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宋代;饮茶方式;点茶法;茶文化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达到了无所不臻的至高境界,且为当时乃至今日的优雅生活注入了情趣。饮茶文化的发展是从茶的形态变化而演进的。研究宋代的饮茶方式之点茶法,可以看到将固形茶碾成碎末煮汤点饮的背后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它揭示出宋代茶道在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渊源。
一、点茶道形成与流行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时期。宋改煎茶为点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包括斗茶的流行,都使宋朝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
(一)宋代用茶---蒸青茶
北宋初年,茶事与文化表现出较为繁荣的态势。刚登基不久的宋太宗颁下诏令,派专使到建州北苑制造帝王专属的龙凤团茶,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专门制造贡茶。贡茶精益求精,又造出小龙凤茶、密云龙、端云翔龙、三色细芽,最后郑可简创制银线水芽,即茶芽蒸熟以后,将外面一层剥去,取其心部一缕细嫩茶芽制成上面有小龙蜿蜓的“龙园胜雪”茶。至此蒸青团饼茶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
(二)点茶法之器具---建盏
宋人茶色尚白,点茶最爱黑釉盏,甚至认为非此不能表现点茶效果。这在宋人茶诗里常见吟诵,如苏轼(1037-1101)《水调歌头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中“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诗中提到的兔毫盏是福建建窑(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烧造的绀黑色茶盏。蔡襄(1012-1067)在《茶录器论茶盏》中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恢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除兔毫盏之外,油滴盏、变天目等也是建盏中的名品。建窑黑釉盏为点茶而设计。
(三)点茶法之流程---心灵的修行
宋代文人崇尚团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达到了喝茶前所未有的极致,宋代的点茶文化上升到了艺术体系中。宋代的饮茶方式自成系统,根据饮茶过程的记载,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风尚。宋人点茶法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均匀,再注入开水,用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汤花。范仲淹(989-1052年)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就是对当时盛行的斗茶活动精彩生动的描述,读之令人赏心悦目。
二、宋代茶文学的繁荣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创作的大量茶诗文方面,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澈、梅尧臣、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一)茶书的撰著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b《F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十二种。其中十一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周绛《补茶经》、桑茹芝《续茶谱》属于辑佚。
(二)宋代茶诗
宋代茶诗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堪与唐代争雄。宋辽金元茶诗对当时流行的点茶、斗茶、分茶作了全面的反映,但在表现茶的境界方面,除苏轼等少数人外,其他人很难达到唐人的高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对茶叶生产和茶事活动非常熟悉,精通茶道,具有广博的茶叶历史文化知识。他的茶诗不仅数量多,佳作名篇也多。
(三)宋代茶画
茶画是中华茶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在一定时代社会上的人们饮茶的风尚,而且茶画本身在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艺术宝库中还占有着光辉的一席之地。从历代茶画这一历史的长卷中,可以感受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中的许多方面。
宋徽宗1101年即位,在位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茶书、作茶画,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如此都极尽的展现出宋代与饮茶文化相辅相成的历史画卷,为今人领略丰富的宋代茶文化打下了辉煌的印记。
参考文献: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中华茶文化概论
本部分主要是系统地介绍茶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茶叶的对外传播、世界茶区分布及茶叶分类、我国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历史与现状、茶具艺术鉴赏、茶的冲泡与品尝。借以此部分历史、经济、农业、美学等方面的系统介绍,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中华茶文化的多角度认识。
(二)中国各式各民族茶俗例说
(三)世界各国茶俗例说
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各国后,在不同地域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世界各国不同的茶俗,主要有亚洲国家茶俗、欧美国家茶俗、俄罗斯和东欧茶俗、非洲国家茶俗、大洋洲茶俗以及南美洲茶俗。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后所形成的不同国家饮茶风俗。
(四)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
从茶政与茶法、茶与宗教、茶与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剖析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茶叶为媒介,茶马古道为例,诠释经茶马古道的茶叶传播与外来文化交往、交融、整合与涵化,形成富有地方民族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外来文化影响的文化特征;作为古代重要的贸易交通要道,加强了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宗教文化交流。
(五)茶与健康
(六)茶宴、茶点和茶酒
(七)茶文化大众窗口——茶馆
