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鱼非要去跟鲨鱼蹭蹭,是想作死吗?真相竟然是……大跌眼镜!鱼类

瘙痒(Itch),从感官角度来说,是一种独特的感知体验。它不像疼痛那样剧烈,却足以引起一种“非挠不可”的冲动。

我们都经历过瘙痒难耐的时候,而且可能越痒越挠,越挠越痒。不止是人类,许多动物,也会痒,而这时候动物会通过蹭树等方式来解决瘙痒问题。

人痒了可以挠,而对于鱼,这些在水中悠游的生物,没有爪子,不会像我们一样挠痒痒。如果鱼不能挠,那它会感到痒吗?更重要的是,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它是否“痒”呢?

什么是痒?

科学家不能直接问鱼:“你觉得痒吗?”,只能设计一系列实验,试图通过鱼的行为和神经活动来破解这个谜团。

瘙痒感通常由外界刺激物或内部信号(如炎症因子)引发。某些化学物质能够直接作用于TRPA1,激活它的“开关功能”。TRPA1(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Ankyrin1)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分布在感知神经元的末梢,负责感知化学和物理刺激。它不仅参与疼痛和瘙痒的感知,还能对温度变化和某些刺激性化学物质作出反应。

当TRPA1被激活时,会让神经元内的钙离子流动增加,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迅速传递到负责瘙痒感的感觉神经元中,比如背根神经节(DRG)中的C纤维。C纤维是瘙痒信号的“专属快递员”,将信号从皮肤表面一路传递到脊髓,再送到大脑的丘脑和大脑皮层,最终让我们感知到“痒”。

怎样知道鱼在痒?

2017年9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阿贾伊·德干(AjayDhaka)领导的一支科学团队研究了痒的机制,选择了两个研究模型:小型、透明的斑马鱼和经典的实验动物小鼠。

为了检测鱼类的瘙痒反应,科学家们从哺乳动物中常用的瘙痒诱导物质中筛选出了几种候选化学物质,包括咪喹莫特(Imiquimod,IMQ)。

咪喹莫特是一种TLR7的人工激动剂。它被设计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尖锐湿疣)和皮肤癌,通过模拟病毒RNA的作用激活TLR7。

TLR7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受体蛋白,主要分布在免疫细胞(如树突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内体膜上。它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病原体,特别是病毒的单链RNA(ssRNA),从而触发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TLR7的过度激活可能引发局部炎症,从而导致瘙痒、刺痛等不适感。这就是选择咪喹莫特作为引发斑马鱼瘙痒物质的原因。

问题来了,前面说了TRPA1是瘙痒和疼痛感知的离子通道,那为什么还要选择作用于TLR7的咪喹莫特?

研究团队首先将这些化学物质溶解在特定的介质中,应用于三天大的斑马鱼幼体。

实验显示,在测试的化学物质中,咪喹莫特能够显著激活斑马鱼三叉神经节(主要负责面部感官信号)中的神经元,还让小鱼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行为——频繁地用嘴部摩擦鱼缸壁,仿佛试图“挠痒”。

所谓的瘙痒行为,即斑马鱼游动速度加快和轨迹更加频繁。这种活动模式被认为是鱼类感受到不适(如瘙痒)时的典型反应。

到底是什么打开了痒的开关?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者用基因编辑技术关闭了斑马鱼体内的TRPA1通道。当这些“小转基因鱼”接触咪喹莫特时,它们完全停止了摩擦行为,仿佛这剂化学物质再也无法引起它们的不适。这一发现强烈暗示,TRPA1通道可能是咪喹莫特引发瘙痒感的关键。

红线代表追踪斑马鱼游泳行为轨迹。左图是斑马鱼正常的游泳行为。中间是注射10μMAITC(allylisothiocyanate,异硫氰酸烯丙酯为芥末内刺激性物质)在斑马鱼上唇之后,鱼产生痛觉反应的行为,活动力明显地降低,右图是注射100μMIMQ在斑马鱼上唇之后,鱼会不断地摩擦水缸壁,类似抓痒的行为表现。图源:文献1

研究者们发现,即便是TRPA1通道,面对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低浓度的咪喹莫特能够温和地激活一小部分神经元,触发类似瘙痒的行为;而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如芥末油(另一种TRPA1激动剂),则让更多神经元“火力全开”,引发更强烈的痛觉反应。研究者形象地将这比作“嗡嗡响的警报器”和“震耳欲聋的火灾警铃”。

从生理上看,痒和痛实际上共享一部分神经通路,比如它们都可以通过TRPA1通道感知刺激。但通过不同的神经元分支和激活阈值,它们实现了“分工协作”:

