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鲮(Sinilabeorendahl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俗称:青龙棒,桃花棒,野鲮鱼,青衣子。体长,略呈棒状,尾柄高而宽厚。吻钝圆而突出,口下位,横裂。上唇前部光滑,为游离的吻皮所遮盖,两侧则有细小的乳突;下唇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乳状突,下唇与下颌分离,其间有一深沟相隔,上颌为上唇所包。有1对短颌须,吻须常退化。侧线鳞45-47个。体背及体侧青黑色,鳞片紫绿色夹有红色,并具金属光泽;腹部微黄,各鳍灰黑色。华鲮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及山涧溪流中,为底栖性鱼类,喜集群生活。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在石砾底的基质上觅食,利用下颌锐利的角质边缘刮取着生藻类,也食高等植物的枝叶、碎屑等。入冬以后,华鲮则数十尾甚至上百尾集群在深水洞穴越冬,很少外出活动。2龄即可性成熟。亲鱼于4-6月集群进入支流产卵,产卵场为石砾底质的急流浅滩滩尾。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各大支流中,尤以川东盆地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山涧溪流为多。生长较缓慢,一般个体为1-2公斤,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在产地产量较高,是四川省常见食用鱼类。其肉质坚实脆嫩、十分鲜美、富含油脂,与青鱼相似,被视为珍贵食品。
花鲮的缘近种有11种,其中洞庭华鲮(Sinilabeotungting,俗称:龙鱼、龙狗鱼、青鱼),分布于湖北长江荆江河段、湖南洞庭湖、沅江水系;桂华鲮(Sinilabeodecorus,俗称:青衣),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和北江。它们的形态差异仅在于侧线鳞数为39-44个,而其生活习性及经济价值均与华鲮相似。但生殖季节稍早,珠江流域为3-4月。据说,在广西新和公社沉香潭出产的这种鱼具有沉香味,故又得名“沉香鱼”。
华鲮及其相近种,除去内脏和鲮的肌肉称之为“竹鱼”。其鲜鱼肉入药,具有益气和中、除湿的功效,主治久病体虚、腰腿疼痛等症。
2、多鳞白甲鱼
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macrolepis)原名多鳞颜颌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钱鱼、梢白甲、赤鳞鱼。英文名:Largescaleshoveljawfish。
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
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为4-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在产区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今后如能对其天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渔业中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
3、四川白甲鱼
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angustistomat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
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腹部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头短;吻圆钝,稍隆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口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下颌具有锐利的角质前缘;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须2对,吻须极短小,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2/3。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背鳍外缘成凹形。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黄,背鳍上有黑色斑纹,尾鳍下叶鲜红,其它各鳍亦略带红色。
生活习性与白甲鱼相近,均为底栖性鱼类,喜生活于清澈而具有砾石的流水中。早春成群溯河而上,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常以具锐利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及其它物体上刮取食物;食物以着生藻类及沉积的腐植物质为主,通常个体大的产卵期要早些。亲鱼待性成熟后,即上溯至多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水底砂石上进行孵化。生殖期间雄鱼吻部、胸鳍、臀鳍上具粗大的白色珠星,偶鳍及臀鳍呈鲜红色;雌鱼吻部珠星不明显。四川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尤以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为多见。四川白甲鱼为长江上游一带中型的食用鱼,其产量虽不如白甲鱼,但其肉质更佳,为产区人们日常喜食的鱼类之一。可以驯化作为池塘养殖对象,在水库中加以繁殖更是优良品种。
