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分析论文(精选5篇)

(1)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2)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定势心理

4.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

①"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②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③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④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⑤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⑥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储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

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

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

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

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由景县安陵中学马英申报的课题《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经衡水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立项为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属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课题,课题批准号:0904179。

我校在全县农村初级中学里是条件比较差的,学困生在我校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流失率较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差,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然而,当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学困生,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消除它们的学习心理障碍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提高教育合格率,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学生正处在生命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

本课题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症结,有利于构建新的

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通过此项研究,重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找回自尊,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成果易于推广,而且能突破学困生教育的瓶颈,让每个学困生都找回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能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这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的。

(四)省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将学困生作为专门的教育研究对象始于80年代初。十多年来,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等专业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并公开出版了近十部有关的专著。虽然在学困生心理障碍方面已有好多研究,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对国外有关理论和做法的移植较多,结合我国国情不够。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以调查和经验总结法为主,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再有,对学困生教育干预的实验以个案研究为主,在正常的班级教学中渗透学困生教育的研究还很少。

(五)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课堂教学中渗透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2、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来分析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3、把缓解、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二、研究内容、目标、思路

(一)研究内容1、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生学生心理障碍的家庭、社会、学校因素,并

建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个案研究档案。2、研究分析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具体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3、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中的动态关系。

4、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来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二)研究目标,围绕教育的培养目标,矫正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清除或减轻学困生身上存在的学习心理障碍,重塑他们健全的人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适应初中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研究思路1、研究视角,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新认识,探索这类学生学习心理的特殊性规律,帮助他们找回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心态。具体任务是,a、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现状的调查。b、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c、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2、研究方法a、调查研究法: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法,观察、测试等手段,有

计划、有目的地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b、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上升到理论,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学

困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c、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的发展情况,检查转化成果。

d、经验总结法:依照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

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

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三、研究基础

验,使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课题负责人马英,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研究能力,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2007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班主任。被聘为衡水市初中数学学科教研核心组成员。曾参与课题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的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吴铁新在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

物上多次发表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学校领导对此课题非常重视,课题组成员敬业精神强,科研水平相对较高,对本课题有自

己的见解,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其成员中有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张秀良、教导处主任吴铁新、有经验丰富的教研组长马英、徐红旗,并且文理学科老师兼备,中、高级职称都有,课题组成员四十岁左右,均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能力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学校有互联网、图书室、阅览室等可用资源;并有一定的经费做支持;学校将尽最大

五、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某种(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习惯等缺陷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行为不当,学业成绩不良。学困生在农村初中存在相当大的比例,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六、实施方案

(一)、研究对象

在2009学年,各年级学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中,每班随机抽取2名单科、3名全科学困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重点

目的: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实施干预,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整体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

研究重点:

1.诊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寻求有效教育干预对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

a、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b、以期末考试的学习成绩为准,筛选出尾端学生,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每班确定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准确、全面收集学困生的个案资料,用测试法、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学困生个体进行现状评定,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

c、对研究对象实施跟踪观察,做好学困生个体观察笔记。

d、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a、整理分析资料,在初步掌握学困生个体学习心理障碍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学困

生一般学习心理障碍。

b、运用各种方式来探究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c、探求出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疏导和转化的途径策略及有效方法。制定学困生转化培养计划。

d、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教学个案和教学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a、对学困生的学习心理、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检测与评估。对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课题的得与失。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c、编辑农村中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清除研究的教学个案集和论文集。

(四)、研究预期成果

1.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2.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干预策略。

3.个案研究报告。

(五)、研究组织管理与措施

1.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长由马英担任,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为学科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参研人员为有关班级的任课教师。

2.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学困生的认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发挥学生自我反思与教育主体功能。

3.坚持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有效探索学困生学习心理障成因与对策,将课题研究过程落到实处。

4.强化行动反思研究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将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资料(主要参考文献):1、赖小林,《广东省汕头市学习困难儿童生理心理调查研究[J]》,心理探究,2002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探索》,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李正洪、徐学俊主编:《中小学生偏常心理与行为辅导》,武汉出版社,2000

4、《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郑信雄著,九洲图书出版社

5、《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

[论文摘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方式外,还有现今应试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和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学家曾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青年取得成功应必备的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青年优秀群体的代表,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世界的现状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心理调查显示: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因素心及学校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一)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始作佣者

北京医科大学曾对某一重点理工大学全体一年级2205名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5.56%。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1.76%,为双亲家庭的5.9倍。

