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坚定“四个自信”深化检察理论研究为新时代检察工作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撑

一、坚持讲政治与抓业务有机结合,确保检察理论研究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努力为检察工作、法治实践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产品

三、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研究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检察理论研究层次和水平

四、坚持领导重视、带头与广大检察干警参与有机结合,夯实检察理论研究基础

五、坚持挖掘自身潜力与借助“外脑”有机结合,形成检察理论研究合力

新时代,检察理论研究工作面临新要求。检察机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把握新时代检察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坚定“四个自信”,抓好“五个结合”,加强对检察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交流,为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坚持讲政治与抓业务有机结合,确保检察理论研究正确的政治方向

检察系统同志们都反映,要谋新时代检察工作新发展,就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道路自信、检察理论自信、检察制度自信和检察文化自信。实际上,检察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是有其具体内容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法治模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司法制度和检察制度。评价一国司法制度、检察制度的优劣,关键在于其是否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与国家政治体制、民主法治进步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相适应就是好的,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导致社会问题凸显乃至爆发,就没有安定、稳定。我们要立足国情,借鉴参考国外、境外好的经验做法,认真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确立不同司法制度的文化背景是什么,传统是什么,政治制度是什么,人民是怎样生活的,从中发现这种制度的文化传承、根源理由,把握其中蕴含的原理、规律,从深层次借鉴人类共同的法治文明和法律智慧。

新时代加强检察理论研究,就要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规范、指导和引领,同时善于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优秀法治文明成果,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就要紧紧围绕如何通过检察办案,充分发挥宪法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更好地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内涵更丰富、标准更高的需求,使人民群众有更多、更优、更现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努力为检察工作、法治实践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产品

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为检察工作、法治实践服务,是检察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时代的需要。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因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都要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都要服务、服从于时代。新时代必然催生新的检察理论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反贪、反渎、职务犯罪预防职能机构人员转隶后,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刻、系统、科学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以适应这个历史节点的需要,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物质文化生活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内容更丰富、水准层次更高的新需求,检察机关如何作为?如何提供更有效的“法治产品”“检察产品”?需要认真研究。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肩上的历史责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追求发展真理,回答好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

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研究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检察理论研究层次和水平

检察理论研究,既要强化基础理论研究,也要重视实务应用研究。没有基础理论的成熟,没有对一些重大问题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我们的检察改革和检察工作具体方向、目标把握就不会坚定。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理论体系仍不够健全,还有不少检察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作出科学回答。比如,检察制度的内涵、本质、功能和特征是什么?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地位、职能及检察活动基本原理是什么?法律监督的界限、范围和程序,法律监督中各种关系、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检察活动基本规律、检察制度发展规律、检察权配置规律和检察管理规律有哪些?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要组织力量,攻克这些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进一步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根本属性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理论体系,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提供坚实和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

基础理论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检察工作理念研究。我们工作的宪法定位是法律监督,那就要考虑法律监督的目的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只有从目的、价值出发研究思考,才能指导、引领、做好检察监督工作。有的说法律监督必须硬碰硬,敢于亮剑。有的则认为,法律监督难,与被监督对象低头不见抬头见,监督得罪人等等,这就有个理念问题。把理念论清楚、搞端正,具体检察监督工作才有灵魂和指导思想。目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既有个案监督的广度、力度、精准度有待提升问题,也有在实践中如何充分运用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提升监督效果,争取社会各界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做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后一个问题、理念问题是不是更为重要、关键?!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社会法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养成,让社会、大家都能够理解、接受我们依法监督并不容易。虽然我们是依法监督,但让人家心悦诚服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还比较难。一些个案、具体工作我们认为成功了,但是如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不好,也难以持续,还可能事倍功半!

要认真思考,监督是你错我对的零和博弈吗?监督是高人一等吗?实际上,监督是与被监督机关共同履行好法定职责、共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在办案中落实到位。所以,职责是共同的,目标是共同的,赢则共赢,败则同败。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对“功成不必在我”作深层理解。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功成不必在我,但是最终的成功有我们一份功劳。法律监督本就有深刻内涵,怎样做实质性理解和深层次挖掘?就是要树立“双赢共赢”的监督理念,使法律监督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发挥好促进和帮助执法司法机关更全面更深刻理解法律、共同履行好法定职责的作用,共同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这样既能切实监督纠正错误、差误,被监督者也易于接受,更有利于治本。检察机关内部的一些工作,也有理念问题要研究。比如案件管理,就要树立“严管厚爱”的理念。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才会敢于去管,当作自己的天职去落实,为了爱护对方去管,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研究用好“严管厚爱”理念,开展好案管工作,案管部门有成绩,其他部门也有成绩,就实现了双赢共赢的目标。

坚持领导重视、带头与广大检察干警参与有机结合,夯实检察理论研究基础

检察理论研究,既是指导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先导性工程,也是推动检察制度健全完善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摆上各级检察院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抓出实效。