痛感受器(强刺激神经元):对高强度刺激作出反应,处理更紧急的情况。它通常由Aδ纤维和C类纤维共同负责。Aδ纤维传导速度较快(约5-30米/秒),使疼痛信号能迅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触发即时反应,如快速撤回受伤部位。

这种“双轨制”机制帮助生物区分了刺激的轻重缓急,从而选择更合适的行为。

为了验证这种机制是否适用于哺乳动物,研究团队转向小鼠实验。他们发现,咪喹莫特同样能够通过TRPA1通道激活小鼠的瘙痒行为。当这些通道被基因编辑关闭后,小鼠的“挠抓”行为显著减少,而对疼痛的反应则未受到影响。

更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小鼠的TRPA1通道对咪喹莫特的反应比斑马鱼弱得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咪喹莫特在小鼠中主要引发瘙痒,而在人类中却常常同时引发瘙痒和刺痛。

通过对斑马鱼和小鼠的实验,研究者不仅揭示了瘙痒感的一个重要机制,还提出了一个迷人的假说:瘙痒可能是痛觉通路的“进化副产物”,帮助动物应对低强度的有害刺激。这种简单但高效的机制,可能在脊椎动物中已经被保留下来。

鱼痒了,怎么挠?

面对痒这个问题,没有手的鱼除了蹭鱼缸还有什么办法解决?

答案之一是鲨鱼!

2022年,来自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汤普森(ChristopherD.H.Thompson)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历时七年,在全球三大洋中的36个地点,展开了一场关于“鱼挠痒行为”的探索。

对于海洋的鱼类来说,难以避免被寄生虫困扰,这也是造成痒的主要因素。当寄生虫在鱼体表寄生时,会用附着器官(如吸盘、钩刺)牢牢抓住鱼的皮肤或鳃盖。这种物理附着会直接损伤组织,引起组织红肿,会刺激鱼体表的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向鱼的大脑发送痒的刺激信号。

研究团队利用诱饵遥控水下视频系统(BRUVS)记录了6166段海底视频,详细观察了261种海洋动物的行为。经过精细分析,他们发现,黄鳍金枪鱼、南方蓝鳍金枪鱼以及虹鳟鱼,竟然会主动磨蹭鲨鱼——一种潜在的捕食者,来清除身体表面的寄生虫。

磨蹭行为在视频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鱼类首先接近鲨鱼,等待尾鳍摆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迅速擦过去,像是用“鲨鱼版砂纸”进行清洁。

鲨鱼皮肤的独特结构(皮齿)使其表面粗糙,非常适合磨蹭。而鱼类尤其偏好刮擦头部、眼睛和鳃盖这些寄生虫最容易附着的部位。

大洋性鱼类,尤其是金枪鱼和虹鳟鱼,表现出显著的刮擦行为。大青鲨是首选的刮擦对象,其粗糙皮肤可能提供了优越的刮擦效果,同时对刮擦行为无明显反应,减少了潜在威胁。图源:文献

汤普森博士的研究发现,鲨鱼是这些鱼类首选的磨蹭对象。这种行为并不是偶然,而是有明确的倾向性:83%的刮擦行为发生在鲨鱼身上,其余仅有17%发生在同类之间。而鲨鱼对这些刮擦行为几乎无动于衷,没有表现出逃避或攻击,这也让鱼类能够安全完成“清洁任务”。

谁能想到,鱼类也会有“痒”的烦恼?更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竟然能够巧妙地利用鲨鱼这种强大的掠食者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行为不仅是鱼类适应环境的生存妙招,更是自然界复杂互动的缩影。

参考文献

[1]EsancyK,CondonL,FengJ,etal.AzebrafishandmousemodelforselectivepruritusviadirectactivationofTRPA1J.Elife,2018,7:e32036.

[2]ThompsonCDH,MeeuwigJJ.Sharksarethepreferredscrapingsurfaceforlargepelagicfishes:PossibleimplicationsforparasiteremovalandfitnessinachangingoceanJ.Plosone,2022,17(10):e0275458.

