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小队在生产一线“读研”

11月初,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极地勘测技术与装备”研究生工程师小队研发的新一代智能无人船“嵙海7号”,搭乘“雪龙2”号船奔赴南极,开始了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极地海底地形测量等任务。

这已是他们的创新成果第三次走进极地探秘。近年来,这个由26名研究生组成的工程师小队,相继完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天线/惯导组合定位定姿系统、水上水下协同导航系统等技术研发,研发的极地智能无人船自主化率达到80%以上,多天线/惯导组合定位定姿系统等多项成果在企业“落地生金”。

什么是工程师小队?

“作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的山东省重点大学,全校研究生已达到1万多人,其中工科生占比超过七成,通过组建研究生工程师小队,让工科学生‘组团’去生产一线解决问题,是学校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山东科技大学校长曾庆田说,全校已成立67支工程师小队,让研究生去一线“读研”,真正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

实施“双导师制”,让学生在“现场”边学边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动力锂电池即将面临大规模“退役”局面。在一次进企业学习时,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聂春晨发现“退役”锂电池回收存在诸多问题,随即产生了破解锂电池回收难题的想法,并向学业导师朱向楠、周尚涛表达了这一意向。

周尚涛将聂春晨和20多名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组建了“新锂量”工程师小队,并聘请山东绿能环宇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军担任产业导师。在“双导师”的指点下,小队很快完成了“一体化锂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创新项目,并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如今,这一小队注册成立了公司,研发的回收技术已经为两家企业直接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与16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技术方案得到10余家单位的青睐。

“‘学业导师+产业导师’互补并举的‘双导师’育人体系,让学生在现场边学边用。”该校研究生院院长韩作振说。

在韩作振看来,“学校的学业导师向学生传授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企业的产业导师则从实际应用角度,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体解决复杂的工程理论问题。两位‘专属’导师合力,将专业知识、实践应用、德育相结合,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注入了活力”。

研究生王浩所在的“海洋智能导航与感知”工程师小队在解决一线问题时,校内导师罗宇在理论层面建议利用水声信道仿真等新技术。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团队遭遇了技术实操的挑战。来自江苏中海达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产业导师丁威送来了“及时雨”,他结合项目开发对水声定位精确测距等技术的实际需要,进行了实操指导。

和“师傅们”在项目现场的见闻,常常会给这些大学生带来直观的冲击。“智慧矿山灾害防治”工程师小队成员李明阳记得,有一次,他跟着导师调试实验设备,老师们背着将近50公斤重的设备下矿井,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他们脸上滴落,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打退堂鼓。

定制“车间课堂”,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整个公司的技术人员都认识我。”机械工程师小队队长吕金旺颇为自豪。

作为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机械专业的一名研三学生,吕金旺当年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还没有进大学校园便直奔“滕州市卷烟厂制丝车间固液分离”项目现场。进入项目组后,他每天做生产调研、搜集工人遇到的难题,到生产线“出诊”,聆听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吕金旺和同学们没有一天闲着。

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研究生?

“很多研究生的日常学习是在校园里学理论、写论文、参加比赛,这种教学形式难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该校副校长诸葛福民介绍。

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工程师小队中探索实施“车间课堂”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企业师资和教学资源开发,开设多门校企联合课,并开发了100多节“车间课堂”,把企业的“产线”搬进“课堂”,鼓励工程师小队走出校门,到生产一线“自讨苦吃”。目前,工程师小队成员每年都有在“车间课堂”实践实训的经历。

连日来,“微生物矿化”研究生工程师小队的郭娜忙着攻克一项课题,在导师韩作振教授的指导下,从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融合角度,对微生物成矿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前,她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实习期间,发现人体结石的预防和治疗技术有待提升。

“沉积岩石学可以应用于人体结石研究吗?”实习回来后,郭娜便在团队的交流会上抛出话题。没多久,他们团队就带着解决方案来到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当面提出了设计方案。

构建“项目导向”,让纸上的科研成果“实”起来

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张鹏在加入“信息智能感知与交互”工程师小队前,已取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但一直以来,这些成果并没有走下“书架”。

