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许多同学都陆续带上了眼镜,。有多少人近视了他们又因为什么原因近视的让我们来做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了解普通人是怎样近视的。
2.调查询问同学,了解他们是怎么近视的。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近视了。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我班共有18个人近视,其中3人偶尔会戴眼镜,有2人正在治疗近视眼。也有4个同学有点近视却没戴眼镜,其他9人戴眼镜。近视率占整个班级同学的41.8%。
四、结论
通过询问调查后进行分析,我发现:
2、抗疲劳眼药水与眼保健操都是对眼睛有治疗作用的,但同学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做眼操非常随意,不认真。
3、近视人数越来越多,但有些近视的同学也没有戴上眼镜。这表明同学们对近视的问题还不够重视!
4、其中还包含其他因素,比如:姿势不对、用眼不当之类的毛病,用手直接揉眼,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改正;像灯光太暗或太强之类的,我们必须随时调节;像防护不当、用药不当之类的,我们尽量避免。
五、建议
为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每日坚持远眺望绿色、坚持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并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2、学习时要有充足的光线,光线要从左侧方向来。不要在光线不足和耀眼的阳光和强灯光下看书写字。
3、不要睡在床上或边走路边看书。更不要歪头偏身趴在桌上读书写字。
6、多摄入维生素A和蛋白质。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多同学都近视了,他们常说:戴着眼镜代表很有学问!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近视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近视了于是,我带着问题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并且询问医生,了解普通人是怎么近视的。
2、调查询问同学,了解他们是怎么近视的。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班一共有多少人近视了。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2.近视眼还有很多危害。(1)会影响智力发育:人对外进信息的获取有90%是通过眼睛来完成的。青少年智力发育期更离不开外界。(2)并发症危害:随着近视加深,会引起如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玻璃体变形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遗憾终生。(3)影响身体健康:戴镜后限制了一些体育活动,使身体发育迟缓。
一:问题的提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拥有了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外面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世界才能一目了然,
才能更好的学习,生活。但进入高中以来,我们班越来越多的同学戴上了眼睛,同学们的视力越来越差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近视为什么会引发近视近视有哪些危害又有哪些预防方法
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
二:调查目的:调查我校学生的近视情况,找出近视的原因、近视对个人的影响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案。
三:,调查方法:
1.通过网上调查和询问同学,老师,了解近视的主要原因。
2.走访当地小学,初中,了解近视的发病率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四:调查结果:
1.现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
中学生为55.2%,高中生为70.3%。
2近视的原因
专家分析,主要是四点原因:学生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眼保健知识;
50%左右的学生没有认真做好眼保健操,60%左右的学生缺少眼营养补充。
我们发现看电视和玩电脑对近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今生活水平高了,大家重视生活质量,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现在的大学生的电脑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然而,这些电子产品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富足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事实上,这些隐患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大家做到合理使用这些电子产品。
其他用眼不卫生情况包括使用不洁净的毛巾或手擦眼睛、走路、乘车时看书,在强光下看书写字等等。这些情况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20%的近视的引发因素。至于遗传方面的原因则要注意不能近亲结婚,近亲结婚加大了后代近视等疾病的发病机会。
3.近视的危害:
近视对人造成一定的困扰,就调查显示,这些影响大部分表现在生活中。据资料显示,
近视对生活具有如下危害:
①视力低下,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②中高度近视,会导致眼球突出,眼睑松弛,影响容貌;
③近视患者其白内障、青光眼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④中高度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容易引发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出血和脱离而致盲;
⑤近视超过600度可产生一定的遗传因素,不但影响自己,而且会影响下一代,这是最可怕的。
人们也考虑到了近视对学习的影响,如一些专业对视力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
①单眼视力低于1.0者,不能录取理工类的海洋运输、船舶驾驶、民航航行管理业;
②双眼视力低于1.0者,不能录取警校、军官学校、精密仪器、海关专业;
③单眼视力低于1.0者,不能录取医科、艺术类的舞蹈、音乐、电影、摄影专业;
④单眼视力低于0.8者,不能录取体育专业等;
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①造成营养不良,思维受到限制
②对自己不自信,适应环境能力差
③成为求知、求职、婚恋的绊脚石
④深度近视会眼窝深陷,脸部变形
4.近视的预防和治疗:
(1)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虽然非近视的人数较少,但是非近视的人数天天做眼保健操的人数是近视的4倍,近视的同学大部分处于从未做过或是偶尔做过眼保健操的情况。这表明,做眼保健操对视力的确有着很明显的保护作用。
