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案例分析汇总十篇

1.推理性情景问题引入新课。“某个密闭的房间,有一人死在床上,除了床上其他地方无血迹,颈项处有个很深的伤口,你们判断他是自杀还是他杀?”学生“小侦探家们”猜测辩论,就连极个别心不在焉的学生也被问题吸引了。教师暂未明确答案,让学生带着疑惑、好奇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通过情景中的血流情况,向学生暗示解决这个问题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学生多样的解释给课堂学习留下悬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习内容也进一步明确起来,这时教师说出学习内容是顺水推舟的事。

引入新课环节,教师运用丰富的知识经验形成的教育机智创设情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活动:学生读P46图,思考:①人体血管分为哪几种?②三种血管的管壁的厚度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指导:

①动脉。教师引导提问“动脉中血流方向是怎样的?从哪儿到哪儿?”学生从课本中很快找到答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按压颈动脉,教师提示“像什么跳?”稍稍用力后,“感觉怎样,是否觉得一股一股向外流?”学生很是兴奋,积极尝试,感知动脉的跳动,想像着心脏收缩提供的快速血流,遭遇动脉血管肌肉弹性回缩形成的搏动这一瞬间过程。

②静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静脉中血流方向和心脏的关系。

小体验:学生掐住上臂中部静脉,下垂手臂,使手臂的静脉凸显出来,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从血流方向考虑,回答“静脉的血液回流心脏的途径被切断,所以静脉凸显出来。”回答得十分准确。教师进一步追问“逐渐凸显又是为什么呢?”教师用缓慢温和的声音强调“逐渐”两字,学生很快从课本的阅读及动脉血流速度快的暗示下,得出静脉血流速度较慢的结论。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积极的肯定。

教师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景,用以说明动、静脉的特点。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教师的提问,离不开教师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课堂问题的层层深入。更离不开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创设情景,把这种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成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这就是教育艺术,这就是教育机智的表现。

③毛细血管:学生带着问题“毛细血管壁最薄,薄到什么程度呢?它的功能是什么呢?”阅读课本找出毛细血管的与动脉静脉的关系及功能。

教师绘图演示毛细血管中红细胞的单行通过,说明它的流速之慢:。让学生用认为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学生极力地用自己的词汇表达这一现象,质朴可爱的语言多次碰撞修饰后,答案渐趋朗润、形象和准确,教师则扮演倾听者,不批评、不判断、尊重、敏锐、以学生为中心。

3.复习巩固:“假设生活中割破了动脉血如何流出来,割破静脉、毛细血管又会如何呢?”

因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是毛细血管的出血,对其他出血没有感性认识,所以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但学生的预见基本正确。假如这个环节加入多媒体演示或生活实例就更有说服力了,学生也能更直观的认识到三种血管的主要特征。

4.再回引入情景:“现在你们再判断,那个血案中的死者是自杀还是他杀呢?为什么呢?”

学生分析讨论后,统一意见认为“是他杀,因为颈部的深伤口显示颈动脉的破裂,颈动脉血流速度快、血压很高,如若自杀血液一定会喷涌而出而血溅四围,不可能只局限于床上,只可能是他杀,犯罪分子掩饰了现场。”学生表现很精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派上用场”,觉得十分骄傲与自豪。

这一环节安排首尾呼应,教师提问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学生知识的综合辨析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教师沉着冷静,放手让学生展示,提问不走过场,重视通过生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同时课堂又不失生机勃勃,这无不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

5.综合运用:“到医院挂水,护士会拍拍你的手背,然后找到血管扎针,请问扎入的是哪种血管?为什么呢?”学生理由表述清晰。教师通过该情景假设强化、活化了静脉的特点。教师设计问题时细致,注意铺垫,学生都有话可说。

6.拓展提升:“假如下肢伤口感染,通过手臂静脉注射的药物如何运输到伤口呢”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课后主动寻求答案,为下节课的血液循环教学作铺垫。这时课堂结束铃声就快响起。

