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27日,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全部结束(9月14日开始)。这次试验的运载火箭,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从水下发射的,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整个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1988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长篇通讯《中国核潜艇诞生记》,记述了这次发射和核潜艇研制情况。其中写到:
导弹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尖端技术又跃到一个新水平,我国政府早就宣告: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也无意去参加世界的军备竞赛。我们研制导弹核潜艇,为的是保卫和平。
50年代末,聂荣臻元帅就以战略家的勇气和预见力向党中央打报告,我国要研制核潜艇。毛主席下了决心:“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的建造,把中国最优秀的科技人才汇聚到一起了。在这支科技队伍里,有物理学家、造船专家、核反应堆专家、火箭专家。有国民党时期郁郁难展才智的学者。有共和国最初几届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真是精英荟萃呵!
他们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最简陋的条件和最尖端的科技融为一体联结这两点的正是科技人员所特有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在漫长的岁月里,环境的艰苦,创业的艰辛,风云的变幻,都不能动摇他们为研制核潜艇而献身的初衷。
中国核潜艇,不仅凝聚着千百个科学家、千百个造船工人、千百个水兵为它所付出的心血,也凝聚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付出的代价。
一位专家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有20多个来自祖国各地的科研人员汇集在一起,承担起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的研制任务。他们历尽千辛万苦、风风雨雨,终于搞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导弹发射装置。【60年代的中期,在上海船厂工作的42岁的工程师魏乃文接到调令,要他到北方的一个小城去报到。魏乃文二话没说,带领几十名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毅然担负起研制潜艇水下火箭发射系统的重担。
且不说没有任何参考材料可寻,单就研究条件来说,国外的经验是,除了精密的实验室之外。还要有具有特殊功能的高级水池以及大型的水下实验装置。这些,对魏乃文他们来说只能是天方夜谓,摆在他们面前可利用的除了几间破花房和几个空汽油桶之外,一无所有。
那是一天早晨,魏乃文望着那几只汽油桶琢磨起来:能不能用它们改装出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小水池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项研究竟真的从这几只汽油桶的身上开始了。他们成功地在改装后的汽油桶里,做出了缩小几十倍的第一次模拟试验。
不久,他们又在用钢板焊接的水池中成功地实现了仅缩小几倍的模拟试验,将整个研制工作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从国外的一些简单资料来看,一些拥有这种火箭发射装置的国家,都经历过用压缩空气作动力的初级阶段和用高能火药做动力的高级阶段。中国是不是也得这样走呢
经过讨论,不少同志提出,既然别人的经验已经证明压缩空气的效果远不如高能火药,为什么还非得走压缩空气这一步呢他们提出上火药发射动力系统的大胆设想,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支持。
经过几年的努力,第一批高性能的火药生产出来了,效果极佳。这些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的科技战士,用那一颗颗燃烧的炽热的心,构思出了一套奇妙的方法。
正是由于这套奇妙的方法和高性能火药的问世,使得我国的核潜挺水下火箭发射装置,从一开始就跨人了国际先进行列。(摘自《光明日报》记者刘敬智)】
在核潜艇研制中究竟有多少像特殊燃料研制者这样的有名和无名的人们,谁也无法统计。我们只知道,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数千家科研单位、工厂参加了研制工作:还知道,几平每个研制单位都要遇到质量要求高,生产数量少,盈利甚微,甚至无利可图以至亏本的问题,但没有谁因此拒绝。在动乱年代,许多工厂停工停厂,但一张核潜艇工程任务书却能把工人唤回车间......
核潜艇激发了我们民族的聚合力,民族聚合力诞生了核潜艇!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准确溅落的喜讯迅速传回指挥所大厅。大厅内一位双鬓飞霜的科技工作者,被这喜讯激动得不能自己。人们走上前来将他团团围住,热烈向他祝贺……他叫黄旭华,是我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总今年62岁,他的后半生与我国核潜艇研制紧密联在一起,为它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代初,他被任命担任核潜艇总体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以来,研制中巨大的工作量压在他肩上。协作攻关会议他要主持;设计方案的论证他要最后拍板:尖端课题遇到困难他要去“解围”…在研制工作的紧要关头,他曾连续在外奔波,整年不登家门,被同事们称为“飞翔着的人”。
作为总设计师,黄旭华在解决研制疑难问题上有着非凡的胆识和智禁,在人们被疑难困扰时,他总能把大家从“山重水复”引入“柳暗花明”。
核潜艇这样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极缜密的调度,那时,工程上得急,不少项目是边设计边施工,总体最后设计,一计算,艇的重量逐渐膨胀,对艇的均衡产生不利影响。人们绞尽脑汁。黄旭华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基础上,作出决策,使核潜艇顺利地下水潜航了。
有人称总设计师是中国的“核潜艇之父”,但他却矢口否认:"在核潜艇的研制中,我只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说着,他用手指指身旁的彭仕禄、赵仁恺、黄纬禄、陈德仁等科学家和研究设计人员说:“要说中国的核潜艇之父,他们都称得上。"
是的,那些为中国核潜艇诞生而呕心沥血的科技工作者,才是中国的核潜艇之父。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才能在尖端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之列。我们为有这样一大批科技工作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人民网资料,光明日报等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