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窥见了东西方论证方式的差异。那么,如何完成一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学术写作呢?我们首先要了解学术写作的基本构成。
自上而下的树状结构
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中,还有许多其他手法来编织篇章,比如很常见的倒叙和插叙。「编织」一词,正突出了文学创作手法的魅力: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犹如密林深处,创造出复杂的情境供读者自我代入。在此之中,故事、角色、性格、情感等等复杂、感性的内容得以以立体的方式呈现,也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但是,为什么学术写作中,偏偏选择了自上而下这种非常规整(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也即死板)的结构呢?
学术写作的核心目标,在于将意图客观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因为,学术写作的核心目标,在于将作者的意图客观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学术写作作为一种非实时的语言交流方式,不像大家交谈、演讲以及在社交网络上聊天那样可以及时回应对方。写作中,作者表达,读者解读,这是两个分割的过程。这就要求作者在落笔时,要考虑全面,要做到表达完整清晰,保证读者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采用自上而下的树状结构,正是在于这种结构能够快速、明晰地展现作者的观点、材料和论证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反而会造成模糊和干扰,不利于表达学术内容。
把握主题句
在树状结构中,主题句就是一个个关键节点
像培根《谈读书》中「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一句,便是全文的主题句。可以看到,这句点出了几个关键词:怡情、傅彩、长才。这几个关键词,就是树状结构的第一层节点。通过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引出几个章节或者段落,每一章、每一段谈论一个关键词。段落的主题句与之类似。它不仅要呼应全文主题句中的关键词,段落主题句还要负责对关键词的意义做进一步展开,以限定本段落需要讨论的内容。而接下来的句子,就都围绕着段落的主题句所展开的论点去讨论。
展开段落
「从旧到新」的结构是最常用的段落展开方式
「从旧到新」(Old-New)的结构是最常用的段落展开方式。这个结构中,每句话的句首都在衔接上句提到的旧信息,而句末则引出下句需要展开的新信息。这样,文字一句接一句,就像锁链一样连接了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旧到新」的结构依赖于句中不断重复的关键词。不要惧怕重复,关键词的重复有助于段落流畅地展开。
当然,「从旧到新」并非段落展开的唯一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关联词,来表达各种逻辑关系。根据行文和论证的需要,对照、排比等方式也都可以使用。对照可以用incontrast等词来引导。排比其实就是格式规整的重复,具有强调作用。排比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排比词组、分句或整句。比如,
a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TheGettysburgAddress,AbrahamLincoln,1863)
排比的是词组;
Valueshaveshrunktofantasticlevels;taxeshaverisen;ourabilitytopayhasfallen(FirstInauguralAddress,FranklinDelanoRoosevelt,1933)
排比的是分句;
而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Ihaveadream》中「Ihaveadreamthat…」的大篇段落,排比的则是整个句子。不管形式如何,段落展开方式,要和作者需要表达的意图紧密联系。
搭配句式
复合句中,主句包含重要信息,从句包含补充信息
和中文写作类似,英文写作也需要注意句式的变化。如果能做到简单句和复合句、短句和长句相互交错,文字就不会单调冗长,可读性会大大提高。全是简单句的文字显得幼稚而不够深刻,这大部分人都能避免。不过,非英语母语的写作者常常会走另一个极端——通篇长句复合句。长句不但在语法上难以驾驭,还不利于读者快速理解作者的意图。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文字,每句话都有三行以上的长度,请考虑将句子适当拆解。
学术写作作为书面化、专业化的表达形式,非常注重作品的格式和排版。各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格式要求和模板,作者需要严格按照要求来编排内容。其他体裁的学术作品对格式上的要求可能不像学术期刊那样细致严苛,但作者也需要采用自己所在的学科共同体普遍接受的格式。关于学术写作格式的详细规定,各学术共同体和期刊、出版社都有专门的写作指南。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ChicagoStyle,APAstyle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