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题报告不同于论文答辩,主要任务是汇报研究工作的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根据以往的经验,开题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多和导师保持沟通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开题报告中关于研究内容应该写出要研究的每个方面,要把研究问题,方法,思路框架,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难点等,文字表述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如果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部分就过于复杂是不符合要求的。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内容格式上需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
创新点
文献综述:
在确认选题后,就要开始大量的阅读国内外同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文献,这个过程必须是全面和深刻的,需要完全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情况,这样才能更加明确博士论文的写作方向。文献综述就成为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需要对以往成果进行逻辑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不能仅仅简单罗列他人的观点,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并且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最后需要在他人的基础上探索出待研究的问题,这才能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是整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所体现的研究内容在整篇博士论文研究中能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研究内容必须是针对本文的文献综述进行展开,作为文献综述中所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过程说明。研究内容可以搭建起整个框架,每一步的研究都是按照此框架逐渐开展的。研究框架的建立一定要贴合实际,并且需要合理安排。为之后的创新点内容做好充足的逻辑前提。
创新点是博士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在难度上区别于其他毕业论文的体现。创新点就是作者针对他们研究过程中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方法和疑问。对于创新点的阐述可以通过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和完善,发展甚至是突破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解决方案的设计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创新点的提出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得为了强调作者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任意的提升不符合实际的创新点。
最后一点需要提醒广大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要先做到符合基本要求,然后再追求水平上的提高;首先要满足开题报告、以及中期答辩的基本条件,才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延续性与长久性。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1、论文的研究意义
关于汉代职官制度的研究很多,但大都局限于传世文献记载内容的研究,而对于出土文献中所见的职官制度只有零星的研究,系统、综合性的研究完全没有。二十世纪以来,各地有不少出土文献,其中所见职官制度的材料不少。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秦汉职官制度的研究已经十分详细和深入,历代研究者和成果众多。现仅简述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对秦汉职官名称、执掌、秩等、傣禄、演变等均有记载。范晔《后汉书·百官志》、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太平御览》、徐天麟《西汉会要》等书对秦汉官制都有论及。
待至清,学者们对秦汉官制更进一步作了系统的研究,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顾炎武《日知录》等书。清代学者孙星衍等人还做了大量辑佚、补正的工作,如辑录卫宏的《汉旧仪》、应劭的《汉官仪》、王隆的《汉官解诂》、蔡质的《汉官典职仪式选用》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政治制度研究曾掀起高潮,出现多篇论及秦汉官制的专著、论文。如张振泽的《秦丞相考》(《西北大学学报》,1944年21期),1947年上海开明书局出版的吕思勉《秦汉史》,195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直《汉书新证》,台湾周道济的《秦汉政治制度研究》,严耕望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增渊龙夫的《中国古代国家的结构——以郡县制和官僚制社会基础的考察为中心》、松本喜海《论秦汉时代亭的变迁》等。
随着实物资料的大量出土,更多文献所遗的职官被相继发现。当下,学术界虽然对此有一定的研究,但仍然有待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
3、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关于出土文献资料有:《洛阳名碑集释》、《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上、下册)、《散见简牍合辑》、《银雀山汉简释文》、《汉简缀述》、《敦煌汉简释文》、《秦汉金文汇编》、《疏勒河域出土汉简》、《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墓竹简》、《张家山汉简》、《甘肃金塔汉简》、《马王堆汉简》、《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册考释》、《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汉代碑帖释文》、《铜雀山汉简》、《中国简牍集成》、《封泥集成》、《封泥考略》、《汉印文字征》,等等。关于传世文献有:“前四史”、《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等。
(2)论文类
《汉代铭刻所见职官小记》、《汉简所见汉代官吏的任职制度论考》、《汉阳陵新出土印章封泥考述》、《里耶秦简和孔家坡汉简中的职官省称》、《论秦汉简牍中的——稗官》、《南阳博物馆藏铜官印考释》、《山西石楼发现的三方官印》,等等。以上仅是记代表性的论文。
博士开题报告要求
做足相应的调研工作。
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特别要归结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一开始成为研究生,就明确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边修好学位课程,一边进行现场调研和文献调研,使得这一调研过程足够长,眼界足够广阔和有深度;
制订可行的计划。
尤其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确定一个不大不小的研究目标,定下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找到可能的难点。
困难主要来自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和缺少经验,办法是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应知识,填补知识结构中的空白,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可能还有实验或计算条件不配套的问题,应在导师的帮助下予以解决;
随时修订计划。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及论文工作计划
课题名称
博士生
学号
院(系、所)
专业
指导教师
注:评审专家按百分制在六项指标每一栏的最后一列内打分。
注:此评分表作为博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必备的材料之一
第二篇:全日制学术型硕博士开题报告格式300字
攻读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处制表
注:本表用A4纸打印,一式两份。
当前,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有倒向过度物质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可见的事实。它的威胁在于,人类社会“在物质进步的祭坛上牺牲了诸多道德和精神价值”.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始作俑者则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文明对于物质的极力追求,使得他们渐渐偏离了启蒙运动时期所确立的文化方向,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和消费的层面,而较少顾及那些事关人类社会真正福祉的问题。
(一)全球设计的危机。