鼓励广大检察人员积极参与,既推动检察理论发展,又提升自身素质。繁荣检察理论,基础是人才。总的看,检察理论研究人才还不足,特别是在法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还十分匮乏。我们既要加大高层次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学习培训、调研考察、挂职锻炼、优秀成果奖励等形式,为有研究专长的检察人员提供舞台,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也要引导、鼓励广大检察人员积极参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为提高检察理论研究水平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广大检察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我们肩负着法律监督的神圣使命,政治上不过硬、业务能力跟不上、政策理论水平不高,怎么能履行好监督职责?!要重自强,把检察理论研究作为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潜心钻研、多出精品,既繁荣发展检察理论,也提升专业素养。

坚持挖掘自身潜力与借助“外脑”有机结合,形成检察理论研究合力

检察理论研究是法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检察机关的事。检察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部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参与、密切协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法学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必须走“开放式”研究道路,既要眼睛向内,深挖自身潜力,根据内设机构改革情况,进一步整合检察机关内部研究力量,构建“大研究”“大调研”格局,围绕理论热点、实践难点、办案重点,集体攻关、集中研究解决检察工作实际问题;也要借助“外脑”,依托外部力量,建立健全与法学院校、科研单位的长效合作机制,并通过选聘法学专家到检察机关挂职、选派优秀检察官到高校兼职任教、共建研究基地、召开理论研讨会、委托理论研究、共同承担课题等多种形式,形成法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与检察理论研究的强大合力。加强检察理论研究,还要强化与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以及有关学会、研究会的学术交流和理论探讨,广泛吸收实务界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进一步形成理论共识,增强理论认同。

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司法制度,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参与检察理论研究,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开拓创新的勇气,锲而不舍、卓有成效地探索,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检察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真诚希望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支持检察工作,关心支持检察理论研究,共同推动新时代检察工作新发展,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检察机关也要为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创造良好条件,支持他们深入检察实践,了解检察办案监督,主动提供典型案例、情况,主动邀请参与重大课题研究,相互支持、增进友谊,共同繁荣发展检察理论和法学理论。

时代在出卷,加强理论研究、做好检察工作是答卷,社会、人民在评卷。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进取,奋发有为,以大力加强检察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推动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以优异成绩答好人民满意的检察答卷!

(本文节选自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于2018年4月24日在第十九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暨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年会上的讲话。)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THE END
1.第一章研究基础任务4:审查其他研究人员的论文和手稿,看看它们是否新颖且重要到足以被接受发表。在这个角色中,研究人员成为审阅者,如任务3 中所述。 任务5. 管理学术期刊和组织学术会议,尤其是当一个人成为一名成熟的研究人员时。这些职责通常很耗时,并且通常是自愿的(即没有额外收入),尽管从长远来看,它们有助于提高研究人员在其https://zhuanlan.zhihu.com/p/559718366
2.科研干货中国学术江湖的等级化码头化格式化名利化不少学者都热衷于谋求在科研单位和学术机构谋得一定的“头衔”。当不了教学学院的院长,也要自设一个研究院做个院长。做不了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的委员,也要挖空心思在各个学会担任个会长副会长。 学术论文的质量也以发表的期刊来设定。期刊分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4NTM2NTI5Ng==&mid=2247595987&idx=3&sn=bfb7b3e3028ba7e8d45b800cb735e73f&chksm=ce50a5f5726fd6314de4b3729f3fa481770d7c6308737912c337818534f38f015021284c2c82&scene=27
3.科学网—科学研究的七种水平这相当于在新风景区有了新的有趣发现,但是在基本概念的层次上没有新的进展。 5 三流水平。能够在一个研究领域发表大量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国内重点高校内大部分研究者的水平。基本上都是扩展性的工作,起到了验证学科观点的作用。 6 四流水平。能够在一个领域发表一些工作,但是影响不大。有一定的https://wa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do=blog&id=1374772
4.学术水平的四个层次论文版我们在评价一个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时往往用四个层次来表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618615-1-1.html
5.宝鸡凤翔区:“四个抓手”为引领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把培养培育作为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环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竞争主动。 政治理论培养。举办新招录高层次人才岗前培训会,从思想认识、理论学习、个人追求、政治纪律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再教育,引导高层次人才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系好职业第一粒扣子。把高层次人才政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定期https://www.ishaanxi.com/c/2024/1118/3294582.shtml
6.笔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已完结)“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生活基本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 第一部分 思维方式与原则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即思维方式)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https://www.jianshu.com/p/4d91d4a3b7a3
7.陈丽红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机制研究,湖北省审计厅2021至2022年度重点科研课题(编号:21SJT004),已结项,2021-2022,主持人 科教融合育人背景下高层次拔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湖北省2021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156),已结项,2021-2023年,主持人 国家审计“四个促进”形成机理研究,湖北省审计厅2019至2020年重点科研课https://kjxy.zuel.edu.cn/2016/1016/c10624a92901/pagem.htm
8.国家点名!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来了!一口气规划了11个海洋2022年9月17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就《规划》向全市44个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共收到书面意见93条,经研究及充分沟通,采纳73条,部分采纳4条,解释说明16条。《规划》全文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为目标与定位;第三至六章分别从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生态文化、对外合作四个维度提出发展策略和路径。第七、八https://www.sztv.com.cn/ysz/zx/hy/hydt/790045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