(2)看书时坐姿要端正,读书或写字时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3)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也不要躺下看书。
(5)睡眠不足身体不仅容易疲倦,还易引起视力下降;要少吃含糖量高的甜食,
少吃烧烤类食物,不偏食、厌食。多吃对眼睛健康有益的食物,如富含硒元素的食物(动物肝脏、
瘦肉、玉米、洋葱、大蒜、海鱼、淡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肝脏、牛羊奶、蛋黄)和富含维生素b1和尼克酸的食物(小麦、玉米、螺旋藻)。
是否该为女性提供补贴
――调查显示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评价下降
《报告》还首次公开了全国妇联发展部调查形成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男人为什么喜欢看美女
――美女能激活快乐中枢神经
心理学实验表明:美女能激活男性大脑的快乐中枢神经,让他们兴奋起来。当一个男人还是婴儿的时候,他对美女的偏好就已形成。
女人喜欢什么样的男人
――外表有女人味的男性更受青睐
美国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女人偏好挑选面相中有女人味的男性作为交往对象。
主持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表示,大多数女人偏好长相阴柔且皮肤黝黑的男性,例如英国足球金童贝克汉姆。调查中也发现,一般男性喜好女性有长眼睛和丰润双唇,例如好莱坞女星安吉莉娜茱利。男女之间“魅力”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或相反。一般男女所认为的“魅力长相”,也并非是公认最有魅力的脸蛋,帅气或美丽不直接等于“有魅力”。
特殊的“母亲节”――5月4日,北京市女子监狱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举办了“‘感恩母爱’汇报佳绩”母亲节主题教育活动。60余名服刑人员的母亲和家属来到监狱,探视正在服刑的亲人,观看由服刑人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感受她们的改造成果和全新的精神面貌。
穿越时空的吻
――日本发明网络接吻器,可感受对方的动作
日本的研究人员近日研发了一种装置,可以借助互联网传递亲吻,让网络两端的使用者感受到对方的动作。
接吻器包括一黑一白两个长方体终端,上部各有一根吸管,看起来像饮料盒,装置还包括一些连接设备。使用者将一个终端上的吸管含入嘴中,用舌头转动吸管,另一个终端上的吸管会以同样的方式转动。这种接吻器现阶段只能传递部分接吻要素,有待进一步完善。
研究人员说:“吻不仅包括舌头的活动,还包括味道、呼吸方式和舌头的湿润度。”如今,他们已经攻克舌头活动,正着手研究其他要素。
不过,接吻器也遭到了不少质疑。有人认为,人类通过这种方式互动是一种悲哀。人们是否希望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连接吻都可以用一个带吸管的盒子来复制?
“忘情水”不再是梦
――科学家发现抹除痛苦回忆的方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已经找到一种被称为PKM的蛋白质与烦恼回忆之间的联系,并研究出了一种可能从脑海中删除创伤的方法,这让忘记痛苦回忆成为可能。
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成果还可用于戒毒、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长期记忆混乱的疾病。
打字机将成为历史――1867年,世界上第一部商用打字机在美国诞生。但是现在,打字机早已不敌更方便的计算机。日前,位于印度孟买的全球最后一家打字机工厂宣布关闭,打字机即将走入历史。
外星植物是什么颜色
――模拟研究显示外星植物可能呈现黑色
根据一项最新的模拟研究显示,在围绕双星或多星系统运行的行星上,可能会进化出人类肉眼看上去呈现黑色的植物。研究同时还认为,这样的生物甚至可能还会发展出自己的移动“遮阳伞”,以躲避致命的太阳耀斑。
地球上的生命活力都来自太阳,阳光驱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这种作用,植物能借助太阳辐射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物质。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颜色和温度,决定了地球上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部分波长的光,却不吸收绿色光,这一波长的光背反射回去,进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感觉到植物呈现绿色。
但宇宙中的大部分恒星和太阳不同。银河系中,超过八成的恒星是暗淡的红矮星。因此,天体生物学家们认为,生活在围绕此类恒星运行的行星世界上的植物,如果同样发展出了光合作用,那么它们将进化出不同的波长吸收模式,因而呈现红色、蓝色、黄色、紫色甚至灰黑色,以便更有效地吸收光照资源。
最“萌”的文物――山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商卣(音:xiāoyǒu。是猫头鹰,卣则是一种酒器,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艺术品)的图片,在微博上被网友疯转,网友称其外形酷似网络游戏里“愤怒的小鸟”,是最“萌”的文物。
大脑确实可以半睡半醒
――或与活动能力有关
美国的研究人员用实验鼠进行了如下实验:让一些实验鼠较长时期处于清醒状态,直到可能开始犯困的时候。这时虽然可以明显看到它们仍在活动,其脑电波在总体上也表现出清醒的特征,但用探针在其大脑中某些局部区域测量到的脑电波特征却显示其已睡着了。而且多次实验显示,这些睡眠区域出现的位置是随机的。这就说明,当大脑总体上还处于清醒状态时,某些局部区域已经开始入睡。这些局部入睡的大脑区域可能与活动能力有关,这较好地解释了在“半睡半醒”状态下做事准确度下降的情况。
1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2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2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7〕。某些特定中小学生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3幼儿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对深圳市罗湖区3047名4~6岁幼儿调查发现,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9%。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9〕。
