸湿的棉絮盖住其身体,只露出口和尾部;4.待鱼安定后,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5.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物镜观察尾鳍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情况;6.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观察血液的流动速度及细胞在该血管内的通过;7.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前后血管分支情况,血液流动速度。

8.清洁、整理实验用具:取下培养皿,将小鱼放入水槽内;将显微镜复原,放入镜箱中;收拾实验台。

预测实验结论:1.血管的粗细是不同的;2.血液的流动是有方向的,血液从动脉血管流向毛细血管,再汇集到静脉血管;3.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动速度是不同的。

实验的改进:1.实验材料选取个头小的锦鲤,锦鲤价格便宜,外观造型可爱且活动性小。

2.实验材料中增加小鱼网,用小鱼网取鱼,使实验操作更美观规范,同时减小对小鱼的伤害的可能性。

3.实验过程中,在培养皿内滴入少量水,直接用湿棉絮盖住小鱼,而不是包裹小鱼,原因一:实验中小鱼很黏滑,用棉絮包裹不方便,不易操作;原因二:包裹住的小鱼尾鳍翘起很高,不易贴到培养皿底壁,影响观察;原因三:棉絮能蓄存一定的水分保证小鱼存活,不用在实验过程中再用滴管给棉絮滴水。

4.实验过程中,迅速用湿棉絮将小鱼头部和躯干部盖起来,只露出口部和尾部,遮盖部位多,小鱼的跳动性小。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一、实验目的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调试显微镜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并在尾鳍上放载玻片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实验操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作与观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察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项目管血血其腔流流他血管类型特方速情4.实验点向度况记录5.清1将显微镜复原,放回显微镜箱。

洁、整2将培养皿、滴管等冲洗干净并清理实验洁实验桌面。

用具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

2是否露出小鱼的口和尾部。

3小鱼的尾鳍是否平贴在培养皿6.你有上。

实验后哪些没有4是否在小鱼的尾鳍上放载玻片。

的反思做到?5是否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6是否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

7实验后是否将小鱼放回鱼缸。

四、预测实验结论1血管的粗细是不同的;2血液的流动是有方向的,血液从动脉血管流向毛细血管,再汇集到静脉血管;3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动速度是不同的。

五、交流与探讨1毛细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2在实验中,你最先寻找的血管是什么血管?你认为最好先寻找的血管是什么血管,寻找此血管的依据是什么?。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一、教材位置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二、实验器材自制10%的酒精溶液、金蛙、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清水、纱布、棉签等。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复习显微镜下呈放大的、倒像的原理,仔细观察三种类型的血管,准确说出三种血管的判断方法,并推测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液流动方向。

本实验是一个动态的显微实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尝试观察显微镜下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现象,找出三种血管并说明其中血液流动情况,推测说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液流动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实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继学习血液运输物质后的进一步延伸,血流的管道是血管,主要借助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来观察、认识三种血管,说出血液在三种血管内各自的流动特点,并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做好铺垫。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实验教学过程1、教师麻醉金蛙,以供学生实验使用。

2、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找出三种类型的血管,观察并说出各自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

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高倍物镜观察。

各小组成员仔细观察显微镜下的物像,彼此交流观点,得出结论。

3、最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根据不同类型血管中血液的流动特点,推测说出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教师通过动态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该过程。

并及时运用评价任务,请学生判断图中①②③分别是哪三种血管,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

以上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突破本节难点,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教学设计.doc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鱼的生理结构及血液循环系统。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原理。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实验鱼(小鱼)。

2.显微镜。

3.小刀、剪刀、剪子等操作工具。

4.大肠杆菌液、液体培养基。

5.显微镜干片。

三、教学过程Step1.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小鱼的生活环境和生理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小鱼的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血液在其中的运行原理。

1.先用药用棉花蘸上无菌生理盐水对鱼体进行表面消毒。

2.利用显微镜观察小鱼的尾鳍内部结构以及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行情况。

3.用小刀、剪刀、剪子等操作工具割开小鱼尾鳍,挑选一条血管进行观察。

4.在观察血管时,可选择打瞬间速灭菌药物或者冰水浸泡等方法使血流速度减慢,方便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运动情况。