当代世界仍然处在巨变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规模之盛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这一现象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发轫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基础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设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动因,也是果实。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设计的进化受到社会力量的塑造和鼓动。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为社会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个世界即使从总体上来看更加趋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即这里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贫困、不公正、残酷和邪恶的事件。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设计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担,设计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更舒适,同时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当下国内的设计现实。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迎来了它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改革如今已经到达“深水区”,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因应新的国际趋势,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检视当前的境况和不足,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姿态应当是全方位的,它将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层面逐一展开。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人对于设计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断加深。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设计还有严重的不足,总体说来,我们还很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以及负责任、有品质的设计,我们距离“设计大国”、“创新大国”、“软实力大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实践当中,则有这样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批评乏力,二是伦理缺失,它们实际上又是一体的。
就当下而言,发掘设计的道德力量,对于增进我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大众生活的福祉和个体的内在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很多证据都已显示,一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往往与城市、社区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联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有理由加紧推动中国设计的批评规范化,推进伦理议题的常态化。它们将会在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会逐一体现在设计实务当中。
(三)初步的看法。
中国设计之弊虽与批评缺失有关,但从根本来看,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缺少应有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设计才显得残缺不全,并造成了设计和批评的双重失落:它们无法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虚浮的设计和伪劣的批评却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们需要着手阐述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充分论证设计与伦理议题的关系,而这不仅是推动设计健康发展的必需,更是事关家国命运的现实命题。
从伦理角度切入对设计批评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尽管还远不够成熟,但当前国内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是显示出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从伦理角度切入设计批评研究,在方法层面具有特殊意义。它们虽分属不同层面,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设计活动接受社会反馈的过程,是健康有序的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设计生产;而后者则是隐藏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设计)背后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的价值观所在--笔者认为,它们都关乎设计活动的本质--我们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设计的内在动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外文献综述。
(一)设计批评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内研究情况。
此外,关于设计批评的本体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例如,“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田萌)、“关于设计批评的身份焦虑”(芦影,2019年)、“建构一种批评的本质”(李凯生)、“设计批评的类型研究”(刘震,2019年学位论文)、“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陶安蕙)等等。
事实证明,设计批评的发展往不仅需要从现实当中汲取养分,而且针对自身的文明基因,设计批评也需要有属于我国自身的理论建构。因此,回顾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中去寻找设计发展的逻辑,建构其中的社会、文化、伦理维度,探索具有本土意义的批评范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的实践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但这一范式对于完善我们的设计批评,建立中国设计批评的伦理标准而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针对设计史以及重要设计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许多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发展研究。例如,“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19年学位论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廖前兰,2019年)、“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着作”(李翔宁,2019年)、“雷纳班汉姆及其设计批评观”(关玲,2019年学位论文)、“批评包豪斯”(翟墨,2019年)、“事实与价值:卢斯装饰批判的批判”(黄厚石,2019年学位论文)等等。
2.国外研究情况。
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在当时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当中,也常常会将批评意识融入其中。历史写作本身有时就会映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立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写作往往成为一种表达立场和批判性的载体。这在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历史研究中,就体现出这一点,作为现代主义的拥趸,他们借助于历史研究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立场。
1970年代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2),作为横跨设计批评和伦理两大领域的一部经典着作,该书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设计问题的伦理和环境思考。首次提出设计伦理概念的一部着作。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反省,设计伦理从这时起,展示了设计伦理思考的多元性。书中还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设计伦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展示了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发展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二)设计伦理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伦理问题的思考在最近数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学术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实处,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此过程当中,一些专业杂志为设计伦理讨的讨论搭建了话语平台,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学术会议先后进行。例如,2019年,《美术观察》第6期,就以“设计伦理: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为专题,在“观察家”栏目对这一问题做过最初的讨论。
由《装饰》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19全国设计伦理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伦理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伦理的内涵、设计伦理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伦理和设计伦理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伦理反思的倡议》.