24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10〕对辽宁省14个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2005年对28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11〕。某些特定教师群体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校女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25军人、护士、运动员、企业家等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军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如与人交往时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伤害及对他人求全责备等。调查发现,50%以上的临床护士存在程度不等的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经过敏、内心过分担忧、记忆力减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没有耐心等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以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最为突出,占768%〔12〕。对河南省女运动员调查发现,躯体化、病态人格、抑郁、疑心分别为44%,31%,24%,24%,其他几项因子最低检出率也达到18%〔13〕。对企业家的心理健康抽样检测表明,5977%的被调查者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678%的被调查者有较明显的心理障碍,578%患有抑郁症或躁狂症等心理疾病,中青年企业家更为突出〔14〕。
26各种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资料表明,85%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对上海市1447名60~79岁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64%,其中忧郁症占3117%,焦虑症34人,占2208%〔15〕。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但更年期妇女、农村妇女、妊娠期妇女、卖女等群体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对聋哑学生的调查表明,8133%的学生处于一般焦虑水平,267%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焦虑倾向〔16〕。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多存在着自卑自责、冷漠孤独、对人焦虑、冲动等心理问题〔17〕。
3不同年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
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在不断恶化。王玉凤等研究发现,1993年北京市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09%,明显高于1988年的检出率〔18〕。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趋势也有类似情况。1993年对广州市400余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当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教师仅占104%〔19〕。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教师高达512%〔10〕。我国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趋于严重,如1988年对广州市452名老人的调查发现,对离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占864%,对晚年生活有不良感受者仅占136%〔20〕。2004年有学者用SCL-90对1024名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占119%,低分临界者占796%,有心理疾病者占85%〔21〕。
4中国人精神障碍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
5我国心理健康现状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登峰.谈精神家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6(10):37-39.
〔2〕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6):5-9.
〔3〕黄希庭,郑涌,张庆林,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5-296.
〔4〕黄万琪,周威,程清洲.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9-140.
〔5〕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203-204.
〔6〕高山.调查显示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7〕王玲凤.湖州市559名小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3-135.
〔8〕龚建华.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95-96.
〔9〕俞国良.健康从幼儿的心灵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4-11-26.
〔10〕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J].辽宁教育,2000,29(9):23-24.
〔11〕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19(4):32-33.
〔12〕吕玉娣.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5,4(2):4-6.
〔13〕周毅刚,郭玉江.河南省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11-913.
〔14〕谭刚强,杨艾祥.中国企业家心理健康调查[J].西部人,2003,4(8):41-43.
〔16〕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7(4):9-13.
〔17〕梅爱琴.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学校对策[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2(4):51-54.
〔18〕王玉风,任桂英,顾伯美.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51.53.
〔19〕沈仁丽.423例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2):102.
〔20〕朱高章.广州市离休退休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及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J].老年学杂志,1988,7(1):6-8.
〔21〕范亚峰,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17):45-46.
〔22〕胡晓梦.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N].人民日报,1999-04-18.
〔23〕余巍,胡嘉红,李莉,等.广州市2~12岁儿童1734名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92-93.
