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基础研究是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之基

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关键技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创新一批解决堵点问题的前沿技术。到203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若干重点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这是9月20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

农业基础研究重心在

应用基础研究

《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开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的整体布局,打造学科、任务、人才、平台和生态五大体系,以学科体系为框架,以任务体系为抓手,以人才体系为动能,以平台体系和生态体系为支撑,形成有组织的农业基础研究体系。

以构建基础研究学科体系为例,《实施意见》提出,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强化基础学科对农业应用基础研究的引领作用。构建完善以“基础理论为源头,前沿技术为核心,学科交叉为手段,长期观测为保障”的农业基础研究学科体系。培强传统优势学科,补齐短板弱项,推动与数学、化学、信息、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前瞻部署跨学科研究。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蒋丹平表示,基础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把握好基础研究的定位与分类,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把握好基础研究的战略需求和产出应用导向,处理好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的关系;要把握好基础研究的科学规律和科学家精神,处理好甘坐冷板凳和高水平保障的关系,以高质量创新,支撑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聚焦世界级难题

前沿创新持续涌现

“种植一亩地马铃薯大约需要200千克种薯,如果用马铃薯杂交种子种植只需要约2克。”程旭告诉记者。

“优薯1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团队利用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技术培育出的第一个概念性品种,富含干物质和类胡萝卜素,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肉质呈橘黄色,口感松软,适合蒸烤食用。

如何将块茎繁殖的四倍体马铃薯变革为种子繁殖的二倍体杂交马铃薯,是马铃薯产业的世界性难题,也是种业创新“皇冠上的明珠”。

由于传统栽培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基因组复杂,导致育种进程十分缓慢。此外,薯块无性繁殖还面临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难题,黄三文团队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旨在用二倍体马铃薯替代四倍体、用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用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指导马铃薯杂交育种,彻底变革马铃薯的育种繁殖方式。

“目前,第一代二倍体杂交种‘优薯1号’在南方冬作区的产量已经达到了四倍体主栽品种产量的60%左右,且品质性状优良、稳定。”基因组所研究员张春芝告诉记者,未来将聚焦于抗病性提升、光周期适应性拓宽以及产业化全面推广,最终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多样、品质卓越的马铃薯新品种。

基因组所的闫建斌团队则领衔破解紫杉醇生物合成的世界级难题。

闫建斌带领团队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鉴定了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最具挑战性的关键酶,实现了紫杉醇关键生产原料的异源生物合成,从而解决了打通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这一世界难题。其研究成果既是“0到1”的重大理论突破,又为抗癌药物紫杉醇的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成为医药农业未来发展的范例。

基因组所仅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布局农业基础研究的一个缩影。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技术进步已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更是不断涌现,创新水平整体跃升。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THE END
1.完善我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策略与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推动我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力量。在网络强国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需要有效利用新技术、合理运用大数据资源来制定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构建体系化、全局性的保障生态体系,完善人才、资源、政策法律、平台等多分面保障机制,切实推进我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保障水平。其一,科研人才是关键,要创新人才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51990046565153758&wfr=spider&for=pc
2.中国基雌学研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整个科学领域的影响,一个国家有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越多,这个国家的基础科学水平就越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认为,无论学的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无论是在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阶段,教科书里都会写到一些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基础研究成果,这些就是最经典的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89171
3.中国科学院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已经连续九年位列中国科学院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已经连续九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首位,中国科学院研制建设的中国天眼、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施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科技大国不仅有技术,更有广阔的心胸!#中科院#自研#国产#中国天眼#科技#中国科技https://www.360doc.cn/article/72904862_1137289281.html
4.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中物院研究生教育始于1984年,30多年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尖端科技领域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特色人才培养,2015年,中物院在原“研究生部”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赋予研究生院新的定位:实施特色定制、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面向国家战略和学科前沿,开展完全开放的基础研究;通过https://gscaep.ac.cn/subPage/rencaizm.html?id=1874
5.期刊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2023年全为更好地破解“两头在外”问题,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从根本出发,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坚定不移把“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重视提升期刊的学术品质、标准化水平,打造出越来越多“双高”(学术品位、编校质量均高)、“双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皆好)、“双爱”(读者、https://www.cma.org.cn/art/2023/12/22/art_105_54719.html
6.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有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着眼于推动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5个一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 建设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彭桓武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安徽省应用数学中心等,加强对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支持。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NatureIndex)排名中,中国科大在http://www.agricoop.net/news/show.php?itemid=17605
7.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问题与未来高质量发展对策一般地,研发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研究发展3种类型,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效率,就需要三者协同发力。长期以来,中国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非常小,一般在5%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在10%以上,甚至高达20%以上[2]。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必须合理协调、引导在基础研究http://gjs.cass.cn/kydt/kydt_kycg/201901/t20190131_4821365.shtml
8.有事业编!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招聘各实验室是以PI为核心的科研协作团队,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由PI负责建设独立实验室/科研平台,自主选题并开展高水平基础前沿研究,培育未来的学科发展新方向。 13 教学基础部 教学基础部承担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设置思政类课程组、语言类课程组、理科基础类课程组、体美劳类课程组。https://www.hubpd.com/hubpd/rss/yidianzixun/index.html?contentId=23058430092165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