一、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不知到知,从知道较少到知道较多,是不能纯粹依靠“授予”或者“灌输”的方式的,必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其内心的潜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促进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效性,对提高生物教学效果具有现实意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首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创建新型教学方法,能够丰富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促进课堂授课效率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有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真正从心底喜欢这门课程。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再次,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能够促进授课效率提升,从各个方面加大教学力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知识进行生活化讲解,促进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生活化,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到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区分辨别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及时调整学习方向。

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是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课程内容的难点、重点以及结构等进行合理划分,并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案例,设计包含课程内容的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巧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传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巧妙运用俗语、诗句等吸引学生兴趣,展现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学科比较枯燥,很多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并且知识点也不容易掌握,单靠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死记硬背,难于提高高考分数,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大家都学过的一些诗句或者是俗语进行知识分析,这样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吸引其兴趣,促进知识理解。

3.把学生放在课堂主导地位,让学生自编练习题,提高学习积极性

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效性,根本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把自己出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书本内容预习时所理解的知识点,出几道问题,把重要的知识点概括在答案内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抽检学生的习题,并当做问题提问,让另外一些学生回答,回答完之后,让出题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述,之后教师对评述进行补充,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有效开展生物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生物竞赛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生物学习中,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在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团队配合性,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教学模式。

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物老师可以联合其它班级上课的生物老师,两个班级组织一次生物竞赛,规定好比赛某一个章节的内容,也可以是某一个试验,看哪一个班级的学生最终取得结果教师比较满意,获得冠军的班级,可以由教师带着出去到远处游玩、踏春等。这样容易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当然,在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设计更加符合教学的实践活动内容,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真正目的,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概述与必要性

2案例教学法有效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各个阶段

2.1准备

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的首要阶段便是准备阶段,教师需要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备用案例提出相应问题,使得初中生可依据教师给出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讨论以及思考,进而获取问题的解决之道。此阶段生物教师所需进行的准备工作必须谨慎,例如,案例选择上需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具备现实意义,有助于初中生拓展思维等都要加以考量。另外生物教师在应用案例过程中,需要注意提问环节,提问的不同自然有不同的解决之道,因此提问环节尽可是提出一些较具引导性的问题,用问题将初中生牵引到案例学习中。

2.2分析

案例教学方法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便是分析与讨论,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情感互动、知识互动以及思维摩擦的主要阶段,换言之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成败关键在于对案例的分析。案例教学法能从跟本上提升教学气氛与学生学习热情,并通过案例问题的提出,增加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从互动中彼此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教学内容,遇到无法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自主性的去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进行询问,一方面扩展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

2.3讨论

2.4总结

万事都是有始有终的,案例教学的尾声部分便是总结阶段。生物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的指引作用,能将学生带回到教材内容中,把握好重难点,同时把案例分析讨论阶段所获得的观点意见加以总结,并与教材内容予以充分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案例教学法有效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对策建议

3.1通过案例实现课堂内容引入

3.2通过案例提出问题

在对教学案例进行确定后,教师应积极搜罗关于教学目标的文字、图片、影音等,作为教学中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演示案列,让学生体验到更具真实、直观的视听体验,并逐渐引领学生去了解资料中的教学内容,并逐渐深入讲解,学生对此产生的疑问要鼓励他们积极的提出。例:“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此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例子,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是双眼皮,你也是双眼皮,假如你有个弟弟,那么为什么你的弟弟却是单眼皮呢?许多学生对此都开始讨论,觉得不可能,甚至有同学认为这个弟弟是表弟,不是亲生的;学生们产生了积极的兴趣,并开始互相争辩与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正常,但无法说出原因,经过讨论后,教学气氛有了明显提升,此时教师开始讲解本课内容,学生也显得更加认真。

3.3通过分析获得结论

3.4通过案例实现扩展式教学

一、初中生物复习低效的原因

(一)教学模式陈旧

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学校和老师大多采用的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方式,教学模式非常僵硬,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事倍功半。学生在生物课的学习中无法占据主动地位,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不仅如此,初中学生承担的压力很大,僵化的学习模式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长远来看,生物老师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下降,那么他们在今后激烈的社会中必然会遭到淘汰。