〔24〕李淑然,沈渔,张维熙,等.中国七个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精神科杂志,1998,31(2):80.
〔25〕陈林庆,石洲宝,吴丽荣,等.兰州市药物依赖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5):285-286.
〔26〕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118.
〔27〕王金荣,王德平,沈渔,等.中国七个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44(2):75-77.
2.信息动态
3.医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及人格特征分析王昕洋,薛菊凤,孙馥箐,王洋,李思敏,付永良
5.高中生家庭气氛问卷的编制校园心理范金刚,崔立中,FANJin-gang,CUILi-zhong
6.大学生宽恕行为与自尊关系的研究徐晓娟,XUXiao-juan
7.290名师范大学生90项症状自评量表的理论分析丛爱玲,刘锦涛,CONGAi-ling,LIUJin-tao
9.高中生青春期恋爱调查报告刘志群,LIUZhi-qun
10.高中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问卷调查周寒冰,ZHOUHan-bing
11.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索张广乐
12.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余鸿璋
13.高校学生心理委员设置的现状与思考郭胜忠,高朕栋,高欣
14.浅谈学校素质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曹秀燕
15.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解析黄乾玉
17.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及治疗桑园,谢玮
18.骨科截肢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任捷
19.职场女生坚守职场尊严的初步分析丁志强
20.身体意象的研究进展刘香华
21.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初探李西彩,王宽,王秀丽
22.提高技校《机械基础》课教学效果初探白云
23.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比较研究晏志武
24.浅议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杜龙
25.师生关系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葛敏燕
2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孙银官
27.引入团体辅导增强德育实效叶华文
28.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左效慧
29.SPSS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高莉
30.职业组合卡使用过程中阻抗的表现正
31.山西省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张海燕,黄俊秀
32.手中的魔镜——自我意象的分析技巧莫勋
33.婚姻冲突对孩子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对策吴艳,郑昊敏
34.高职"自卑生"心理危机干预一例刘爱华
35.校园心理催眠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症一例周爱保,王志丹,谢璐,李平
36.高职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一例邓小琴
37.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案例一例明志强
38.高三女生考试焦虑一例李云珍
1.四川省南充市不同类型院校本科学生应对方式比较研究罗贤,LUOXian
2.高中学生不合理信念维度构建及现状研究丁云洪,DINGYun-hong
3.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钟潮庆
4.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压力源调查胡雯洁,HUWen-jie
5.中等职业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调研邹玉玲,ZOUYu-ling
6.消息
7.大学生"网恋"态度调查分析王佳权,丁红燕,WANGJia-quan,DINGHong-yan
8.浙江省瑞安市农村职业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陈蓓蓓,CHENBei-bei
9.试论学习效能感与学习策略的相互影响孙会珉
10.信息异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高巍奇,陆晓丹
11.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高超,开塞尔·艾斯卡尔,吐逊江
12.浅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王天贶,裘金飞
13.警惕教育中的"超时效应"校园心理彭岩
14.从自我认知偏差的角度认识高职贫困生心理障碍杜琼
15.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矫正建议张卫勇
16.正确认识学习障碍提高学习能力张振国,王旭飞
17.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季春红
18.谈当代大学生的压力管理易琳,许海波
19.关于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20.注意机制在篮球运动防守中的应用李春兰,忤晓民
21.针对大学生团体的音乐心理治疗姚聪燕
22.意义治疗理论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启示苏昊
23.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其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郝慧颖
24.建立新型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张茂林
25.论不良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董雪
26.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与干预过程易晓明,高莉
27.影响专业性心理求助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进展邵海英
28.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透视李修贵
29.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陶德春