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开始针对设计的伦理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类活动并不只限于图片、展品本身,往往还囊括了论坛、会议等活动,从而增进了伦理议题思考的深度。2019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为“信”(象征「信息」的沟通与「信念」的传递,以谋求透明与互信的对话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获益”、“和谐”、“交流”、“定义”,其中的主题演讲涉及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例如“为更多人的设计”、“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师的当下责任”、“生态政策:义务或者负担”、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国学者则提出“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伦理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览、博览会也在中国相继召开,这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国内设计界的专业视野,增进了他们对某些普适的设计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专业内外人士的沟通交流,使得设计伦理这类看似枯燥的议题也能够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例如,2019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大型的博览会以“和谐城市”作为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和谐、中庸理念进行全新的、鲜活的诠释,将设计伦理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设计伦理学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该文从战后设计的消费社会背景出发,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对其思想,即设计师责任体系加以研究,从而呈现了伦理议题与设计师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国内的设计师责任思考,建立了理论的高度。
近年来,以“设计伦理”为主题进行申报的高层次的课题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纪西方设计伦理思想研究”(2019年,周博)、“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伦理思想述评”(2019年,周志)、“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伦理思想研究”(,杨先艺)等等。
由德国建筑史学家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撰写的《建筑理论史》初版于1985年,这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内容上迄古罗马,下至20世纪70、80年代,内容浩瀚庞杂,作者却能条分缕析,从容道来。其中既有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作并置的、呼应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的理论、批评做了清晰、整体,而又不失情节的描述。并且始终保持前后的贯通,对建筑理论史上的关键性价值概念的发展、演化进行了陈述。
建筑批评和建筑理论、建筑史的紧密逻辑关系在该书中有清楚的呈现。
在近来的许多设计史着作中,有许多都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对设计批评和伦理问题的描述,因为在现代设计史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几乎总是会十分自然地融汇进来。
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战以来设计道德责任的逐渐复苏,此外也包括设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
2019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WilliamMcDonough)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伦理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伦理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伦理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伦理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伦理”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伦理、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勾勒,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欲望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邪恶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伦理,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伦理,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伦理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
再次,应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带给人类的影响,倘若无视、或者回避人类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成果,那么这不仅武断,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直觉,去判断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
最终,本课题所探讨的设计批评指向了伦理的议题,设计在伦理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得到凸显。这会触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现象,其中既要呈现具体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对人类个体、社会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潜在影响。随着目标的扩大,其结果也必然由“人类中心”延伸为“去中心化”的伦理思考,这就是由微观而宏观,由具体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过程。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伦理的价值:造物与伦理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伦理价值
第三节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最高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伦理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伦理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设计批评与大众
六、写作计划
(略)
七、参考文献
一、专着
1.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
2.杜维明,《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4.黄厚石,《设计批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
5.海军,《设计之重》,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
6.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7.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
8.邵宏主编,颜勇,黄虹,等编着,《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
9.李超德,《设计美学》,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9年
1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
13.金观涛,《历史的巨镜》,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15.(台)杨冠政,《环境教育》,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
17.姚民义编着,《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述--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
18.张犇着,《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9年
19.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译,《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9年
20.陈嘉明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
二、论文
1.李超德,从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看设计伦理[J].中国服饰,2019(1)
3.李超德,绿色生态设计观--服饰文化内涵的新注解[J].江苏纺织,2019(8):18-20
4.阿马蒂亚·森,斯密的市场从来不单独存在[J].社会学家茶座,2019(1):87-88
5.于文杰,杨玲,英国19世纪情感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演进[J].史学集刊,2019(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着,汪芸译,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19(11):14-20
7.李向锋着,寻求建筑的伦理话语[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7):278-280
8.陈喆,艾英旭着,西方关于建筑伦理问题的研究[J].建筑师,2019(12):96-99
9.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9
10.杨莹,维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
11.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19(12):20-25
12.陈炜,提出设计伦理概念的必要性[J].《美术观察》,2019(6):103-103
13.江牧,设计伦理之道[J].《包装工程》,2019,27(6):318-320
14.李砚祖,从功利到伦理--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19(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J].《学术交流》,2019(6):21-24
17.文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2019(1):22-28
18.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62-170
19.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J].《伦理学研究》,2019(11):86-90
20.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会科学》,2019(8):76-81