4、南方白甲鱼
白甲鱼(Onychostomasim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白甲,爪流子。
体纺锤形,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隆起,腹部圆,尾柄细长。头短而宽,吻钝圆而突出,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走向口角。口下位;下颌具锐利的角质前缘。唇后沟仅限于口角;须退化,仅在全长10厘米以下的幼鱼有2对须或1对须。背鳍外缘略内凹,具有1根后缘有锯齿的粗壮硬刺,其尖端柔软;尾鳍深叉形。鳞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背鳍和臀鳍基部具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侧线以上的鳞片有明显的灰黑色边缘;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
白甲鱼大多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常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藻类,兼食少量的摇蚊幼虫、寡毛类和高等植物的碎片。摄食强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3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4-6月,珠江流域为2-3月。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生长速度较快,1-3龄较显著,3冬龄鱼平均为37.1厘米,平均体重达1.14公斤,3冬龄以后增长较缓慢。常见个体为0.25-2公斤,最大个体达6.5公斤。它在产区的捕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肉细嫩,味鲜美,在市场中,除长吻鮠、鲶、铜鱼外,与鲤、倒刺鲃等同居于大众所喜食之鱼类。此鱼很有可能发展成山谷水库的饲养对象。
5、假鳡鱼――似鳡
似鳡(Luciocyprinuslangson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似鳡属。俗称:棍子鱼,真线鳡,墨线鳡,红尾鳡,竿鮈,鳡条鱼,香花鳡,棒子鱼,竿条鱼。
体细长,稍侧扁,头长大与体高。吻尖,口大,端位,口裂宽敞且平直。上下颌等长,其末端向后延伸达眼前缘的下方;下颌前端内侧有一坚硬突起。无须,眼大,鳃裂大,鳞甚细小,侧线鳞100个左右,侧线完全。背鳍无硬刺;胸鳍、腹鳍、臀鳍均短;尾鳍长,深分叉,末端尖。体银白色,背部灰黑;侧线及侧线以上2-3行鳞片上有黑点,相互连成一纵黑色宽带纹。
主要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江河、湖泊中,为中上层鱼类。似鳡是游泳健将,性凶猛,到处游弋袭击其它鱼类。体长16厘米以下的幼鱼,则多数栖息于支流水流比较缓慢的湖湾或静水水体中。无集群现象。每年涨水时逆江而上,退水时顺江而下。成鱼是最凶猛的鱼类之一,常在水的中上层游弋,一遇到适口的鱼类便向前猛冲而猎捕之;由于其上下颌骨都很肥厚,而且下颌前端内部有小突起,致使所捕获的鱼很难逃脱。幼鱼以浮游甲壳动物和其它鱼苗为主食,而全长35厘米以上的个体几乎完全依*一些小型鱼类为食。4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在3-5月;产卵场以有急流水为主要的条件,一般喜在沙滩处产卵。生长速度快,1冬龄鱼体长15厘米,2冬龄鱼体长24厘米,3冬龄鱼体长36厘米,4冬龄鱼体长45厘米,5冬龄鱼体长54厘米,6冬龄鱼体长60厘米、体重2.25公斤。最大个体可超过15公斤。
似鳡分布于广西,贵州南部以及云南东部的南盘江水系。肉质细嫩,味佳,为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
6、西南大型凶猛鱼类――鲈鲤
鲈鲤(Percocyprisping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鲈鲤属。俗称:花鱼,青脖。
体略侧扁,头较大,前端较尖,头背面平而宽,头后背部隆起。口亚上位,斜裂,下颌突出。须2对,吻须略短于颌须。鳃裂大,两侧鳃膜联于鳃峡处极接近。背鳍刺弱,后缘具细齿。鳞较小,胸、腹部鳞更小,浅埋皮下,侧线略下弯。体背面青灰色,侧面及腹部白色;体侧鳞绝大部分有一黑色边缘,因此联成体侧整齐的直条纹,头、背部有分散的小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
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则在敞水区水体的中上层游弋。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门猎食小型鱼类。3冬龄鱼达性成熟,生殖期约在6月间,产卵地点都在上游的急流水中。
鲈鲤主要分布于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西江流域、南盘江等水系。鲈鲤的另一个亚种――花鲈鲤(P.pingiregani)俗称:花鱼。分布于云南省南盘江水系和抚仙湖。花鲈鲤的形态区别在于:体侧有许多分散的黑色斑点,不组成直行条纹,腹鳍末端至臀鳍起点间的距离小于吻长。
