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的生命过程,睡眠与觉醒共同维系着生命现象的规律性变化。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压力增加,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这导致人们睡眠质量降低和社会功能受到损害。长期睡眠障碍还会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大脑功能减退、心血管疾病等重大健康问题。
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率日益增高
睡眠生理功能性研究进展
睡眠包括快速眼动(REM)睡眠或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又分为浅睡眠期和深睡眠期,浅睡眠期有益于学习,相反的深睡眠期对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深度睡眠具有许多益处。
2017年发表于NatureNeuroscience的研究表明,在深度睡眠阶段,慢波会强化与学习技巧有关的神经连接,而弱化与其无关的神经连接。对这些机制的深度研究有助于新型医学设备研发,通过在睡眠时对大脑进行刺激以增强对技能的学习。
2014年发表于JournalofNeuroscience的一项研究,在睡眠状态给予吸烟者烟味的同时给与刺激难闻的味道,使吸烟者在睡眠时学习一种新的关联(烟味与臭味)。研究结果显示,清醒状态下可显著降低吸烟者对烟草的渴求和吸烟数量。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于2013年发表于Science的研究表明,睡眠时大脑清理「垃圾」,睡眠不足会使毒素累积,导致大脑损伤,或许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
1.失眠障碍
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睡眠-觉醒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相应增高,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失眠障碍会影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对已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合并失眠障碍还会导致心血管系统不良结局甚至死亡。2017年发表于NeurosciBiobehavRev的分析表明老年人群中失眠障碍与抑郁障碍互相影响,呈现双向关系,且分析显示睡眠障碍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显著升高。
2.睡眠呼吸障碍
在睡眠呼吸障碍中,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为常见。美国医师协会推荐将多导睡眠监测图是OSAHS的诊断金标准,也可使用便携式监视器,但便携式监视器无法区分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对疑似OSAHS的患者应使用多导睡眠监测,而对于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使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已确诊OSAHS患者建议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作为初始治疗。
3.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或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症状,并与休息时、傍晚或夜间出现及加重。一般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约为2%~10%,女性发生率约为男性的两倍,尤其是孕期妇女发病率可以达到30%左右。
诊断标准(以下四个症状必须同时存在):
目前观点认为发生于睡眠过程中的周期性肢体运动是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一个客观生理指标,同时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肢体运动均提示合并帕金森的可能性升高,要及时注意疾病的排除诊断。
4.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日间过度嗜睡(EDS)、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临床表现。多在青少年期起病,具有遗传倾向,人群发病率约为1/2000左右。因突然倒地而发生摔伤,同时造成患者血压升高和心率下降,也会在出现睡眠瘫痪时导致呼吸困难危害健康。
5.异态睡眠
异态睡眠是指出现特定的睡眠时期或睡眠-觉醒转换阶段的异常事件,包括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梦游症、夜惊症、梦语症、梦魇、磨牙症等。现异态睡眠的发病率也有0.5%,其中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最为常见的,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快速眼动(REM)睡眠期肌肉迟缓地发生内在调节缺失而使全身骨骼肌活动性增加。患者睡眠中会发生剧烈的动作和尖叫、磨牙等情况,可能会伤及自身和/或床伴,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
目前研究表明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与抗抑郁药物治疗有关,但定量分析抗抑郁治疗与RBD患者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迟缓障碍(RSWA)的研究相对较少。近期研究表明即使是无RBD的患者,抗抑郁治疗也与RSWA增加有关。这一结果显示抗抑郁药可能促进RSWA的发生。未来还需借助前瞻性研究来表明抗抑郁药物治疗与RBD之间的因果关系。
6.睡眠剥夺与认知功能
如果行为治疗效果不好,临床医师应采取共同定制治疗决策的方式,与患者探讨短期药物治疗的受益、危害及成本,从而决定是否联用药物治疗。对于由生活事件引起急性失眠障碍的患者,推荐使用镇静催眠药物进行短期治疗。而采取过其他疗法治疗均无效的严重失眠障碍患者,可以考虑长期使用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低剂量的抗抑郁药、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