三、外文文献资料
1.Joan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PlacesandEverydayThings.NewBru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2.Haze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AReader.English.2nded.London:BloomsburyAcademic,2019
3.AlexColes,Designandar:DocumentsofContemporaryArt.Lond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19
4.RobFleming,DesignEducationforaSustainableFuture.London:Routledge,2019
5.RobynMarsack,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6.Mere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xt:GraphicDesignTheory.London:Thames&HudsonLtd,2019
7.EditedbyW.S.GreenandP.W.Jord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CurrentPracticeandFutureTrends.London:Taylor&Francis,1999
8.JohnHeskett,IndustrialDesign.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9.RaymondLoewy,IndustrialDesign.NewYork:TheOverlookPress,1988
10.EremyA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representingtheDomesticInterioSincetheRenaissanc.London:V&APublications,2019
11.Krisztina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andHudson,1985
12.Sieg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9
13.UlrichConrads,Programsandmanifestoeson20th-centuryarchitecture.London:MITPress,1971
14.Chri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x.HatjeCantz
15.Kjet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AlternativeHistories.London:BERG,2019
16.PhilippeGarner,SixtiesDesign.Cologne:TaschenGmnH,2019
17.Vict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Chicago.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18.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ofWestGermanIndustriaDesign.Cali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19
19.CarmaGorman,TheIndustrialDesignReader.NewYork:AllworthPress,2019
20.GraceLees-Maffei,RebeccaHouze,TheDesignHistoryReader.london:BERG,2019
21.WalterGropius,TheNewArchitectureandtheBauhaus.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22.DavidPye,TheNatureandAestheticofDesign.London:HerbertPress,1978
23.Mike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xperience:TheRoleofDesignandDesignersintheTwenty-FirstCentury.Lond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19
24.StevenHeller,PhilipB.Meggs,TextsonType:CriticalWrittingsonTypography.NewYork:AllworthPress,2019
25.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19
26.KeesDorst.UnderstandingDesign.Amsterdam:BISPublishers,2019
27.RickPoynor.DesigningPornotopia:TravelsinVisualCulturePaperback.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19
28.FrancisD.Klingender.Art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Chic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一、关于文献综述的撰写
在题目选定的情况下,文献综述就是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深刻地阅读、理解了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明确自己工作的起点;做好文献综述就等于凝炼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对以往成果进行线条清晰的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在文献综述撰写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是只简单罗列他人观点,未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提炼。二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归纳或梳理,但未做系统、深人的分析、评价。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找到矛盾和症结所在,进而凝炼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文献综述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三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但是对问题的提炼不够精确。对他人成果进行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评说他人的基础上挖掘出待研究的问题,才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在对以往研究不足的分析和阐述中,有时会出现对前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过分夸大的错误。有的博士生为了突出说明自身研究的重要性,对以往研究的缺欠或不足进行了人为的放大。实际上,这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放大,不仅不能够提升自身研究的价值,反而有可能造成小题大做甚至是重复研究的结果。
二、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
一般的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要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认为,参考文献的编排只是全部研究的辅助环节,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有许多技术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参考文献的编排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没有认真阅读过的文献不要引用;2.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不要引用或慎重引用;3.虽然读过,但对博士毕业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名人之作不要勉强引用。
三、关于研究内容的安排
研究内容是整个开题报告的核心,它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研究内容在整个博士毕业论文研究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研究内容是对文献综述的进一步展开,它实际上是文献综述所提问题的求解程序。其次,研究内容搭建起整个研究的基本框架,下一步研究就是按此框架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内容安排得合理,就会使整个研究少走弯路,顺利达到预期结果。第三,研究内容的确定又是设计技术路线和选择研究方法的依据。第四,研究内容确定之后,往往就预示着在哪些环节能取得突破,因此,它又是阐述预期创新点的逻辑前提。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研究框架的搭建要切合实际;2.玩弄新鲜名词、滥造时髦概念的研究风格不值得提倡;3.要注意研究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设计的相互照应。
四、关于创新点的提炼与表述
创新点是博士毕业论文的点晴之笔,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创新点提炼得精准、明确,既能凸显论文的理论或应用价值,又能使阅读者较快地把握论文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博士毕业论文的评阅者首先阅读的是作者对创新点的阐述。因此,提炼创新点不仅对于论文的写作具有导向作用,对于论文顺利通过评审、答辩也至关重要。
对于创新点的凝炼和陈述,笔者有如下建议:
(1)创新点是指你设了哪些他人未设之问、说了哪些他人未说之理、用了哪些他人未用之法、解了哪些他人未解之惑。(2)对于创新点的阐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填补某领域(或方向)研究空白。二是某学科领域基本理论的完善、发展,乃至突破。这种理论贡献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三是某对象(问题)研究方法的创新。四是某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对策)的设计。(3)对创新点的阐述切忌任意拔高。有些博士生为了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创新点进行了不符合实际的拔高和提升,这种做法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2.浅谈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1、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