30.高校学生干部"罢工现象"背后的深层思考马国庆
31.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加强策略刘朋
32.农村生源中学生心理弱势原因及对策分析龙柱莲
33.校园心理浅谈减负与心理健康教育章敏
34.面对"90"后的中学生贺京
35.现行小学语文教育评析高平,张建兴
36.以《金属钠的性质》为例浅谈化学课堂中的追问艺术王刚
37.英语课件在教学应用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张舜
38.大学生恐惧症的心理咨询一例杜红梅
39.癔症患者的精神分析治疗一例栗文敏
40.就业焦虑症一例刘莉贞hHTTp://
41.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一例苏新莉
42.神经衰弱症心理咨询一例卢莉丽
43.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心理辅导一例孙海燕,王旭飞
1.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马志立
2.过一个浪漫的情人节要花多少钱《校园心理》编辑部
3.人格完善新概念之五:爱情是人性的学校王艳军
4.都是打水惹的祸遇事心理应对五步走程大云
5.办公室礼仪帮你尽快融入职场新环境白丁
6.日记有助于情绪宣泄吗欧阳常青
7.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助人成功刘萍
8.害人害己的"摩擦癖"校园心理天心月圆
9.多面体方兴东与互联网2.0时代与谬
10.暗访邓谦
11.一名大学生的生活自述叶稳
12.世界著名大学校训集锦
13.开始恋爱吧红孩儿
14.木棉花在春天飘落流浪狗
15.你的初吻,我不敢忘文格格
16.从身边找到世界的美丽洪玲
17.第一次的勇气:从蓝天一跃而下克丽斯·兰克勒尔,刘旭东
18.女浴室里有男生蔡晨瑞
19.产生错觉的螺旋形
20.爱心接力:供姐姐读书的打工仔圆梦大学光明
21.治疗忧郁的"三A疗法"
22.和同学比赛爬楼梯蔡晨瑞
23.校园另类"启事"引发的思索
24.走出自我否定的怪圈王旭飞
25.东京,今夜我没有迷失裴英梅
26.何不自己造一扇门曾照旭
27.学会说不弗洛伊德·德尔,李忠东
28.给父亲打工病猫鼠
32.那时花开王雪宁
33.校园心理优质睡眠必修课
34.《情人结》——爱比恨更脆弱袁章平
35.信赖度检测高速公路之魔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mentalhealthofHigherVocationalTechnicalstudents.Method:1144samplesweretestedwithSCL-90.Results:Thefactorscoresofhighervocationaltechnicalstudentsweredifferentfromnorm.Therelevanceratioofmentalproblemis9.09%.Somefactorscoresofthestudentsfromthetechnicalmajor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oseofthestudentsmajoredinhumanities;andfactorscoresofsociality,hostility,terroristtheformerwerehigherthanthelater;theantagonismwaslowerthanthestudentsmajoredinhumanities.Conclusions:Thepsychologicalstatusofthestudentsfromvocationaltechnicalschoolisworsethannorm;therearealsodifferencesbetweenstudentsoftechnicalmajorandhumanitiesmajor.
关键词:技校类;高职生;SCL-90;心理健康
Keywords:technicalschools;studentsfromvocationalcolleges;SCL-90;mentalhealth
0前言
1对象与方法
1.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Check-list-90)进行测查。该量表是目前国内使用得比较多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SCL-90共有90个题目,其中隐含着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内容涉及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2]。评定前,统一指导,要求被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做出评定,问卷现场收回。症状严重程度采用1-5级评分,任一因子分≥2为阳性。问卷收回后统一编号,用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即t检验,P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学生SCL-90测量的结果据国内使用标准[4],如果被试的SCL-90总分超过160分就应考虑筛查阳性;总分大于200分说明有很明显的心理问题;总分大于250分则比较严重,需要作医学上的详细检查。从下表1可以看出,以总分为例,大多数学生907人(占79.28%)的得分在160分以下,表明心理健康;其中133人得分为160分到200分之间,心理存在一定困扰,占11.63%;84人(7.34%)得分在200分到250分之间,提示有一定心理健康问题;20人(1.75%)得分超过250分,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医学辅助检查,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因此200分以上的占样本的比率为9.09%。
除了总分外,要明确各因子异常人数的比例就需要计算出各个因子分,按照标准,某一因子分超过2分则认为该因子所指向的症状突出;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3,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结果如表2所示。
2.2高职学生SCL-90测量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表3是高职学生SCL-90测量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显示发现除抑郁因子外总分和各个因子均与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
2.3不同专业类别高职学生SCL-90测量结果的比较把专业按照技术类和人文类进行划分,对两大类别专业学生的各因子进行t检验,统计结果如表4。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因子得分技术类专业学生均显著低于人文类学生;偏执因子得分则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2.4按生源地进行分组比较按来自城镇还是农村进行分组比较,SCL-90各因子分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5]。
3结论
参考文献:
[1]张家梅.江苏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考试周刊,2010,(14).
