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由于没有大学研究者那样完善的文献数据库,也多未受到过专业训练,所以存在着文献述评不够规范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就如何做好文献述评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理论脱离研究问题,没有实质的指导意义
例如,一位小学教师的课题是“小学高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先给出一段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此理论把人看作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的有机体,把外界刺激使人形成的感知、记忆、思维,以及由此引发的外部行为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的组成结果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这位教师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对学生文言文实词活用进行错误归因分析,并在行动中摸索有效对策,其选题直面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应该说非常不错。但从教师的阐述中,理论归理论,问题归问题,似乎看不出二者有任何的联系。
(二)理论与研究问题虽有联系,但理论只停留在“口号”上
例如,一位教师的研究课题是“探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他引用了下面的教育理论: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语言学家就指出了传统成品写作教学法的不足,提出了过程写作教学法,他们将写作过程视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和语言交流过程。过程写作法的首创者,美国西北大学教授WallaceDouglas指出:‘写作是一个过程,写作课教授的应该是构成写作过程的一步步的操作方法。’美国的Raimes和Zamel是将过程写作应用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的两位倡导者,他们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并大力推广过程写作法。Zamel强调‘写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表达和创造的过程中’,Raimes也表明,‘倘若我们仅仅对写作成品而不对写作过程产生兴趣,则学生写作将不会受益’。”
从上面的文献述评中,我们只知道一个理念:“写作过程”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看不到这个理念的具体内涵,而没有具体内涵的理念只是一个语言符号,没有实质性帮助反思的作用。
(三)文献述评中看不出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回应
这一问题是基于前两类问题的延伸,教师在进行文献述评时,常常是抛出一个理论,有对理论的“述”,而没有对理论的“评”。文献述评并非是堆砌原有的文献,而是基于研究问题的反思。对于教师面对的实践问题来说,理论的文献述评,需要回应教师自身原有的实践性知识,是外在教育理论与自身实践性知识的一次对话,这样的文献述评才会有实质性帮助反思的作用。
一线教师的文献述评至少有两个审视的视角:第一,考虑到实践问题的特殊性,解决问题时借鉴的理论必须紧密联系要解决的实践性问题。第二,文献的述评要回应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这样的述评才有思考的价值。这也是小学教师所追求的写文献述评的目标。这里呈现一位教师的“小学数学新授课学案导学的研究”的文献述评,他阐述的理论依据如下:
1.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用我们追求的目标来审视这个例子,可以发现新课标的要求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对学案导学的实践问题针对性比较强。新课标要求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位教师用这个理论视角反思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导学案导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改进方向。同时该教师借助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提出更具体的改进措施。虽然其对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的描述还需要商榷,但总体来说,该教师的文献述评已经达到帮助反思实践问题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