学生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运动情况,进行描述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小鱼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原理。

四、教学评价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评价教学成果。

教师在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验结果。

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显现。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大秦家初中陈韶峰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血管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区分三种血管的方法。

2.通过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掌握一定实验技能,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重点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难点1.在显微镜下区分三种血管。

2.理解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法、观察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有价值的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实验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载玻片、棉絮二、课前准备1.课时安排:1课时2.老师准备:课件、三种血管的区别表、实验材料(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

)三、课堂教学。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得流动》教学设计——蒙山县湄江中学陈全贵一、教学目标:1、观察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内这三种血管内流动得情况。

2、尝试分辨血管得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得流动情况。

3、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得情感。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得能力。

二、教学重点:分辨血管得种类、结构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得流动情。

三、教学难点:观察血液在毛细血管内得通过方式。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类比法五、教学设计思路:这就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血流得管道—血管》中得“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得流动”就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

该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得地位。

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既复习了显微镜得使用,熟练了显微镜得正确操作,又可以尝试区分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得情况,从而使学生获取有关血管与血流得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因此,我得教学设计思路如下:1、课前让学生复习显微镜得使用,避免学生因显微镜使用不当无法进行观察以及造成实验器材损坏。

2、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学生全把注意力放在小鱼上,先通过观瞧实验视频了解实验过程,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各实验步骤得意义,再进行分组实验,这样才能减少实验耗时,确保小鱼成活。

我在实验过程中多巡堂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实验结束组织学生来提问、讨论、归纳、小结得出各种血管得结构特点与血液在各血管内流动情况得结论。

六、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复习显微镜得操作,预习实验内容。

2、教师准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得流动实验得材料用具,准备尾鳍色素较少、生命力较强得泥鳅。

上课、实验报告单。

七、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人体在进行生命活动时所需得营养物质、氧以及产生得废物都要靠血液运输,假如我们把起输运作用得血液比作汽车,那么血管就就是血液行驶得公路,公路分等级,血管也可以根据结构与血流特点进行分类。

提出问题:血管可以分为哪几类学生回答: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实验课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学习目标:1、巩固显微镜使用技能,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观察小鱼尾鳍中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3、尝试分辨血管类型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4、培养合作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学习过程:情境引入血液在我们体内不停地流动,你想亲眼看一看是如何流动的吗?今天让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一下吧!实验探究、自主学习要求:在实验中互帮互助,遇到问题,可讨论解决,解决不了向组长或老师请教。

检查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湿棉花。

实验:一、准备:显微镜对光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用手转动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③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转动镜,使其朝向光源,镜内出现视野时,视为对光成功。

二、探究观察:注意事项:(1)观察过程中,要善待小鱼,应时常向包鱼的棉花上滴水,保持湿润。

实验后,将小鱼放归原来的生活环境。

(2)显微镜下的像与实物是倒像关系。

当你想把像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玻片要向相反方向移动。

观察步骤:1.将小鱼捞出平放在培养皿中,用湿棉花包住小鱼头部和躯干部,保持鱼体湿润,露出头部和尾鳍,2.待鱼安定后,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3.用低倍显微镜镜观察:①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镜头,当物镜镜头与载物台的玻片相距2~3mm时停止。

②用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右眼应同时睁着),并转动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如果不清楚,可调节螺旋,直至清楚为止。

4、观察并记录鱼鳍血管中血液流动情况。

①、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②、根据血流方向观察逐渐分支的血管和逐渐汇合的血管。

三、小组讨论:1.在粗细不同的血管中,血液流动的速度是否相同?2.你能观察到几种不同的血管?四、谈谈你的收获五、课堂达标:1、思考:观察前,需用湿棉花把小鱼头部的和躯干部裹起来,并露出尾部,原因是什么2、右图表示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箭头表示血流的方向),据此判断:①所示的血管是②所示的血管是,③所示的血管是。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一、教学设计:1、由学生急切、兴奋的表情、心态----爱上实验课入手,引出课题。