父母关系不和睦或父母离婚会使女子有残缺感,容易导致敏感多疑、自卑、敌意、偏执、焦虑,很难与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易于发生心理障碍。家庭收人过低,也可能使女子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影响到父母的养育方式,从而成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矫治

(一)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一种磋商行为。大学生心理障碍多数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矫正。

大学生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得到改善和矫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克服不正确的养育方式,尽其所能的为孩子创造温馨、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应重点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世界的健康发展,从源头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隐患。鉴于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父母、教师和有关社会工作者应关心不和睦家庭和父母离层的家庭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社会关爱。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授课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或因完不成诸如双杠、单杠等课目中较为复杂的动作,或因在考核时出现动作失误而造成情绪紧张,此类情况的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手出汗、脸发白、脚发抖,说不出话。究其原因,前者属于心理素质太差,而后者则属于心理障碍所致。多年来,我对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的办法进行了一些探讨,颇有效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就心理学来讲,心理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本文提到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的恐惧心理、紧张情绪以及由此而起的自信心不足、害羞等。根据体育心理学分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如身体状态、个人性格、环境、天气等,都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如有的运动员虽然平时训练时表现出的水平很高,但在比赛中却发挥失常,不能象平时一样准确地完成动作,此类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凡是起消极作用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也会在各种条件下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1较差的心理素质。有些学生由于平时锻炼的不足而导致身体素质较差,常常怀疑自己完成动作的能力,缺乏或失去自信心。因此,当他面对器械时就会产生恐俱、紧张,造成心理障碍。

1.3情绪不稳定。情绪的稳定性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体育课在室外进行,而且动作练习时要轮流练习,前面的练习者做动作失败,尤其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动作失败,会对后面或身体素质稍差一些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如果教师动作失败或不顺利,更会使学生情绪不稳定,导致动作练习时信心不足而失败,这种现象有时会造成连锁反应。

1.4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对学生练习的效果影响很大,轻快、活跃的气氛可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疲劳的快速消除,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反,如果课间气氛沉闷,就会使学生感到心理压抑,对动作的练习会有厌烦心理,从而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

1.5恐惧的心理遗留。是指在新动作练习时产生,而在复习中也会存在的恐惧心理遗留。如上次发生过失败动作,那么下次课中就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感觉,对这个动作的练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再做这个动作时就害怕、哆嗦、肌肉用力失调。

1.6性格的差异。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不同,可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对外部世界表现为关心、有兴趣、开朗、活泼、对周围事物容易适应;内向型的人不愿生头露面、沉静、孤僻、对周围环境不易适应。在体育课上表现为内向型较外向型的人易产生心理障碍。

2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2.1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教师要在课上或课下与学生增加接触,与其交谈,了解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做针对性的帮助和说服教育,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2.2提高示范讲解能力。示范讲解是体育教学中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它能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正确规范的示范讲解要求教师讲解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简单精炼、生动形象,示范的动作要规范、标准到位、轻松、优美,应边示范,边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可能产生的紧张情绪或恐惧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提高其动作练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另外,在示范讲解过程中,对动作关键和难点要重点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有心理准备,练习时减少失误。如果教师的讲解示范不够通俗易懂,简易精炼,示范带有惊险性等,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讲解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3针对学生的恐·俱。心理,加强对学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提高自信心.使学生懂得,只要勇敢去努力,都能完成动作。要着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精神,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积极情绪投人训练之中。

2.4调整练习顺序。根据平时了解,发现和培养班里的体育骨干。要发挥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头作用,可让这些学生带头练习,给其他学生做榜样,增强其自信心;发挥学生之间帮带学的作用。

2.5加强帮助与保护。在练习时要加强保护,教师要讲清楚帮助保护的方法、作用,让学生感到即使动作失败,也是安全的,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信心,在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动作时,保护者要帮助完成,提高肌肉感觉,领会正确的动作要领。如在单杠翻身向上时,保护者可托起练习的臀部,帮助其完成,然后逐渐减少力量,直到学生独立完成为止。