2、以xxx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xxx—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xx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3、全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出xxx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4、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5、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xxx—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6、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8、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9、研究xxx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10、全文以xxx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4、本文以xxx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xxx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xxx,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xxx—。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15、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xxx—为例,重点探讨xxx。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8、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也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色性与实践应用性,全文结构基本合理,思路比较清晰,语言比较通顺,层次分明,观点表达基本准确,论据与论点基本上保持一致,参考的文献资料与论题和论文内容结合紧密,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原理知识并结合社会实际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格式还不是很规范,创新点不够,部分论点的论证还缺乏说服力,语言凝练的还不够,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以……为主题,全文首先分析了……,然后再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
20、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德育教育工作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22、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5、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邓小平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26、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28、全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分析xxx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xxx—,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1、xx同学的学位论文,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覆盖产品设计的全过程是当前CAD研究的主要内容。传统意义下的CAD技术着重于辅助产品的详细设计和绘图输出,因而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以图形单元作为产品设计资讯的载体,通过运动分析、功能映射、变型设计、关联设计等手段,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全面地融入产品概念设计过程,取得了一系列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1)将零件结构划分为零件、功能结构和基因单元三个层次,以功能结构为单位组织基因单元,有利于实现基于功能的零件概念设计。
(2)提出了产品骨架单元的提取方法,通过插入、删除、替代、分解、整合、克隆、派生等多种骨架单元置换手段,在保持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对产品进行变型设计。与传统的基于尺寸的产品参数化设计不同,上述变形设计能导致产品结构的变化,因而为创新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CAD手段。骨架单元表示完整地体现了该结构与产品中其他结构的约束关系。在保证产品中各结构单元有序性、一致性的前提下,减少了所附加大数据量,有利于在概念设计中,对设计方案反复进行斟酌与修改。
(3)在关联设计中,归纳总结了五种关联的约束模型,为详细设计阶段自动生成导出单元提供了设计依据。
(4)以图形单元置换、叠代技术为核心,构造了单元化产品信息建模原型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MCADDS系统,并在冲剪机床设计XJD型转辙机传统系统设计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5)论文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特别是在运用CAD技术辅助产品的变型设计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方面有重要突破。本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建议提交答辩。
从某种角度来说,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语既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评价,也反映了评阅人综合水平。既反映了评阅人的学术水平,也反映了评阅人的写作文风。它属于应用写作中一种专业应用文写作,值得我们研究。
论文发现论网站的易用性体验、网站的有用性体验、网站的视觉体验、价格体验、商品体验、服务体验、信誉体验等七个方面的体验可以很好地解释网站体验的内涵,利用SOR模型分析得知网站体验对购买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情绪和感知风险是网站体验和购买意愿之间的部分中介变量。论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研究方法较为科学。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构建了网站体验研究的新模型,二是比较系统地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分析影响网络购买意愿的因素。论文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可靠,数据准确,资料详实,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其中论文关于网站体验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新的见解。不足之处在于网站体验的维度还不够全面,尤其是网站技术因素部分,未来还可以考虑研究网速等网站技术因素对网站体验的解释力度。
该论文反映出了作者在本门学科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建议安排答辩。
4、xx同学的学位论文《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数据模型的分析和研究》选题于教育部委托中山大学开展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项目。该论文研究成果对于构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数据模型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论文首先对已有的专业设置数据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其在功能性、预测性、分析性以及挖掘性方面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实际需求,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和OLAP,构建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数据模型。总的来说,论文框架清晰,逻辑严谨,行文体现了自己的学术思考及思辨结论,有自己的创见。
本文的写作符合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规范,学术水准较好,体现了两年学习的成果,可进入答辩程序。
该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3G计费的基本流程为依据,采用全集中处理模式,搭建了集数据采集功能,预处理功能,计费功能,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融合结算分析等功能的融合计费账务系统平台。该平台旨在实现客户的融合,即客户品牌与付费方式的融合;业务的融合,即实现跨业务、跨产品、跨客户的产品捆绑、交叉优惠,实现业务经营与计费策略的完整衔接;计费方式的融合,即在线计费与离线计费的融合;付费方式的融合,即预付费和后付费的融合。充分体现了3G网络下满足现有用户全部需求,发挥运营商服务到极致的工作目标,对目前电信融合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论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研究方法较为科学。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构建了融合结算分析的新模型,二是比较系统地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分析影响融合结算的因素。三是平台设计理念新颖,投资低,可操作性强。论文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可靠,数据准确,资料详实,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不足之处在于电信融合计费的实验论证还不够全面,有效工作量不够。
6、该论文选题合理,为xx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意义重大。
该论文引用文献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对有关的中外文献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掌握了xx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
论文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对xx做了因素分析,论文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资料收集详实,数据准确,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可靠,结论可靠。
该论文研究结果表明,xx,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操作性,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xx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对于xx实践有经验,有分析,有思考,有建议。
论文格式正确,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书写规范,逻辑严密,语言流畅,重点突出,反映了作者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论文总体优秀,同意提交答辩,建议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一
二
三
论文题目:TGF-β1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及其机制初探
一、立题依据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因其能使正常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发生转化而得名。它有五种异构体:TGF-β1TGF-β2、TGF-β3、TGF-β4、TGF-β5,其中TGF-β1作用最强,目前的研究也主要针对TGF-β1。TGF-β1是迄今为止了解的功能最复杂的细胞因子之一,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生长因子,目前已知的功能主要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细胞粘连和细胞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形成,调节胚胎发育过程,促进创伤愈合,参与对免疫抑制以及炎症反应的调节等,TGF-β1还是促进肝脏纤维化的重要细胞因子。TGF-β1对不同的靶细胞也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活性,TGF-β受体广泛表达于机体组织细胞,由于体内大部分的正常细胞均表达TGF-β家族成员的膜结合受体,TGF-β1与其受体具有高度特异的亲和力,因此,TGF-β1对许多细胞都发挥调节作用;生长抑制是TGF-β1特有的性质,TGF-β1对大多数细胞的增值具有抑制作用,尤其是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淋巴样细胞或造血细胞。