并明确、强调学习目标。

同时,2分钟小组讨论交流本实验的实验方案、步骤。

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3、通过指导观察和学生操作4—5分钟后,老师及时叫停,因为学生已经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实验不顺利。

让小鱼儿先休息,学生说出自己实验过程中诸多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实验注意事项。

诸如:(1)低倍镜、暗光线。

并且要善用微调。

(2)包裹小鱼的餐巾纸根据小鱼的体长折叠,先润湿。

(3)尾鳍平铺、正对通光口。

(4)先找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流最慢的毛细血管。

学生通过和自己的操作比较,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4、再次进行观察实验,老师重点在检查学生找到的显微图像,指导寻找动脉和静脉。

5、观察结束,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现象,从图像到文字,回归目标。

老师趁势引出主题:如何区分静脉和动脉?学生讨论归纳:按血流快慢、血流方向。

6、学生对自己的这次实验自我评价、自我打分。

培养科学、客观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7、在实验报告单上绘出三种血管模式图,通过练习动手能力,强化目标。

8、达标练习,检查巩固学习。

9、实验结束,将小鱼放到各班级,让学生饲养观察,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简案(一)目的要求:(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2)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二)实验器材: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清水、棉絮(餐巾纸代替)、培养皿、滴管、显微镜(三)实验方案:(1)检查器材,安放显微镜(2)包裹小鱼.(3)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管和血液流动情况.(4)整理仪器.(四)实验过程:(1)、安装显微镜(2)、包裹放置小鱼(3)、观察血管及血流(4)、整理还原两步:初次观察、再次观察。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目的:1、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类的流动情况实验器材:显微镜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载玻片,清水,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实验设计:(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交流评估: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的流速一样吗?2.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是_____________通过,毛细血管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膝跳反射实验目的:尝试做膝跳反射实验,举例说明什么是反射实验器材:椅子、小木锤实验设计:1、每两位同学一组,两人轮换进行实验。

2、一位同学作为受试着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地搭在这条腿上。

3、另一位同学用小木锤子的边缘,迅速叩击一下受试同学上面的那条腿膝盖下面的韧带。

思考:1、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2、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为什么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目的: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实验器材: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设计并进行试验:1.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对照书上的图,认识红细胞、白细胞,比较他们的形态和数目。

思考:1、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中最多的是___________细胞。

2、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3、红细胞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细胞的功能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实验材料显微镜;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等上皮组织玻片;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玻片;骨、软骨、血液、韧带、肌腱、脂肪等结缔组织玻片;神经组织的玻片。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认识三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1.学生能熟练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2.能根据血液流动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能力。

3.培养同学之间合作探究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探究观。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分辨血管的种类、结构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三、教学难点:观察血液在毛细血管内的通过方式。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类比法五、教学设计思路:这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血流的管道—血管》中的“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

该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既复习了显微镜的使用,熟练了显微镜的正确操作,又可以尝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从而使学生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1、课前让学生复习显微镜的使用,避免学生因显微镜使用不当无法进行观察以及造成实验器材损坏。

2、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学生全把注意力放在小鱼上,先通过观看实验视频了解实验过程,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各实验步骤的意义,再进行分组实验,这样才能减少实验耗时,确保小鱼成活。

我在实验过程中多巡堂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实验结束组织学生来提问、讨论、归纳、小结得出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血液在各血管内流动情况的结论。

六、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复习显微镜的操作,预习实验内容。

2、教师准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的材料用具,准备尾鳍色素较少、价格便宜的小金鱼。

上课PPT、实验报告单。

七、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我们看到在这四通八达的街道上,车辆川流不息,然而它们繁忙而有序,那你知道吗,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着这样一条条繁忙而有序的运输线——血管。

人体在进行生命活动时所需的营养物质、氧以及产生的废物都要靠血液运输,假如我们把起输运作用的血液比作汽车,那么血管就是血液行驶的公路,公路分等级,血管也可以根据结构和血流特点进行分类。