该工程师小队指导教师黄梁松了解情况后,将张鹏推荐给学校的一家合作企业。目前,张鹏研究的“多模态信息感知与共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已在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广泛应用。

韩作振介绍,工程师小队的研究生每年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100余项、发表论文数百篇,但很多成果都没有应用到生产一线。如何推动创新成果从校园走向市场,是学校着力解决的一项课题。

近年来,该校以“项目导向”为抓手,探索企业“出题”、学生“解题”育人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单位、产业学院等,组建一批大学生科创基地、转化基地,开展了创新项目互选、创新金点子推介、揭榜挂帅等特色活动,让工程师小队的成果落实到生产项目中,促使一个个“养在深闺”的创新成果“落地生根”。

“受益的不光有企业,也包括我们自身。”该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曲兴玥说,一年多工程师小队的历练,让自己既有专业上的长进,更得到科研报国情怀的培养,“现在我真喜欢上了研究这件事,每一次走进企业,总会情不自禁到一线看看有什么问题自己能解决”。

“工程师小队将工科专业研究生聚集到生产一线‘真题真做’,走出了高校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曾庆田说,工程师小队的有益尝试,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为企业行业破解生产难题,这是一把培养应用创新型研究生的“金钥匙”。

THE END
1.极高学术深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最高科学技术奖本次学术研讨会聚焦“三深”领域关键核心科学技术难题,提出适于深地深海深空复杂环境下的物质开发利用变革性、颠覆性理论与关键技术,为推动“三深”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了新动力,也为国家“三深”战略发展勾画了更加清晰的蓝图。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FG075J0553TKL7.html
2.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推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以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与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实力,构筑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深海作业融合性体系,引领我国深海科学、深海技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为主要任务,致力于建设发展深海科学与工程前沿科学和关键http://www.idsse.cas.cn/zd_xshchg/zd_xshchg_2024/zd_xshchg_2024_hj/
3.头条文章◆ 海洋工程与装备方向:依托广东和深圳的滨海工程建设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属地在电子信息行业的领先优势,系统地开展滨海土木工程与工程材料技术、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海洋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装备、水下机器人和高端先进海洋观测仪器,通讯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集成一批具有重大应用的智能系统,促进产业升级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92849626055043
4.名单公布!2022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6.项目名称: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研制与海上试验关键技术研究 推荐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厦门大学 https://www.ssws.tv/p/35692.html
5.2020年度中国航海学会主要完成单位: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河海大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天津大学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一等奖(16项) 1. 复杂条件下沉船打捞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弓永军 戴厚兴 张增猛 鲍永杰 郑云亮 https://www.cinnet.cn/zh-hans/node/7831
6.首届“全国科创名匠”名单揭晓→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张首刚 让民族药标准化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研究员李玉林 为大国工业铸梁“差一点也不行” 六盘山实验室(宁夏回族自治区装备制造实验室)智能铸造及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高进喜 踏遍高原冻土、筑建国家“冻”梁 https://finance.sina.cn/2024-05-30/detail-inawyfsk4942193.d.html
7.盘点船舶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海洋强国靠他们七○二所主要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及振动、噪声、抗冲击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发。许多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船舶设计、建造和标准规范的编制中,为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事业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222号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591850
8.通知第五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分会场特邀报告人选及题目报告题目:海豚声学机理与仿生 4、余华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声通信技术部部长,发表论文9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6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水声通信、海事通信物理层传输技术,空海地一体化网络,水下定位、水下探测、水声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https://www.mbachina.com/html/%E6%B5%99%E5%A4%A7%E6%B5%B7%E6%B4%8B%E5%AD%A6%E9%99%A2/202105/309730.html
9.大连海事大学2020年招聘科研助理岗位表2.参与水下机器人仿真实验; 3.参与水下机器人零部件加工、组装与调试。 1.了解水下机器人基本知识; 2.掌握制图和仿真软件。 联系人:徐敏义 电话:18941134769 邮箱:xuminyi@dlmu.edu.cn 19 轮机工程学院 科研助理 负责人:纪玉龙 项目(平台)名称:航运及港口可持续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1 1.完成实验室设备管理http://www.sdsgwy.com/article/html/249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