TGF-β1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已在这方面开展了若干研究中。我们前期研究中曾用ELISA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及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和细胞株培养上清TGF-β1水平变化,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TGF-β1水平明显减低,经治疗获缓解后其水平恢复正常,复发患者TGF-β1水平又降低,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和细胞株培养上清TGF-β1水平与正常细胞相比有明显下降。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巨核细胞、血小板、外周血有核细胞及8种细胞株包括有HEL、K562、HL60、U937、DAMI、MEG-01、HUT78、CA的TGF-β1mRNA,结果显示这些细胞均能表达TGF-β1,这说明在白血病患者血清及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和细胞株培养上清中TGF-β1的低水平很可能与TGF-β1自身产生过程下游蛋白的生成、包装、分泌受破坏有关,这也提示TGF-β1的低表达可能在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TGF-β1有如此复杂的功能,对不同的靶细胞也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活性,我们设想通过外源诱导物准确定量调控TGF-β1表达,若能调控成功必将能为我们下一步研究TGF-β1与肿瘤关系提供更多帮助。
迄今为止,己发展多种可诱导基因表达系统,但各自都有局限性,多数可诱导基因表达以重金属离子和激素作为诱导剂,诱导表达水平难以准确调控,诱导刺激可引发多种效应,且在诱导剂存在时,时常出现表达渗漏的现象,这些不足限制这些可诱导基因表达系统的应用;而基于LiAC阻遏因子的`IPTG诱导表达系统中,尽管其作用较为特异,但诱导过程缓慢,诱导效率低,且诱导剂量接近细胞毒水平,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四环素调控基因表达系统(Tetracycline-regulatedgeneexpressionsystem),是由Gossen等人首先建立的。Tet调控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特异启动子控制下的Tc依赖的反式作用子(tTA)及tTA依赖的核心微小启动子(人巨细胞病毒启动子PhCMV)调控下的目的基因,前者是由大肠杆菌的tetR和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的病毒蛋白P16(VP16)的C2末端具有转录激活作用的区域构成的融合蛋白,其中TetR介导tTA与TetO的结合,VP16则具有转录激活作用;后者是在PhCMV的上游插入7个头尾相连的TetO序列,PhCMV本身启动转录的能力很低,但tTA与TetO结合后即可激活目的基因高水平地表达,而Tc可抑制tTA与TetO的结合,从而抑制转录,由于Tc的应用阻抑了目的基因的表达,故将该系统称为Tet-off系统。
1995年,Gossen等基于Tet-off系统,通过随机突变改变四环素阻遏蛋白(TetR)上4个氨基酸,使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建立了Tet-on基因诱导表达系统,该系统受四环素及其衍生物强力霉素作用刚好与Tet-of系统相反,即在没有四环素及其衍生物强力霉素的情况下,表达水平几乎为零,而在加入四环素及其衍生物强力霉素后目的基因高效表达。在Tet-off系统里,如果需关闭外源基因的表达,就需一直维持诱导物的存在,而Tet-on系统为激活型表达系统,需要外源基因表达时才加诱导物,相比之下,Tet一on系统具有快速激活基因,诱导动力学受体内Tet的影响相对较小,能更精确的进行目的基因的调控,使用更为方便经济。所以,Tet-on系统已被成功的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转基因鼠、基因治疗研究
T-REx系统是一种用于哺乳动物的四环素调控基因表达系统,其调控元件来自大肠杆菌E.coliTn10编码的四环素耐药操纵子。在该系统中,四环素对目标基因的调控有赖于外源性四环素与质粒中TetR结合,从而使控制目的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去阻遏,T-REx系统中最重要的构成成分是可诱导表达质粒---pcDNA4/TO/myc-hisA,B,C。目的基因在该质粒CMV启动子的调控下得以表达。该质粒的CMV启动子中含有两个四环素操纵子序列(Tet0),每个四环素操纵子含有19个核苷酸(5'-TCCCTATCAGTGATAGAGA-3')序列。两个四环素操纵子序列被2个硷基对的空间所隔开。每个19个核苷酸序列做为一个TetR同源二聚体的结合位点。T-Rex中新近发展的Tet-off/Tet-on系统是一种高效无毒、具有严密开/关功能的基因诱导表达系统,具有严密性、特异性、高效性等优点,该系统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真核生物基因诱导表达系统之一。
应用T-REx调控系统对导入外源性TGF-β1基因进行白血病细胞内源性TGF-β1定量表达调控,以及定量调控后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TGF-β1对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
二、研究目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以白血病细胞HL-60为模型,人全长TGF-β1基因为对象,研究TGF-β1对白血病细胞体外和体内作用的同时,利用四环素调控系统,构建可调控的含人全长TGF-β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人TGF-β1基因转染HL-60细胞中,研究TGF-β1基因转染后HL-60细胞的TGF-β1表达的定量调控,及转染基因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观察转染基因细胞的体内致瘤性,进一步探讨TGF-β1对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
三、课题设计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TGF-β1对HL-60细胞体内外抗白血病的作用。
(二)pcDNA4-TGF-β1质粒构建。
通过酶切→去磷酸化→连接→转化→单克隆菌落培养扩增→大量抽提,构建并提取构建好的pcDNA4-TGF-β1质粒,经PCR鉴定、酶切电泳鉴定、及最终DNA测序,选出全长TGF-β1片段正向连入pcDNA4/TO的质粒。
(三)pcDAN6/TR质粒转染HL-60细胞并筛选,单克隆扩大培养。
1、确定Blasticidin的筛选浓度。
2、脂质体法转染HL-60细胞,通过Blasticidin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命名TREx-HL-60细胞。
(四)将构建的pcDNA4-TGF-β1质粒转染TREx-HL-60细胞,并筛选,单克隆扩大培养。
1、确定Zeocin的筛选浓度。
2、脂质体法转染TREx-HL-60细胞,通过Zeocin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命名HL-60-PTT细胞。
(五)对HL-60-PTT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
1、用ELISA法、Westernblot方法测定不同浓度四环素作用下HL-60-PTT细胞的TGF-β1的表达水平。
2、用定量PCR法测定不同浓度四环素作用下HL-60-PTT细胞的TGF-β1mRNA.、TGF-β2mRNA、TGF-β3mRNA及TGF–βRⅠ、TGF–βRⅡ、hTERT、Smad3、4、7、c-myc、bcl-2等基因表达的水平的变化。
3、观察不同浓度四环素作用下HL-60-PTT细胞的增殖情况(分别采用MTT法测定、白血病细胞集落培养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法)
4、对HL-60-PTT细胞进行细胞调亡检测(分别采用片段化DNA分析、TUNNEL及流式细胞仪测定DNA含量方等法检测。)
5、观察ATRA诱导HL-60-PTT细胞分化过程中,不同浓度四环素作用下以下指标的变化。
a、细胞分化的检测: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化抗原。
b、RT-PCR法检测不同剂量下ATRA对HL-60-PTT细胞的影响:对TGF-β1的定量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及hTERT、c-myc和bcl-2等表达影响的研究。
(六)通过摄入不同浓度四环素进一步研究转染后HL-60-PTT细胞对裸鼠荷瘤的影响。
观察肿瘤生长大小、肿瘤细胞调亡情况及对小鼠心、肺、肝、脾、肾等脏器的影响。
四、预实验结果
成功构建pcDNA4-TGF-β1质粒,已筛选并扩大培养TREx-HL-60细胞,目前正进一步单克隆转染细胞HL-60-PTT,通过ELISA法检测瞬时转染细胞上清TGF-β1,证实不同浓度四环素能诱导出不同水平的TGF-β1。(详见幻灯)
五、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数据及图表表示,测定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最小显著差法。
六、课题进展安排
20XX.1-20XX.6查阅文献、确定课题
20XX.7-20XX.6实验前准备、预实验
20XX.7-20XX.3正式实验
20XX.4-20XX.7撰写论文、答辩
上海博士毕业开题报告内容:译文文学性的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选题依据
二、论文研究工作基础及条件保障
三、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
[1].Bronte,Charlotte.JaneEyre[M].ShanghaiForeignLanguagePress,.
[2].马红军著.翻译批评散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英]夏洛蒂勃朗特,李霁野译.简爱[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
[4].[英]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译.简爱[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5].[英]夏洛蒂勃朗特,黄源深译.简爱[M].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6].刘伽.《简爱》中译本评介:译作与经典名著的建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5期。
[7].赵华.有关李霁野与祝庆英《简爱》节选译文的评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8].张德让,龙云平.主题显著和话题显著―――评《简爱》的两个中译本[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9].袁榕.文学翻译中陌生化和本土化策略取向与冲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0].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J].中国翻译.2001(05)
[11].蒋骁华.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02)
[12].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J].中国翻译.1998(01)
[13].涂兵兰.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4].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15].刘雪梅.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16].马晶晶.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试论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之准则[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17].朱兰珍.论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其制约因素[J].职业时空.2010(05)