鲈鲤是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长江上游产量相当大,常见体重0.5-1公斤,最大达15公斤。肉可供药用,有祛痰、止血、镇静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出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癫痫失眠,月经过多等症。
7、乌江青波鱼――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波,乌鳞,青板。
体长而侧扁,头锥形,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颌须末端可达眼径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背鳍具一后缘有锯齿的硬刺。背鳍后缘微凹,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体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鳍青灰色,后缘为黑色;幼鱼尾鳍基有一黑斑,成鱼不明显。
中华倒刺鲃为一种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冬季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3月份开始游向支流生长。3龄性成熟,亲鱼于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
中华倒刺鲃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里,中游里也偶而见之。
2冬龄以后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产量大,肉质肥美富油脂,为四川、贵州等地的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海南岛、珠江、元江等水系的倒刺鲃(S.denticulatus,俗称:青竹鲩),形态特征与中华倒刺鲃颇相似。主要区别为倒刺鲃的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两种的生活习性与经济意义相同。倒刺鲃的最大个体可达4公斤,为产地常见食用经济鱼类。
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光倒刺鲃等鱼的肌肉鲜美,均有一定药效,有壮阳补中之功效,主治腰膝酸软。
8、青棍鱼光倒刺鲃
光倒刺鲃(Spinibarbusholland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棍、坑坚、光眼鱼、黄娟、粗鳞鱼。
体长,稍呈圆筒形,尾柄侧扁。吻钝,口稍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吻须较短,颌须末端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内;背鳍无硬刺。鳞大,侧鳞基底具黑斑。体背部茶黄色,腹部灰白,背鳍边缘黑色,其它各鳍桔红色。
一般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尤喜在水色清澈的水域中生活,它属于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取食一些坠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和蝦等。4-5月间在水流缓慢、水草较多处产粘性卵。
分布于长江、钱塘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元江、台湾岛及海南岛等诸水系。
分布广,食性杂,宜驯养。生长快,个体大,1龄鱼重150克,2龄可达500克,3冬龄的鱼已能长到40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可达20公斤。在华南、西南的年产量极为可观,是产区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光倒刺鲃体厚肉肥,味鲜嫩,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其肉鲜食,有壮阳补中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等症。
9、南游莫望武昌鱼――团头鲂
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俗称:团头鳊,平胸鳊。英文名:Bluntnoseblackbream,Wuchangfish,Bluntsnoutbream。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头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上下颌的角质层较薄;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皮质腹棱。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较头长为小;臀鳍长,具27-32根分枝鳍条,尾柄高而短。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鳍条灰黑色。
团头鲂多见于湖泊,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为食;成鱼摄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还食少量浮游动物。4月开始大量摄食,6-10月为肥育期,摄食强度最大,冬季11月起停食。2龄可达性成熟,5-6月间,成鱼集群于流水场所进行繁殖;产卵场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质为软泥多沙,水深1.0-1.5米,水温20-28℃。怀卵量一般为3.7-10.3万粒。受精卵在水温为25℃时,经两昼夜可孵化。冬季集群在深水处的泥坑中越冬。
