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基础研究,激活创新源头——中国医药基础研究进展与国际对标(下)
我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与全球领先水平仍存差距
优质前沿研究有待提升
优质论文占比偏低:2015-2020年中国生物医学领域论文发表数量以14.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攀升,稳居世界第二,2020年发表量达近29万篇。但是以《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占总体论文发表数量的比例衡量,中国0.17%的比例明显低于欧美生物医学领先国家普遍高于0.6%的水平。相比于顶级学术期刊,中国在优质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比例和欧美生物医学领先国家相比同样存在差距。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三年平均影响因子最高的5%期刊为一区期刊,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综合类和生物类优质期刊共计51本。2020年中国发表于此类优质期刊的生物医学领域论文占比1.5%,相较于欧美领先国家普遍高于3.0%的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
优质期刊影响不足:中科院期刊分区的一区期刊中含综合类7本和生物类73本,合计80本。其中,中国主办的期刊分别有2本和11本,合计13本,影响因子高于10的期刊仅为5本。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所出版的期刊分别为30本和25本,影响因子高于10的期刊分别达到18本和22本。在优质期刊的主办数量和学术影响方面,我国与传统优势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知识产权转化产出不足
专利转化比例不足:尽管我国专利产出数量较大,但转化实践未成气候,真正实现产品化和商业化的科技成果比例较低。《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在735所受访高校和381所受访科研单位中,有效发明专利的实施率分别为14.7%和28.9%,有待提高。
知识产权逆差可观:根据WTO数据库,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出口快速增长,五年复合增长率达57%,于2019年达到66.5亿美元。但放眼全球,我国知识产权出口收入仍低于世界领先国家。反观知识产权进口,2019年我国知识产权进口额达到343.3亿美元,已位居世界第二;知识产权出口/进口额比仅为0.2,知识产权领域的贸易逆差十分可观。
经费阶段分布不尽合理
研发投入规模可观:从总量上看,我国研发总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近年来始终稳居世界第二。从GDP占比来看,略低于欧美生物医药领先国家约3%的投入水平,比例基本可比。
孵化转化资金匮乏:据PitchBook数据库统计,2016-2020年投资于中国各阶段医药和生物技术项目的风险投资累计金额已超过230亿美元,但其中99.5%的资金投资于A轮及以后轮次。用于支持基础研究成果产业转化和概念期项目孵化的种子和天使轮资金占比为0.5%,交易笔数占比为7.4%,远远低于欧美领先国家普遍超过4%的投资金额占比和超过35%的交易笔数占比。
顶尖科研机构数量有限
学术医学研究机构:在全球顶尖的医学研究机构中,美国学术医学中心在科研能力上的领先地位更加显著。在反映高质量研究产出的NatureIndex全球医学研究机构的排名中,美国机构在2019年前100强中占据62个,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德国以11个上榜机构占据第二名。中国在2019年有5个机构上榜,按排名先后依次为华西医院(第25名)、仁济医院(第31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第63名)、湘雅医院(第84名)和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第89名)。2015年仅有华西医院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