[18].徐佳.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19].刘茹斐.从译者主体性看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的翻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20].傅晓霞,林本椿.从“忠实”标准到叛逆性创造――论译者主体地位之“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1].Co,1995.
[22].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中国翻译,1987(6):3
[23].袁莉.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A].张祖毅许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译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管,.406.
[2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文题目: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学号:
姓名:
专业:
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
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班次:
指导老师: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中国区域开发管理体制必须创新;
(二)适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三)制定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论文工作计划
20xx年1月至2月拟定论文开题报告,资料与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20xx年3月至4月完成论文初稿并请导师修改,完成论文二稿并请导师修改;
20xx年5月至6月论文定稿与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年,北京
2、李京文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南京
3、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
4、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年,北京。
5、宋璇涛,<寻求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年,北京。
6、李京文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
7、汤爱民,<大整合>,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年,北京。
8、顾介康、储东涛主编,<江苏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南京。
9、薛志平、刘波,<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理念卷),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xx年,香港。
10、吴兴鹏、董剑南、谢玉平,<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实践卷),香港大学报社出版公司20xx年,香港。
11、国家环境保护局译,<选择还是放弃——荷兰国家环境政策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北京。
12、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北京。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西方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广州。
14、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19,北京。
15、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6部门,<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北京。
16、方在农主编、彭立明副编,<现代科技知识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京。
17、<中国环境报>、<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动态>、<环境导报>等报刊。
论文题目:轻度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研究现状的述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目前普遍定义为,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近几年随着积极心理学流派的崛起,主观幸福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成为诸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让人们意识到,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因而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维度: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度。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情感平衡度,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部分,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在这其中,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
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西方思想者在对幸福的探讨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相继出现了自然幸福观、理性幸福观、神性幸福观、人道主义的感性幸福观等多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但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使幸福问题得以澄清。最初,人们将幸福归结为财富、权势、享受等,但很快便发现这些东西并不总能带来幸福,而有时它们恰恰是痛苦的根源。于是,幸福又被较多地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它被归结为美德、自由、信仰,但这样做的后果又往往使幸福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具体人的体验,以至于人们开始对这种形而上探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疑问。20世纪中期,对幸福的实证研究应运而生,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
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在信效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不可能揭示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第二阶段,研究者们深入考察了几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在揭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出现了人格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了多项目测验。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
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的研究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满意度这一领域。目前,国内也日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注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水平在青少年幸福感中的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请查图书室教育杂志和中国知网,8项权威文献)
1、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xx,8(4):23—28
2、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xx,2
3、黄蓝,朱倩昕。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1002—6908(20xx)0520
4、严标宾,郑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
5、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01)
6、刑占军。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心理科学,20xx,25,3:336—339
7、杨秀君,孔克勤。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心理科学,20xx,26,1:121—123
9、肖非,王雁。智力落后教育通论。华夏出版社,20xx年8月
11、田丽丽,刘旺,RichGilman。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中国心理卫生,20xx:,17,12
12、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xx,12(1):59—66
13.Ash。C。,Huebner,E。S。,Environmenteventsandlifesatisfactionreportsofadolescents:AtestofcognitivemediationSchoolPsychologyInternational,20xx,22(3):3320—336
14.Gilman,R。,Huebner,E。S。,AreviewoflifesatisfactionresearchwithchildrenandadolescentsSchoolPsychologyQuarterly,20xx,2:107—116,G。,Huebner,E。S。,&;,Suldo,S。,Relationshipsamongstressfullifeevents,temperament,problembehavior,andgloballifesatisfactioninadolescentsPsychologyintheSchools,20xx,39(6):677—687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2)关键概念
轻度智障学生——轻度智障学生是指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智商在50~70或55~75的学生。本研究中,轻度智障学生指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他们在学业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同时还不同程度地伴有情绪行为问题、人际交往不良,部分学生还存在某些生理残障。
主观幸福感——本研究中的主观幸福感,是指轻度智障学生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是否幸福的程度判断。
(3)研究内容
1、幸福感文献综述。
3、对轻度智障学生的家庭、教师进行访谈。
(4)关键问题
如何通过问卷实施,得出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影响轻度智障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对象
