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涉及内容和范围不同,文献综述可以分为综合性综述、专题性综述。综合性综述一般是以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为研究对象,专业性综述一般就某一个论题作为对象。文献综述主要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一分支学科或者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可以反映出有关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查找资料本身是科研的第一步,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为今后的科研打下基础。通过写作过程,有助于提高对学术概念的归纳分析与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文献工作在国内并不太被重视,但在国外做博士论文,可能光查找文献做综述就需要半年。从收集文献到分析文献,然后再理解选题与文献的关系。我们如今看似注重了田野收集资料,其实也没有注重怎么样去整理资料,归纳分析资料。文献综述的范围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以先易后难,先做小的后做大的。国家重大课题选题,一般都是大工程,会找很多人专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过去笔者做农民工研究的重大课题选题,光负责收集资料的学者就不止一两个。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要发现前人研究的成就,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发现问题,可以是方法上的问题,可以是工具上的问题,可以是材料上的问题,也可以是论证过程里面的问题。如果工具出了问题,可以改进工具;方法出了问题,可以换方法;材料出了问题,那就没办法,材料出了问题就是硬伤。
三、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过去笔者在评审论文与课题申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者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或问题。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三个常见的问题是文献的选择太随意。这也是大家普遍的困惑。概括起来就是,怎样界定选择文献的范围。这就需要一定的选择,有的是知识性的,不要放在文献综述里面,但是知识性的材料也是需要找的资料。比如,要做一个地方的研究,这个地方的一些背景知识,如年鉴、方志这一类资料,不一定要放到文献综述里面去,因为它是知识性的,不是研究性的。一般来说,文献综述主要放入研究性的著作。
四、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与文献综述基本方法步骤
(一)文献资料的收集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要点
1.概括归纳
2.评述
3.建议
这主要是指在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总结后,自身对新的研究方向有什么建议。通常写回顾与展望,分析一个学科的发展与趋势。把所有的问题列出来,怎样去解决,就是发展趋势。可以从方法上,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更合适;也可以从理论预测上,从不同研究的领域方面提出应该做其他什么研究。
五、文献综述撰写模式
(一)导论与主题
主题部分统筹是先分析A的观点和理论,在比较A和B的理论观点后,找出A和B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提出一个中心议题。根据对前人的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找出要讨论的话题。最后的结论往往需要提出一个更好的理论立场,作出一个优于每个理论和立场的总结。
(二)格式和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及其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1)综述题目;(2)作者单位;(3)摘要;(4)关键词;(5)前言;(6)主题;(7)总结;(8)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主题、总结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具体到文献综述的排布与写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前言
2.主题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这一部分在申报课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因为很多课题申报规定了参考文献的上限。比如说规定只能有20个参考文献,在20个参考文献里面,把某一个学者列到三四个,就要小心,如果他不是这个学科领域的权威,就不要列入。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涉及到人际关系,如果评审者与所列文献的学派观点不同,就会出现麻烦。
3.总结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列出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参考文献
在排序之前把参考文献先单独列出来排序,然后再将其整个放到论文里面去,因为有时文件太大了,排序处理不了。要注意对一个人的文献引用不要太多,特别是在世的学者。另外需要注意,有些学者的观点争议是比较大的。
5.注意事项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第一,收集的文献要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不要随便收集一点资料就开始写。第二,注意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文献间的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作者在引用文献的时候发生错误,将是硬伤。特别是做历史学研究,要讲究史料的准确性,史料错了,这个论文就会判死刑。第三,对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进行总结,不能教科书式地将理论、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逻辑上要合理,要给人感觉这个研究是有规律的,是合乎逻辑的。
比如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原文是“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但是在翻译成俄语的时候“工人阶级”被翻译成“无产者”。中文的无产者与工人阶级的差别是很大的。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最初《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与博古分别根据日文版和俄文版翻译成中文的,俄文版将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有批判性的东西全去掉了。国家成立中央编译局的目的就是从原文去翻译经典著作。我国早期的学者多数都在苏联留学,只懂俄文,很多著作都是从俄文版翻译的。后来在重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时候,很多被俄文删掉的内容重新发表出来。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连马克思主义经典都存在译介问题,何况其他的著作[5]。
六、文献综述的具体案例
笔者这些年针对一些特定的问题与概念,撰写过一些文献综述,如《中国的早期民俗学研究活动及其成就》[6]《海外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研究新趋势》[7]《中国人类学重建十年——回顾与展望》[8]等。以下以《从乡村宗族到城市宗族——当代宗族研究的新进展》[9]为例具体说明文献综述撰写的具体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