实验目的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描述同一种组织中细胞的共同特点;3.描述不同组织中细胞形态上的不同之处;4.根据观察,概述组织的共同特点,形成组织的概念。

实验步骤1.根据教师提供的玻片,逐个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认真观察,注意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间的联系特点。

2.根据观察,同组间的同学互相讨论,认真填写表格实验结论不同组织的组织细胞形态等都是有一定差异的,但是也都有统一之处,比如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观察草履虫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少许棉花纤维。

实验目的: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实验步骤1.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

2.盖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

如果草履虫运动过快,不便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再盖上盖玻片。

然后寻找一只运动相对缓慢的草履虫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草履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映,表现出了生物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有利于自身的反映,或称之为应激反映。

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材料: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

实验目的:1.认识种子和结构。

2.学习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实验步骤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1)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2)剥去种子的种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子叶。

(3)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1)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2)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

(3)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液染成蓝色的胚乳以及末被染成蓝色的果皮和种皮、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实验结论进一步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同时也发现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观察叶片结构实验材料新鲜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实验目的:1,练习徒手切片.2认识叶片的结构.3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实验步骤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片的临时切片1,把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2,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图中虚线的方向,迅速切割.3,刀片的夹缝中春游切下的薄片.要多切几次(每且一次,刀片要咱蘸一下税)。

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

4,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

2在显微镜下分清业的表皮,叶肉和叶脉。

实验结论:进一步了解了叶片的各部分结构及名称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材料盆栽的天竺葵(或蚕豆),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实验目的: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2,探究光是不是路也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步骤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几小时以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板.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黄白色。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叶片被遮住的地方颜色较浅,没有遮住的地方颜色较深,说明叶片被遮住的地方淀粉较少,每被遮住的地方相反,说明绿叶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淀粉.实验结论:绿色植物的叶片能够在光照下产生淀粉这种有机物观察蚯蚓实验目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实验器材:蚯蚓、糙纸板、玻璃板、放大镜、棉球实验设计: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

观察它的环带,区别它的前后端,数一数从蚯蚓前端到环带共有多少节?(2)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2、观察蚯蚓的运动讨论: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2、身体分节的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目的:了解酵母菌的结构特点实验器材:显微镜、酵母菌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实验过程:(一)、观察酵母菌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

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

(二)、观察青霉1.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袍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颜色,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没有扫帚状的结构,以及孢子的着生状态和颜色。

【讨论】:1、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2、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状态有什么特点?鸡卵的结构实验目的: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实验器材:鸡卵、放大镜实验过程:1、照蛋,注意区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

2、先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表面,发现卵壳有很多小孔。

3、在鸡蛋钝圆的一端敲出裂缝。

4、小心地剥去表面的卵壳。

5、露出里面的卵壳膜。

6、将卵壳膜剪开,将鸡蛋的内容物倒到纸杯中。

7、观察内部的结构,认识卵黄、卵白和胚盘。

8、将鸡蛋煮熟后剥开,观察气室的大小。

9、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内部的卵黄和卵白。

10、对比生鸡蛋和熟鸡蛋的结构。

讨论:1、作为生物的受精卵,是如何获得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由此可知,如何理解陆生动物必须的三大基本生存条件?2、鸡卵的哪一结构将来可能发育成雏鸡?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模拟实验实验目的: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实验器材:黑白棋子、纸盒实验过程:1、黑围棋子代表含Y染色体的精子,白围棋子代表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

2、学生三人一组,先将10枚黑围棋子和10枚白围棋子放入一个纸盒中,这20枚围棋子表示精子,再将20枚白围棋子放入另一个纸盒中,这20枚围棋子表示卵细胞。

3、一位同学负责从装有“精子”的纸盒中随机取一枚棋子;另一位同学负责从装有“卵细胞”的纸盒中随机取一枚棋子;第三位同学负责记录两枚棋子代表的性染色体组成。

每次取完记录后,再将棋子放回去,注意摇匀再取,共记录10次。

全班统计各个小组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结果。

实验结果:次数染色体性别实验结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练习使用显微镜一、实验目的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三、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2、练习使用显微镜;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轻轻放置在实验台略偏左、镜座后缘离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的位置,把显微镜镜头向前,镜臂向后。