从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一所为智障学生提供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中随机抽取了初职一、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预备年级各10名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共69名随班就读学生,其中男生42人,女生27人,智商最低为55,最高为69。
(2)工具
在总体幸福感量表(SWB)基础上进行扩充改编为轻度智障学生多维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3)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作为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较为熟悉,同时对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了解。故,实施问卷所得的结果会比较真实,信度和效度都较高。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1)文献综述
2)自编问卷
3)调查报告
4)研究论文
三、论文大纲
轻度智障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关键词
1理论综述
1.1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1.4轻度智障生身心特点
1.5讨论
2实证研究
2.1研究对象
2.2工具
2.3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总结、局限与展望
5参考文献与附件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要求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文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二、开题报告工作安排
1、博士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面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口头报告。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四、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1、在掌握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
2、明确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意义。
3、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教材、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一、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已积累的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四、专家委员会的组成
五、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专家委员会的成员首先考察博士生与论文选题有关的近期研究成果,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审查和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博士研究生根据专家委员会小组的评议意见,在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填写《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结果按合格和不合格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因特殊情况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书面说明、导师批准后重新组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填写《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选题报告》。
六、开题报告书材料的备案和管理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后,经开题报告论证专家委员会主席和专家委员会委员签字,经学院主管领导审批后,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将《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选题报告审核表》和《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选题报告》存档,申请学位时交到研究生院备案。
题目
姓名:XXX(宋体小三号,加粗)
课题组:XXXXXX
日期:20xx年XXX月XXX日
商河文昌实验学校制
目录(标题: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一、课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及预计突破的难点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五、课题具体实施步骤
六、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七、主要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一级标题:黑体四号加粗顶左,段前自动,多倍行距2.41)
xxxxxxxxxxxxxxxxxx(段落文字: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体)小四号,两端对齐书写,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符)
1.xxxxxx(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顶左,段前自动,行距1.5)
xxxxxxxxxxxxxxxxxxx(段落文字: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体)小四号,两端对齐书写)
(1)xxxxxxxxxxxxxxxx(段落文字: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体)小四号,两端对齐书写,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符。)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同上)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及预计突破的难点(同上)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同上)
五、课题具体实施步骤(同上)
六、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同上)
七、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格式如下)
[1]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物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2]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专(译)著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3]作者.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4]作者.文题.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授予年(学位论文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6]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技术标准格式,五号宋体,居左)
课题题目:新课标下中学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特征。其实,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的人文性侧重教育,培养和滋润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策略,大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学生在富于情感的状态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情感目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寓情感教学于语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重要标志,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观念上认同了这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将情感教学作为知识传授的附庸的状况依然存在。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于中学语文情感教学广泛而有效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之前,可以看到国内外的教育家们已经有了诸多的理论,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知学、好学、乐学”到当代著名教授卢家楣的“情感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愉快教学”到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动机原则”,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我们进行此次课题研究的不竭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理念,为语文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将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崭新亮点。
1、基本内容
首先对古今中外的情感教学理论进行梳理,明确情感教学的内涵、特征,然后分析并指出语文情感教学的功能,并重点分析语文情感教学现状及主要原因。最后以现代教学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原理等为理论依据,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教师情感、中学语文文本富含的情感以及各种情感教育有利因素的作用,形成可行性方案,提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策略。.
2、研究重点
发掘教材情感生发点,以情引情;发挥教学者的情感教化作用;调动学生的情感潜能。
3、预计突破的难点
从情感教学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语文情感教学的探索,提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具有普适性的策略。
本课题拟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实践法、行动性研究、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情感教学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将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与优秀教师教学实践及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等方面相结合,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对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进行新的探讨。
按照本课题研究的设计框架,研究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理论依据的学习阶段;(20xx年4月——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