团头鲂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
生长速度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20-230毫米,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因其为草食性,且能在静水中繁殖,目前已在全国各地人工养殖。团头鲂肉质细嫩、腴美,脂肪丰富,胜于长春鳊和三角鲂。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0.8克,脂肪15.8克,碳水化合物0.9克,热量229千卡,钙155毫克,磷195毫克,铁2.2毫克,堪称上等鱼类。习称的“武昌鱼”本是鳊、鲂的统称。在湖北省梁子湖通长江的入口处,有一小镇樊口,古时称为武昌县。这里江湖相通,不少鱼群自由出入于江湖之间,湖中的天然食料丰富,是鱼类的重要肥育场所。樊口所产的“鳊鱼”以团头鲂为主,此鱼肉嫩脂多,尤为肥美,故古时有“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的说法,到了武昌的人也必一品武昌鱼的滋味。武昌鱼是历代诗人的赞颂对象,有“南游莫望武昌鱼”,“九州横驰鲂有家”等佳句传世。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末期,吴主孙皓想从建业迁都武昌,百姓苦于逆流朝奉,朝内部分大臣纷纷阻止其迁都,左丞相为劝阻吴主迁都而授意,编了一首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从此,武昌鱼的称谓便流传下来。
10、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鲂(Megalobramaskolkovii)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俗称:三角鳊,乌鳊,平胸鳊。英文名:Blackbream。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口端位;上下颌前缘均具发达的角质层。腹棱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显著大于头长;尾柄长大于或等于尾柄高。体背部青灰色,两侧浅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银白,每个鳞片后部较深,各鳍呈青灰色。
鲂在流水或静水水体中都有。尤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而有沉水植物和淡水壳菜的敞水区。在生殖季节,成熟亲鱼群集于有流水的场所进行繁殖;到初春就游至江河港汊和附属水体的沿岸觅食。鲂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淡水壳菜为主食,其次是昆虫和软体动物的幼体;成鱼以水生植物为主食,其次是淡水壳菜。性成熟个体为3龄,体重约1公斤左右。产卵场要求水流有显著的流动。
分布广,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钱塘江、闽江等水系均产。
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左右,在天然水域中有一定的产量。肉味鲜美,质细嫩,含脂量高。每百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5克,脂肪6.6-8.0克,碳水化合物0.2克,热量134千卡,钙76毫克,磷211毫克,铁2.2毫克。自古以来,颇受人民大众欢迎,视其为上等食用鱼类。早在二千年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很喜爱吃这种鱼,如《诗经》中便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鲂”的诗句。鲂、团头鲂和鳊的形态特征均极相似,古代统称之为“鲂”或“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鲂,方也;鳊,扁也”。可见鲂和鳊是根据它们的外形而得名的。
去鳞、去内脏、洗净的鲂,鲜用,具有调胃健脾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症。
11、西北高原鱼类――厚唇裸重唇鱼
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俗称: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
体呈长筒形,稍侧扁,尾柄细圆。头锥形,吻突出,吻皮止于上唇中部;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的角质边缘。唇很发达,下唇左右叶在前方互相连接,后边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两下唇叶前部具不发达的横膜,无中叶;唇后沟连续。口角须1对,较粗短,末端约达眼后缘的下方。体表绝大部分裸露,除臀鳍两侧各有1列大型臀鳍外,仅在胸鳍基部上方的肩带后方有2-4行不规则的鳞片。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体和头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着黑褐色斑点,在侧线下方也有少数斑点;腹鳍呈灰白或黄灰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浅红色,均布有小斑点。