(二)对学案过分依赖,复习模式单一

很多教师在复习时对学案过分依赖,用学案代替了必要的解析,代替了板书,代替了课本,致使备课过程机械僵化,思路越来越狭窄,只把学案准备当作唯一的任务,机械与僵化的学案模式致使备课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特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有把精力倾注到对教学环节的优化上,上课以学案为载体,照本宣科,学案成了生物问题的呈现材料,师生的课堂活动也集中体现为核对答案,复习课堂单调沉闷,缺乏生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激活与发展,对复习课缺乏期望,学习情绪冷漠。

(三)学生缺少反思过程

二、应对初中生物复习效率低下的策略

(一)活用学案,注重实验教学

1.灵活使用学案。

生物复习关键是要抓住重点与热点进行复习,要改变学案的结构,可以按照“典型案例分析、知识归纳、灵活训练”的模式,要以例题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总结与归纳,即要注重结合实例进行总结。例如,在学习蛋白质的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物质的结构:胰岛素、血红蛋白、淀粉酶、性激素、抗体、染色体,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蛋白质或者含有蛋白质,让学生结合实例总结蛋白质的功能,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经过了思考与鉴别,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

2.重视实验教学。

在复习阶段,生物实验教师一般采取讲解的方式,这种“纸上谈兵”式的实验复习,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也经不住考试的检验。例如,高考试题中出现的考查“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结构”的题目,如果学生动手做过实验,回答这个题目完全不成问题,但是如果学生不是亲手做过实验,而是背实验,那是需要惊人的记忆力的。因此,实验能力不是靠几张学案就可以提升的,需要去做,去经历。所以实验教学一定要稳扎稳打,绝不能马虎。

(二)注重反思,强化反馈

1.引导学生反思。

反思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反思的方法,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生物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反思方法进行回顾与总结。在对知识进行梳理后,要引导学生总结复习了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在习题训练课后,要引导学生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该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着重考查哪些能力?借此发现出错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知识点掌握疏漏还是由于粗心大意?还是因为审题错误?通过训练与反思将考查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构架,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知识反馈。

学生的反思效果需要教师的反馈来检查。错题改编,跟踪训练,是弥补学生知识点掌握疏漏的有效途径。教师在作业批改中可以将错题进行归整,形成错题档案,将错题进行适当的改编,让学生进行训练,检查反思的效果。有时要经过几个反复,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的训练尤其如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错题的原因,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完善,培养科学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生物复习课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改变固化的教案模式,根据学生实际灵活使用学案,激活学生思维。要强化生物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反思与反馈环节,让学生反思自身学习,并不断完善与优化自身的学习,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固化

从目前来看,我国初中学校和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采用的往往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存在,使得初中生物课堂成为“一言堂”,即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其学习效率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此同时,因为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动地位,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打压,长此以往,其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就会渐渐消失,从而使教学受阻。此外,由于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如果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学习过程中被磨灭,还会影响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优势,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2.教学观念守旧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一言堂”这种教学模式,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受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的影响较大;并且,部分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提高高考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向学生灌输“考试重点”,进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下降。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在一味地讲解生物知识,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生物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此外,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其并没有在理论教学期间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教学,使得新课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能力的目标无法在生物教学中实现。

二引发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传统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受此种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存有“向学生灌输大量生物知识就好”的教学观念,从而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生物知识的动力和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例如,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大部分初中教师使用的都是讲授法,并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就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在此种教学模式中逐渐丧失,从而对学生学习生物的态度产生极大的影响。

2.教学手段滞后

正如上文所讲,目前初中生物教学采用的主要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长期使用此种教学方式不仅会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从而逐渐放弃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对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减少此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从而尽量提升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生物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对策