[2]程伟等.农林类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
[3]昂温G,昂温PS.陈生静译.外国出版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小学生学习困难及其行为问题与父母素质关系的分析张荣莲,王茂桦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述情障碍研究刘晓鹏,林莉,田刚,王东,刁俊荣,魏秀芹,王怀霞,范玉霞
Klinefelter综合征1例报告孔永彪,孙洪强
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谐量表测查分析刁俊荣,范玉霞,王玉红,刘晓鹏,杨莹
抗精神病药物合并音乐康复疗法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贺方仁,马龙,孟宪伟
中小学教师神经衰弱调查研究李建辉,胡夫东,李淑敏,孙慧娟
曲唑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周刚,邵荣,韩伯军,盛蕾
舒血宁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36例临床分析王胜利,王启军
100例癫痫病人的剥夺睡眠诱发脑电图分析宗文斌,张桂娟,张志成
自杀死亡482例资料分析祝英禄,张玲,祝强
血管性痴呆106例临床分析周增杰,曾存芝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龙瑞芳,李连启
老年性谵妄病人的护理(附36例护理资料分析)卢世臣,张晓艳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心理沟通的技巧徐清芝
凯尔丁对美沙酮脱毒治疗后海洛因瘾者的继续治疗罗学东,何纯正
精神分裂症与性有关的精神症状张小聆,温达民,姚在瑞
利培酮治疗抽动障碍15例疗效观察谭常赞,胡衡丽
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孙振晓,于相芬
重症情感障碍的遗传学研究汪广剑,仲爱芳
精神分裂症伴低血镁1例张泉水,夏莉,罗小年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科室核算质量张超敬,于建新
舍曲林(左洛复)治疗8例强迫症观察金卫东
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1例张燕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孙振晓,于相芬
损害多系统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林永,夏传红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孙树花,史青,张陆云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徐文英,刁琨圃
甲基苯丙胺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刘铭涛,赵汝铭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李箕君,袁勇贵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郑占杰,王骞,王立涛,田博
大黄苏打片治疗药源性便秘30例孙守宪,马洪涛,林中
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智力水平研究陈景清,李功迎
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情况调查唐卫东,陈良义,李培芬,贾伟
嗅观念--牵连综合征2例分析张勤锋
维思通治疗儿童孤独症显效1例报告陈德昌
防风通圣散治疗精神分裂症104例临床研究赵建桐,周长来,周华琳,王继栾,侯明进,胡佰文,程子翠,李秀红
性受虐癖1例报告孙振晓,于相芬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冯春霞,黄世勋,杨洪志,陈九义,刘和祥
万拉法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张增
季节性发作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陈景清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嗜铬细胞瘤1例翟秀芝,张吉柱,董兰
Alzheimer病患者精神科门诊现状调查盛建华,高之旭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报告邹海宁
晚发性和早发性抑郁症的临床比较研究左津淮,寻知元,王茂桦
丙戊酸镁致脱发1例孙振晓,于相芬
男性青少年犯的人格特征差异研究原秋华,纪术茂,房明
大学生性心理与调查分析宋玉东,赵联和
被拐妇女心理状况调查林崇光,黄文武,陈素琳,苏尚益
氟奋乃静致单肢水肿1例张吉柱,翟秀芝,董兰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倪峻华,欧阳筠淋
情感性精神障碍231例复发因素分析戴福强,陆万美,朱文波
精神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核突变化观察魏琦
莱芜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刘太浩,孙守宪,陈延华
癫痫性精神障碍90例临床分析刘惠敏,张玉海,王文安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对照研究李玉兰,张李娜,李猷河,李兰英
100例精神疾病患者CCMD-2-R与ICD-10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石善江
氯丙咪嗪合并暴露疗法与单用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刘绍梅,肖培贤
盐酸曲唑酮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辅助降压疗效观察杨瑞丰,张戈,朱榆红
维思通所致静坐不能的研究朱少毅,蚁丽芬
利培酮、氯氮平对分裂样精神病的疗效对照观察张玉胜,安庆华,高勇
氯氮平合并舒必利高、低剂量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韩攸村,石寿森,许荣九,尚凤枝
哈力多、氟癸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庞道记,孙良民,张哲福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服药不依从因素分析薛令合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丁秀珍
654-2醇液、复方补骨脂酊治疗肌注性皮下硬结疗效分析杜桂丽,李宜翠,郝凤华
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进展袁勇贵
循证医学在精神科的应用唐济生
新型抗精神病药-奎的平张秀平,姜有京
性别、负性情绪对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袁勇贵,孙厚纯
儿童家庭健康知识及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王燕妮,张玉英
158例抑郁症患者共患焦虑障碍的临床分析熊鹏,王继才,张吉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性摇头1例报道孙菊水
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死亡病例病程分析王军,奚巍
氟西汀致抽搐发作1例报告王东,朱孔美,刁俊荣
氯氮平致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何伋,何任,栾清明,谢传革
可乐定治疗杜冷丁依赖18例临床分析潘文,米国琳,朱乐信
男性同性恋群体45例分析石涛,荆小莉,王润平,王新瑞
15年间住院病人一般情况及诊断变迁调查姚建军,袁国桢,周德祥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李守春,卢振胜,李艳,韩崇明
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刑事案例司法鉴定分析徐厚才,罗明,衡克礼,李沛亨
旅途性精神病2O例临床分析牟宗平,杨霞,王松梅