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宽谷河流中,在河湾洄水处较常见。以水生动物如石蛾幼虫、端足虾和石蝇的稚虫等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生殖季节为4-5月。
生长较缓慢,10龄鱼的平均体长仅为44厘米左右。但肉质好,肉味鲜美,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卵有毒,不能食用,加工时需注意去除干净。其肉、骨、胆有药用价值,用以主治妇女病、肠胃病、促疮疖化脓、水肿、疮疡热痛、白内障、烧伤等症。分布于同一地区的花斑裸鲤(Gymnocypriseckloni)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pylzovi)等裂腹鱼类也均有相同的药效。
12、新疆高原鱼类――新疆裸重唇鱼
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ychusdybowskii)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俗称:重唇鱼,石花鱼,花鱼,裸黄瓜鱼。
体长,稍侧扁,头圆锥形,吻部略尖。口下位,呈马蹄形。唇发达,下唇分左右两叶,唇后沟深,中断。下颌前缘没有锐利的角质边缘;须1对,较细长,伸达眼后缘。体几乎裸露,仅在胸鳍基部上方、肩带后缘有3-5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行鳞片;侧线上具鳞97-98个,前端鳞片较大,后段较小。侧线完全,平直或稍弯向腹方。背鳍无硬刺;体背部暗灰色或灰褐色,头部、背部和侧面有棕黑色大小不一的斑点,腹侧淡黄带灰色,背鳍和尾鳍上具有许多不规则的小斑点。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背鳍边缘突出或成半圆形,鳍条较长,鳍膜也较宽;臀鳍特别延长;头部和鳍上均出现有珠星。
为冷水性鱼类。生活在大江和河川的急流中,有时也游至附属的静止水体内。2-3月开始向河的上游游动,尤以4月比较集中,10月间即开始下游。为杂食性鱼类,主要以软体动物、桡足类、端足类、小鱼、摇蚊幼虫和其它昆虫为食,有时也食少量的水生植物枝叶和藻类。个体成熟慢。4-5冬龄的鱼才开始性成熟,通常雌体较同龄的雄体为大。产卵期在4-8月,喜产卵于湖泊、河川多石质的水底,卵常附着于石子上,以后被水流冲走至石缝中进行发育。新疆的伊犁河、塔里木河、乌鲁木齐河、楚河、塔拉斯河、锡尔河、阿拉湖、斋桑湖等水系及中亚的部分水体中均有分布。
个体较大,一般能长至30-50厘米,最大可重达3公斤左右。肉味鲜美,脂肪含量丰富。干制或熏制,可以久藏和远运,为贵重的经济鱼类。其卵有毒,加工时需注意剔除干净。
13、高原鱼中之皇――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przewalskii)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俗称: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中,克鲁克湖、扎陵湖、鄂陵湖也有出产。它是青海省极为重要的经济鱼类。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周围几十万亩草原被开垦为农田;流入青海湖的108条河流被人为拦河筑坝,阻塞繁殖通道,许多河流干涸断流,致使湟鱼无法到淡水中产卵,造成大量湟鱼在河口地带死亡。有关资料表明,青海湖现有湟鱼资源量约为7500吨,不足开发初期的1/10,而目前,鸟岛栖息的鸟类每年要吞食近千吨的湟鱼,湟鱼资源的衰竭无形中使鸟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湟鱼体粗壮肥满,肉味鲜嫩丰腴,营养丰富,含脂量高达12%,蛋白质16.14%,深受群众欢迎。当地百姓吃湟鱼的烹饪方法却颇为特别,他们把鱼剖洗净入锅加水、调料、食醋,用文火炖5、6小时,出锅取名为“酸鱼”。在繁殖季节,其卵巢及精巢有毒,动物食之呈腹绞痛样症状,继之瘫痪,呼吸困难而死亡;人食其生殖腺后4-5小时开始腹泻,其后发生呕吐。它的腹膜也具毒性,鲜鱼之腹膜若未除去或洗净,食后也要中毒,轻者自感头晕,精神不振,轻度腹泻,重者一天腹泻达十余次。若进食鱼卵及腹膜过量,中毒严重时会造成死亡。鲜食及加工干制品时应弃去内脏及腹膜,以免中毒。
14、四川雅鱼――重口裂腹鱼
重口裂腹鱼(鲤科)Schizthorax(Racoma)davidi[地方名]重口、细甲鱼。[形态特征]个体较大,一般体长40厘米,体重1~2干克。体延长侧扁。头锥形。口下位,马蹄形,横裂。下唇发达,分三叶,中叶细小,侧叶宽阔。须2对,其长度为头长的1/3。鳞细小。胸部自腮峡以后有明显鳞片。在臀鳍和肛门的两侧各具一列较大的臀鳍并形成腹部中裂缝。背鳍棘细弱,后缘具锯齿。通体白色,尾鳍浅……
15、四川雅鱼――齐口裂腹鱼
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orax.)prenanti)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腹鱼亚属。俗称:雅鱼,齐口,细甲鱼,齐口细鳞鱼。英文名:Prenant’sschizothoracin。
体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在小个体中略呈弧形)。下颌前缘具锐利的角质,下唇完整,呈新月形,表面有许多小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约等长,其长度约等于眼径。体披细鳞,排列整齐,胸鳍部不裸露,都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各具大鳞一排;鳃孔后方、侧线之下有数片大鳞。侧线平直,横贯于体的中轴。背鳍硬刺在体长14厘米以下的小个体较强,其后缘具明显的锯齿;但在大个体(体长在15厘米以上)都变柔弱,其后缘光滑或仅有少数锯齿痕。体背部暗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和腹鳍呈青灰色,尾鳍红色。生活于支流清溪中的个体体侧有小黑斑,达到性成熟的雄鱼吻部出现有珠星。
