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这要是真实现了,简直溜翻天!
美国又开始画饼,对外称正在开发一种革命性的超音速潜艇,水下时速可达5800公里!
比如从美国旧金山到中国上海,飞机要飞14个小时左右,但潜艇不到两小时就能到达。
如此惊人的速度,着实让人惊讶下巴。
美国超音速潜艇
众所皆知,由于水流阻力,在水中行动自如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对体积庞大的潜艇来说,这个难题就更大了。
对此,美国海军说他们可以使用超空泡技术实现。
所谓超空泡,简单来说就是把潜艇整个包裹在一个气泡里,这样一来,潜艇所受的摩擦阻力大大降低,航速就会加快。
比如当年苏联的“暴风”超空泡鱼雷,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通过在鱼雷前端生成高压气体来形成一个气泡,让鱼雷在这个气泡内部移动。由于气泡内部的阻力远远小于水的阻力,因此能够大幅度提高速度。
据说,这种鱼雷时速可达370公里以上,比其他任何常规鱼雷都要快得多。为苏联提供了巨大的战术优势,尤其是在近距离反潜作战中。
这种鱼雷的开发,标志着超空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在当时无疑是革命性的突破,并且还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超空泡技术的武器。
有意思的是,在1995年和1999年的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览会上,作为继承苏联最大衣钵的俄罗斯,相继展出了“暴风”鱼雷的示意图和照片。
当它在水中运动时,空气从头部排出,雷体表面被气泡所覆盖呈超空泡状态。
理论上,超空泡潜艇能达到声音在水下的传播速度,即时速5800公里左右,远远超过现有任何潜艇的速度。
这种速度的实现,无疑将彻底改变水下航行的规则。
但是,想要将超空泡技术实现出来,仍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挑战。
首先,当水下舰船以高速移动时,是需要通过某种机制在其前端产生气泡。
气泡的存在,可以减少了物体和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显著降低阻力。
同时为了维持这个气泡,需要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能够持续监测和调节气泡的大小和形状。
再者,在超空泡环境下,潜艇以高达580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传统的导航和控制方法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简单来说,一旦发射,很难对其进行精确控制。
而且在这样的速度下,任何与水接触的部件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摩擦,可能会立即损坏。
因此,潜艇的导航系统、动力系统、转向系统以及减震降噪等关键设备,几乎都需要重新研制。
另外,虽然超空泡技术在提高水下航行速度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果潜艇以极高的速度穿过水域,其产生的超空泡环境会在水中形成一个低压区域。
任何进入这个区域的海洋生物,都可能因为压力差异而遭受物理伤害。
尤其是对于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比如鲸鱼和海豚,这种伤害可能是致命的。
同时,超高速运动的航行器还可能在水中产生冲击波,这种冲击波对接近路径的海洋生物同样具有潜在的伤害风险。
此外,超空泡技术在形成和维持气泡过程中,还会产生高强度的噪音。
许多海洋生物是依赖声音进行交流、导航和觅食的,因此,这种噪音可能会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习性,甚至导致听力损伤。
如果超空泡潜艇被频繁运用,那么可能会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超空泡的研究和技术开发,需要平衡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从而达到“鱼跟熊掌都可兼得”的地步。
中国突破
有趣的是,2014年《南华早报》就报道说,中国在超空泡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水下超音速潜艇的可控航行,从上海到旧金山只需100分钟。
报道中称,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一种手段,改进了“超空泡”技术,使得潜艇的速度有可能比声音在水中传播还要快。
同时,针对超空泡航行器只能以直线航行,不能拐弯的问题,人家也顺便给解决了。
当航行器的速度达到75公里/小时或者更高速后,将进入超空泡状态。
然后此时,在航行器表面的人造液膜将帮助控制方向,因为通过精确控制,将在航行器不同的部分产生不同的摩擦力,从而实现对航行器的方向控制。
这种控制机制,理论上可以允许航行器在高速下实现更加灵活的机动。
好家伙,全世界都在研究的超空泡这个技术问题,竟然被我们给解决了!此时此刻,满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都是在造谣,我没说过那些话,也没接受他们采访,不知道(《南华早报》)是怎么编造出来的,请帮助澄清。”
尽管上述报道被辟谣,然而,外国媒体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还是添油加醋的一顿“中国威胁论”。
比如《时代》周刊,曾引用美国海军学会的物理学家和海军武器专家NormanFriedman的话,“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研究成果,你以为中国的科研人员会说出来?”
啧啧啧,这帮外媒就是这样,妥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结尾
总的来说,以现有的科技能力,想要实现超空泡的潜艇,还是困难重重。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水下航行技术得到质的飞跃,那么必然会带来游戏规则上的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