纳洛酮在急性氯氮平中毒的临床应用罗加国,江秀云
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1例报告李宁,金卫东
疑病症并发肝癌1例报告张建华,杨学玲,程玉梅
首次住院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的心态变化及健康教育孙丽丽,刘虹
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张兆秀,孙希润
关键词:阳光体育;中职田径课程;内容设置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正式启动,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可有效的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中职田径课程内容的设置仍然采用传统模式,致使田径课缺乏健身性和趣味性。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势下,体育教师有必要对田径课程的内容设置进行改革。
1阳光体育的涵义
1.1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
1.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意味着学校体育的春天到来,其现实意义在于号召学生到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因此,我们应以“阳光体育”为背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创新的手段推进中职田径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使他们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健康的成长。
2我国中学田径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
近年来,广大中职体育教师对田径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技术难度和竞技规则等进行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普遍上田径课仍沿用传统模式来设置教学内容,致使体育课单调、乏味。有关研究者对我国中职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喜欢田径运动的男生只有10.31%,喜欢田径运动的女生只有4.5%。[3]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田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在中职教学大纲中,田径的比重达14%~16%,有的省份实际上比重更高。新的课程大纲中田径有18课时,是课时最多的体育项目。[4]教学内容没有以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性别、年龄和兴趣进行设计,学生通过上田径课并没有学到太多的田径知识和健身知识。
3中职校田径课程内容设置存在问题
通过对中职田径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阳光体育”背景,从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田径运动的健身性以及田径运动的趣味性三方面入手,对田径课程的内容设置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3.1现阶段,学校田径课程的内容普遍是由掌握某个项目的技术为教学目标来设置的,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专项性和单一性。
3.2田径运动各项基本练习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应用性较广。
3.3由于田径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模式,导致了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狭隘、枯燥、单调等问题。
4“阳光体育”背景下我国中职田径课程内容设置的开发策略
随着“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必将为田径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敢于打破传统模式,还要增加田径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以符合青少年的实际和需求。
4.1按发展身体素质来设置教学内容
身体素质包括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首先确定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类型,然后再按相应的素质类型进行二级分类,再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发展速度素质的可练习30米、50米、80米和110米跑等;发展力量素质可练习原地或跳起推杠铃等;发展耐力素质可练习1000米、1500米、2000米和3000米跑等;发展灵敏素质可选择反向站立起跑、听信号起跑练习等;发展柔韧素质可选择侧压腿、弓步压腿等;发展协调素质可采用竞走、三线折返跑等。
4.2按田径运动的健身性来设置教学内容
现行田径教材的基本活动形式包括走、跑、跳、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将这些专门性的练习内容趣味化和简单化,再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单腿跳30米迎面接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要时教师可参与进来,不仅使体育课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让学生达到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职业成长
一、引言
二、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
个人的职业成长是指个体努力趋向某一职业目标和方向所取得的自我品质的积极变化。在心理教师的专业生涯中,个人职业成长历时弥久,范围广阔,将面临心理知识的内化,人格的整合、对未完成事件的处理、职业枯竭等成长任务。[2]
三、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1.大量接触学生负面情绪自身被感染。在咨询的过程中很多心理教师都会在咨询的过程中对来访者产生同情,如有的学生家境贫寒、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有的教师自身婚姻不幸,在同情对方的同时也影响了心理教师自身的情绪,使其无法理性的引导学生走向心理康复。
3.对待求助者难以真诚。我国的心理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分析,导致不少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没有较好的处理,形成多面人格或假面具,甚至不能较好的处理自身和外界的关系,自身价值观存在冲突,内心存在很多矛盾感,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很难正确协调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无法给学生足够的支持和包容。
四、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产生问题的原因
2.与心理教师的个人因素有关。许多心理教师满怀热忱投身心理教育工作,但心理的改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很多求助者没有发生任何成长的变化,这对于心理教师是一种心理上的挫败,心理教师很容易产生焦虑、委屈、内疚的情绪,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还有些心理教师自身就有潜在的心理创伤没有处理,而这种创伤很可能会被有着类似心理问题的求助者激活,从而影响到心理工作。