同其他学科一样,初中生物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可以为提升初中生的动手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提供一定的推动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由于目前大部分初中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有着过重的功利心,对学生卷面成绩过度重视,而忽视生物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其能够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改革生物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2.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四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讲,受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影响,初中教师要想保证当前生物课程教学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其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就一定要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有效地加强学生应用各类型生物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各项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为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飞.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

[2]朱飞.重庆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二、基于有效教学下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析

2.1精心导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小组合作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传统的“教师说、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教学,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在小组合作中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学习的大氛围中;其次,小组合作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极强的教学形态,学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最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收获友谊,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所以,小组活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有效性学习系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案例分析:依旧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为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实现有效性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各组成员推选组长;其次,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小组合作的纪律守则;最后,生物教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一定的总结。

生物学科属于自然学科中十分基础的学科之一,具有基础性、特殊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初中学习生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生物原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怎样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为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对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对策积极建设高效生物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内涵分析

二、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1.科学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利用生物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学生对实践操作课程很感兴趣,在教学中,积极应用实践教学,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很多生物的演变、发展,而这些内容多数以文字进行描述,形象性较差。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是不同生物在发展过程中又具备其自身特点,要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发展和演变,就需要利用实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操作过程。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过程中,课本上静态的图画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细胞结构切片,让学生观察细胞在不同时期分列的过程,以及分裂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态,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细胞分裂过程中的规律。初中生物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现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周围生物知识和规律,将生物和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开阔学生视野。

3.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应用。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为了更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和效率,打造有效课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势在必行。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生物知识形象化,通过综合应用图像、文字、视频、动画、音频等手段,将生物知识变得简洁,生动,形象。例如在进行细胞有丝分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的观察整个细胞分裂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通过视频演示,再加上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解,能够显著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及时和教师以及周围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之后路,就能够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1]孙武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何华.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3]林潇潇.浅谈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一、重要概念的提出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首次提出“重要概念”,提出让学生通过掌握重要概念来把握生物学科本质和核心内容。初中生物课程共有10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重要概念,每个重要概念下设支撑它的核心内容,重要概念共50个。其中,有些重要概念容易理解,如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些重要概念比较抽象、微观,如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这些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或者展示模型图片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其深刻理解。

二、实验对促进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价值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实验教学恰恰是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初中生物新课标更加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教育教学功能。生物学科中那些抽象、不易理解的重要概念,需要借助实验使其显性化和具体化,比如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个重要概念可以借助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加以展示;另一方面,在生物教学的某些环节需要借助实验帮助、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知识。

综上所述,借助实验促进初中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有的重要概念比较深奥,可以借助实验剖析概念要素,理解概念内涵,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规律;有的重要概念借助实验可对学生理解某些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两种情况的实验形式要灵活选择,可以是演示实验,可以是验证实验,还可以是探究实验,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实际去确定。

三、借助实验促进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骨的结构与成分

教材分析:《骨的结构和成分》是初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形成》中第二课时内容,是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本课先让学生观察长骨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作用,建立长骨是一个中空的坚实的生活器官的概念;再通过探究鱼骨的成分,增强对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感性认识,推测骨的成分与特性的关系。然后,介绍在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是动态变化的,从而使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并为学习运动打下基础。

学生认知分析:

1.知识方面:

学生已有知识:已经知道人体的运动离不开骨,并且对骨的坚硬性有一定认识。

待解决的问题:骨的内部结构;骨是否是生活器官;骨的成分和特性。

2.能力方面:

学生已有能力:按实验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会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

仍需训练的能力:根据实验材料、用具等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小游戏引课:老师说出肱骨、股骨、尺骨等骨的名称,学生两人站在讲台上,其中一位根老师说的骨名称快速在另一位同学身上指出来,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评判。

教师提问:从形态方面看,刚才我们说的骨都是什么骨?学生答:长骨。

长骨在人体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适应的,是什么样的结构使长骨具有这样的功能呢?这节课就来学习骨的内部结构。

请学生观察已经锯开一段的长骨:

观察方法:一看二摸。

观察顺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骨的结构和功能。

展示图片并提问:

1.姚明的长骨中是黄骨髓,为什么还能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如果配型相合,从那里取骨髓?