对光:转动转化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睛注视目镜内,一只眼睛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观察:①安放玻片标本。

②下降镜筒。

双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③上升镜筒。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4)整理实验器材四、讨论1、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2、若要将视野右上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需如何移动玻片标本?观察植物细胞一、实验目的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识别不同的植物细胞,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

二、实验用具洋葱鳞片叶、清水、稀碘液、镊子、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三、实验步骤(一)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显微镜各部分是否安装好。

(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准备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斯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把撕下来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7、稍等片刻即可使用。

(三)观察植物细胞装片(四)整理实验器材四、讨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黄瓜果肉细胞有哪些相同结构?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实验目的:1、练习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THE END
1.离水变血鳞的鱼视频 习近平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木工在房顶小便被扣3万元工钱 特斯拉市值暴增8500亿 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 雇主坐牢失联月嫂抚养女婴3年 国米1-0阿森纳 迎欧冠三连胜 印度正式申办2036年奥运会 苏-57飞行员有多传奇 歼-35A和歼-20有何不同 王楚钦0-3卡尔伯格 止步16强 邓超孙俪12年为助学捐赠https://m.163.com/v/video/VC789OF2C.html
2.2024年中考必看——生物实验操作水平测试规范操作视频(上)初中生物124个中考考点(填空版+答案),赶紧来查漏补缺!(附电子版) 生物教研联盟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确定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七下-语文-专题强化 致知培训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确定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初中生物 | 初中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TY4NzkxMQ==&mid=2247521306&idx=1&sn=7f310bc324ba2f4744e48cc111f1e8fd&chksm=fcb53712cbc2be04cfec9d1709879faccfc8e23548425c9d6e1affb82f2a74026e0812fd9aac&scene=27
3.《七年级生物:探索细胞的奥秘》,教育,k12教育,好看视频个性化推荐更懂你 多端同步播放记录 畅享高清视频画质 免费短剧随心观看 您可以点击「我的」右上角扫码 播放出现小问题,请 刷新 尝试0次播放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6日 0 0 收藏 分享 用手机看《七年级生物:探索细胞的奥秘》 百度文库 53万粉丝 · 72万个视频百度文库官方账号 关注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8527953408523606952
4.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初中生物实验教案).docx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初中生物实验教案).docx,观看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淌 试验目的: 1、观看血液在血管中的流淌。 2、尝试区分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类的流淌状况 试验器材:显微镜 显微镜,培育皿,滴管,棉絮,载玻片,清水,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 试验设计: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121/7043125104005015.shtm
5.初中生物实验室材料(精选10篇)篇1:初中生物实验室材料 实验感想 在上实验课之前,我们小组成员就觉得生物材料这门课程的知识实用性较强,因为生物材料就存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一次做生物材料的实验,看着研究生师兄示范操作,感觉这次在实验比较简单,应该不会遇到太多的难题。但后来实验的进展并非如此,这也让我们感受到理论知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erq0i0o.html
6.初中生物说课教师听课网[同步课堂]初中生物《脆弱的卵壳也“坚强”——探究卵壳的结构和功能》说课视频,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现场展示实录 进入学习 2816 583 9分20秒 [同步课堂]初中生物《观察小鱼的血液流动》说课视频,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现场展示实录 https://www.yanxiuwang.cn/Course/shuoke/class_id/34.html
7.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全册教案下载2生物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时间 2006年月日 课题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19课时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在实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021/22/1705697_62883330.shtml
8.生物实验课教学12篇(全文)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第2篇 1、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学生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才能真正学好基础知识和获得能力。《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生物学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还规定生物课在初一年级开始设课。由于初一不开设物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zvhiu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