介绍不同形式茶馆(当前中国主要的宣扬茶文化为主的茶艺馆)的主要管理模式和内容,包括北京“五福”茶艺馆、上海“湖心亭”茶楼、西子湖畔茶馆、重庆中华茶艺山庄等茶艺馆。通过茶艺馆的设计、管理和内容介绍,以及组织参观校园周边的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茶楼设计公司和地方茶艺馆,综合凝练学生对前六章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学生从设计学、美学和贸易管理学的角度综合认识茶文化。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根据《茶文化学》课程内容设计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茶文化与茶俗、茶与健康、含茶食品、茶艺馆。每个模块教学内容都相对独立,在教学中不同的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模块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课程内容的1-4部分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外,还带了茶叶、茶具现场展示,辅助加深茶叶分类、茶具欣赏等;展示不同的茶叶和不同的茶具匹配型号,以及其分别的冲泡方式和礼仪。
(二)新型茶叶产品和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介绍、吟诵结合茶叶冲泡,融艺术、生活所需于学习中。茶与健康部分的内容偏工科,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且降低掌握知识的难度,主要是先展示新型的含茶产品,再逐步导入这些产品中所主要运用的是茶的何种功能,从而引发学生主动了解茶的功能成分的积极性;在茶保健功能介绍时,增加了宋代、唐代的有茶叶保健功效解说的诗词,并采用吟诵的方式讲述,寓文学、艺术于茶健康知识学习中去。
(三)含茶食品展示与品尝、结合实际操作制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携带简单易做的含茶食品(抹茶饮料、抹茶蛋糕等)到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去,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这些产品的制作,并真正地了解产品的特性,扩大学生对茶和茶文化的认识,增大茶与生活的贴切度。
(四)实际参观周边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介绍学生到其有兴趣的茶艺馆实习。除了课堂上不同的中国特色茶艺馆介绍外,还联系近边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带部分学生前往参观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茶艺馆的整个运营理念,懂得学习的重点部分;同时也让茶艺馆工作人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扩展其运营模式。
四、考核方式的改良
五、教学改革的反思
对于《茶文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反思。
(一)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掌握和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把自己从课堂的讲授和知识的灌输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地和社会接轨接触新的知识,并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样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学生。
(三)茶室和茶具的建设除了软件上的更新,硬件上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必备的;茶室和茶具的更新建设,才能有效地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的不断前进,茶文化也出现更新,茶具也是不断地配合改进。譬如现有的红茶泡器则是新型退出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茶文化,建设茶室和茶具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很多人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只在意文中的内容是不是新颖,忽略了论文的参考文献,对它也不重视,觉得写不写参考文献都不要紧,只要论文内容写的好就够了,其实读者在阅读论文时都是通过参考文献来评估这篇论文是不是有质量水平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在写作当中阅读借鉴。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録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鲁丝·本尼迪克特(美),昌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冈仓天心.茶之书[M].社会思想社,1995.
[1]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9]东军.日本茶到的神髓[J].农业考古,1994(36):243.
[10]滕军.茶道与禅[J].农业考古,1995(38):76.
[1]江静,吴玲:《茶道》,杭州出版社,2003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王雅茹:浅析牧溪《六柿图》的创作意境表现,《大众文艺》,2011
[5]王雁玲:牧溪《潇湘八景图》中的消解性特征,上海大学,2007
[6]胡建明:东传日本的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
例如中华文化中的茶文化,沿袭千年至今,至今仍是百姓生活中的茶余饭后的最佳饮品。例如康师傅茶叶的一系列茶饮品,厂家认识到中国的茶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因此研发了一系列的茶饮品,比如茉莉花茶、乌龙茶、铁观音茶,都是中国大众所最喜爱的茶饮品,其包装上的淡淡的白色茉莉花更是代表了中国的元素,再加上其大力的宣传,以及明显代言,使得此系列的茶饮品,在中国市场大量的销售。其他品牌也因此纷纷推出了自己品牌旗下的特色茶饮品,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在都市劳碌的生活中,坐下来拿起一杯茶,细细品味其中滋味,褪去快节奏的生活,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我想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广大百姓接受此产品的原因
红花郎酒是四川郎酒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推出的系列酒之一。它的包装非常大胆,它打破了白色酒瓶的传统,而是运用中国红作为其基本色,见到此包装,就可立即感受到中国千百年来的就文化,感受到了竹林七贤纵酒放歌,陶渊明饮酒作诗的场景,其中国元素更是体现了其独特的品位。再加上其独特的具有中国味道的名字,以及其酱香的独特口感,使其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关键词:中俄两国;饮食种类;成因分析
1中国饮品的种类