16、退鳅――铜鱼
铜鱼(Coreiusheterodon)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俗称:尖头、水密子、尖头棒、尖头水密子、退鳅、假肥沱、麻花鱼、桔棒、竹鱼、黄道士、铜钱扣、金鳅。英文名:Brassgudgeon,Bronzegudgeon。体细长,前端圆棒状,后端稍侧扁。头小,锥形;眼细小;口下位,狭小呈马蹄形;头长为口宽的7-9倍。下咽齿末端稍呈钩状;须1对,末端超过眼后缘。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体呈黄铜色,各鳍浅黄色。
铜鱼栖息于江河流水环境的下层,习惯于集群游弋,通常一个群体由几十到几百个体组成。冬季至深水河槽或深潭的岩石间隙越冬。性成熟年龄为2-3龄,生殖期为4-6月,多在水流湍急的江段繁殖,受精卵随江水漂流发育,怀卵量为2-20万粒。铜鱼的摄食强度很大,肠管常充满食物。其食物组成主要为淡水壳菜、蚬、螺蛳及软体动物等,其次是高等植物碎片和某些硅藻,属于杂食性鱼类。其鱼苗和幼鱼吞食其它鱼的鱼苗,性极饕餮,为家鱼苗的大敌害之一。
铜鱼多见于长江流域的干支流和有流水灌注的湖泊中;静水湖泊中较为少见。长江中另一种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俗称:肥沱,方头水密子,英文名:Largemouthbronzegudgeon。其形态区别在于口宽阔,呈弧形;须长可达胸鳍基部。胸鳍后伸远超过腹鳍基部。这种鱼生活习性与铜鱼相似,但分布主要在于长江上游,而中游较少。
黄河产的北方铜鱼(Coreiusseptentrionalis)俗称:鸽子鱼,尖嘴水密子,英文名:Northernbronzegudgeon。与普通铜鱼的区别为口较宽,头长为口宽的6倍以下;下咽齿末端斜切。它们的生活习性与普通铜鱼相似,但分布仅限于黄河。
铜鱼生长迅速,在长江、黄河的天然产量很高,一般个体重0.5-1公斤,最大者达3.5-4公斤。在长江上游、汉水中游及黄河流域的清远一带产量极其丰富,为一重要经济鱼类。铜鱼肉质细嫩,味腴美,体内富含脂肪,骨刺较少,因而列为上等鱼品。特别在黄河流域,鸽子鱼久负盛名,当地视为一种珍贵特产鱼品。铜鱼每年产卵成群进入支流觅食肥育,8-9月逐渐回到干流或在支流寻找越冬场所,此时铜鱼最为肥壮,渔民常称为“退鳅”。
17、南方溪洞鱼类――泉水鱼
泉水鱼(Pseudogyrincheilusprocheilu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泉水鱼属。俗称:泉水鱼、油鱼。
体较长,前部圆,后部稍侧扁,腹前部较平,头的背部成弧形。吻圆钝;口裂略呈三角形,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角质凸起;唇部卷入口腔内,张口时,唇外翻扩展为喇叭形,借此吸附于其它物体上。唇后沟限于口角处。须2对,吻须较长,颌须短小。眼小,位于头侧稍后上方。鳞中等大,腹部鳞较小,且陷藏于皮下。背鳍无硬刺。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微黑;体侧鳞片绝大部分都有黑色边缘,从鳃孔之后至胸鳍前黑色的斑块较粗,故此联成一大形黑斑。
泉水鱼为四川、广西、云南常见的食用鱼类。生长速度较慢,常见者约0.5-1公斤,最大个体约3.5-4公斤左右。产量不大,惟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且富含脂肪,系食用之珍品。鲜肉供药用,有补益元气、止血的功效,主治泄痢、吐血、崩漏等症。
18、只上水,不落水的唇鲮
唇鲮(Semilabeonotabili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唇鲮属。俗称:没六鱼、没落鱼、木头鱼、唇鱼、岩鲮、岩鱼。
体长筒形,稍侧扁,腹部平,尾柄侧扁。头略钝而稍窄,头顶稍凸;吻圆钝;口大,下位,横裂。吻皮与上唇连合,覆盖上颌,后缘平直,边缘区披颗粒状角质乳突,排列较密。下唇厚,外缘布满小乳突,向颐部伸展成三角形。上下颌边缘锐利,为厚唇所完全覆盖。唇后沟限于口角。眼大,位高,上缘几乎与颅顶平齐。须2对,均细小,颌须常退化。鳞较大,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其长远超过头长。体呈黄棕色,背部较深,腹部乳白色;体侧从头后至尾鳍基部有灰褐色的鳞间纵纹8-9条;各鳍灰棕色。
唇鲮为江河的中下层鱼类。性喜水质清亮而流急的水域,常顶流而上,渔民谓之“只上水,不落水”,故有“没落鱼”之称。常居山溪有流水的岩洞中,亦呼之为“岩鱼”。此鱼常见的多在6市斤以下,故又名“没六鱼”。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唇鲮随地下水进入与泉水相通岩洞中越冬,刮食着生藻类和有机碎屑。2-5月为繁殖期,在有流水的岩洞中产卵,卵附着于河底砾石上。
唇鲮分布于珠江水系的北江、西江,云南元江也产此鱼。
常见唇鲮的个体重1-2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肉嫩味美,含脂量高,为珍贵经济鱼类,在北江和广西桂平等江段产量相当可观。
19、崩鼻黑鱼――东方墨头鱼
东方墨头鱼(Garraorientali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墨头鱼属。俗称:狮子鱼,崩鼻鱼,墨鱼,乌鱼,癞鼻子鱼。英文名:Orientalsuckingbarb。
