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题:为何要破?谁能受益?新体系公正吗?——教育科研领域破除评价体系“SCI论文至上”风透视
新华社记者
为何“SCI论文至上”必须破除?已有哪些尝试?谁将可能因此获益?新评价体系能保证客观公正吗?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SCI论文至上”贻害甚大
“SCI论文至上”扭曲岗位评价导向。广东某高校人事处负责人说,当前教职工的科研项目、个人发展、薪酬待遇等都与SCI论文指标挂钩,这导致指标与岗位标准错位,导致管理、教辅等非科研岗位职工也盲目追求发表SCI论文。
“SCI论文至上”难以客观评价人才价值。湖南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告诉记者,一些高校从海外引进博士,仅看SCI论文发表评分高,就聘其为教授、博导,“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真的知道如何指导博士吗?”而部分能在海外发论文的博士,薪酬甚至是一些在教学、临床一线奋斗多年教师薪酬的数倍。
“SCI论文至上”滋生论文腐败。多名受访人士透露,在海外,部分质量不高的学术刊物,主要收入是中国作者缴纳的版面费。据国内SCI论文代发机构报价,依据影响因子高低,发表一篇SCI论文少则3万、5万元,多则20万元左右。
打破“论文枷锁”释放科研活力
记者发现,此前已有高校和科研单位采取措施尝试破除“SCI论文至上”。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启厚等多名专家向记者表示,这有望扭转部分地方和单位扭曲的科研观,让真正扎根基层一线、参与重大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工作者获益。
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等江苏部分高校规定:在对教学专长型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重点考察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
暨南大学针对教师的不同类型对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设置要求、标准,最大限度保证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对于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教师,降低SCI论文在评价中的权重,能促使这些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培养和公共服务上;对以研究为主的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更注重解决现实问题、重大问题。”暨南大学人力资源与管理处处长王兵说。
湘潭大学建立了本科教学荣誉体系,获奖教师可直接参评教授;对教授设定向本科生授课年度课时“硬杠杠”;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等,这既让一线教师有更多元的发挥空间,也敦促教师回归教书育人这一根本。
另外科技部还要求,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建立中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高质量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处处长屈力刚表示,这不但有助于部分国内学术期刊发展摆脱低水平循环窘境,更对摆脱外国标准依赖,构建一套我国自己的科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从“至上”到“多元”须保障科学、公正
不少科研工作者提醒,破除“SCI论文至上”之风,有几点需特别注意。
破“SCI论文至上”不等于抛弃SCI,更不等于抛弃论文标准。“不是说这个评价指标就完全不要了,因为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体现学术成果,关键是要着力推进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建设。”李启厚说。
记者调查获悉,当前同行专家评审中“拉圈子、搞派系、走关系”的现象并未绝迹。华北某双一流高校的一名博导透露,部分高校“培养的人会很快成为一批学术权威,然后就形成一个封闭自利的圈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塑造有公信力的学术同行评价机制,就需要在学术事务的管理与评价中,坚持推进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分离,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还有专家建议,要避免学术共同体成为利益共同体,就必须“要有完善的评议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同行评议中,既要避免‘一刀切’,更要避免‘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