3.与缺乏专业心理督导有关。心理督导主要解决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特别是心理咨询技能的提高,现在许多高校的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有了问题无处诉说,有了困惑无人帮助,有了失误无人提醒。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个案错综复杂,心理教师在咨询工作中常产生无能为力感,但出于保密原则心理教师在咨询中的困惑又无人倾诉,内心充满了孤独感和压抑感。
五、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的途径
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成长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职业的规划和成长,因为心理工作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成长的终身职业,需要健全的人格、专业认证和执业经验。国际上在专业心理工作者的成长过程中,各个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认证之后的继续教育、见习实习、专家督导都有相应的学分学时要求。[6]而我国现有的职业心理工作者的培养体系不健全,侧重认证,后续培养环节多有缺失。许多已经在岗的心理工作者没有个人的职业成长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心理教师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不断推动自身职业成长。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完成。
2.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考核。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道路,也是解决高校心理教师成长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严格和公正的,有着较强的专业化和权威性。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条途径,如下列情况进行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就是应该谨慎的:①仅仅是为了从事这个职业学习心理学知识。当心理工作仅是个饭碗时就会导致学习者没有工作动力,工作表面化,学习也表面化。②仅仅为解决某个心理问题而来,比如情感问题、教育孩子问题等等,这样的咨询容易就事论事,很难实现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自身人格完善。③自身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和人格问题,比方说有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就很难与别人共情和互动,因而无法实现意义真正上的助人。
3.加强自身人格分析,进行自我心理探索。心理教师绝对不是带着专家的面具应用专业知识在帮助来访者,而是很大程度上在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和帮助来访者。如一个对生活缺乏信心和热情的人是不可能帮助求助者积极面对生活的;一个头脑中充满许多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师,也是不可能分析出求助者的错误认知的。因此,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心理教师首先要获得成长。咨询师的成长就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塑造健康的人格,最后才能以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影响来访者。心理工作者自我成长的过程有一个最近的道路,那就是找一个成熟、权威的心理督导师,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做自我体验,用咨询的方式处理自身的问题。
4.构建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成长的环境。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少要在下述两种环境中去成长: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高校心理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亲身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特别是个体心理咨询的实践,通过实践经验增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咨询实践的同时学习加强理论,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咨询过程中的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第二是专家督导与同行交流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引领和学术交流,没有指导和交流的心理工作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心理督导是心理教师的第三只眼,也是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可以说没有督导的心理咨询工作是不完整的心理咨询。定期接受督导,有助于心理咨询师解决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创伤,认清自己的问题,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对求助者的误导,从而促进知、情、意的统一,完成自己的人格转变;而同行交流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相支持的成长环境。这些积极因素都可以有效促进咨询师职业技能提高和人格的积极转变。
5.维护身体健康。高校心理工作者应定期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多样化的娱乐休闲,这对心理教师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预防职业枯竭的有效方法。同时心理工作者还可以经常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以缓解疲劳,减少压力,使人精力充沛。只有心理工作者自己身心健康,才能增加内心的和谐感与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六、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格与心灵的教育活动,对于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潜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助人,每一个高校心理工作者都应该健全自身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以更好的状态服务于每一个来访者。
参考文献:
[1]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笔谈[J].思想理论导刊,2001,(6):9-11.
[2]周宏岩,苏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5.
[3]盛红宇.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2,(3):57-59.
[4]徐岩.175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073-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