体长,圆筒形,腹部扁平,尾部侧扁。头宽,吻圆钝,前端有很多粗糙的角质突起。鼻前深陷,将吻分作两部,上部为游离的吻突,雄性更为显著,并具发达珠星,幼鱼不明显。口下位,呈新月形,上唇边缘呈流苏状,下唇有发达的圆形吸盘,中央为肉质垫,周缘有游离的薄片;其后缘较前缘略宽,上有乳状小突起,肉质垫与前端薄片间有一浅沟,须2对;鳞较大,腹面在胸鳍基部之前鳞极小。背鳍无硬刺。体背深黑色,腹部灰白,各鳍灰黑色,略带橙色,幼鱼橙色较显著;体侧每个鳞片后部均有一黑斑,故形成体两侧各有6条黑色平行的条纹。东方墨头鱼经常栖息于江河、山涧水流湍急的环境中,以其碟状吸盘吸附于岩石上,营底栖生活。食物中多为着生藻类,常混以泥沙。成熟较早,产卵期均在3月份,产卵须有流水条件,故多在洪水期产卵。
东方墨头鱼分布于我国南方珠江、闽江、九龙江、韩江、元江、海南岛等水系。
生长缓慢,体型比东坡墨头鱼为小,最大个体仅达30厘米左右。但体内富含脂肪,肉味极鲜美,产区视为名贵鱼类。产地渔民常直接将鱼放在火上烤而食之,更具原始的风味。产量不高,仅在原产地有较高的价值。
20、珠江四大名贵河鲜之一――卷口鱼
卷口鱼(Ptychidiojordan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俗称:嘉鱼,老鼠鱼,鼠头鱼。英文名:Ratmouthbarbel。体长,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头小、背隆起,向后逐渐平直。吻尖突,吻皮肥厚,下垂,无吻褶,包盖着上下颌,边缘深裂成10-12条流苏,流苏上有许多小乳突。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有短须状的小突。上颌尖形,在颌须基部有一肉质系带与下唇相连。上下颌具角质锐缘;唇后沟限于口角,为一向后的纵深沟延伸至眼下。须2对,均粗长,略等;眼小,眼间窄;鳞小,侧线鳞在40以上。背鳍无硬刺;体棕色,背部棕黑色,腹部黄白色,鳞片中央有一灰黑色斑块;各鳍棕黑色。在繁殖季节,雄鱼的吻部、颊部及头部均披有白色珠星状的细小颗粒,用手摸之有明显的粗糙感;雌鱼则无星珠,头部较光滑。在同批鱼或同龄鱼中,雌鱼个体始终大于雄鱼,且腹部较饱满。
卷口鱼属于定居性鱼类,喜欢生活于河床宽阔、流速大、江中多深潭、水质清澈的石底深水河段以及通泉水的石洞中;以淡水壳菜和蚬科类为主要食物,也吃一些淡水海绵、藻类及有机碎屑、水生昆虫、水蚯蚓等。每年4-9月份为其繁殖季节,大批产卵在6月和9月。产卵场所多分布在其生活、栖息的水域中,产卵处水流急湍、深潭众多;卵多粘附于石头、沙砾等物的间隙中,不易见到。卷口鱼分布于珠江水系及台湾。
卷口鱼幼鱼阶段生长较快,成鱼较慢。常见个体为150-500克,最大个体可重达1公斤。其肉富含脂肪,尤其在5-9月份的繁殖季节,脂肪体不断增加,远比非生殖季节为高。肉质嫩滑鲜美,肉味极佳,古今驰名,被誉称为珠江四大名贵河鲜(鲈、嘉、鳜、魽)之一。早在唐朝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公元904年)和清代屈大钓所著的《广东新语》(公元1700年)中就有关于卷口鱼的经济价值与栖息环境的记载。宋代诗人周去非在他的《岭外代答》(公元1178年)中也称:“嘉鱼身腹多膏”,“其煎也,徒置鱼于干釜,少焉膏落,自然煎熬,不必用油,谓之自裹。”由此可见卷口鱼含脂量之丰富。卷口鱼多在冬季上市,因其生活水域水深流急,只有冬季枯水期水位较浅,河床石头露出,才容易下网捕捉。
21、华南著名池养鱼类――鲮
鲮(Cirrhinusmolitorella)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俗称:土鲮鱼、鲮公、雪魿、花鲮。英文名:Mudcarp,Molar-pharyngoteethbeard-labeo。
体梭形,侧扁,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钝圆,吻皮下垂覆盖于上唇基部,边缘光滑,上唇发达,边缘具裂纹,与上颌分离。口下位,呈一横裂,只在口角处稍下弯;下唇和下颌分离,边缘和外面近边缘处有1条狭带,具肉质细乳突。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吻须较粗壮,颌须短小或退化。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体侧在胸鳍基部之后上方有8-9个鳞片的基部为黑色聚成为1块长菱形的斑块,幼鱼尾鳍基部中央有一黑色的斑点。
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偶尔进入静水水体中;对低温的耐力很差,水温在14℃以下时即潜入深水,不太活动;低于7℃时即出现死亡。冬季在河床深水处越冬。以着生藻类为主要食料,常以其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岩石等物体上刮取食物,亦食一些浮游动物和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植物质。性成熟为2冬龄,生殖期较长,从3月开始,可延至8、9月。洪水期间亲鱼群居产卵场,相互追逐,还会发出咕……咕……的求偶声,产卵场所多在河流的中、上游。
分布于珠江、闽江、韩江、海南岛、台湾岛、元江及澜沧江水系,国外见于越南。
常见的鲮鱼个体为500克左右。在天然水体中可长到重2-2.5公斤、长60厘米,个别可达8公斤。产量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广东、广西的著名池养鱼。鲜鱼肉入药,有活血行气、逐水利湿的功效,主治膀胱结热、黄疸、水肿膨胀等症。
22、海南岛青鱼――盆唇华鲮
盆唇华鲮(Sinilabeodiscognathoide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俗称:泥鲥,圆青衣,青鱼。