2.6纠正错误,个别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中出现共性错误时,要让全体学生停止练习,然后指出错误之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当个别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可个别辅导,可以找较好的学生进行帮助,以减轻其紧张感,但此时要注意学生自尊心的调整。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THE END
1.43课题:《中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报告》.pdf中学教育 教学研究43-课题:《中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报告》.pdf 8页VIP内容提供方:176***0230 大小:645.7 KB 字数:约7.88千字 发布时间:2024-09-23发布于河南 浏览人气:1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43-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921/8122102074006127.shtm
2.迎接世界睡眠日专家深度话睡眠怎么好好睡觉,你真的懂吗?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除了医生的专业治疗,市民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善睡眠质量呢?屈云红表示,首先,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其次,不建议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例如卧床看手机、阅读、聊天等。在饮食方面,建议16时之后就不要沾烟酒、咖啡、可乐、茶这类容易导致大脑兴奋的饮品。在运动方面,有研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164445596835480&wfr=spider&for=pc
3.青少年睡眠质量调研:越睡越晚的中国青少年界面·财经号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标准已成为常态:越睡越晚,越起越早,睡眠时间越来越少;睡眠困扰较多,入睡困难、张口呼吸等问题相对突出;其中中学生的问题更为严重。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长高度相关的因素依次是:孩子作业时长、晚餐(夜宵)时间,家长辅导作业时的情绪、家长睡眠质量、家长电子产品使用程度、孩子电子https://m.jiemian.com/article/3206364.html
4.人际压力对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及干预因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对象,设计了两个研究探讨人际压力影响睡眠质量的过程中负性情绪和心理灵活性起到的作用。研究一通过问卷法对1674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心理灵活性综合评估问卷、负性情绪量表以及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人际相关条目,探索人际压力影响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内部机制,并考察负性情绪和心理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5-1021533642.htm
5.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本研究选取黄石市两所初中学校的618名学生。对初中生进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初中生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为13.95%,男生的睡眠质量显著高于女生的,初一年级学生的睡眠质量显著高于初二的,非独生子女的睡眠质量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2)初中生https://wap.cnki.net/lunwen-1022492447.html
6.互联网数据资讯网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其实与吃得过多或者过少一样,均对健康不利,睡眠时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例如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过少(每天5小时以下)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足,会影响孩子的个子生长,也会影响孩子的脑部发育。 A:3成江苏人睡觉打呼噜 睡眠时间变少了,那么,江苏人睡眠的质量如何?https://www.199it.com/archives/274740.html
7.睡眠时间调查问卷14篇(全文)睡眠时间调查问卷 第1篇 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以便更好的改善大学生睡眠,我们进行此次调 查。本调查采取不记名形式,答案不分对错,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您的选择对我们的调查研究很重要,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配合和支持。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wnjl4xa.html
8.情况调查报告由于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功课不断增多,学习负担加大,所占用的时间也逐渐增加,这些严重影响到中学生的睡眠,因此引发了近视眼、精神不振、课堂利用率不高等多种情况。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如果休息不好就势必会影响学习和其发育,由此涉及到学生睡眠质量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论述了当前中学生睡眠存在的https://m.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2612210.html
9.关于中学生睡眠时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导致疾病发生(睡眠不足还会引起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使得发生心脏病的机会增加,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学会提出,人体的细胞分裂多在睡眠中进行,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乱,会影 响细胞的正常分裂,由此有可能产生癌细胞的突变而导致癌症的发生)目前,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4.解决方法建议 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65s8b4f.html
10.睡眠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要如何保障良好的睡眠质量呢? 一、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目前认为晚上10时至凌晨3时是最有利于脑力和体力恢复的睡眠最佳期,但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的紧张阶段,很难保证10时可以准时入睡,所以各人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决定入睡时间,保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生物钟,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jQyNDgzMA==&mid=2247489717&idx=1&sn=cb678a2f482ae2e4c7b72fb7ef8d918b&chksm=e8944ca4dfe3c5b2866ba52b7357a41c14cf0b33a3fc8625d7c68f2ebf4fb7e664028c19c952&scene=27
11.中学生上课睡觉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中学生上课睡觉早已是屡见不鲜的事了,表面上看,这一行为对上课质量没有直接影响,但深究内容,这行为本身就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会对老师和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课题组经过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发放问卷),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家长,老师,一直到社会,都是直接或间接引起上课睡觉的原因。为此,本组专门设计了解决https://www.360docs.net/doc/7f6449610.html
12.苦恼中学生晚上睡不着有什么办法七种促进睡眠的好方法父母一定要研究结果表明,RSHWHO快眠中缬草提取物导致γ氨基丁酸从脑神经末梢释放,提高γ氨基丁酸水平和促进睡眠。减少了入睡所需的时间并提高了睡眠质量,并且不导致嗜睡。而且具有,缓解焦虑,镇静神经活动。补充RSHWHO这是中学生恢复睡眠系统的健康路径--- 4、关闭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能使褪黑激素分泌量减少。褪黑激素https://www.meipian.cn/2e4wq7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