THE END
1.水下奇观揭秘鱼体内部结构要理解鱼体内部结构,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本构造。在这方面,一个清晰的图解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到每个部分如何协同工作。 鳃部与呼吸系统 鳃部位于头部两侧,是鱼类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这里面蕴含了复杂而精巧的地道网络,它们能够有效地从水中抽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这套高效率且低能量消耗的手段https://www.xyhxybtxl.cn/diao-yu-zhi-shi/455648.html
2.某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探究A.设计常温、比常温略高和比常温略低的三组实验,常温组作为对照 B.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避免水质等因素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C.金鱼的鳃盖和口每交替张合一次,鳃内即可完成两次气体交换 D.可将实验重复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误差【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答案】C https://www.jyeoo.com/shiti/ae100c2f-8159-415d-52ac-68b251086bac
3.鲸鱼呼吸之谜:为何能在海底长时间酣眠而不被憋死?鲸鱼呼吸之谜:为何能在海底长时间酣眠而不被憋死?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杰说百科 广东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他们为什么在出现在海底户外视觉冲击难得一见 阿琼的小日子 打开APP 一华裔男子被判2900年,FBI为抓他卧底5年?美国华裔教父有多疯狂 小正的知识局 1471跟贴 打开APP 解密!特斯拉的恐怖发明,https://m.163.com/v/video/VFHSBE77O.html
4.地球历史及其生命奥秘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D、呼吸 2、【单选题】现今海洋的水主要是( )。 A、地球刚形成时就有的 B、慧星撞击带来的 4、【多选题】化石研究证明,巨型植食性恐龙喜欢生活在水中,不可能是因为( )。 A、需要水的浮力支撑2、【多选题】澳大利亚陨石上的氨基酸与米勒实验中的有机物非常相似说明( )。 A、原始地球上的生命来自http://xuzhou.ehqc.cn/html/99_73.html
5.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9篇)出示课件: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3、集中探讨共性问题: 课文写科学家们做了几次实验?每次是怎样实验的?每次实验的结果怎样?默读4-6段,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 完成表格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https://m.ruiwen.com/jiaoxuesheji/6631403.html
6.研究鱼的呼吸速率与水温的关系谈谈对此次实验的体会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鱼在水温高时,各种代谢活动增强,耗氧增加,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鱼通过增加呼吸的次数,把体内热量经腮散布到体外,同时,也加大了氧气的摄入量以满足代谢增强的需要.在水温低于5摄氏度以下时,鱼的各种代谢活动降低,产热减少,为了保护体温不低于水温,鱼就减少呼吸的次数来减少体温的散失.).不知道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58a8c0c2a1f17143a7850da793ec1476.html
7.公民科学素质科学地研究事物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进行观察、推理、实验——得出结论。 31、测试一种新药疗效的方法是什么? 科学家想测试一种治疗高血压病的新药是否有疗效,采取的测试方法一般为:给一定数量的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给相同数量的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4
8.珠江所资源室“一种气呼吸鱼类生态适应性驯化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近日,由珠江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生态研究室刘亚秋助理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气呼吸鱼类生态适应性驯化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810788961.0 鱼类生活习性多样化,在水中多数硬骨鱼类依靠鳃呼吸,然而许多鱼类遇到定期的干旱,生活环境严重缺氧。在这种低氧的环境中,部分鱼类会启用辅助器官进行气呼https://www.cafs.ac.cn/info/1024/45177.htm
9.每日热点1103“我们之前的研究确立了纳米线网络记住简单任务的能力,目前的研究则是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因为在处理大量不断变化的数据时,实现在线学习能力是具有挑战性。通常情况下,标准方法是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然后使用存储的信息训练机器学习模型,但这会消耗太多能量,无法广泛应用。”指导研究员兹登卡·昆西奇(Zdenka Kuncic)教授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32371
10.生物周末自选作业探究鱼类的呼吸和运动2.解鱼: (1)做鱼鳃或鱼鳍、鱼鳔的模型,设计实验,探究鱼鳃适应水中呼吸、某一鱼鳍(如尾鳍、胸鳍等)对鱼在水中游泳时的重要作用、鱼鳔有助于鱼在水中的升潜。录制短视频,最好加入文字、语言解说。 (2)查阅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关于鱼类的呼吸和运动,选择一项领域,深入研究,制作手抄报。内容自选,提倡加入自己的理https://www.meipian.cn/56j9r28m
11.水中的生物教案14篇(全文)鲫鱼的运动器官是鳍,它游泳时靠尾鳍和躯干的左右摆动产生向前的动力; 胸鳍和腹鳍有平衡身体的作用; 鲫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鲫鱼的身体可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中间部分是躯干部,肛门以后是尾部,身体呈纺锤形,体表覆盖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可以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鱼体内的鳔, 能够调节鱼体在水中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0zpqn3m.html
12.鱼和螃蟹都是用鳃呼吸的,为什么鱼离开水很快就会窒息而死,而螃蟹实验一:将新鲜的鱼鳃和螃蟹鳃分别放入水中观察鳃丝的分散情况如图甲所示:鱼的鳃丝在水中较分散;螃蟹的鳃外形蓬松。 实验二:将鳃从水中取出,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鳃的变化如乙图所示:鱼的鳃丝粘连,表面黏稠;螃蟹鳃的外形无明显变化。请分析回答: https://zujuan.xkw.com/6q21675684.html
13.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归纳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7、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https://m.oh100.com/shengwu/917685.html
1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第一条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重要场所,为了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秘密法》等,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办法。https://sbc.seu.edu.cn/e6/8d/c5616a59021/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