体略呈长筒形,稍侧扁;头较小,吻突出,前端圆钝。口下位,新月形。吻皮及下唇均具细锯齿形缺刻,吻皮向下盖住上唇的中部。上唇在近口角处外露,并具细小乳突;下唇与下颌有深沟相隔,内面有细小乳突。唇后有浅沟相通。颜沟显著。在颜部正中的颜沟起点之前有一横纹,下颌具锐利角质边缘。须2对,细小。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凹,最长鳍条约等于头长;尾鳍分叉极深。体青绿色,背部尤深,腹部乳白,各鳍灰色。
盆唇华鲮喜生活在水流较急的清澈、多岩石的江河深水处或山涧溪流中,营底栖生活,以着生藻类和有机物碎屑为食。
分布于海南岛。个体较大,常见个体为2-3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以上,为产区的经济鱼类。肉味鲜美,不亚于青鱼,经济价值较高。
23、生命力最强的鱼类――鲫
鲫(Carassiusauratusauratu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俗称:喜头、鲫拐子(湖北),鲫瓜子(东北),河鲫鱼(上海),月鲫仔(广东);古称鰿、鲋、寒鲋。英文名:Goldfish,cruciancarp。
鲫体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2-2.8倍,腹部圆,头较小,吻钝,口端位,无须,下咽齿侧扁。;背鳍和臀鳍均具一根粗壮且后缘有锯齿的硬刺。鳞较大,整个身体呈银灰色,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
鲫鱼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各种水域皆产。
鲫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3.0-19.5克,脂肪1.1-7.0克,碳水化合物0.1-5.8克,矿物质(灰分)0.9克,热量62-109千卡,钙50-116毫克,磷192-218毫克,铁1.1-4.4毫克。全国各地都喜爱吃鲫鱼,被视为上等食品;尤其是产妇食鲫鱼汤后,能增加乳汁。在自然水体中,鲫鱼的产量在淡水鱼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高居首位。由于鲫鱼适应性强,在各种水体皆可生长、繁殖,且1龄鱼即达性成熟,种群恢复快,故一直被作为养殖搭配的对象。鲫鱼的养殖品种繁多,常见的各种金鱼,便是普通鲫鱼经过人工筛选、驯化而成的变种。
鲫鱼全鱼性味甘、温,有开脾健胃、增进食欲、消水肿、止呕吐、发乳之功效。鱼卵可调中补气。全鱼入药,可以治疗麻疹、腮腺炎、牙痛、牙龈肿痛、乳疮、乳癌初起、肺痛、肺脓肿、外痔、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水肿、腹水膨胀、反胃吐食、胃痛、产妇缺奶、产后奶少等症。其胆汁能治痈、无名肿毒和臁疮。
24、鲶鱼
蟾胡子鲶(Clariasbatrachus),又称二栖胡鲶,系华南师范大学生生物系于1978年从泰国引进。它与我国南方产的胡子鲶在形态、习性等方面很相似。蟾胡子鲶的体形比较大,体呈暗褐色,胸鳍和腹鳍色较深黑;由腹部至尾鳍基有不规则的灰褐色圆点;背鳍鳍条为60-76,臀鳍鳍条为47-58(胡鲶的背鳍鳍条为58-62,臀鳍鳍条65-76,臀鳍鳍条为52-55),性较凶猛,捕捉时一不小心就被刺伤。其优点是肉质细嫩,能生活于低溶氧的环境中,适宜于小水体密养,并具有生长快、繁殖周期短、繁殖季节长等特点。泰国每年可饲养两批,亩产达13933.5公斤,用体长4厘米以上的鱼苗饲养一年,成活率可达100%,最大个体重0.5公斤左右。
革胡子鲶(Clariasleather),俗称埃及塘虱。系广东省淡水养殖良种场于1981年11月从埃及引入。革胡子鲶的形态与我国南方产的胡子鲶相似,区别在于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更长,鳍条数目更多;头背部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骨质突起;胸鳍硬刺短而钝,不刺手;鳃耙密集,数目高达52-90(胡子鲶仅15-18,蟾胡子鲶为18-23);鼻须和颌须稍短,均不达胸鳍;体背及两侧苍灰色,带有不规则云状斑块,胸鳍部色白;自体重10克以上的个体所有鳍条边缘均有淡红线环绕。革胡子鲶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肉质细嫩、易繁殖、适应性强、耐低氧、抗低温能力较强等优点,饲养一年可重达2公斤,最大个体达10公斤以上,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鱼类,当前部分地区已开展家庭养鱼。革胡子鲶的性成熟年龄约为10个月,繁殖季节为4-10月份。其产卵习性似鲤鱼,而不同于本地的胡子鲶和蟾胡子鲶;并且亲鱼有吞食鱼卵和仔鱼的本能,故不能在产卵原塘孵化。此鱼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对象。25、黄颡鱼
28、鳤
(Ochetobibuselongatu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鳤属。俗称:刁子、麥秆刁、昌刁、刁杆。体细长,近似筒状。头小,呈锥状。口较小,端位,口裂平直,无须。下咽齿3行,宽大而光滑,末端成钩状。背鳍无硬刺,其起点与腹鳍相对。尾鳍分叉很深,两叶末端均尖。体背部呈蓝绿色,腹部银百,体侧正中上方有一条浅黄绿色的纵带;偶鳍和臀鳍桔黄色,尾鳍灰黑色。外形似鳡,但性情较温和,有江湖洄游的习性。每年7-9月进入湖泊中肥育,到生殖季节时重又回到江河急流中进行生殖。生殖季节为4-6月,性成熟年龄为3-5冬龄。产卵场所需要有流水,而在静水中不能繁殖。食物多为动物性成分,如水生昆虫、枝角类,小鱼、虾等。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类水体中均产。生长速度虽不快,最大个体仅达10余公斤,常见者多为0.5-1公斤,但其分布较广,且肉质细嫩,味鲜美,食用颇受欢迎。29、鲈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