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中的述评环节是对整个文献综述进行结尾。当初我开始做文献综述时,曾经一度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述评算是高质量的。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导师的指点,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方法和技巧。
文献述评的核心在于对已有研究的批判性分析。这不仅要求我们要看到每篇文献的贡献,还要发现它们的局限性。批评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而是要找到研究中的不足,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甚至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例如,某一理论是否过于理想化,是否能在现实中产生真正的效果,或者国外的某些研究是否适用于国内的具体环境。通过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我们不仅能够展示出自己对研究的深刻理解,还能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批判性的分析。首先是理论适用性的问题。很多研究提出了看似合理的理论,但在具体实践中可能并不适用。比如,某些国外的研究模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失去其解释力。而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理论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其次,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批评。许多文献在研究过程中会依赖于某种特定的研究方法或数据分析手段,而这些方法有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些研究可能过于依赖实验室数据,而忽略了实际环境中的复杂性。这样的局限性为我们批评已有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同时也为新的研究设计提供了改进思路。
文献述评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对研究间冲突的分析。很多时候,已有的文献会在同一领域内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这种冲突往往是由于研究者所选取的角度、方法不同所致。作为述评者,我们需要能够识别并解释这些冲突,找出它们背后的原因,甚至可以结合现有研究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框架。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展现我们对文献的掌控力,还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研究视角。
文献述评不仅是一项总结性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学术任务。在撰写文献述评时,除了需要全面把握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还需要以批判性视角去审视这些成果,找出其中的不足与局限,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只有这样,我们的述评才能够为自己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在学术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评述部分是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表明作者对已有文献的看法,并提出个人的见解或观点。评述可以总结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或矛盾之处,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预测未来发展方向,或表达对研究领域的展望。一般而言,评述部分的篇幅应控制在200到300字之间。
例如,某同学在撰写《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思考》文献综述时的评述内容如下:
在写述评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仅仅停留在“罗列”已有文献的层面。述评的关键在于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并为后续的研究找准切入点。如果你能在述评中发现新的研究空白或提出独特的见解,那么这篇文献述评就算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