2.青少年为什么能够不断长高?

3.骨折后愈合的骨是什么结构?

4.为什么老人比小孩更容易发生骨折呢?

过渡:老人比小孩更容易发生骨折是因为他们骨的特性不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骨的特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鱼肋骨,感受骨的坚硬和弹性。

为什么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的弹性,这和什么有关呢?

你知道骨里有什么物质吗?

展示骨粉的营养成分表,学生从中里获取信息,归纳骨的组成物质有两大类:有机物和无机物。

提出假设:骨的成分对骨的特性有决定性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骨中含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物质,是二者共同决定骨的特性,还是其中之一决定骨的特性?我们该如何进行探究?

学生提出可把两类物质分开,单独地研究一类物质的作用。

提问:显然,鱼肋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难于简单分开,怎么办呢?

学生提出可以去除骨中的一类物质,研究剩下的另一类物质的作用。

学生根据实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以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之间的关系。

演示碳酸钙粉末在盐酸中溶解的实验,展示小麦种子燃烧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鱼肋骨的作用。

提问:你知道在实验中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中涉及到的生物情境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进而全面引导班级中学生对此种学习情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生物知识结论,逐渐形成自我的学习见解,增长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同理,生物教师需要依据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精心进行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行为。

二、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现有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规划进行集体形式的教学形式。大部分的教师认定其教学内容是一个教学标准,不允许出现变更的。为此,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中,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材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教师的守旧教学方法来教学核心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切实有效的体现到学习的快乐,必定也无法有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变化,部分教师逐渐意识到并开始进行改变这一教学僵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创造能力却并没有被完全的激发出来。

三、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有效的提出学习问题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八年级生物北师大版《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需要合理的进行应用案例教学。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动物园中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老虎、狮子、孔雀、猴子等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但是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是如何一代又一代的繁殖的吗?

首先,教师此时需要及时的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问题:

(1)细致的进行陈列你所了解到的动物繁殖方式;

(2)具体阐述一下动物克隆的繁殖的方式属于当前的那种繁殖类别;

(3)哺乳动物与非哺乳动物自身存在什么样的区别;

(4)简答的谈一谈你见过的哪一类的动物直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繁殖方式。

教师则需要将学生的回答全部进行收集,并予以学习肯定。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对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具体的评析,并总结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收获,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不断进行鼓励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思考、交流互动。

2.合理的应用教学实例

(1)大雁在进行集体迁徙途中,一部分身体不健康的“孤雁”为进行“站岗放哨”的工作。在遇到实际敌害时,此群体进行会用自我的语言进行警报,让其他的雁迅速做出反应,准备还击或逃生,而这一部分不健康的大雁则会成为敌害的食物。

(2)在蜜蜂中的雄蜂长大后,需要与雌蜂进行。在那之后雄蜂进行会逐渐死去。教师则需要要求班级中学生对于此案例进行深入的学习分析。

文中的孤雁“放哨”这一工作,对其他雁具有何种的现实意义;雄蜂为交尾而奉献出自我的生命地方意义是什么等。

3.科学全面的进行总结教学案例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1.案例讲授法

案例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将案例与课本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达到对知识点和该节内容的系统掌握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此种方法。

2.案例模拟法

案例模拟法也是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更生动形象的方法。通过情境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案例模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评析,最终达到掌握案例所针对的知识点的目的。例如,教师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甲(腮腺炎潜伏期)和乙两人小聚,并热烈地交谈,一星期后,乙的腮帮肿大,得了腮腺炎。

3.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如大雁南迁时,总有一两只身体孱弱的大雁站岗放哨,当发现有敌害侵犯时,这些放哨者通过嘶鸣狂奔向整个雁群传达警报,使雁群尽快作出御敌或逃生准备,而报警的孤雁最终难逃敌害的袭击。通过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讨论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4.案例辩论法