酒:我国酒的分类,一般以商业习惯,按酒的风味特点分类。白酒是世界上六大著名蒸馏酒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香型驰名于世,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在世界酿酒业中独树一帜。黄酒是中华民族的特产,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饮料酒。果酒尤以葡萄酒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独特。啤酒是以发芽的大麦为主要原料酿制的低度饮料酒,又称“麦酒”。
茶:由于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区辽阔,自然条件各异,茶树品种繁多,更因采制加工方法不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此外,花茶和砖茶也是有名的茶品。
2中国食品的种类
主食: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盛誉,12000年前米饭就成为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如粮、豆、蔬、果、谷类等。主食以小麦和稻米为主,另外也有玉米、小米、麦荞、红薯等。面食、粥类、饼类和各种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起来。
副食:国人的膳食结构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中国人的传统辅食是蔬菜,外加肉和水果等。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饪方法极为讲究,主要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菜系,也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3俄罗斯饮品的种类
酒:伏特加是俄罗斯的国酒,它是极寒之地的产物。伏特加大体相当于中国所说的白酒,它并不是特指一个牌子的酒,而是泛指一类酒。伏特加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酒质晶莹澄澈,无色且清淡爽口,使人感到不甜、不苦、不涩,只有烈焰般的刺激。俄罗斯啤酒的地位在酒精类饮品中仅次于伏特加。俄罗斯啤酒主要以颜色区分为浅色啤酒、红啤、黑啤等。一些酒精度很高的(6%~8%)烈性啤酒也颇受欢迎。
茶:俄罗斯人还有一大爱好就是饭后喝茶。俄罗斯人饮茶的习惯可以追溯到16世纪俄罗斯上层贵族,之后这一习俗很快在俄罗斯普通人中流传开来,俄罗斯漫长的冬天和寒冷的气候也是人们爱喝茶的原因之一。俄罗斯人喝茶通常以红茶为主,也有不少人喜欢花茶。随着减肥风和保健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尝试绿茶。
4俄罗斯食品的种类
主食: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以面包为主食。面包种类很多,主要以白面包和黑面包为主。土豆被称为俄罗斯人的“第二面包”。据统计,俄罗斯每年人均消费土豆100多公斤,与粮食的消费量差不多。土豆的吃法多样: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土豆制饼、用作配菜等。俄罗斯菜汤也颇为有名,最传统最受欢迎的要数红菜汤。
副食:俄罗斯人饮食的特点是肉多,奶量多,蔬菜少。俄罗斯人喜欢吃肉和鱼。早餐以奶制品为主。蔬菜种类不多,主要是圆白菜、胡萝卜、黄瓜、西红柿和洋葱。汤是俄罗斯正餐中不可缺少的菜肴,沙拉是一道很受欢迎的特色凉菜。俄罗斯菜肴的加工并不复杂,主要有煮、炸、烤等方式,味道也主要以强调原料的本身味道为主。牛奶、奶酪、奶渣、酸奶、酸奶油、黄油都是俄罗斯人非常喜欢的食品。
5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因
地理、地域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海食海”,就地取材。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
民族信仰因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因而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境界和鬼神主宰着自然和人类,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崇拜习性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对食料的选择和食用方法,加之,我国民族众多,不尽相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饮食文化。
心理因素。形成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对异域文化的排斥。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得人们在外出或饮食其他风格的食品时不自觉地加以抵制。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形成了中国人重历史、重家族、重传统的习惯,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世代传承,久之形成了一个地区的风俗。这种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得各地区的饮食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历史传承性。
6俄罗斯饮食文化的成因
地理、地域环境因素。地处严寒地带,冬季漫长,是俄罗斯人食用高热量食品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俄罗斯濒海,渔业发达,鱼类很自然地成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俄罗斯草原面积广大,牛、羊是主要畜产品。由于俄罗斯夏短冬长,日照不足,所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很少。冬季,俄罗斯人以食用自制的罐头菜为主。
政治经济因素。俄罗斯属于重工业大国,在重视重工业发展的同时造成轻工业的落后。在俄罗斯人眼中农民是个底层职业,得不到人的尊重,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所以更加缺少蔬菜水果的种植。大部分生活上的必需品需要从邻国进口。因此,俄罗斯的蔬菜水果价格相对昂贵。反而俄罗斯人爱吃的土豆、圆白菜、红菜、胡萝卜相对便宜。而牛肉、猪肉、鱼肉也符合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加上便宜的价格更加受青睐。
民族、宗教因素。俄罗斯最早以多神教为主。在多神教时代,俄罗斯人的饮食荤素没有明确界线,使荤素搭配成混乱的局面。基督教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将混乱的俄罗斯饮食文化梳理得井井有条。基督教的斋戒日期间人们禁止食肉。因而,诞生了种类繁多、别具特色的俄罗斯面食。至此,俄罗斯饮食荤素泾渭分明,或多或少沾染上一点宗教气息。
心理因素。俄罗斯有句谚语:“自己吃早餐,和朋友一起享用午餐,把晚餐留给敌人。”如此的饮食习惯现在也正在被一些年轻人和老年人所接受。饮酒方面,在俄罗斯人看来,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伏特加酒不仅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它生动的反映并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磊,杨慧.中俄饮食文化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13(97).
[3]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