当案例提出来且学生进入分析思考后,学生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案例辩论法让学生尽情地畅谈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整合学生观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先由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再以类似辩论会的形式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争辩反驳。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善于总结,表扬鼓励优点,指出应改进的地方。如众多入侵的外来生物不仅破坏了我国生态系统平衡,同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问题:某些外来物种的入侵能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吗为什么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正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不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而反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

三、案例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完备的案例汇编是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是案例教学实践的前提。在生物教学中,合格的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案例数量仍很不足而且零散。因此,案例的汇编单靠每一个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整个教学组每个教师共同努力去建立完备的案例库。

2.处理好具体案例学习与系统知识掌握的关系

一般来说,案例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情形而设定的。一个案例通常只能反映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规律,因此容易造成以偏概全。这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出隐藏在案例背后具有普遍的真理性的本质规律。让学生在对案例单一认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知识结构整体的理解消化上,发挥案例的最大教学价值。

THE END
1.离水变血鳞的鱼视频 习近平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木工在房顶小便被扣3万元工钱 特斯拉市值暴增8500亿 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 雇主坐牢失联月嫂抚养女婴3年 国米1-0阿森纳 迎欧冠三连胜 印度正式申办2036年奥运会 苏-57飞行员有多传奇 歼-35A和歼-20有何不同 王楚钦0-3卡尔伯格 止步16强 邓超孙俪12年为助学捐赠https://m.163.com/v/video/VC789OF2C.html
2.2024年中考必看——生物实验操作水平测试规范操作视频(上)初中生物124个中考考点(填空版+答案),赶紧来查漏补缺!(附电子版) 生物教研联盟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确定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七下-语文-专题强化 致知培训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确定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初中生物 | 初中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TY4NzkxMQ==&mid=2247521306&idx=1&sn=7f310bc324ba2f4744e48cc111f1e8fd&chksm=fcb53712cbc2be04cfec9d1709879faccfc8e23548425c9d6e1affb82f2a74026e0812fd9aac&scene=27
3.《七年级生物:探索细胞的奥秘》,教育,k12教育,好看视频个性化推荐更懂你 多端同步播放记录 畅享高清视频画质 免费短剧随心观看 您可以点击「我的」右上角扫码 播放出现小问题,请 刷新 尝试0次播放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6日 0 0 收藏 分享 用手机看《七年级生物:探索细胞的奥秘》 百度文库 53万粉丝 · 72万个视频百度文库官方账号 关注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8527953408523606952
4.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初中生物实验教案).docx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初中生物实验教案).docx,观看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淌 试验目的: 1、观看血液在血管中的流淌。 2、尝试区分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类的流淌状况 试验器材:显微镜 显微镜,培育皿,滴管,棉絮,载玻片,清水,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 试验设计: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121/7043125104005015.shtm
5.初中生物实验室材料(精选10篇)篇1:初中生物实验室材料 实验感想 在上实验课之前,我们小组成员就觉得生物材料这门课程的知识实用性较强,因为生物材料就存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一次做生物材料的实验,看着研究生师兄示范操作,感觉这次在实验比较简单,应该不会遇到太多的难题。但后来实验的进展并非如此,这也让我们感受到理论知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erq0i0o.html
6.初中生物说课教师听课网[同步课堂]初中生物《脆弱的卵壳也“坚强”——探究卵壳的结构和功能》说课视频,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现场展示实录 进入学习 2816 583 9分20秒 [同步课堂]初中生物《观察小鱼的血液流动》说课视频,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现场展示实录 https://www.yanxiuwang.cn/Course/shuoke/class_id/34.html
7.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全册教案下载2生物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时间 2006年月日 课题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19课时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在实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021/22/1705697_62883330.shtml
8.生物实验课教学12篇(全文)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第2篇 1、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学生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才能真正学好基础知识和获得能力。《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生物学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还规定生物课在初一年级开始设课。由于初一不开设物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zvhiu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